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张猛导演,范伟主演的电影《耳朵大有福》,有什么评价?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张猛导演、范伟主演的电影《耳朵大有福》。

这部电影于2019年上映,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困境与情感寄托。它以一种朴实、细腻甚至略带苦涩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基层普通人——理发师“大耳朵”王金宝的命运。

核心亮点与优点:

范伟的精湛演技: 这是《耳朵大有福》最耀眼的明珠。范伟饰演的王金宝,是一个在生活压力下,小心翼翼,却又怀揣着一点点虚荣和对过去的留恋的普通中年男人。范伟将这个角色的内心挣扎、无奈、渴望和偶尔闪现的喜悦,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表演不是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微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是沉默,将角色的复杂性展现出来。你会在他的眼神中看到岁月的痕迹,在他略显笨拙的举止中感受到生活的重担,在他对荣誉的渴望中看到一种卑微的尊严。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全然的悲剧人物,他就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存的“老百姓”,而范伟的表演恰恰赋予了这个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现实主义的质感与生活气息: 电影非常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小城市、小城镇基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理发店的陈设、人物的穿着打扮、说话的语气、街头巷尾的场景,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写实感让观众很容易产生代入感,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或者过去的自己。它没有刻意煽情或制造戏剧冲突,而是将生活的琐碎、平淡,甚至是有些压抑的状态,毫不避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小人物的困境与尊严: 影片的核心是探讨小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生存困境。王金宝所在的理发店生意不好,儿子不理解他,妻子对他也没什么耐心,而且他还患有高血压,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在这种环境下,他试图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比如参加理发比赛。这种对“名利”和“认可”的渴望,并非是多么宏大的目标,而是底层人物在艰难生活中,一种卑微但真实的自尊的体现。他想要在自己的领域内获得一点点尊重,不被生活完全磨平棱角。
对时代变迁的侧写: 影片虽然没有直接讲述宏大的时代叙事,但通过王金宝的经历,也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快速变迁。老式的理发店面临着被新兴商业模式冲击的命运,儿子代表着更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这种时代背景的融入,使得王金宝的个人命运更具有普遍意义,他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也是那个时代许多普通人的缩影。
细腻的情感描绘: 除了王金宝的个人奋斗,电影也触及了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虽然这些关系显得有些疏离和乏味,但其中也透露出一种长期生活磨砺后的情感羁绊。妻子对他的抱怨,儿子对他的不理解,都源于生活的压力和沟通的缺失,但偶尔的关心和共同面对问题的瞬间,又显示出家人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

一些可能被认为是缺点或值得商榷的地方:

节奏可能偏慢: 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观众来说,《耳朵大有福》的节奏可能显得有些舒缓,甚至有些沉闷。电影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展现王金宝的日常状态和内心的细微波动上,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情节。这是一种刻意为之的现实主义手法,但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乏味。
主题的探讨深度: 影片的主题虽然深刻,但某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在探讨社会问题(如中年危机、父子关系、基层生存压力等)时,深度和力度还可以更进一步。它更多的是一种写实性的呈现,而非深入剖析。
故事的完整性与结局: 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影片的结局处理得有些过于平淡,甚至不够“圆满”。王金宝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他未来的生活走向,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这同样符合现实主义的调调——生活不会突然变得美好,困境依然存在,但这种不确定性也可能让部分观众感到意犹未尽。
部分情节的戏剧性安排: 尽管影片强调写实,但为了推动剧情发展,某些情节的安排(比如比赛的设置)还是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不过,相较于许多商业电影而言,这种戏剧性已经非常克制了。

总体评价:

《耳朵大有福》是一部非常扎实、有诚意的现实主义电影。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基层普通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刻画,以及范伟老师炉火纯青的演技上。

