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USB有可能整合TCP/IP协议吗?

回答
usb协议和tcp/ip协议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东西,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融合关系。不过,如果一定要说“整合”,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并且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它们各自是什么东西:

USB(通用串行总线):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你用来给手机充电、连接鼠标键盘、U盘等等的那个接口。它的本质是一个硬件接口标准和一套通信协议,主要目的是在计算机和各种外围设备之间实现高效、简单、标准化的数据传输。USB工作在 OSI 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负责把数据打包成一个个“包”,然后通过物理线路传输,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地送到对方手里。它有一套自己的地址分配机制(设备地址)、数据传输方式(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同步传输、isochronous传输)等等,而且是非常专门为“设备连接”设计的。

TCP/IP协议族: 这是互联网的核心,是我们上网、收发邮件、访问网站的基础。它是一系列协议的集合,其中最核心的是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 IP(网际协议)。IP 主要负责寻址和路由,也就是如何找到网络上的另一台设备,然后把数据包送到那里。TCP 则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它会确保数据包按顺序、不丢失地到达,并且在出现问题时进行重传。TCP/IP 协议族工作在 OSI 模型的中高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它关注的是网络通信的逻辑和效率。

所以,USB和TCP/IP,一个管“你怎么把东西送出去”,一个管“你把东西送到哪里去,以及怎么确保它安全可靠地到达”。

现在我们来聊聊“整合”的可能性:

1. 把TCP/IP“跑”在USB之上,间接实现网络连接: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误解为“整合”的情况。我们很多时候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USB网卡: 你买一个USB的WiFi适配器或者以太网卡,插到电脑上,电脑就能上网了。这时候,USB协议负责把网卡驱动程序和网卡本身识别出来,然后把网卡处理好的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内部已经封装好了IP地址、TCP/UDP端口信息等)通过USB接口传输给电脑。电脑的操作系统收到这些数据后,就按照TCP/IP协议栈进行处理,最终实现网络通信。
手机通过USB共享网络(USB网络共享): 你用手机连接电脑,然后把手机的移动网络分享给电脑。在这个过程中,手机的操作系统把移动网络的数据(这些数据本质上已经跑在TCP/IP协议上了)通过USB接口发送给电脑。电脑的操作系统接收到USB传输过来的数据后,将其识别为一种网络连接,然后就可以像使用普通网卡一样,通过这个USB连接访问互联网了。

这种情况下,USB并不是直接理解或执行TCP/IP协议。 USB只是一个“数据管道”,它负责把数据(这些数据包在USB传输之前就已经被封装好了IP和TCP/UDP头)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是电脑和手机的操作系统,以及它们内部的网络栈,在负责解读和处理这些TCP/IP数据包。USB协议本身只关心如何把这些数据以最快、最可靠的方式从一个端口送到另一个端口。

你可以想象成,USB是一个邮递员,它负责把信件(数据包)从一个地址送到另一个地址。而TCP/IP协议栈,则是信件本身的地址、内容格式、投递方式等规则。邮递员(USB)只关心怎么把信件送到,它不管信件里写了什么,是谁写给谁的。而收发件人(电脑操作系统)则会根据信件上的地址和内容来理解它。

2. USB的某些高级应用层协议,可能包含网络通信的影子:

USB协议本身也有很多更高级的应用层协议,比如:

USB Mass Storage Class (MSC): 这个大家都知道,就是U盘的协议,让电脑能把它当成一个大硬盘来读写。这里面没有TCP/IP的事。
USB Human Interface Device (HID): 鼠标、键盘、游戏手柄用的就是它。它传递的是操作指令,也不是TCP/IP。
USB Communication Device Class (CDC): 这个就有点意思了。CDC协议族中有一个子类叫做CDCECM (Ethernet Control Model) 和 CDCNCM (Network Connection Model)。它们的设计目标就是让USB设备能够模拟出标准的以太网接口。在这种模式下,设备可以通过USB发送和接收“以太网帧”,而以太网帧里面包裹的就是IP数据包。换句话说,CDCECM/NCM让USB设备能够像网卡一样工作,而网卡是标准的TCP/IP网络接口。

