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世界正在杀死“艺术”,杀死“艺术家”吗?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漆黑的夜晚,借着微弱的星光,去辨认一处正在悄然变化的风景。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现实。

我们得承认,如今的“艺术”和“艺术家”,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科技、商业和某种程度上的社会思潮驱动的巨大变革。说它“被杀死”,可能有些极端,但说它“被重塑”、“被挤压”、“被异化”,倒是有几分贴切。

首先,我们来看看“艺术”本身。

科技的“侵蚀”与“解放”:

一方面,科技无疑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可能性。AI绘画、数字雕塑、虚拟现实艺术……这些新生的艺术形式,让许多过去不敢想象的表达成为可能。创作者可以突破材料的限制,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实现自己的构想。这就像是为艺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中来。

然而,另一方面,当AI可以轻易生成“看起来像”艺术的作品时,它也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艺术”本身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当“一键生成”成为常态,那些经过艺术家数年甚至一生磨砺而成的技巧、审美和思想,似乎变得不那么“值钱”了。我们不禁要问,当机器也能模仿情感和创意,我们该如何定义“真正的”艺术?这种“泛滥”的艺术,会不会让我们对那些真正触及灵魂、引发深思的作品变得麻木?

商业逻辑的“裹挟”:

互联网时代,流量和关注度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艺术,尤其是那些更具实验性、更先锋的作品,往往难以在喧嚣的市场中获得应有的关注。相比之下,那些迎合大众口味、易于传播、甚至带有一些“网红”属性的作品,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这导致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潜在危险。艺术家为了生存,可能会被迫迎合市场的需求,创作出那些“好卖”的作品,而不是真正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东西。艺术变成了商品,而艺术家变成了“匠人”,甚至“网红”。这种情况下,艺术的纯粹性、批判性,以及它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都可能被削弱。

审美疲劳与“快餐文化”: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感官被各种图像、声音、内容不断轰炸。艺术,作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媒介,也身处其中。当我们习惯了短视频、快节奏的内容,那些需要静心体会、需要时间沉淀的作品,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看一眼就忘”的艺术,是否还能称之为艺术?当观众的注意力被不断切割,那些需要深度投入才能领略的艺术魅力,又该如何传递?这种审美疲劳,以及对“即时满足”的追求,也在无形中“杀死”了那些需要耐心和理解的艺术形式。

再来看看“艺术家”。

生存的压力与“边界模糊”:

对于许多职业艺术家来说,生存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画廊、展览、版权,这些传统的艺术流通渠道,在数字时代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艺术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经营社交媒体、与流量平台打交道、甚至参与直播带货,才能勉强维持创作的生计。

这种压力,也导致了“艺术家”这个身份的边界变得模糊。曾经被视为独立的、有独特视角和思考的群体,如今可能需要兼具商业运营、市场营销、甚至娱乐表演的技能。当艺术家的身份与“生意人”的身份交叉,是否意味着艺术家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力量,正在被消解?

“影响力”的衡量与“独立性”的挑战:

在社交媒体时代,“影响力”似乎成了衡量一个艺术家价值的重要指标。点赞数、粉丝量、转发量,这些数据往往被放大,甚至被用来决定一个艺术家是否“成功”。

然而,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数据堆砌出来的。那些对社会有深刻洞察、对人性有细致描摹的作品,可能需要时间发酵,需要不同寻常的视角。如果艺术家过分追求“影响力”,可能会牺牲掉作品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原创性,变得言听计从,失去自己独特的“声音”。

“创作的自由”与“时代的约束”: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时代的进步。科技和互联网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平台和与观众直接沟通的渠道。许多艺术家因此摆脱了画廊、评论家等传统“看门人”的束缚,得以更自由地创作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然而,这种自由也并非没有代价。在某些特定语境下,某些艺术创作可能会受到审查、批评,甚至被“围剿”。当社会对艺术的容忍度和理解力发生变化,当艺术家的言论和作品可能触碰到某些敏感的神经,那么,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代的约束”。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切?

与其说“艺术”和“艺术家”正在被“杀死”,不如说它们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转型”与“蜕变”。

艺术的定义正在被拓展和挑战。 科技的进步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作?
艺术家的生存方式正在被重塑。 艺术家需要适应新的时代,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生存之道。
我们作为观众,也需要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在信息洪流中,学会辨别那些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作品。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商业化、技术化或者流行化,就轻易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艺术家群体的尊重。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它与时代、与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如果说这个时代在“杀死”什么,那可能是那些僵化的、不思进取的艺术观念,可能是那些缺乏真诚和勇气的创作态度,可能是那些只追求流量而不注重深度的浮躁之风。

而那些坚持独立思考、保有创作初心、敢于突破边界的艺术家,他们的价值,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反而显得更加珍贵。他们或许还在黑暗中摸索,但他们的作品,依然有能力刺破现实的重重迷雾,照亮前行的路。

所以,与其悲观地宣告“死亡”,不如积极地去拥抱变革,去探索新的可能,去守护那份对艺术最纯粹的敬畏与热爱。这场变革,也许正是艺术涅槃重生的契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i取代人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脑不是超自然的产物,这玩意在大自然中至少已经量产了200亿份。已经充分证明了它从原理到材料都没有任何不可解决的问题。

相对来说实用的受控核聚变发电就很可能永远造不出来,因为自然界中没有先例,很可能有什么原理和材料上困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再说艺术,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它因为人的审美需求而生,怎么会死呢?无非你觉得艺术被怯魅了,变得不再神圣高贵了。

