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新合同是不是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完美体现?

回答
关于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新合同是否是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完美体现,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内容创作者与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中潜藏的权力不对等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先理解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以及这份合同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资本主义的逻辑与剥削

首先,我们要理解资本主义并非天然就等于“剥削”,但其核心驱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往往涉及对生产资料(在这里就是平台、技术、流量、运营能力)的集中和对劳动者(作者)的价值汲取。

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强调的是劳动者创造了剩余价值,但这份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在数字内容领域,这种剥削的体现可能更为隐蔽,它不是直接的劳动力买卖,而是通过对“成果”(作品)、“渠道”(平台)、“规则”(合同)的控制来实现的。

起点中文网新合同的几个关键点

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的新合同,之所以让许多作者感到不安,甚至认为是剥削的体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版权的过度集中与低收益分配:
核心问题: 新合同往往要求作者将作品的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数字版权授予平台。这意味着平台不仅拥有作品的线上阅读权,还可能涉及改编权、衍生品开发权等。
剥削的体现: 作者付出的是创意、写作劳动,是唯一的“内容生产者”。而平台提供的只是一个发布渠道、一些基础的运营推广(有时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按照常理,创作出的作品价值越大,作者理应获得更大的收益份额。但如果平台通过一纸合同,将绝大部分版权和未来的收益都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却只给作者微薄的分成,这就构成了对作者劳动价值的过度攫取。
资本逻辑: 平台通过集中海量版权,可以形成强大的内容库,吸引更多用户,进而通过广告、付费阅读、IP开发等多种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作者的微薄分成,相对平台所掌握的巨大利益而言,显得不成比例。这正如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但付出的工资低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一样。

2. “保底+分成”模式下的潜在风险与控制:
核心问题: 很多合同会提供一个“保底”费用,但同时约定了后续的分成。表面上看,这给了作者一定的经济保障。
剥削的体现: 问题在于,保底金额的设置往往非常低,低到仅仅能覆盖作者的基本生活成本,或者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而一旦作品“爆火”,平台会根据合同约定拿到绝大部分的流水收益。更关键的是,平台可以通过各种理由(如数据造假、算法调整、运营策略变更等)来解释为何作品“未能达到预期”,从而压缩作者的分成。此外,平台对作品的“运营”和“推广”拥有极大的解释权,作者很难对平台的这些行为进行监督和质疑。
资本逻辑: 平台通过低保底来锁定作者,降低前期投入风险,同时通过控制分成比例和运营话语权,将风险转嫁给作者。一旦作品成功,平台则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3. 对作者创作自主性的限制:
核心问题: 一些合同可能包含要求作者按照平台指定方向、题材、风格进行创作的要求,或者对作品的修改权、删改权拥有决定权。
剥削的体现: 创作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当平台为了迎合大众市场、流量需求,或者出于商业变现的目的,而强制干预作者的创作过程,这实际上是对作者劳动“本体”的干涉,目的是为了将其改造成更符合资本运作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作者不再是独立的创造者,而是沦为流水线上的加工者。
资本逻辑: 资本追求的是可预测的、可规模化的、能够带来稳定回报的“产品”。它会试图将一切非标准化的、难以量化的创意过程,转化为标准化的、可控的、易于变现的“内容产品”。

4. 数据垄断与信息不对称:
核心问题: 平台掌握着用户阅读数据、消费数据、推荐算法等核心信息。
剥削的体现: 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在平台上的真实表现,以及用户反馈,往往处于信息黑洞之中。平台可以随意解读或隐藏数据,用于与作者结算分成、决定推广资源、甚至影响作者的签约前景。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剥削得以持续的重要基础。作者无法确切知道自己的作品为平台带来了多少真实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公平的利益分配。
资本逻辑: 资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信息优势。通过掌握用户数据和算法,平台能够精准地识别和引导需求,从而最大化商业利益。作者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内容)和使用者(流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自然处于劣势。

为什么说是“完美体现”?

