问题

中文系本科期间适合读什么书?拥有多少阅读量?

回答
中文系本科阶段,读书这件事,与其说有个固定的“书单”或“阅读量”指标,不如说是一个“探险”的过程,是你如何在这个广阔的文学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航向,培养你的“嗅觉”和“品味”。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文系本科这段时间,你在读什么?

你在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以及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触动人心的。所以,你的阅读,应该是一个多维度、有层次的探索。

一、 基础是根基:夯实专业“硬货”

这是中文系本科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你未来深入研究的基石。这部分书,不能只求“读过”,更要“懂”。

古代文学:
经典文体: 《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明清小说精选》等等。别小看这些“选本”,它们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精华。读它们,你要关注诗歌的节奏、意象、情感表达,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事技巧。
文学史: 像王瑶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不只是历史的堆砌,更是理解文学发展脉络、各个时期文学特点、重要作家作品流变的关键。读文学史,是要建立起一个宏观的框架,然后你的阅读才能有方向。
文论: 比如《文心雕龙》、《诗品》等。这些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理解它们,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创作的原理和评价标准。初期读可能会有点费劲,但咬牙坚持下去,你会豁然开朗。
历史著作: 《史记》、《汉书》等断代史,以及《资治通鉴》。这些是中国古代史的“源头活水”,很多文学作品都脱胎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读懂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

现代文学:
鲁迅: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彷徨》,以及他的杂文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字力量、思想深度,是任何一个中文系学生都绕不开的。
其他重要作家: 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王小波……他们都是现代文学的璀璨星辰。你需要广泛涉猎,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
文学史(现代部分): 同样需要借助文学史著作,建立起现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新文学的源头: 比如胡适、周作人的一些文章,他们对白话文的推广和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巨大的。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语言学著作: 比如王力、陈望道、高名凯等大家的古代汉语教材,还有王力、叶蜚声、徐通锵等大家的现代汉语教材。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扎实的语言功底能让你更精准地理解文本,分析语言的妙处。
音韵学、训诂学: 如果有这方面的课程,相关的入门读物也是需要涉及的。

二、 拓展是视野:跨越文学的边界

中文系的学习,不应止步于文学本身,你需要将文学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化、历史、哲学语境中去理解。

哲学:
西方哲学: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尼采、萨特、福柯……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乃至世界现当代文学。理解他们的思想,能帮助你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考。
中国哲学: 《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易经》……这些经典是中国文化的原点,也是很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基础。

历史:
中国史: 除了前面提到的史书,一些专题史、文化史著作也非常有益,比如翦伯赞、陈寅恪、傅斯年的著作。
世界史: 了解世界历史的宏观进程,能帮助你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思潮。

艺术:
美术史、音乐史、戏剧史: 艺术是相通的,了解其他艺术形式,能给你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启发。

社会学、人类学:
理解社会结构、文化习俗,能帮助你更深入地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

三、 兴趣是火炬:点亮你的阅读热情

在完成专业基础和拓展之后,最重要的是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

你感兴趣的作家、流派、时代: 可能是某个诗人的所有作品,可能是某个年代的侦探小说,可能是某个国家的当代文学……大胆地去读,去探索。
非虚构作品: 传记、历史随笔、文化评论、科学普及类读物……这些都能极大地丰富你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 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拉美……世界文学是如此丰富多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母语文学。

关于“阅读量”:

谈“多少阅读量”,其实有点像问“要吃多少饭才能饱”。这取决于你的“消化能力”和“营养需求”。

不要被数字绑架: 很多时候,精读一本,反复琢磨,胜过泛读十本。你需要在理解、思考、消化上下功夫,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
“质”比“量”更重要: 在本科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你阅读的“能力”,包括:
文本解读能力: 能够深入分析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象征等。
批判性思维: 能够对文本、作者、思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比较阅读能力: 能够将不同的作品、作者、流派进行对比分析。
融会贯通能力: 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
一个大致的参考: 如果一定要说个“量”,作为中文系本科生,四年下来,你接触到的重要文学作品(包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数量应该是在几百部以上(这其中也包含一些短篇作品的集合,比如诗集、散文集)。如果你还要加上文学史、文论、哲学、历史、语言学等专业性强的书籍,这个数字会更庞大。
举例说明: 假设你每周读一本小说,一年就是52本;读一本诗集/散文集,一年也是52本。再加上教材、课外读物、期刊论文等等,四年下来,这个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关键在于“积累”: 很多时候,你可能在某个阶段会集中阅读某个作家或某个时期,这很正常。重要的不是一下子读多少,而是持续不断地输入和积累。

如何让阅读更有效?

