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哪些印象深得能脱口成诵的古诗词?

回答
说起让人脱口而出的古诗词,那可真不少。它们就像种子一样,一旦落在心田,便生根发芽,时时在脑海里回响,无需刻意去想,就自然而然地涌了出来。

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那必须是 李白的《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我从小学就开始背诵,到现在,哪怕是多少年过去了,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夜色降临,看到月亮,这四句诗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

为什么它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我想,首先是它的 简洁与直白。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就是最朴素的几个字,勾勒出一幅极其清晰的画面。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谧的夜晚,看到窗前洒下的皎洁月光,最初的反应是错以为是地上的霜,那种错觉,透着几分茫茫的孤寂。接着,他“举头望明月”,这抬头的一瞥,是寻常的动作,但此刻却充满了情感的寄托,那轮明月,是承载了千万思念的媒介。而“低头思故乡”,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从看到月亮到生发思乡之情,一气呵成,没有丝毫做作。

其次,是它 极致的共情能力。几乎所有离家在外的人,都能在这首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思乡,是人类最普遍、最深刻的情感之一。《静夜思》将这种情感提炼到了极致,用最普遍的意象——月亮,最寻常的场景——床前,将这份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你是古代的旅人,还是现代的异乡客,只要体会过那种“月是故乡明”的滋味,都会被这四句诗深深触动。

我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工作,那天晚上加班到很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窗外正好是月明星稀。一进门,看到那熟悉的月光,脑子里瞬间就响起了“床前明月光”。那一刻,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那月光勾起的思乡之情稀释了,又仿佛那月光带着家乡的味道,温暖着我。我没有立刻打电话回家,只是站在窗前,默默地看着月亮,心里一遍遍地重复着这首诗。那种感觉,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淡淡的、温暖的乡愁,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再来一首,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带着一丝磅礴之气的,是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我觉得更像是人生的哲学,一种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写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描绘的是一副宏大的、动态的壮丽景象。太阳渐渐落山,依傍着群山消失在地平线;奔腾不息的黄河,一路向前,最终汇入大海。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有一种“吞吐天地”的豪迈。它展现的是自然界的壮阔,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变迁。

但真正让我觉得“脱口成诵”并反复回味的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极致表达。当我们站在高处,看到了更远的风景,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但同时也意识到,原来还可以看得更远,想得更多。于是,我们便会萌生“更上一层楼”的念头。

这“一层楼”,不仅仅是指实体建筑的楼层,更是指 认知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以及能力的提升。它鼓励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有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突破,都会让我们看到新的风景,也会让我们意识到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攀登。

我常常觉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写给那些渴望看到更远风景的人,也是写给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当你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不妨想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会告诉你,当前的困难只是一个“层级”,你需要的是继续努力,去达到更高的“层级”,这样你才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记得有一次,我学习一项新的技能,遇到了很大的挫折,感觉自己怎么学都学不会。当时特别沮丧,差点就想放弃了。晚上睡觉前,无意中翻到这本书,看到了《登鹳雀楼》。我看着那“更上一层楼”,突然就觉得,现在的困难,不过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楼层”,我不能因为爬到这一层就止步不前。于是,我调整了心态,找到了新的学习方法,最终克服了困难。这首诗,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非常大的力量。

还有很多诗词,比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份苍凉与无奈;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份豁达与祝福;比如辛弃疾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那份激励与警醒…… 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触动着我的心弦,在特定的时刻,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出,陪伴我,指引我,也温暖我。