它不是一部能够带来强烈视觉冲击或轻松娱乐的电影,而是一部需要观众静下心来,去体会、去感受的影片。如果你喜欢关注社会现实,喜欢看细腻的人物刻画,喜欢范伟的表演,那么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它会让你看到,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小人物也拥有自己的尊严和对幸福的追求,尽管这份追求充满了艰辛和无奈。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在时代变迁中,那种默默承受、努力生活、并试图抓住一点点光芒的状态。它或许不能给你答案,但能引发你的思考和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周五一中在youtube上无意中打开了,本来只是想作为写拖沓冗长的drilling作业的背景音,顺便屏蔽一下办公室波斯语的嘈杂环境,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了五遍。就像周进评价范进的卷子一样:这样的文章,连我不看三遍也不得解,看到第三遍才知道是世间之至文,可谓一字一珠,可想世间糊涂考官,误判了多少考卷,屈煞了多少真材!从一开始对电影零零碎碎普普通通的情节一带而过毫无感觉,到最后一幅图一幅图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反反复复的看,这部电影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是稍显粗糙,但是确确实实非常打动人。

所谓的打动人,并非是近年来各种国产港产片的那种煽情模式,而是一种细腻到骨头里但是又有口说不出来的真实和真挚,如我一般感情g点奇特而文笔拙劣的人,非得来来回回看好几遍,无法描述。不得不说,我对范伟简直是刮目相看。本来对他的刻板印象是小品和戏剧作品里冤大头的形象,表演流于浮夸做作。但是这部片子,毫不夸张地说,选了范伟做男主角和唯一的主角,简直是片子好看得70%的原因。整整一个半小时的片子,镜头几乎每时每刻追随着范伟,纪录了范伟所扮演的主人公——刚刚退休的东北铁路工人王抗美在退休后的48小时内的踪迹,这使得这部片子有了一种纪录片的味道(后来得知张猛就是由一部自己的纪录片改编的电影)。范伟毫不做作毫不夸张地把一个老实,努力,节俭又爱面子,疼老婆,喜欢唱歌跳舞,有男子气概的东北中老年男人的形象塑造的入骨三分。

有评论说导演有生活,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条,“有故事”,起码是会“写故事”。毕竟生活加上故事才是电影,才会真正让你感到真实的同时而又不感到乏味,让你感动也让你充满了看下去的好奇。

首先,我被这片子吸引的第一个原因是主人公王抗美本人&以及范伟影帝级的由内而外的自自然然的表演;其次,就是我并不了解,曾经有机会去了解但是又因为too young不屑于去了解的一个人群——东北的老一代的工人;第三,是电影好多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和近乎强迫症般的无时无刻不加上的背景音乐。

下面说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及其中的细节,看看什么叫做有生活。

镜头一,联欢散会抽烟。王抗美和同事(貌似是一个小领导,贯穿的一个人物)在退休联欢会散场后抽烟扯淡,背景音是欢快的《往事难忘》的歌声和火车驶过的隆隆声掺杂在一起,背景画面是联欢会后桌子上剩余的果皮瓜子皮,杯子里的残茶。欢快的背景音乐,空荡荡而狼藉的大厅,火车驶过的苍远的汽笛声,加上窗子斜照进来的昏黄的光线,铺垫出一种异常苍凉的氛围。

王抗美和同事抽烟,拿出来的是“中华,还是白皮的”。当同事问他“姑爷孝敬的吧?”的时候,王抗美反映是模棱两可的笑了一下,没接话,继续让烟点烟抽烟。按照常理如果是姑爷孝敬的,那作为家长的自然乐意说出来,但是他并没有承认,而且从后面可以看出来姑爷并不孝顺,而且王抗美自己抽得是1.5元/包的大前门 (后面会说到,不展开)。所以烟很可能是王抗美自己买来充面子的。我不抽烟,也不是男人,更不是好面子的东北男人,但我大概可以理解抽烟的男人拿出好烟就好比女人拎着好包的满足感。虽然是自己买的,但是碍于面子又不能对别人说姑爷不好,所以王抗美是非常自然的笑了笑,模棱两可的让对方猜测去了。王抗美这个,好面子,本质忠厚,但是又有着一点老实人的狡猾世故的性格跃然纸上(嗯,我就是喜欢乱用成语)。

