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介绍一下当地风俗习惯。
当地方言是福州话(闽东语),不是闽南语。
闽东、闽西、闽北、闽中、莆仙都不说闽南语。只有闽南地区才说闽南语。
闽东语的内部差异很大,难以交流。闽东语南片/侯官片(例如福州话)与闽东语北片/福宁片 (例如福安话),是相互听不懂的。
福州话的特点:发音是高度连读的,比英语的连读猛太多了。连读程度之高,已经无法用「连读」来形容了。连读会改变声母、韵母、声调。比如下文出现的「淡菜」(贻贝),不连读时读 dâng cǎi,连读音是 dàng-nǎi ;下文出现的「拗九粥」,不连读是 âo gao zóeü,连读音是 ǎo-ū-lóeü ,甚至可以进一步连读成 ǎū-lóeü (只有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有两个声调)。
由于日常生活中不存在不连读的音,所以下文一律标注连读音。由于连读时发音发生巨变,所以请不要对标注的发音感到过于震惊。标注方案暂时使用汉语拼音方案。
农历正月廿九日有一个地方性的节日,叫做「拗九节」。源自「目连救母」的传说。
冬至不吃汤圆,不吃饺子,而是吃 xì(左半边「米」字,右半边「时」字)。
过小年(祭灶)的时候,福州的纪念食品是 zēi (左半边「米」字,右半边「齐」字)。
清明节,福州人的扫墓食品是「菠菠粿」(bǒ-wò-ui)。这种食品在上海也有类似的,叫「青团」,也是在清明节吃。估计可能同源吧。
福州常见的饼有光饼和征东饼。
海产品很常见,日常食品有各种鱼,还有各种贝壳和各种螃蟹。
相手蟹(福州人称「蟛蜞」pāng-ngì),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螃蟹,比指甲盖还要小,根本没法直接蒸,所以我们福州人一般都是把这种微型螃蟹研磨成酱。这种红色的酱料,福州人自然就称之为「蟛蜞酱」(pǎng-ngǐ-uěng),通常用于蘸着海蜇皮来吃。
这种义和团白莲教常用法术,本来流行于北方各地,比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现在应该在北方民间早已绝迹不见了,现在想找到这玩法,唯有来到福建可见。其他地方,就是发明了用此绝技建立了太平天国的广东广西民间,也怕是没有如此正宗的氛围。
小时候看到关于太平天国的描写:杨秀清突然口吐白沫,仰天摔倒在地,又突然一个鲤鱼打挺跃起身来,口中念念有词,什么上帝之子,天父下凡。。。对此很是模糊,直到,有了这些场景之后,我就心里顿时空明了然起来。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8049985165549569
本来还有赤脚在炭火上踩过去的,一下子不知道放哪个文件夹去了,懒得找。
吃广东人的效率太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