所以,可以说USB的CDC协议族(特别是ECM和NCM)在某种程度上是“桥接”了USB和TCP/IP网络通信的。 它允许一个USB设备(比如某些嵌入式设备、WiFi模块、甚至一些手机)直接通过USB接口提供一个类似以太网的网络连接,使得上层操作系统可以直接将其识别为网络接口,然后跑TCP/IP协议。

3. 直接在USB物理层上传输TCP/IP数据包?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没有意义的。USB有自己定义的数据包结构、握手协议、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其作为设备连接总线的需求。TCP/IP协议也有自己严谨的封装和传输流程。如果非要说“整合”,那大概是USB协议栈的某个层级,在处理数据的时候,能够识别出其中封装的TCP/IP数据包,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递。

但就像前面说的,USB协议的重点在于设备识别、枚举、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USB这个层面),它并不关心数据包里面是不是TCP/IP,是不是HTTP,是不是FTP。它只负责把数据比特流准确无误地从A点传到B点。

总结一下:

USB协议和TCP/IP协议各自有非常明确的职责和工作领域。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整合”,更多的是一种“承载”和“桥接”的关系。

承载: USB作为一种硬件接口和低级通信协议,可以承载(传输)封装了TCP/IP数据的“数据包”,例如通过USB网卡,或者手机USB共享网络。USB协议本身不理解TCP/IP,只是忠实地传递数据。
桥接: USB协议族中的某些高级类(如CDCECM/NCM)能够模拟以太网接口,为TCP/IP协议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基于USB的“网络路径”。

所以,你可能无法找到一个“USB TCP/IP集成芯片”,但你绝对可以找到很多通过USB接口实现TCP/IP网络连接的设备和技术。这种“整合”更多体现在系统设计和协议的应用层面,而不是USB协议本身去“学习”或“内嵌”TCP/IP的逻辑。USB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通用性,而TCP/IP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网络连接能力,两者结合,就解锁了无数种方便快捷的通信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整合的概念是不准确的。

网线上跑的不是TCP/IP协议,而是以太网协议。而USB线上跑的是USB协议,因为USB规范没有专门把链路层协议拆分开,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着像是一个东西。如果真要做对比,TCP/IP协议,对应的USB来说应该是Bulk/Interrup传输和设备的Endpoint定义,这些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不可见。

电口千兆以太网基本上普及了,速率是1Gbps,而USB3.0也普及了,低配的USB3.0也有5Gbps,我真没看出来“高于USB3.0的速度”是结论是怎么的出来的

按最高速率比较,最新的USB4的物理层可以跑到40Gbps,电口以太网的上限也基本就是40Gbps左右,虽然也有100Gbps的,但实际应用场景受限很大。整体上USB和以太网的速率基本相似。

即使回头看看历史,USB2.0普及的年代,USB2.0的速率是480Mbps,同时代的网卡以百兆或者千兆为主,百兆网卡更多一些,才100Mbps,怎么看也不如USB快。

至于传输距离,USB确实有个5米的限制,这是因为USB是主机-设备的模型(有主从关系),主机对设备的响应时间有最低要求,想象一下,如果插上一个U盘,要几分钟才响应出来,就没什么实用意义了。以太网里的各种设备都是对等关系,传输信号也是谁先抢到谁先传输,没有一个主从设备的关系,所以网线可以做的更长一些,大不了就是延迟大一点而已。

题主说的整合,我猜有两个可能性:

1. 把USB线当网线。

这个理论上是可以的,改一下物理层的信号格式就行了,Type-C接口可以走雷电信号,也可以走USB信号。信号的带宽跟接口类型关系不大(虽然也有影响),所以设计一个以太网-Over-TypeC完全没问题,至于好不好用,那另说了,前提是硬件厂商愿意定制这种接口和线缆。