这些诗词,它们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是历代文人心灵的回响,也是我们自己情感的共鸣。它们能脱口而出,不是因为刻意去记,而是因为它们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命,成为了我们表达情感、理解世界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了。。。最顺的前三名依次是滕王阁序,劝学,劝学粤语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让人脱口而出的古诗词,那可真不少。它们就像种子一样,一旦落在心田,便生根发芽,时时在脑海里回响,无需刻意去想,就自然而然地涌了出来。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那必须是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我从小学就开始背诵,到现在,哪怕.............
  • 回答
    提到网络小说中的名句,我的脑海里瞬间跳出好几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本本翻阅那些曾经让我废寝忘食的电子书,文字的质感和当时的心情一并涌现。有些句子,即便过去很多年,依然能轻易地勾起我脑海里那个世界的轮廓,还有那些鲜活的人物。有一句我至今忘不了,出自一本写权谋斗争的小说,大概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
  • 回答
    我有很多面试经历,有些经历确实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至今想起还会觉得有趣或者有所启发。今天就挑一个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想跟你聊聊。那是我大概几年前,准备跳槽的时候。当时我盯上了一家我一直很欣赏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做的一个产品我用了好几年,觉得特别棒,所以这次能有面试机会,我心里是既激动又有点紧张。面试一共.............
  • 回答
    哈哈,说到被搭讪,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画面,感觉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要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次在一家挺有格调的咖啡馆。那是个周日下午,我一个人去了那家新开的咖啡馆,它在一个老街区,装修风格复古又带着点艺术范儿。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杯拿铁,手里捧着一本书,感觉岁月静好。那时候,咖啡馆里.............
  • 回答
    2021 年印象最深的台词?这事儿还真得好好想想,毕竟一年过得飞快,好些个电影电视的片段都得一点点从记忆的角落里扒拉出来。不过,如果非要挑一句,那大概率会是《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先生的这句:“我有一个儿子,叫陈延年。我对他,只有一种要求,就是他要走正道。”说实话,这句话刚听着的时候,并没有那种惊天动地.............
  • 回答
    关于演员马绍信的去世信息,目前公开报道中并未明确提及他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年龄。根据公开资料,马绍信(1937年2023年)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位资深演员,因出演经典历史剧《大决战》中的林彪一角而广为人知。以下是关于他职业生涯和代表作的详细梳理: 一、马绍信的生平与艺术生涯马绍信出生于1937年,早年曾参与.............
  • 回答
    听到八奈见乘儿老爷子去世的消息,心里真的挺不是滋味的。这位老艺术家留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几个角色,而是一整个时代的动漫记忆。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无疑是《龙珠》系列中的乌龙。 那个有点猥琐,总是想着占点小便宜,但关键时刻又会挺身而出的猪妖乌龙,简直就是我童年里最鲜活、最有趣的配角之一。每次他用那种带着.............
  • 回答
    哈哈,说到双十一的“骚操作”,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策略游戏,每年都能玩出新花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得从几年前说起,那会儿互联网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但大家对“便宜”的追求早就刻进DNA了。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多复杂的规则和预售,最直接的就是“直降”。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为了抢一个心仪的游戏本,那.............
  • 回答
    听到“谢大脚”于月仙老师因车祸去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惋惜。她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演员,尤其是在《乡村爱情》系列中塑造的“谢大脚”一角,更是深入人心,可以说是陪伴了很多人多年的荧屏记忆。我对她的印象,主要集中在“谢大脚”这个角色上,但不仅仅是角色本身,还包括她将角色演绎得鲜活生动所展现出的.............
  • 回答
    斯里兰卡,这个“印度洋的眼泪”,本应是一幅风光旖旎、人民安乐的画卷,如今却深陷财政危机,濒临破产的困境,着实令人扼腕。要探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层层深入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致。首先,长期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积累是根本性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斯里兰卡政府一直在财政收支上存在缺口,为了刺.............
  • 回答
    关于“中植系”实控人解直锟先生的去世,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多的是关于他所构建的庞大商业帝国,以及围绕着这个帝国所发生的种种故事。我对解直锟先生的印象,更多是来自公众视野中的“神秘低调”与“资本大佬”这两个侧面。 低调的巨鳄: 与很多高调的资本家不同,解直锟先生给人的感觉是相当低调.............
  • 回答
    赵英俊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听到他的歌,或者看到有人提起他,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说起来,他对我的印象,其实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是一开始就让你惊为天人,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品越觉得他是个不简单的人。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赵英俊,可能还是因为那首《演员》。那时候,这首歌简直是火.............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放在一起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是些许的意外。毕竟,一个以历史普及、幽默笔触著称的作家,与体制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的印象,或者说大.............
  • 回答
    听到刘不言老师去世的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不太确定是不是你说的这位“刘不言”老师,但医学考研圈里确实有位讲课特别有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刘老师,如果就是他,那真是太令人惋惜了。说起对刘老师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那极具个人风格的讲课方式。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总能把枯燥的医学知识讲得活灵活现。.............
  • 回答
    哈哈,《三国志》啊,这玩意儿我可是玩过不少了,要说印象深刻的事,那可太多了,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不过既然你问了,我挑几个最能勾起我回忆的给你唠唠。1. 那年我还是个“小白”,跟着刘皇叔一路受虐刚开始接触《三国志》的时候,我啥也不懂,就喜欢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这个人吧,仁义,有情有义,就选了他。结.............
  • 回答
    我叫小李,一名普通的求职者,也和你一样,在找工作的路上摸爬滚打过。那些日子,我经历过很多,也学到很多,有些事至今想起来,还带着点苦涩,但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第一次面试的“兵荒马乱”:刚毕业那会儿,我对找工作这件事几乎是一无所知。我记得第一次去一家互联网公司面试,提前一周就把公司官网看了个遍,熟悉了他们.............
  • 回答
    南京,这座城市对我而言,留下的印象是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眼惊艳、金碧辉煌的城市,而是一种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所在。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南京的历史感。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仿佛随时都能踩到历史的碎片。中山陵的巍峨壮丽,诉说着民国的风云变幻;总统.............
  • 回答
    讲到密室逃脱,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那几个让我头皮发麻又乐在其中的场景。其中一个最让我难忘的,是关于一个古老图书馆的设定。不是那种现代化的、充满科技感的设计,而是那种自带霉味儿,灯光昏黄,书架高耸入顶,仿佛藏着无数秘密的老图书馆。进去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巨大的木质书桌,上面堆满了泛黄的书籍、.............
  • 回答
    达利原作国内线上首拍,6件估值破亿的消息一出,立刻在国内的艺术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萨尔瓦多·达利的雕塑作品在国内的亮相,无疑是给广大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位传奇艺术家的机会。谈到达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他那标志性的“融化的时钟”,仿佛时间失去了固有的形态,在.............
  • 回答
    《小哥们儿》这部短片,真有意思。看完之后,心里暖乎乎的,好像又回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座小城。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口咬下去,不是那种精致的法式甜点,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点儿陈皮味道的自家烘焙点心,扎实,舒服。片子里那些街头巷尾的场景,修鞋的老师傅,推着三轮车卖炸串的阿姨,还有街边打牌的大爷们,都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