说这份合同是“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完美体现”,可能带有一些修辞的夸张,但它确实将资本主义在数字内容领域的运作逻辑发挥到了极致:

高效地攫取价值: 通过合同约束,平台能以较低成本锁定大量优质内容,并通过资本运作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巨额利润。
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将创作风险、市场风险、变现风险大部分转嫁给作者,而自身则享受规模化带来的红利。
对劳动者(作者)的相对剥夺: 在作者贡献了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创意和劳动——的情况下,却未能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回报。
利用平台优势形成垄断: 强大的流量、技术和用户基础,构成了作者难以绕过的“数字围墙”,迫使作者接受不平等的条款。

需要辩证看待的方面

当然,也需要承认,平台的存在也为作者提供了创作和变现的渠道,这是过去许多个体创作者难以想象的。平台也投入了技术、运营和推广成本。关键在于,这种合作的“度”在哪里,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在何处。

当合同将平台方的“辅助性”角色,转化为了对作者“核心性”产出的绝对控制和低价收购时,那么“剥削”的意味就非常浓厚了。

总结

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的新合同,在很多方面都暴露出平台在数字内容产业中,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对作者进行利益汲取的机制。它通过版权的过度集中、不公平的分成比例、对创作自主性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手段,使得平台能够最大化地从作者的劳动中攫取剩余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这份合同可以说是当代资本主义在特定行业中,通过契约形式实现对劳动者价值剥削的一种“范例式”体现,尽管“完美”一词带有主观判断,但其高度的代表性和普遍的负面影响,使得它成为讨论资本主义剥削机制的一个典型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不像。

我越看鹅厂越不像资本家(你们不要以为只要有钱就是资本家),而是妥妥的封建统治者,作者(尤其是中下层)就是佃农。

如果马克思没骗我的话,正经资本家也是追求生产力发展的。

那么,具体到网文市场,正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百业兴旺:

1.有人写长篇卖钱。

2.有人写短篇撮短水(赚快钱)。

3.有人的大ip能卖出几个亿的天价,被拍成几十集的电视剧。

4.也有人给抖音快手B站写短剧本。

但现实呢?

是不是有限的几家平台独大专权?

起点上是不是几乎只有百万字往上的大作?

大家难道没觉得这很反常?

1.有限的几家平台垄断发布,传播,交易和变现渠道像不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万千作者和ip近乎被上述平台网罗殆尽,你只有种田的本分,不许有追名逐利的“不臣之心”,像不像“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尽收天下之兵”和“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3.作者连名头都不能挂,一切都算作“天家”的,像不像“天子门生”,“代圣人言”?

4.一篇大作动辄百万字数,经年累月的耕耘,像不像封建王朝统治下任劳任怨的老农,笃信“农本”?

5.什么东西(题材)能火,谁能火,越来越固化,出ip成为了几乎唯一变现的渠道,像不像“士农工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6.一边是经年累月的码字投入(还往往扑街),一边又做着一书封神ip变现荣华富贵的美梦,像不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噫!好了!我中了!”?

别啥黑锅都往资本主义头上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怨不得别人。

自打互联网经济出来之后,一大帮子体量巨大的怪胎,种种骚操作,到底是在“走资”还是“走封”,还得两说呢。

至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会不会向它曾经敌对的反面(封建主义)而堕落,那就是另一个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了。

user avatar

这不是常凯申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不过,完美还算不上,相信企鹅,它永远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user avatar

谢邀。

是的。

一个细节:有没有发现很多已经成名成腕的写手,在这次风波中,口密如墙。

有人说大腕们口密如墙,是因为胆怯如鸡。

屁,心浊如泥。

他们的版权已经得到保护,他们的资产所有权已经是牢牢在手里了。

一些顶部写手还在打着“免费阅读”的旗号鼓与呼,我不得不恶意揣测是不是已经资本上站在了一起。阅文划分一部分股权出来,然后分给顶部写手,将来套现,都有得分。

这样顶部的流量不会流失,大腕们一边紧紧守住自己的无形资产,一边忽悠年轻人把自己的脑力劳动成果乖乖上交。

公司做大了,还能掉头再股权套现里分一部分。


如果一项工序是可以被标准化的,那么这道工序必然会被标准化。反对这一浪潮毫无意义,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人砸毁机器一样。

