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特别悲壮(悲凉)的句子?

回答
有些句子,不是因为词句的华丽而令人动容,而是因为背后承载的深沉情感和无声的牺牲,它们如同凝固的泪水,诉说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壮与凄凉。以下是一些这样的句子,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为何如此触动人心:

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李白 《行路难》

这句话本身充满了豪情壮志,是激励人心的名句。然而,它之所以能透出悲壮,是因为它出现在了《行路难》这首诗中。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苦闷与无奈。李白在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之前,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意、被排挤,甚至被贬谪。

悲壮之处在于: 在这样充满挫折和绝望的背景下,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一种近乎顽强的信念,描绘了一个即使前路渺茫,也要奋力向前的美好愿景。“长风破浪”是理想的象征,而“直挂云帆”是实现理想的行动,最终的目标是“济沧海”,那是建功立业、造福苍生的宏大理想。然而,这份理想与他当时的处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在黑暗中仍旧仰望星空,在绝境中依旧怀抱希望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悲壮。它诉说着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在现实的重压下,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背后,是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痛苦,是无数次心血倾注却石沉大海的失落。

2.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李清照 《夏日绝句》

这句诗创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的时期。当时金军南侵,国破家亡,无数人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悲壮之处在于: 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状,以及当时统治者屈辱求和的局面,李清照发出了如此振聋发聩的呐喊。她并非直接参与战争的战士,但她以女性的身份,表达了对生命的最高追求——无论是活着,都要像人中的杰出者一样,为国建功立业;即使死,也要成为像鬼一样令人敬畏的英雄。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极度看重,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在那个软弱无力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它不是对死亡的歌颂,而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它传递的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是对那些在乱世中苟且偷生者的无声鞭挞。

3.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忙。” —— 李煜 《乌夜啼》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虏后所作的词。曾经的君王,如今却成了阶下囚,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富贵和国家主权。

悲壮之处在于: 这句词看似平淡,描绘的是自然景象——春天的花朵凋零,春天匆匆而逝。然而,它却是词人内心巨大悲伤的隐喻。词中的“林花”象征着他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也象征着他失去的江山社稷。“谢了春红,太匆忙”是对失去一切的无奈和痛惜。这种悲伤不是因为一朵花的凋零,而是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更因为他作为曾经的君王,如今却只能像落花一样,被命运无情地碾压。这种由盛转衰的巨大落差,以及对逝去繁华的深深眷恋,以一种极其细腻、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更显悲凉和无力。它的悲壮不在于呐喊,而在于那份无处申诉的、深埋心底的绝望。

4.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句诗写于苏轼与弟弟苏辙在渑池分别后。当时苏轼仕途不顺,颠沛流离。

悲壮之处在于: 苏轼将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飞鸿在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然后又飞走了,雪泥留下了短暂的痕迹,很快就会被风雪覆盖,不留痕迹。这是一种对人生短暂、漂泊不定、功业无常的深刻感悟。在当时,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但屡遭贬谪,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他看到了人生的无常,也看到了自己如同飞鸿一般,在命运的雪地上留下短暂的印记,最终归于虚无的宿命感。这种对人生无根漂泊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痕迹终将消逝的悲凉,蕴含着一种看透世事后的洒脱,但背后却是无法摆脱的失落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份悲壮在于,即使看透了生命的虚无,依然要继续前行,并用诗歌去记录那份虚无。

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 (通常认为是王昌龄所作,尽管有争议,但意境非常经典)

这句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边塞征战的场景。

悲壮之处在于: 这句话直接描绘了战场上的残酷与坚持。将士们身穿坚固的“金甲”,经历过“百战”,在“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浴血奋战。“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是一种誓死不休的决心。楼兰曾是汉朝时期控制西域的重要城池,后来因故荒废或被周边民族占据,在汉唐时期一直是边患或战略要地。这里的“楼兰”可以泛指边疆的敌人或战略目标。