抽完烟,对方把烟塞还给他,他大方的给了对方,说不是“抽着还行吗,家里还有呢”。这时候我不禁会心一笑,“家里还有呢”这种中国传统的推诿托辞,不要太经典哦。最后王抗美要走了,但是舍不得桌子上剩的橘子,又抹不开面子直接说要,于是说橘子“味道不错”,而且只拿了一个,说多了老伴吃不了。后面看他确实是把橘子带到医院给卧病的老伴吃。

开头五分钟内三个细节,把王抗美这个爱面子,略带狡猾的老实人的性格点开了。期间,王抗美熟练运用了偷梁换柱,无中生有,欲擒故纵等传统中式交际手段,让整个过程无比自然。

镜头二,网吧泡面瞎扯。退休的第一天晚上,这个晚上本来是要约女儿姑爷到家里聊天的。王抗美从医院看完老伴,晚饭时去网吧泡面。泡面的底料是给老婆送饭剩下的汤汤水水,泡的是一块一 一包的面饼,用的开水时热水瓶里的。王抗美,停车,进门,穿过外间网吧,放背包,摘口罩,转身拿方便面,撕袋子,面饼一掰两半,放进保温桶,加调料包,转身另一侧拿暖水瓶,倒开水,整个过程,起承转合一起呵成,简直不只是自然和熟练可以形容的了,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了。也可以推断,老伴住院的王抗美,每天的晚饭八成就是剩饭加泡面了。不得不说,范伟简直把这个人的动作的细节演绎到骨头里去了。这个镜头,我足足看了有十遍。

泡好面之后,老板才过来,很熟络的说了句“来了”就给王抗美让烟点烟。这也佐证了王抗美是这里的常客。然后老板很会做生意“开包榨菜呗”,王抗美“不用,我这里啥都有啊”。有的是什么呢?然后镜头给了个特写,王抗美在啃桶里吃剩下的鱼骨头。嗯,一个大老爷们当着别人的面啃鱼骨头。一块一的方便面,想来榨菜也就五毛钱左右,但是连这都舍不得吃。

然后谈论退休,老板问他退休金多不多,王抗美第二次运用了模棱两可的对应。“多不多不说啊,关键是人没了以后还追加一年工资”。其实前面已经交待了,退休后工资一下子减少一半,很紧张,但是为了在实际上比自己殷实的老板的羡慕眼光“我没有你那好单位”下给单位挣面子,硬是隐藏了这一点。按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抱怨单位退休金少,待遇差,自己工作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王抗美没有。作为一个为国家工作四十年的老工人,他有抱怨只能对同事说,只能对老伴说,而不能和外人说。就像后文,分明为了省钱抽一块五的大前门,还非得说“毛主席不也抽这烟吗?咱抽得不是价钱,是信仰”王抗美,就是一个穷,好面子,但是“有信仰的人”。他,王抗美,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老板问他退了以后干什么,王抗美说“去公园耍剑去”。其实,他真的这么打算的吗?完全不是。第一个镜头同事也问过一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去合唱团当指挥。其实,王抗美心里想的是在找个工作多赚点钱养老,但是每每别人问起来还非要硬撑着。我在生活中对东北男人的嘴硬好面子也有所耳闻,但是在这电影里,王抗美的嘴硬反而每每让人觉得可爱的心存怜惜。

下一个有趣的对话是,他问老板买啤酒,老板很有经验的问他“姑爷要来啊”。王抗美急了,“姑爷不来我就不能喝酒啊”而且不要小食品“都垃圾食品”。后文我们知道,他就是为了姑爷的到来特地准备的酒,但是嘴上还不承认,还引出了经典的一段社论:咱这是新闻联播就酒,国(三声)际新闻喝一瓶,国(三声)内新闻喝一瓶,剩下两瓶重播的时候喝。纯正东北风格的段子,开口就来,上纲上线,以正言辞,还让人无法反驳。看范伟这吹牛也蛮可爱的。

对于我,比起大人物的大动作获得的理所应当的震撼,小人物的小细节反而更得我心。大人物大事件总离我太远而高不可攀。宏观性极差,而在细节上纠缠不清,是我性格上一大弱点,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我最大的特点——讲话写字啰里啰唆半天讲不完的本质原因。在叙述的过程中,我的主要纲领和脉络都被各种讲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细节夹七夹八的占领,脑海里一个又一个片断、对话、例证、典故如同涨潮时卷上海滩的小虾小蟹般繁多而零落,而我就像是提着小水桶捡虾捉蟹的小孩子,捡起一只失了另一只,忘了自己初心是想来海边提一桶海水豢养家中的小海龟的。