2. 在USB协议栈上跑网络协议栈(以太网)

这个东西一直都有,USB网卡(有线或者无线)已经有很多了。

所以以上两点都是可行的,并且第二条早就实现了。


总结一下,

1. 民用的场景下,USB比网卡要快一些。
2. 如果只用USB线缆和接口去跑其它协议,一般来说没有什么限制,具体能不能用要看厂商。
3. USB线缆传输USB信号距离的限制无法突破,这是USB响应时间的问题,如果不跑USB,参考上一条。


看来有人没明白为啥是5米长度限制。

贴一个USB规范:

7.1.1.1 Full-speed (12 Mb/s) Driver Characteristics
A full-speed USB connection is made through a shielded, twisted pair cable with a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Z0) of 90 Ω ±15%, a common mode impedance (ZCM) of 30 Ω ±30%, and a maximum one-way delay (TFSCBL) of 26 ns

单向最大延迟是26ns,光速3×10^8 × 26 × 10 ^ -9 = 7.8,电信号的实际速度要比这个值低一些,最后USB组织就限制了一个5米,就是这么来的。跟信号干扰什么的没关系

规范的其它地方也有定义:

7.1.16 Cable Delay
The maximum total one-way signal propagation delay allowed is 30 ns. The allocation for cable delay is 26 ns. A maximum delay of 3 ns is allowed from a Host or Hub Controller downstream facing transceiver to its exterior downstream facing connector, while a maximum delay of 1 ns is allowed from the upstream facing connector to the upstream facing transceiver of any device. For a standard USB detachable cable, the cable delay is measured from the Series A connector pins to the Series B connector pins and is no more than 26 ns. For other cables, the delay is measured from the series A connector to the point where the cable is connected to the device. The cable delay must also be less than 5.2 ns per meter.

信号在线缆上的延迟限制是5.2 ns/m,乘以5米就是26 ns,这是协议层面上规定的。更详细的原因是USB要求主机对设备的请求响应有个最小的延迟,如果线缆过长,延迟会导致USB设备响应时间过慢,超过一定时间没有收到信号,USB设备自动进入挂起状态。

要突破这个限制比较麻烦,可以通过多级级联USB Hub的方式实现,但成本太高,不推荐。

另外,网上有一些不正规的线缆可以延长到5-30米左右,理论上说也是可以工作的,但不能保证一定正常。

同样的以太网的100米也是因为CSMA/CD算下来,结合包长度得到的一个数值,不是随便写的,也不是仅仅因为信号问题就限制的。

user avatar

四芯网线两对差分信号,最高百兆,速度低于usb2.0(一对差分信号)。八芯网线四对差分信号,最高万兆,低于usb3.2(三对差分信号),不知道你为什么觉得网线就比usb快。。。这两个都是铜缆传输,受限于线缆的抗干扰设计,传输原理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哪来的什么黑科技?

user avatar

网线?古董?亏你能把这俩词联系起来……


网线的确称得上“历史悠久”,但绝对和“古董”扯不上关系。、

事实上,为了让它能够把信号送到100米开外(7类以下)或者30米外(8类线),网线借助了艰深的“传输线”理论。


简单说,铜线上传输高频电信号时,是会有电磁波发射的,这本身就会使得信号快速衰减;雪上加霜的是,发射出的电磁波还会被导线自身乃至另一根导线吸收、产生感应电势——懂电学的都知道,这就是“信号串扰”,会大幅降低对端接收到信号的信噪比。