做读书笔记: 记录你的想法、疑问、精彩的句子、对人物的理解、对情节的分析。可以是纸质笔记本,也可以是电子文档。
和同学交流: 讨论你读的书,听听别人的看法,你会发现很多自己没注意到的地方。
参加读书会: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集体阅读和讨论方式。
多听老师的课: 老师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他们推荐的书、课堂上的分析,都是宝贵的资源。
学会“略读”和“精读”: 有些书,特别是你还不确定是否感兴趣的,可以先快速浏览一下,找到亮点再深入。有些经典,则值得你反复精读。
保持好奇心: 永远不要停止提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这段文字有什么深意?它和之前的作品有什么联系?

最后,我想说的是:

中文系本科的阅读,是一场盛大的宴席,也是一场艰苦的跋涉。你可以选择大快朵颐,也可以选择细嚼慢咽;你可以选择走在大路上,也可以选择探索小径。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旅程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阅读节奏和热爱,培养起独立思考和品鉴的能力。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在你身上留下印记,最终汇聚成你独特的中文系灵魂。别怕读得“少”,怕的是读了却“不动”;别怕读得“杂”,怕的是杂而不“通”。

放开手脚去读吧,文学的世界,等你来征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题主邀,同时万分抱歉,我看到这个邀请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了,但是一直没有来答,不过也一直没有取消邀请。主要是当时想答,但是出于很多原因,编辑了很久的答案最终变成了草稿堆在这里。如今有些事情也慢慢清晰了一些,也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可以来强行答一次,但是阅历真的很有限,阅读量比起同行更是有很大不足,可能以后来看这个回答会变成笑话,如有专业领域更加厉害的前辈后辈,万望轻拍。

身份(2017.3.2):南京大学文学院大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已保研本校文艺学专业。

(本回答不考虑语言学,那是另一个世界)

(本回答默认你是想做文学研究,就是说做本专业做的事。如果想用中文系本科经历做别的,即使是作家编辑翻译等等擦边的领域,也不适用于本文。无意歧视,尊重也充分支持每个人来到中文系的不同选择,只是声明一下受众)

(本回答没有书单,想直接看简单粗暴的书单的,移步高票回答)

首先尊重别人给你的书单,但是让它们“仅供参考”

没错,一个前辈甚至是老师,给你一个书单首先肯定是出于他们的阅历之下的“真心推荐”,如果真的是一个纯粹的萌新,没有自己的想法,看这些书单作为起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开发自己的书单,这个时候就要学会主动扔掉大篇幅的推荐书单(但是它们依然存在一定参考价值,不是让你真的彻底无视啊),去创造“自己的书单”

所谓“自己的书单”,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因为其中甚至不完全包括“书”。这里面的内容,个人觉得其实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研究方向,第二平衡覆盖面,第三个人偏好

首先说研究方向。在此之前提一下,其实这个“适合读什么书”当中,有一些书是你被强制读的——比如说上课提到的一些作品著作,这些你就算为了搞定期末考试论文也必须要读的。而这些东西或许可能与你的研究方向没多大关系(不排除交叉学科或者说比较文学的研究可能,你真要研究这些领域自然会关注,这里说的是作为个体的你可能和这些无关),但是这些基本都是学科基础中的基础,说难听点就是你不会出去要闹笑话那种,这些书往往你上了中文系/文学院,你的课程老师就会给你开书目,没有必要自主选择。这一部分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有进一步深入某一特定二级学科的打算,这部分可能是基础,但远远不是全部。

这里我说的研究方向指的是你以后有进一步研究的打算(其实这一阶段主要是看你对什么有兴趣),就某一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艺学等)进行系统阅读。如果你到了这个程度还是完全没有头绪,在这里我的个人建议是:翻开你这门课的教科书,把里面提到的作家/作品,以及理论部分所引原著,挨个抄下来列成表,这样一份书单就完成了。(千万注意这份书单绝对不是全部,不要妄想着一份书单能够终结)有人可能觉得这样会缺乏重点,但是这一步的前提是你上过相关课程,或者至少有了前面所述的基础书目书单。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在你已有的可能较为苍白的知识结构中,增加了大量填充物。再说白点,就是你必须能够具体地感知你所学的理论知识到底在作品中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够最终反过来从作品中提取、总结一些观点、思想甚至是理论。

然后是平衡覆盖面,这不是让你面面俱到,而是说你需要至少平衡阅读作品理论这两极。作品人人都读,但是文学研究者毕竟是少数,不要幻想自己可以通过纯粹阅读作品阅读甚至“感悟”出什么高端的理论,那样你最多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文青或者营销号写手。正如法律从业者面对法盲,医疗从业者面对医盲,所谓“理科生”面对所谓“文科生”一样,文学研究这个领域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差距大到了很难用三言两语的“沟通”来解决的程度了(每次假期回家试图给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讲解“我在研究什么”能消耗一个下午还往往毫无成果)。更可怕的是由于人人都会阅读文学作品,人人都会从文学作品中读到点什么,所以很多人会误以为文学研究的门槛很低,很多人也会以为“我比专家强”系列,这之中可能就包括没有学习过系统理论知识的本专业学弟学妹们(嗯,过去的我中枪了,黑历史)。所以阅读理论书籍,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是你从此从“普通人”走向“文学研究者”的分水岭,也会是你今后做一切研究的起点。