前面说了电影开头十分钟的两个印象深刻的主要场景。可能在别人看来开头有点零散和琐碎,且和后面70分钟关联性不甚大,有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之嫌。然而本人最爱的修辞正是白描。看似离题万里,实则每一笔都描在光线和阴影交界的地方,这才衬托得主体分外明亮。平凡的生活,琐碎的细节,惟有太真实,惟有太平凡,所以揪心,所以动人。

电影中有几个贯穿始终的小道具获得了很多特写镜头。一张神奇的老版壹圆人民币;保温桶;总是掉链子的28大杠自行车,这几样道具,虽然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但是都暗地里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或推动,或铺垫,或烘托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自行车,在王抗美退休两天的行程里几乎形影不离,它是王抗美“退休长征”路上的重要革命战友,是王抗美从迷茫,挣扎,到重新充满斗志过程的重要见证人。这几个小道具,每一个单独抽出来都是一个小故事。所以说导演会“写故事”

那么接下来看看导演的“写故事”

从小到大先说说人民币。


这是这张人民币第一次出场。网吧老板给王抗美找钱得到的。上面写着“周杰伦三年二班”。作为九零后我也曾是周董的脑残粉呢!影片中王抗美1951年生人(抗美援朝时期),55岁退休,所以拍摄背景是2006年。周杰伦的《三年二班》是发行于2003年的专辑《叶惠美》的一首歌,2004年获奖。时间上非常吻合,可以推测,这张钱极有可能是某个在网吧玩游戏的中二九龄后小学生(至多初中生)给老板的上网费。不得不说,看到这个镜头我会心一笑,简直有了回到小学时代的感觉。

本以为这张人民币只是个小包袱,没想到后面再次出现了几次,顿时有了一点草蛇灰线,延绵千里的高大上之感。

第二次出场,王抗美早晨出门买菜,在集市上电脑算命拿出来的算命钱。

第三次出场是王抗美早上算完命,经历了泡澡,去医院送早饭,传销,擦鞋,倒骑驴,和老朋友喝酒,去医院送午饭,猜动作赢保暖内衣,去民间内小乐队“面试”的一天的波折之后,为了用50元钱换开修自行车需要的一块钱零钱去公园转轮子抽奖,从抽奖人那里得到的。

期间,王抗美催促磨磨蹭蹭的抽奖人(左)赶紧找钱“我老婆还等着我回家做饭呢”。抽奖人说“你急啥,你这要是假钱,我老婆就没饭了”。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且耐人寻味,就像这张神奇的rmb。从早晨到傍晚,一块钱人民币就从算命的姑娘那里到了抽奖的小伙子手里。难道是在这几个小时之内,算命的姑娘来这边抽奖?可能性不大,都是出来混(pian)的,谁不知道谁的把戏啊?豆瓣有人猜测他们俩是两口子,他们开的是“骗人夫妻店”,所以钱才很快就从姑娘那里到了小伙子这里。这个逻辑通,尤其是小伙子说“我老婆就没饭了”,而不是说“我没饭了”,推测他极有可能是有老婆的,而且我们看看那个算命的姑娘的出场:

对,她在和王抗美对话的整个期间几乎都在吃面,一大碗面,一只巨大的海碗装的面,一碗硬邦邦的,看起来缺油少盐没浇头的干面。(在这里吐槽一下,这姑娘本来可以演得更好的,因为她吃面的时候看起来一点都没有胃口,吃的不香还很费力。。。这是发挥演技的多么好的机会啊)。如果联系到小伙子说“我老婆就没有饭了”,还真有可能是两口子。但是我还有一种观点,就算是两口子,俩人在两地分别做生意,也不太可能在中途互相交接钱吧。难道中午的时候,俩人放下各自的生意见面了,姑娘还给了小伙子零钱?我个人的推测是有什么卖盒饭或者其他街边吃食的小贩充当了这一元钱流通的媒介,毕竟在街头摆小摊,中午买点吃食随便吃吃是很多的。