尤其是,双工通讯时,网线中本来就有两个信号,两个信号相互串扰同时还干扰自身,情况就更复杂了——所以你传音频这种低频模拟信号,只需随便拉根屏蔽线,传几百米甚至几公里都没问题;但传输动辄几十几百M甚至若干G的高频信号,你要拿音频线来……哪怕拿发烧友用的纯银编织线都无济于事,信号至多传个三五米就会衰减殆尽。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技术人员通过计算,巧妙的把网线线缆中的信号线两两对绞——也就是俗话说的“拧”——在一起。

这种“对绞”使得信号线彼此缠绕,产生类似于“变压器”的效果,使得导线上辐射出的电磁信号马上被自身吸收,就好像变压器主线圈上的信号能量被转移到了次级线圈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传输线变压器”:传输线变压器结构_工作原理_特点-维库电子通 (dzsc.com)


当然,这玩意儿和低频交流电升降压用的变压器区别极大,必须靠“传输线理论”才能解释和计算。这说起来就太复杂了(其实我也不懂)……

幸好,计算结果还是很简单直白的:双绞线线芯有不同的颜色,按照计算结果把特定颜色的一对线两两对绞、且每米对绞次数分别为XX次——你严格按规定做了,那么这根线拿来传输超高频信号时,电磁信号就神奇的不怎么外泄也不怎么串扰了。


正是靠这个理论支撑,我们才能把信号在以太网双绞线上传输100米(七类及以下)或者30米(八类)。


很遗憾,USB并不是为这个目的设计的。盲目的延长它,结果就是信号衰减殆尽且串扰严重,对端什么有用信息都提取不出来——所以USB线最长不能超过5米(实际上,对绝大多数的淘宝劣质线来说,两米长的USB都经常导致手机无法识别了;真正能把信号可靠送到5米外的USB线几乎是“天价”。不过,如果你拿根高标号的以太网线接到USB插头上,反而可能把USB信号送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开外,只是通讯速率受限于以太网线)。


虽然USB线无法替代网线,但这并不等于说“无法在USB上传输TCP/IP协议报文”。


事实上,USB和以太网双绞线一样,都属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也就是ISO-OSI七层协议的最下两层。

而IP协议是第三层协议,且IP协议族压根没有规定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应该是什么样子——它着眼于网际互联,并不关注自己的承载协议。


打个比方的话,IP协议就好像集装箱标准一样,它规定了集装箱的尺寸、最大载荷,也规定了如何在集装箱上标记出发地-目的地-收货人之类信息——但它并不关注你用什么玩意儿运这些集装箱。

因此,有人说,你完全可以用信鸽承载TCP/IP协议——只要把超时时间设置为若干小时甚至若干天即可。


换句话说,别说USB了,TCP/IP协议可以跑在你能想到的任何媒体上——比如,跑在灯泡(亮度变化)-太阳能板这样的“光链路”上;跑在扬声器-麦克风这样的“声链路”上;跑在超声波振子-钢丝/钢轨-压电陶瓷这样的“固态声波数据链路”上……

只要你有办法传输信息,就可以在上面实现TCP/IP协议。

就好像集装箱既可以用轮船运也可以用汽车拉、你用飞机运用直升机吊或者用火车拉全都可以一样——“集装箱协议”只负责“集装箱本身装的东西是否完整”“是否按时运到了地方”,并不管是什么运的集装箱。


——注意我们习惯说"TCP/IP"协议,但实际上IP协议才是第三层协议;TCP则是跑在IP协议上的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流协议;它实际上可以替换为UDP协议,另一个无连接不可靠的报文协议。

——从层级上说,TCP/UDP是第四层传输层协议,IP是第三层网络层协议。如果说IP是集装箱的话,TCP/UDP就是物流公司。

OSI 7层模型和TCP/IP 4层模型 - 知乎 (zhihu.com)


总之,在USB线上跑TCP/IP协议是完全可能的——在Linux下甚至更为简单:把USB设备当作一个文件读写,然后拿它当nic文件,把TCP/IP包丢给它/把从它上面读来的数据丢给TCP/IP协议栈,一行代码不用写,事情就办妥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