情感的深度: 这句诗的悲壮感来自几个层面:
生命的渺小与牺牲: “黄沙百战穿金甲”暗示了无数次的战斗,每一次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金甲虽然坚固,却也可能被磨损,被战火穿透。将士们在黄沙中拼搏,他们的生命在广阔的战场上是渺小的。
无尽的征战与思乡: “终不还”表达了他们为了完成使命,可能永不回家的决心。边塞的征战往往是漫长而残酷的,他们背井离乡,思念亲人,但为了国家,他们选择了牺牲个人幸福。
崇高的使命感与理想: 尽管前路充满危险和未知,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将个人的生死与国家的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为了国家、民族的荣誉而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就是最动人的悲壮。
对战争的反思: 字里行间也隐隐透露出对战争本身的无奈和残酷。无数次的战斗,是为了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是否值得如此巨大的牺牲?这种对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生命的消耗的暗示,使得这份悲壮更加沉重。

这些句子之所以悲壮,往往是因为它们:

描绘了在极端困难和绝望的境地中,仍然保持着坚韧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
表达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牺牲个人以成就更大的目标。
揭示了生命短暂、无常,而追求的意义却超越生死的哲学思考。
字句简洁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通过暗示和比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往往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紧密相连,赋予了它们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性的力量。

它们不是简单的抱怨或哀叹,而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精神,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和不懈追求,因此它们才如此令人动容,并被长久地传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7年淞沪会战,当时郭汝瑰作为参谋长带十四师8000人在前线抵抗。打了几天以后部队伤亡惨重,军长担心他守不住,就派人去问他是否需要援军。郭汝瑰回了一封信,前半段汇报了军事情况,后半段说: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

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在那个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年代,就是这样的一群不怕死的军人,把祖国破碎的山河扛在肩上!

————————分割线————————

看到评论里有人问我为什么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分割线——————

真没想到这么多人看,还有人记得那段血淋淋的历史,那我再写几个吧。

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勿忘国耻,缅怀先烈!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余程万

"不投降!“--------吕公良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孙连仲

“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寸性奇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

“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唐淮源

“抗战以来,只有殉土的将领,没有殉职的地方官,吾愿开此先例。”-------周同


user avatar

“我这个人虐点特别奇怪:不怕死不怕残,但我怕看见诚实的人被迫说谎;正直的人被迫弯腰;痴情的人变得薄情冷漠;直言者被迫噤声;理想主义者亲眼见到理想破碎。谎话连篇者最后的一句真话;奴颜婢膝者最后挺直了腰杆;缄口自保者突然仗义执言;曾遭理想背叛的人最后选择为理想而死。————长洱《犯罪心理》

user avatar

诸君北面,我自向西。

——曹操

user avatar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user avatar

“天下事非妇人所知。”

随即他拉弓搭箭射向了来劝降的妻子,妻子中箭而亡,鲜血迅速染红了河东城下的土地。

公元617年11月,长安城陷落。

李渊立刻逮捕了隋将屈突通的家人,并派出一名家僮前去招降。可是当屈突通得知家人被捕之后,不但没有投降的念头,反而将家僮一刀斩了,并痛哭不已:

“我受国家厚恩,历事二帝,怎可投降?只能以死报答!”

随即屈突通让大将桑显和断后,自己则率领主力向东都洛阳狂奔而去。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前脚刚走,桑显和后脚就投降了唐军。李渊谋士刘文静急忙派窦琮(李渊老丈人的堂侄)与桑显和率轻骑兵追赶屈突通。

俩人紧赶慢赶,终于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市)追上了屈突通。刚刚还是兄弟,现在却变成了敌人。

屈突通勃然大怒,调转马头便要和桑显和拼个你死我活。

战争一触即发,窦琮却用了个阴招,把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派到了阵前,劝说父亲投降。

老屈远远的望着儿子,恨铁不成钢的破口大骂:


“从前和你是父子,今天却是仇敌!”


顿了顿他接着喊道:“左右……向那个畜生放箭、放箭、放箭!”