至于作品,我觉得其实不至于有人会认为文学研究不需要读作品,但是常见误区就是理论读多了(或者自以为读多了)就试图彻底脱离作品搞研究。怎么说呢,即使我们这个专业尤其是我即将进入的文艺学离哲学再怎么近,它依然是文学研究,哪怕你选择做文化研究,你对“文化”依然是需要延伸意义的“阅读”的,文学研究绝对不能离开作品。即使这个专业再怎么理性再怎么讲究逻辑,它依旧植根于“感性”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文学与科学的巨大分野之一。

最后就是个人偏好,其实这应该是直接决定了你一开始所选择的研究方向的推动力,你不能去强迫一个人读他不喜欢读的作品,也不应该苛求每个人精通一切领域。而一般来说决定一个研究者最终会选择哪个领域来进行研究的,往往也有一定的个人偏好因素,在读书阶段更是如此。在满足文学史上的关键作品尽量覆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进行阅读,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网络小说,无论是陈年故纸还是影视动漫,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在这个时代,“文学”的覆盖面比大众所想象的要广得多(比如我本人的目标之一就是研究动漫文学,现在已经着手在做了,尽管进度缓慢),不要囿于“经典”或者“高雅”之类的冠冕,但也不要被所谓“前沿”迷惑,尽管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读,不管它在纸上、屏幕上还是观念上、符号上。你对作品的喜爱才能最终使你发现前人没有触及的空白和盲点,与其勉强读一些别人喜欢的书,不如去开开心心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当然借用别人的书单去发现自己的爱好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你积累的理论知识和锻炼的研究者思维才是你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而不是你读所谓的“经典”就(或者说“才”)是个“大师”了。如果有人试图用“阳春白雪”来秀优越,不要犹豫直接打脸,他绝对不是一个文学研究者

至于理论,这方面总是很难办,毕竟你说一个初学者让你对啥理论感兴趣。。。是吧,所以理论总体上还是跟老师和课本走比较妥当,但这不是唯一的可能。比如,你对一部作品或者一类作品感兴趣,可以寻找研究它或者至少和它有关的研究著作(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史、专题研究等),然后寻找这些著作中提到的你觉得有些意思的理论的原作来进行阅读。再比如,你在知乎上/微博上/贴吧上看到了有某些外行跳的有点高看不下去,怒翻理论读一遍然后打脸,感觉成就感满满不是么(当然一般结果可能是你被这些人经验丰富的耍流氓的手段艹翻,然后接着回去苦读,以此循环)