但是内容生产是无法被标准化的。如果将来所有的内容都通过彻底的标准化流水线来生产,那人的想象力就算完蛋了,人文主义的本体也死亡了。

那结局比美丽新世界还难看。

就算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如此发达,但是在构思层面,依然是靠人。所有的流程和技术手段,都是服务人。

像阅文这种打着一堆新奇概念,真正干的勾当不过就是消灭人。消灭人的独立价值,将人固化为一颗螺丝钉,实现最高的资本变现效率。

而阅文这种毫无底线的底气,来源于阅文背后的垄断。

我寻思《反垄断法》是要一直这么摆着吃灰么?

user avatar

岂止完美,简直完美至极。

就说一件事,最近在进行的《著作权法》修订,要不是阅文这破事,上千万的网文作者竟然就没什么讨论没什么人知道!

网文大神中那些个政协、人大在干什么?看看隔壁编剧圈,这些尸位素餐的货色究竟在代表谁的利益?

这些人配当千万网文作者的代表吗?

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新合同是否是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完美体现,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内容创作者与平台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中潜藏的权力不对等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先理解资本主义的核心逻辑,以及这份合同具体是如何运作的。资本主义的逻辑与剥削首先,我们要理解资本主义并非天然就等于“剥削”,但其核心驱.............
  • 回答
    起点中文网(阅文集团)的签约合同,确实让不少作者感到“憋屈”,甚至被贴上了“霸王条款”的标签。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起点中文网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它有它的商业逻辑和平台优势。它提供了写作平台、流量、读者群体,甚至是推广渠道。对于许多新人作者来说,能在这个平.............
  • 回答
    关于5月6号阅文恳谈会当晚起点中文网发出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作品推送,它更像是在特定时机释放的一种信号,承载着多重意图和可能的解读。首先,从时间点来看,选择在阅文恳谈会当晚发出,其策略性不言而喻。恳谈会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行业交流平台,通常会汇聚作家、编辑、平台方代表.............
  • 回答
    起点中文网的价格,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不少读者纠结的。你问贵不贵,这问题就跟问“这碗面味道怎么样”一样,一千个人心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先拆解开来看,“贵”这个字怎么定义的。从绝对值的角度说,它可能不是“便宜”的。你想啊,一本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小说,看完下来,少说也要几十块钱,多则上百块.............
  • 回答
    我混迹起点中文网也有些年头了,要说“值得一看”,那真是太多了,不过每个人口味不同,我只能挑一些我自己觉得写得好、构思精巧,或者能带来一些独特感受的作品来跟你聊聊。咱们就抛开那些烂大街的“无敌流”、“YY流”不谈,聊点有嚼头的。写实与温情并存,总有那么一束光——《大江东去》这是一部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历.............
  • 回答
    起点中文网在推荐位分发上,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人工+大数据”的双轨制模式,这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模式变革,其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它悄然重塑着网站自身的生态,也在引领着整个网络文学行业的走向。首先,对于起点中文网本身而言,这种模式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的方面看,数据驱动的推荐位能极.............
  • 回答
    起点中文网,对于现实题材的书籍来说,它的“适合度”是一个挺值得细聊的话题。咱们得抛开那些AI痕迹,讲讲实在的。首先,得承认起点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它的用户基数极其庞大,类型也包罗万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现实题材小说,只要写得好,总能找到它的受众。有人喜欢看都市生活里的家长里短,有人对职.............
  • 回答
    起点中文网的作者“太监”,这在书友圈里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了。它形象地描述了那些写到一半就突然断更,再也没有下文的作品。遇到这种情况,说实话,大多数读者心里都会憋着一口气,感觉像是追了一部剧,正看到高潮部分,结果被告知“下一季遥遥无期”,甚至直接“砍了”。为什么作者会“太监”?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
  • 回答