屈突通的声音响彻了整个战场,左右的士兵拉满了弓弦,

屈突寿愣在两阵中间一动不动,等待着父亲放过来的利箭。

就在这危急关头,桑显和拍马向前,对着隋军大喊:“京城已经陷落,各位父母都在关西,为何要往东而行?”

隋军被父母两个字深深的震住了,一时间两眼模糊,手脚也没有了力气,纷纷放下了兵器。

屈突通僵住了,彻底的绝望了。


他的忠心,他的勇气终于在这一刻灰飞烟灭。

许久之后,他跨下战马,向着东南方向叩头两次,

一边大哭,一边大喊:“老臣力尽兵败,不负陛下。”

随后,屈突通被擒获并送回了长安。

李渊大为高兴,立马召见了他:“爱卿,相见恨晚了啊!”

没想到,屈突通没有立刻跪拜谢恩,相反却泪水连连:

“屈突通不能殉人臣之节,故至此地步,已是本朝之羞辱。”

屈突通的忠心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包括李渊本人。

李渊当即便任命他为了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兼任秦王(李世民)府长史。

不过,这官也不是白给的。接着李渊便给了他一个任务,劝说仍在河东城坚守的尧君素投降。

原来几个月前屈突通领军去打潼关之后,李渊便派了大将吕绍宗、韦义节等人去攻打河东城。

但是尧君素凭借着微弱的兵力,一直坚守着城池,等待着屈突通胜利的消息。

哪曾想,几个月前的战友,回来之后竟然成了敌人。


尧君素看见屈突通穿着唐军军装来到城下后大哭不已,屈突通也泪流不止,哽咽着说:

“我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望君早降啊!”

尧君素抹掉了眼泪,看着眼前这个九死一生的老领导,既有重逢的喜悦,更有怒其不争的愤怒:

“你身为国家重臣,陛下将关中交付给你,代王把天下托付给你,你怎么就辜负了国家,投降了敌人,现在竟然还来做说客?你坐下的战马还是代王所赐的啊,你又有何面子再骑它?”


尧君素嘶哑的声音,就像一把又一把的利剑,穿透了周围所有人的人心。

屈突通满脸通红的低下了头,许久之后,一声长叹:“唉……君素啊,我是力屈而来啊!”

“你力屈了,我还没有力屈,你又何必多言!”尧君素怒斥道。

铮铮铁骨,字字千斤。屈突通羞愧的无地自容,只好退下了。

随后唐军对河东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不过,在尧君素的拼死抵抗下,河东城依然坚若磐石。


最后,李渊不得不派尧君素的妻子,带着免死金券劝其投降。

但是,当他看到妻子时,没有一点旧别胜新婚的喜悦,相反瞋目切齿、伤心不已。

所有人都抛弃了我,领导、朋友、亲人、妻子,他们竟然一个个的离我而去。走吧,你们都走吧。如果非要有一人殉国,那就让我来当吧。

于是,尧君素大声骂道:“天下事非妇人所知。”随即他拉弓搭箭射向了妻子,妻子中箭而亡,鲜血迅速染红了河东城下的土地。

是啊,天下事非妇人所知,难道他就不知道隋朝将亡吗?

他知道,只是他不愿意相信而已。在之后的岁月里,每次谈起隋朝,他总是接连叹息,一滴滴的老泪纵横。悲至深处,他还经常对将士们诉说:

“我是隋朝老臣,世受帝恩,大义当前,不能不死。如今粮食还能支撑几年,等到粮食吃完,如果隋朝倾覆,那是天命如此,我一定把头砍下来交给你们。”

气节如此,忠烈如此,天地为之动容,更何况他身边的将士。于是,这一支孤军,就这样默默的坚守着,日夜期盼着东南方大隋的消息。

但是,几个月后,他们没有等来北返的王师,却等来了杨广的死讯。尧君素的希望破灭了,他遥望东南,三叩其首,痛哭三日,滴水未进,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终于病倒了。

