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次东京奥运会是否展现了我国部分网民的丑态?

回答
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出现了一些中国网民的不当言论和行为,这些言论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部分网民存在的“丑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表现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影响:

一、 争议言论和行为的具体表现:

1. 过度民族主义和攻击性言论:
对手国选手和团队的攻击: 在中国选手与外国选手比赛时,如果中国选手失利,部分网民会进行人身攻击、贬低对手的国籍、外貌、能力等。反之,如果中国选手获胜,则可能过度吹捧,并伴随对对手的嘲讽和侮辱。
“恨国党”标签化: 任何对中国选手、教练或官方安排提出质疑或负面评价的网民,很容易被扣上“恨国党”、“带节奏的”等帽子,遭受网络暴力。
对其他国家运动员的恶意评价: 有些评论不仅仅针对与中国队比赛的对手,而是泛化到对其他国家运动员的普遍性贬低,例如嘲笑其技术、体能、甚至国籍,以凸显中国运动员的优越。
对奥运项目本身的歧视: 有些项目,如某些被认为“不够刺激”或“不够观赏性”的项目,以及一些非中国优势项目,会被部分网民嘲笑为“冷门”、“无聊”,甚至带有侮辱性色彩。

2. 阴谋论和偏激解读:
裁判判罚的过度解读: 任何对中国选手不利的判罚都会被解读为“黑哨”、“政治操纵”,认为比赛不公平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
运动员表现的过度解读: 运动员的任何一次失误或不完美表现,都可能被上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认为是对国家荣誉的损害,并对其进行苛责。
其他国家运动员的“兴奋剂”猜疑: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部分网民会轻易猜测其他国家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以此来解释中国选手失利的原因。

3. 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
针对评论者的攻击: 对于发表不同意见的网民,会遭到大规模的围攻、辱骂、人身攻击,甚至进行人肉搜索,泄露其个人信息。
网络欺凌: 将体育比赛的输赢上升到个人品德甚至国家忠诚度,对表达不满的个人进行网络欺凌。

4. “国籍论”和“身份绑架”:
对归化运动员的质疑: 对于像羽毛球选手陈清晨、田径运动员何雯娜等具有中国血统但为其他国家效力的运动员,以及为中国队效力的归化运动员(虽然数量不多),部分网民会进行身份质疑,认为他们不配代表某个国家或不配获得某种成就。
“你爱国吗?”的质问: 以极其狭隘和偏激的标准衡量一个人的爱国程度,将任何批评性意见都视为不爱国。

二、 可能的原因:

1.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表达观点的渠道,但匿名性降低了发言的门槛,也使得极端情绪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算法的推送机制也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让持有相似观点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形成群体极化。
2. 教育和文化的影响: 一部分网民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容易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和宣传中强调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荣誉感,在缺乏理性引导的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极端民族主义。
3. 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的转移: 一些网民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各种压力和不满,当看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绩时,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补偿心理,将比赛的输赢视为个人荣辱。
4. 网络环境的“沉默的螺旋”效应: 当极端和攻击性言论成为主流时,理性温和的声音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攻击而选择沉默,进一步加剧了极端情绪的传播。
5. 媒体报道和舆论引导的滞后或不当: 有时媒体的报道角度或官方的舆论引导,如果过于强调民族情绪而忽视理性分析,也可能间接助长了部分网民的极端行为。

三、 造成的影响:

1. 损害国家形象: 这些负面言论和行为通过互联网传播,不仅让其他国家的人看到中国网民的另一面,也可能被媒体放大报道,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理性的国际参与者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2. 引发国际争议和反感: 针对其他国家运动员的恶意攻击和不当言论,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反感,甚至导致外交上的摩擦。
3. 伤害运动员和相关人士: 无论是中国运动员还是其他国家的运动员,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体育精神受到伤害。
4. 破坏网络生态和公共讨论空间: 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攻击性言论挤压了理性、包容的讨论空间,使得健康的公共讨论变得困难。
5. 加剧群体对立和撕裂: 标签化和互相攻击的行为,不仅体现在对外国人的态度上,也体现在中国网民内部的分裂上,加剧了不同观点群体之间的对立。

总结:

东京奥运会期间,部分中国网民的“丑态”主要体现在过度民族主义、攻击性言论、阴谋论、网络暴力和身份质疑等方面。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交媒体的特点、教育文化影响、现实生活压力以及舆论环境等。这些负面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对运动员、网络生态以及社会理性讨论造成了不良影响。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只是“部分”网民的行为,并不能代表全体中国网民。但这些现象的存在,也确实暴露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引导公众理性参与体育赛事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包容性文化,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啊。

这些年吧,得有个15年,没看过〈读者〉了,恍惚以为〈读者〉不存在了,拿着个小片段、小情节感悟的杜撰作者,我也以为他们也都没饭碗了,都不复存在了。因为毕竟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比以前好得多,再想骗人没那么容易了。

没想到,这帮人从来就没有削去,而是在等待时机,死灰复燃。

这次奥运会,又特么地冒出一大片。

比如,前几天,在咱们金牌领先美国10块的时候,有一个比较火的帖子,(大意),说现在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人,一点艺术细胞都没有,这简直与奥运精神背道而驰。因为当年早期,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有的是教授,有的是音乐家,有的是画家!

放下笔就是世界第一的运动健将,拿起笔就是泼墨挥毫的艺术家!

再看看现在,拿金牌的都是些什么人?为了拿金牌,知道像机械一样日复一日地训练,文化水平堪忧,艺术细菌全然没有,有的甚至还是个小孩。现在的奥运会一点美感都没有!(算了,没有功夫去找原文了)

原本讽刺谁其实是很清楚的。

可惜啊,这个讽刺咱们接不着,为啥?因为

苏炳添真的是教授!还有论文发表呢!

反观欧美国家教授作为选手参加奥运会的,似乎没听说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