以上一元人民币的屡次出现,简直有了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也许在中上层人士出没的地方,刷卡或者更大面值的rmb出现的频率更高,然而在电影的镜头下,一元钱,一张破旧的,老版,有任性涂鸦的一元钱,流通之迅速,使用之频繁简直出乎意料。这么多面值的钱,哪张你用的最多?一元钱。一包泡面一块一,一包大前门一块五,修车一元,抽奖一元,杂志一元,擦鞋一元,算命三元。在这个数量级活着的人,是要一元一元计较的。(这让我想起了昨天买了一堆某e开头的护肤品准备回国送人,被朋友评论“都是便宜货”。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觉得1000元以下的护肤品是便宜货,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是要把一块钱都花的仔细的)修车师傅嫌弃王抗美换钱花了太多时间,最终把一元钱“赏给了王抗美”,不收钱打发了他。王抗美尽管嘴上不肯服输,但是还是一点都不男人的低头拿着一块钱走了。

再说说保温桶。

无论王抗美走到哪里,保温桶一定形影不离的伴随左右。老伴生病,饭怕凉,每天一日三餐送饭全靠它。一个老爷们,走到哪里都宝贝似的拎着一个大号保温,也是异常喜感。

保温桶第一次出场,这是退休后第一天的晚上,推测是送完晚饭回家途中。也是自行车第一次出场(关于自行车后文会说到)。

第二次,泡面重要道具。

第三次,次日早晨给老伴送早餐。

第四次,注意桌子上帽子下面的蓝色桶。这是次日午饭。

第五次,送完午饭后在保暖内衣宣传现场猜谜赢奖品。

第六次,晚上送饭之前在家的场景。后面给老伴洗头没有拍到保温桶。

最后一次出场,王抗美骑自行车追人摔倒在地,保温桶也摔碎了。

整个影片,从退休的第一天晚上提着保温桶去冲泡面,到第二天晚上摔碎在地,保温桶纵贯始终。一只保温桶拴住了这个男人一天的行程,无论去哪里,保温桶都挂在车把上,拎在手上,抱在怀里,要摔就一起摔倒在地。他,是个有信仰的人。但是并不如他嘴上所说,大前门不是他的信仰,新闻联播不是,报纸不是。保温桶是他的信仰,他从来没有说过,因为信仰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守护的,就像王抗美,和他的保温桶。直到他的保温桶和他一起被重重摔到地上,就像你和你的信仰,一起被生活无情的强奸了一样。

之后他做了什么呢,是愤怒的反抗,平静的接受,还是绝望的自怨自艾?都不是。他爬了起来,敲开了老乔头的工具箱,修好了自行车(后文会写到),然后打电话给舞伴“我,出来跳舞!”那一刻,让我想到了海明威,人,是不能被打败的。王抗美,是个最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也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咱多男人!”中那个不能被生活打败的男人。

保温桶写到这里。

还有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道具,自行车。

自行车,或者说自行车反复坏和修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自行车,是王抗美在生活的长征路上的重要工具和伙伴,自行车的好好坏坏也暗示了王抗美生活中的那一点点起起伏伏。

第一个退休的晚上,给老伴送完晚饭,低头修理自行车。这时候自行车车况还过得去,虽然有点小毛病。

第二天早上给老伴送饭,用脚踢自行车试图修好。新的一天,新的生活,自行车不能掉链子啊!

第三个场景,送完早饭,送午饭前,遇到乘坐倒骑驴的老友的时候,自行车故障似乎开始变得严重。王抗美在经过传销,擦鞋等风波之后,情绪也变得低沉,后面和老朋友吃饭喝酒的时候也体现出来了。

从民间小乐队“面试”失败出来,自行车经过暴力拉拽彻底不能上路了,于是搬着自行车去修车。王抗美在自己最得意的技能“歌唱”方面失败了并且受到了500点暴击,自行车也彻底坏掉了。

第二天晚上看完父亲,出来摔倒在地,自行车再度摔坏,王抗美亲自上手修理。老伙伴和自己一起摔倒自在。

影片最后,王抗美修好了自行车,并把印有算命结果的自己造型的照片贴在修车工具箱上,暗示自己终于找到了退休后的出路——继承老乔头(因为年纪大而不继续修车)修自行车。

整个故事,虽然逻辑并不复杂,写起来也就作文课习作的水平,但是它惊人的自然,夹在电影里是那么的和谐,完全没有为了写一个自行车的故事而写故事的感觉。然而又明里暗里用自行车来比喻主人公一天的情绪处境变化,很妙!