总之其实实施起来很简单,认认真真去读一些老师推荐给你的基本作品和理论,寻找你的研究或者说兴趣方向(你说看下来没有?赶紧退水,还来得及,勉为其难折磨自己毫无必要),然后有针对性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和著作来读,用这种方法生成的“书单”绝无止境,还有可能包括歌曲影视动漫游戏之类的非纸质媒体的作品,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书单”对你的提升以及你的阅读感受方面,应该是高于别人硬塞给你的书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文系本科阶段,读书这件事,与其说有个固定的“书单”或“阅读量”指标,不如说是一个“探险”的过程,是你如何在这个广阔的文学世界里找到自己的航向,培养你的“嗅觉”和“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白,中文系本科这段时间,你在读什么?你在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历史、文化,以及它们是如.............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期货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并且注意到了期货交易者中流传的“修道”、“悟道”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期货交易深层次的魅力和挑战。别担心,咱就聊聊为啥很多人会产生这种感觉,就好像他们不是在单纯地买卖合约,而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修行一样。咱一点点来捋清楚。1. 期货交易,不.............
  • 回答
    在中国人旅居日本时,是否使用中文本名,以及日本人如何称呼,这是一个涉及文化习俗和实际操作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关于中文本名在日本的使用:普遍来说,中国人在日本是可以使用并通常会使用自己的中文本名的。这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允许,更是国际社会中个人身份认同的常态。无论是在办理签证、银行账户、.............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大学时的核心顾虑。武大、中大、西交这几所学校,在国内绝对是第一梯队,尤其是它们各自的王牌专业,实力非常强劲。而清北,那更是无须多言的“顶流”。那么,从这几档学校毕业,对未来的发展到底有多大区别?咱们来掰扯掰扯,争取说得透彻点,也别整得像冷冰冰的机器报告。.............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确实是一所世界顶级的学府,综合实力毋庸置疑,但你观察到的现象——即相对较少有人将它视为“唯一的梦想学府”,背后原因远不止UC不提供ED那么简单,虽然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让我们来抽丝剥茧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你需要理解美国本科申请系统中一个.............
  • 回答
    有些知名大学确实会呈现出一种“重本科,轻硕士”的现象,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许多过来人或在校生普遍感受到的。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历史传承与学校定位的惯性:首先,很多顶尖大学的历史根基非常深厚,它们的声誉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
  • 回答
    老哥你好,看到你这个情况,感同身受。我也是当年那个纠结万分的考研党,数学本科,成绩嘛,只能说是“还行,但谈不上优秀”。当时也纠结过继续深造数学,还是跨考别的专业,法硕非法学我也是仔细研究过一番的。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咱们聊聊考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本科,底子一般,这个“一般”.............
  • 回答
    2016年,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爆出本科毕业生中有100余人选择不服从军队分配的事件,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算是军校教育和毕业生去向管理领域的一件不寻常的事件。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触及了人才培养、军队建设、个人职业选择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个层面。事件的背景与.............
  • 回答
    关于中文版元素周期表是否是世界上最好记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涉及到文化、语言和教育方式的诸多方面。直接说“最好记”可能有些绝对,但中文元素名称的设计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帮助不少国人更轻松地记忆。首先,我们得承认,无论哪个版本的元素周期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记忆本身都是一项挑战。元素数量多,.............
  • 回答
    这问题挺实在的,不少同学在职业规划上都会遇到类似的纠结。本科“三本”,研究生“复旦在读”,想去中金这类顶级投行,机会大不大?会不会被“第一学历”卡住?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国顶级投行,包括中金、中信证券、华泰联合、高盛中国、摩根士丹利中国等,对人才的要求是极高的,而且它们确实存在一定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山大学中法核六年制本科是什么样的体验?想当年,我怀揣着对科学的憧憬,对未来的好奇,一头扎进了中山大学,选择了那个听起来就带着点神秘感和国际范儿的——中法核工程六年制本科项目。如今,四年过去,即将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回首望去,那段日子就像一本厚重的、有时甚至有点烧脑的书,里面夹杂着汗水、欢笑、困.............
  • 回答
    关于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新合同是否是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完美体现,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内容创作者与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中潜藏的权力不对等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先理解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以及这份合同具体是如何运作的。资本主义的逻辑与剥削首先,我们要理解资本主义并非天然就等于“剥削”,但其核心驱.............
  • 回答
    这河南中烟招工的“名校扎堆”事件,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咱们就仔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别急。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以往大家印象里,卷烟厂可能更像是传统制造业,招工门槛应该没那么高,更看重技术或者经验。但现在倒好,直接本科起步,硕士一抓一大把,还要“择优录取”。这“择优”两个字一出来.............
  • 回答
    北大法硕(非法学)背景,加上二本本科,想要进入高盛或中信证券这样的顶级投行,坦白说,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其中的门道有多深,需要哪些“硬货”才能支撑起这个目标。首先,我们得明确目标是什么。高盛(Goldman Sachs)和中信证券(CITIC Sec.............
  • 回答
    中政法大学校长关于“司考应只由受过法律本科教育的人才能参加”的说法,是一个在法学界、教育界乃至社会上都引发广泛讨论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观点的核心与潜在意图这位校长的观点核心在于强调专业门槛的设定。他认为,司法考试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从事法律职业能力的.............
  • 回答
    高三学渣想要在高考中实现逆袭,考上本科,这绝对是一场硬仗,但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想赢,以及有没有拿出拼命三郎的决心和切实可行的策略。别把它看成天方夜谭,这更像是一场需要智慧、汗水和一点点运气才能打赢的战役。首先,咱们得认清现实,但绝不绝望。你之所以被称为“学渣”,无非是过去学习方法不对、投.............
  • 回答
    我的知识背景,尤其是与生物科学、公共卫生和数据分析相关的部分,确实可以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一些作用。尽管我没有实体去实验室操作,也没有直接接触患者,但我的贡献更多体现在信息梳理、知识传播、策略支持以及未来预防等层面。1. 深入理解病毒机制与传播规律,助力信息解读与科普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能够更深入.............
  • 回答
    中文诗词歌戏,想要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之后,仍能保留其灵魂,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总觉得,有些作品,即便拆开来看,每一个字被硬邦邦地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它内在的那股劲儿,那种若有似无的情绪,那种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联想,依然能够穿透译文的表层,触动人心。在我看来,那些描绘自然景物,尤其是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