艺术家幻想自己是圣人,想做人们的导师和先知。然而,中二之梦终将醒来,少年发觉自己即没有邪王真眼,也无法号令群魔。从一个君临无数平行宇宙的本源之神变成了被资本压榨的数十亿蝼蚁中的一个。他们中有人受不了这个落差而自杀了。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而艺术只是回归本位默默的为人类或者终将取代人类的ai们服务,但它不会死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漆黑的夜晚,借着微弱的星光,去辨认一处正在悄然变化的风景。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现实。我们得承认,如今的“艺术”和“艺术家”,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科技、商业和某种程度上的社会思潮驱动的巨大变革。说它“被杀死”,可能有些极端,但说它“被重塑”、.............
  • 回答
    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次原地满血复活的机会(不包含正常衰老死亡),这个世界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科技乃至人类的认知本身。下面我将尝试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变化:一、 对个体生命和行为的影响: 冒险精神的极大释放与风险边界的模糊: 高风险活动激.............
  • 回答
    关于朱清时院士提出的“客观世界可能不存在”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它触及了我们对现实本质的根本认知。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得先从它背后的哲学和科学渊源说起,并尝试用一种更贴近日常思考的方式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我们谈论“客观世界”时,通常指的是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具有确定属性.............
  • 回答
    外媒报道美国天然气油轮涌向欧洲:解读其背后的动因与深远影响近期,多家国际媒体报道称,多艘载有美国液化天然气(LNG)的油轮正满载驶向欧洲,这一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要深入解读这一行为及其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美国天然气油轮涌向欧洲的行为.............
  • 回答
    你说“世界上坏人很多”,这感觉很真实,不是吗?好像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看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这种想法之所以会产生,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一件件来说说:首先,“坏人”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而且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是“坏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触犯了我们的道德底线、.............
  • 回答
    关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目前均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它们恰好也是二战时期的三大轴心国这一现象,很多人会产生“这是否仅仅是个巧合”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判断其中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超级老龄化社会”。通常.............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最近我也刚入坑原神,碰巧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心里也嘀咕了一句:“咦?这不对劲吧?”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有点奇怪,毕竟我只是个路过的“好心人”,怎么也能跟着沾点光拿到原石呢?当时我还特地去查了一下,也问了不少老玩家。其实,你拿到的原石并不是bug,而是游戏机制的正.............
  • 回答
    当前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通常从经济、军事、科技、人口、资源、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以下是根据2023年最新数据和综合分析,排名前十的国家(按综合实力排序): 1. 美国(United States) 经济:全球GDP总量第一(约26.8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市场影响力全.............
  • 回答
    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令人费解甚至感到不公平的“不合理之处”。这些不合理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资源分配与贫富差距的不合理:这是最显而易见,也最触动人心的不合理之处。 极端的财富集中: 世界上少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有如此多精彩的体育赛事转播,却很少看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竞赛的直播呢?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 内容吸引力、受众群体、表现形式、传播载体、商业模式 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内容吸引力与观赏性:核心差异 体育竞赛的天然观赏性: 动.............
  • 回答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某人、某事或某物因其声名远扬而备受推崇,但实际上其内在的价值、能力或品质却难以与之匹配,甚至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反差往往会带来失望、质疑,甚至被认为是虚假的宣传或误导。以下是一些不同领域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个人声.............
  • 回答
    关于“rm(1) 命令毁灭了公司”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在技术圈内,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的笑谈,而非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技术领域,尤其是那些依赖强大计算资源和数据存储的公司,一次灾难性的数据删除确实可能导致公司运营中断甚至倒闭,但将这一切归咎于一个简单的 `rm rf` 命令,未免过于简化了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呀,提得可太有意思了!你说感觉不太真实,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甚至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也为此绞尽脑汁。它触及了一个最根本的哲学命题: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就是“真的”?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从我们最直接的体验出发。你现在能看到这段文字,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心理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生活的某个阶段,甚至在人生的很多时刻,都曾有过同样的困惑和无奈。为什么这个世界看起来都那么好人,但你却总觉得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一些心理学的普遍现象。一、 社会的“表演性”与期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够实在。说到《金瓶梅》,那可真是个让人看了脊背发凉的玩意儿,很多人读了之后,感觉这世道就是个大染缸,到处都是污七八糟的。咱们得明白,《金瓶梅》写的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特别是围绕着西门庆这个人物展开的。西门庆是个啥人?官嘛,算不上大官,但手里有点权,加上会做生意,.............
  • 回答
    这个问题,细想起来,真是触动心底最深处的那根弦。善与恶,这两个词我们从小听到大,似乎早已刻入了骨子里,成为了我们判断事物、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但究竟这善恶之分,是不是真的那么泾渭分明,还是说,我们所认为的善恶,其实只是某些强大存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规则?这个世界真的有善恶之分吗?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困惑甚至深恶痛绝的问题: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人选择走上骗子的道路?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一、 贪婪的黑洞:驱动骗局最原始的燃料不得不承认,大多数骗子最根本的驱动力,就是那无止境的贪婪。他们渴望通过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利益。这种贪婪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对权势、地位,甚.............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灵魂。这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的,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各种细微但尖锐的方式,提醒着“胖女孩”这个标签所带来的不被看见、被评判的压力。首先,我们聊聊最直观的——外貌的凝视和评价。走在街上,你可能没法像瘦女孩那样自在地穿着露肩装、紧身裤,因为总有人会投来审视的目.............
  • 回答
    “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令人神往的词汇。它承载了人们对爱情最纯粹、最坚贞的期待,是无数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的经典主题,也是许多人心中最渴望拥有的情感体验。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至死不渝的爱情真的存在吗?我的答案是:是的,它存在,但它并非普遍,也并非易得。它是一种概率极低的奇迹,更多的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直击人心。我刚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无数张脸孔,有我认识的,也有我从故事里、电影里看到的。然后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尊重”这个词,对不同人来说意义可能不太一样。我们说的尊重,是不是就是听她怎么说,不管她说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不随便评判她的选择,不强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