幸好,几天之后,越王杨侗在洛阳登基的消息也传到了河东城。

久卧病中惊坐起,尧君素顾不得羸弱的身体,立刻写下了一封奏疏。

他要告诉新任皇帝,在不远的西方,在大唐的腹地,还有一座扛着大隋旗帜的孤城。

但是,唐军围城,他的奏疏根本无法送到东都洛阳。思来想去,他只好造了一只木鹅,把奏章放在了木鹅的脖颈中,让其顺河而下,一切只能靠天意了。

也许是他的忠勇真的感动了上天,不久之后,这只木鹅竟然顺利的到达了东都洛阳。

洛阳的君臣见到奏章之后也都唏嘘不已、潸然泪下,杨侗立刻下旨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之职,并派人穿过重重阻隔,无论如何,也要把圣旨交到他的手中。

洛阳还有希望,也许再坚持几年,王师就会打回关中,尧君素依然顽强的坚持着、盼望着。但是,没过多久,最后的时刻还是来了。

几个月后,洛阳兵败的消息一波又一波的传至城内,河东城内农民的粮食也吃完了,甚至发展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尧君素身边的士兵们终于崩溃了,已经坚持的够久了,整整一年了,仁至义尽,结束吧。

尧君素终于被身边人所杀害,时年不知其岁!

不过,河东城的忠义还没有结束,驻扎在河东城附近的朝散大夫王行本,听到尧君素被杀之后,痛心不已,发誓要为尧君素报仇。

于是,他仅仅带了700精兵,就向河东城杀了回去。

可能是他的忠义感动了上天吧,这700壮士,竟然真的杀回了城内,替尧君素报了血仇。然后,王行本将忠诚继续了下去,他继续登城固守,以待王师。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后来,刘武周南下攻唐之时,王行本又和刘武周结成了盟友,共同伐唐。

一直到公元620年2月22日,也就是唐朝建立两年之后,面对唐军猛烈的反击,王行本在走投无路之后,才被迫投降,终被李渊所杀,时年也不知其岁!



一座河东城,无数忠臣骨,悲壮,亦悲凉!

明知没有希望,但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坚守的人;

明知大厦将倾,还要把血肉之躯化为擎天之柱的人,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虽然他们要匡扶的是一个腐朽的王朝,但他们担起的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生者苟活,死者永青!

他们的忠诚,不仅感动了所有的世人,同时也感动了敌人。

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对此感慨颇多:

“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固守忠义,克终臣节。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

一个王朝的悲剧,终于用一个又一个忠臣的鲜血,画上了句号。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每周一、三、五定时更新

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24史一点一滴的书写下来。

其它回答:

user avatar



喀依热.买买提江 清明节怀念父亲买买提江.托乎尼牙孜(反恐烈士)

以下文字转自央视:

警察这两个字 在我这里

一会儿高大 一会儿平凡

父亲这两个字

一会儿近 一会儿远

你挂在衣柜的警服

你放在床头的警帽

你深夜回来隐忍的关门声

你摸索着厨房找吃的

你轻轻打开我房门

又轻轻地关上

你扔下了我 怀着遗憾

做了别人的英雄


喀依热说:

他还是去选择救别人

他那一刻眼里根本就没有我们

我没有办法作为他的女儿

对他说 爸我特别爱你

我说不出来

但是穿上这个警服以后

我也是警察 他也是警察

他就是我的英雄

我希望我自己结束生命的时候

能像爸爸一样

我希望我自己的倒下

也是因为这样

这份工作 这份职业

(你我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


我的其他回答:

user avatar

-


軍不能守國,臣不能盡忠,萬死無惜。

一九〇七年,日本勒令解散韓國軍隊。時任韓國陸軍侍衛聯隊第1大隊長朴昇煥在西小門軍營召集士兵,宣布了日本的這一決定。隨即徑直回到寢處,留下寫著「軍不能守國,臣不能盡忠,萬死無惜」的遺言,以拳銃自殺。