如果说一元钱纸币还是有点欧亨利式的戏剧性,自行车就如同杰克伦敦带你扒火车带你飞般的接地气(不过精彩的是,这种一张破钞票反复出现的情节,真的是在欧亨利某篇小说中出现的,感兴趣的可以私信问名字)。

好了我告诉大家,是欧亨利的《市政报告》。

接下来我还想说说我特别特别在意的有趣的背景音乐的运用。

第二天晚上王抗美去同事家送花,同事正在家里用手风琴拉俄罗斯的“三套车”。熟悉钢的琴的同学会知道,钢的琴开篇就是丧礼上惊艳的小乐队演奏+秦海璐演唱“三套车”(这段开场大爱啊我看了四遍),王猛真是爱这首歌啊,在自己的电影里想方设法见缝插针的插进去。当导演就是好,任性!

整部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由背景乐/背景音效的。记得当年泰坦尼克号上映有人评价背景音乐多么丰富贴切来着。当然,作为一个接地气的片子,背景乐并没有多么高大上的曲目;而且别说和外国电影,就是和一些制作稍微不错的美剧相比, bgm的水平还是显得有待提高,然而细细看来,还是看出导演用了心思的。

user avatar

这个电影可以说是一个原型家庭记录片。

1951年出生在沈阳,名字叫抗美,在铁路工作。

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应该是文革期间顶替入岗的。

1951正好赶wg和上山下乡,当时铁路这种单位招工不亚于今天腾讯录取,很难进去。

但是老职工子女顶替就业可以进去,他进铁路系统,当时工资属于高的。

再宣传队会唱歌,那是风云人物,所以能娶到漂亮的唱歌媳妇。

一直到80年代,他的生活都是非常不错的,电影里面的公房是分的。从年龄算,他的孩子应该是70后。

90年代以后,东北大下岗,经济进去冰点,各种悲剧,铁路不下岗已经很幸运了。

他妻子有病还能报销医药费,他干到2006年,那个时候经济略微有些起色。但是他退休了。

工人的退休金,当时已经进入社保,不幸的金额比较少。

2004年辽宁省平均退休金是581元,2006年加了61元。

一个月642元人民币。当时猪肉价格在7元左右。

王抗美没有办下工伤,他的收入维持照顾生病的妻子有困难。

这是全片矛盾的起源。

他给妻子还不错的饮食,自己吃一块多点的方便面。

影片设定,他女婿有钱。

片子很细节的给他女婿用了摩托罗拉的A1200手机,这个手机当时几千元。一个月贴丈人家几百不是问题。

但是,不幸他女婿出轨了。女儿和女婿闹矛盾。经济上有求于女婿,但是这个事让他没法开口。

他心疼女儿委屈,知道儿子的女友给女儿出了气,拿出100元请客。

女婿不能要钱。

他开始尝试找活。

传销不行。

擦鞋挣得少,有无赖。

登三轮,气管炎不饶人,

想靠文艺挣钱,但是他已经唱不了了,也没人听。

儿子不着调。

老父亲跟着弟弟,弟弟弟妹更不靠谱,不挣钱打麻将,能把老父亲给饿着。

一个55岁还没到老年的男人陷入困境。

他想在找找工伤,没门。

耳朵大有福,但是他只有烦恼和麻烦。

生活如此一地鸡毛,但他无法逃。

他是父母,是丈夫,是儿子。一地鸡毛的日子也得过下去。

结尾,他高唱长征组歌,那是50后的名曲。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五天天。

革命胜利了,但是他还要继续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长征下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