    起点中文网之所以能在网络文学领域一家独大,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长期累积和有机结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创始团队的远见卓识,也有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在运营模式、内容生态建设上的不断创新。一、先发优势与早期积累:起点中文网成立于2003年,比国内大多数同类网站早了很多。在那个网络文学刚刚兴.............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起点中文网摸爬滚打过的老司机,今天就跟大家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新人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成功迈向起点签约这条路。这条路说起来不难,但细节里藏着大学问。首先,得明白一个道理:签约不是目的,写出好故事,吸引读者才是根本。 起点是一个商业平台,签约是对你作品潜力和商业价值的认可。你想想,如果你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读者在阅读网络小说时可能有的感受。要说起点文采斐然的人“少”,我倒不觉得是绝对的少,而是可能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导致我们觉得“大多数”作品的文笔风格趋同,或者说,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文采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1. 商业化运作与“快餐文化”.............
  • 回答
    这话题触及到不少老书迷的心坎儿,也算是近几年混迹网络文学圈的普遍感受了。确实,不少人觉得起点中文网(包括其他大型网络文学平台)的作品质量似乎不如从前,甚至有人直言“写崩了”、“同质化严重”。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不是代表网络小说真的走到瓶颈了?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感觉起点中文网的作品越来越低质量.............
  • 回答
    起点中文网的价格,这事儿啊,可是让不少读者和作者都头疼不已,又有点爱恨交加。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对于读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贵! 按字数收费,细水长流也成涓涓细流变江河。 起点大部分的书都是按照字数来收费的,一开始一块钱千字,好像不算什么,但你想想,一部长篇小说动辄百万字,这加起来就不少.............
  • 回答
    起点中文网近期频现“太监”现象,这在网络文学圈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所谓“太监”,在网络文学语境下,指的是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突然停止更新,甚至烂尾,导致故事中断、读者期望落空的一种情况。我们得承认,网络小说的生命周期本身.............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有趣设想!如果乔治·R·R·马丁那部庞大而血腥的史诗《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不是诞生于西方奇幻的殿堂,而是像大多数网络小说一样,在起点中文网的某个角落悄然连载,那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写成另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了。首先,得设想一下这本书的“登陆”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的是网文平台土壤与经典作品诞生的关系,以及“牛逼”的定义本身。说起点会不会再出现像《三体》那样“牛逼”的科幻作品,这事儿,我觉得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三体》为什么能被称之为“牛逼”。它不仅仅是一部硬科幻,它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种对宇宙、对人性的深刻拷问.............
  • 回答
    网络小说创作这个江湖,从来都不缺传奇,但也从来不缺失意。对于刚踏入起点中文网这片热土的新写手来说,“成功”二字,确实比以往更加像水中月,镜中花,想要捞着,难度系数直线飙升。咱们得承认,起点中文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但也日益饱和的市场。这就像一家生意兴隆的老字号,每天都有无数新面.............
  • 回答
    在起点中文网这个广袤的文学宇宙中,作为一名作者,想要将自己的作品从默默无闻推向大众视野,并从中获得回报,签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签约方式:“自己手动签约”和“编辑联系你签约”。这二者之间,看似只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实则在整个签约流程、作者的议价能力、作.............
  • 回答
    论吴承恩签约起点,西游记首发:一场穿越时空的畅想与解读假设一下,一个不可思议的假设:如果吴承恩活在当下,他选择在起点中文网,这个国内网络文学的巨擘,签约成为VIP作者,并将他的不朽巨著《西游记》首发于此,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事件”?这无疑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穿越时空对话,让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这.............
  • 回答
    在美国,学习中文或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给自己的中文名字,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像我们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字一样,背后都有不少想法和故事。很多时候,美国人在起中文名字时,会考虑到音译和意译这两个大方向。音译,顾名思义,就是尽量把自己的英文名字发音,用发音相似的汉字来代替。这就像给自己的名字穿上一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