還留在軍營的士兵們與其餘各部聞此,便衝擊軍械庫,與日本軍隊在首爾城內展開巷戰。終迫於彈藥不足和日軍的重砲打擊而失敗。倖存士兵多數南下與此起彼伏的義兵合流,並帶去了義兵急需的洋槍和作戰經驗,延長了韓國義兵運動的生命力。


另外有一英雌謂金亞歷山德拉,是有記載朝鮮族人中第一位布爾什維克和共產主義者。一九一八年,金氏奉列寧之命前往俄國遠東地區,建立遠東共和國、並任外務委員。她在任上不過五月便被政變的白軍逮捕,並移交圍困遠東的日本帝國軍關押。

金亞歷山德拉在被日軍處以極刑前,曾經請求允許她走上八步,日本典獄官問何故,她回答:

雖然我從沒能去過,但是我父親的故鄉朝鮮有八個道。我的每一步,都飽含生活在朝鮮的人民和勞動者對未來的希望以及建立新社會的理想。


-

user avatar

激战中,我们连长牺牲了,跟着代理指挥的司务长也牺牲了,阵地上没了干部,只剩下十几个各班排的战士。

这时,赵金铎让我回坑道,叫步谈机员向营里报告,请求派指挥员来。
我回到坑道跟步谈机员把情况一谈,坑道里的伤员都急了。班长程荣庆非要再上阵地,说是营里派来指挥员之前,阵地上不能没人指挥,他坚持要去代理连长……
“我只好把程荣庆背上阵地。程荣庆对大家说,由他代理连长,第二代理人是赵金铎,第三代理人是杨路长,有伤亡时,要自动代理,不得中断指挥……这么着,我们又跟敌人打开了。混战中,一发炮弹落在程荣庆身边,爆炸后,土把他整个埋住了。我们把他从泥土里拉出来,见他两手紧捂着眼睛,拨开他的手一看,两眼都给炸得血乎乎,填满了泥……


“打到黄昏时侯,阵地上只剩我和朱宗林两个人了。班长两眼打瞎了,又从后边爬上来,要帮着打,我说你看不见,他说,你们喊我,叫我往哪边扔手榴弹,我就往哪边扔……看到这个情况,小朱感动得哭了起来……


  “敌人最后一次反扑开始了,天也渐渐黑了。我们跪在弹坑里跟敌人拼手榴弹。敌人的炮火也越来越猛。终于,又一发炮弹炸着了班长,他倒下去了,又爬起来,挣扎着扔了一个手雷。敌人退下去了,天也黑了。
我抱起班长,叫他的名字,他却再也没有回应——就这么,程荣庆班长和我们众多的战友,永远长眠在了上甘岭阵地上……”



“那个地方我们叫它是铁匠炉,是因为的确有个铁匠炉,是过去十五军的防御部队修坑道时打钢钎用的……我们从铁匠炉过,下了雪,又被炮火打化了,地上形成泥浆,又冻硬了,走起来很滑。在上一个坡坎时,大家都抓住从地面露出的一截木橛子,抓住它,一使劲,就蹬上去了……”
  崔庆瑞和他的战友们,“每个人都抓住那根木橛子拉一把,上了山口……当时谁也没看清,后来有人说那是一截死人胳膊。天亮后真看清了,是埋在土里的一具烈士尸体被冻住了,一截胳膊露出地面,被我们当成了木橛子……”
  三营八连的副排长刘永年也遇到了相同的一幕,所不同的是他和他的战友们并没有把死人胳膊错看成木橛子。
  刘永年说:
“我们十七号夜里上去时,过六号阵地第二个陡坡,看到几个烈士,遗体横躺竖卧,估计是九十二团的烈士……有一具烈士遗体在坡上,右手像树杈一样伸着;另一具烈士的遗体像是半仰着坐在陡坡下。尸体和地面冻在一起,凝结了……我们为躲敌炮火袭击,上阵地很急,上去时,每人都踏着下边那个烈士的头,抓着上面那个烈士的胳膊上去的……


多少年我都忘不了这个情景,两个烈士牺牲了,还用他们的遗体帮助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唉,踏着一个的头,拉着另一个的胳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