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买书上花了多少钱?

回答
说实话,这个数字我现在也说不清。如果真要我细算,那可真是“一笔糊涂账”了。

大概是从大学开始吧,我对纸质书就有一种莫名的执念。那时候,图书馆虽然资源丰富,但那种把喜欢的书买回家,可以随意翻阅、做笔记、反复品味的体验,是图书馆给不了的。所以,我的第一笔“巨款”应该就是花在了买书上。还记得当时为了攒钱买一套心仪的文学名著,几乎一个月的伙食费都拿来买了书,每天啃馒头就着白开水,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工作之后,经济条件好了些,买书这件事就更“肆无忌惮”了。我记得有一次去书店,本来只是想随便逛逛,结果一眼就相中了那本厚重的历史研究专著,原价不菲。当时脑子一热,就把它抱回家了。还有一些网上平台的促销活动,比如满减、赠品之类的,也让我忍不住“囤货”。经常是购物车里塞满了书,然后等着打折,看着那些折扣数字,总觉得不买就亏了。

我是一个有点“选择困难症”的人,所以买书前往往要纠结很久。会看各种书评、作者介绍,甚至会去实体店翻几页,确认封面、排版、纸张都符合自己的心意。有时候光是这个“考察”过程就要耗费不少精力,然后才决定是买实体书还是电子书,或者等打折。

我家里专门有一个书架,说是书架,其实早就满了,书都堆到了地上,还有一些放在箱子里。每次整理的时候,看到那些书,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但同时也会感叹自己“剁手”的频率。有时候会想,这些书我真的都读完了吗?有些书买了很久,封面都还崭新,连塑封都没拆。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没读完,光是拥有它们,就已经足够让我开心了。那种知识沉淀在书页里的厚重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而且,我的购书范围也挺广的。小说、历史、哲学、心理学、科普、传记,只要是我感兴趣的,都有可能成为我的购物车成员。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或者已经绝版的书,一旦看到了,总会有一种“寻宝”的感觉,会不惜代价地想办法弄到手。

所以,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数字,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让我觉得很“充实”的数字。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我觉得这些钱花得值。每一本书都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打开它们,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门,去认识不同的人,去了解不同的思想。这笔账,怎么算,我都觉得是划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俗话说的好,“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批评我们这些书虫的一句名言,但是自2009年开始,为了激励自己读更多的书,我每年到了年末都算一下自己一年的读买比,即每年读书的数量:买书的数量,最后得出的百分数,看看这一年到底是瞎花钱了,还是学有所成。自己的统计数据从2009-2017年除了2015年只统计了上半年的数据以外,其他都是全年数据。在算读买比的时候,从2015年开始我也算过我的买书均价,数据如下:

2009年 共买书120本,读完133本,读买比110.83%

2010年 共买书232本,读完149本,读买比64.22%

2011年 共买书379本,读完151本,读买比39.84%

2012年 共买书422本,读完185本,读买比43.83%

2013年 共买书163本,读完270本,读买比165.64%

2014年 共买书230本,读完510本,读买比221.74%

2015年上半年,共买书360本,均价每本56元,读完358本,读买比99.44%

2016年 共买书470本,共花费21000元左右,均价每本44.68元,读完376本,读买比80%

2017年 共买书655本,共花费20000元左右,均价每本30.53元,读完370本,读买率56.49%

2018年 共买书425本,共花费15000元左右,均价每本36.14元,读完440本书,读买率103.53%

2019年 共买书280本,共花费10100元,均价每本36.07元,读完576本书,读买率205.71%

2020年 共买书227本,共花费9800元,均价每本43.17元,读完618本,读买率272.24%

2021年共买书220本,花费6000元,均价每本27.28元,读完750本书,读买率340.91%。

按照凤凰网每本书88元的定价来说,应该是没有算上网商打折之前的价格,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而我自己算出来的均价是包括网商打折价格的。但是买书多的人,很多都从孔夫子旧书网上面淘旧书,旧书买的多的话,花费会提升一些,旧书珍稀书买的少一些,花费会降一些,另外许多套装书打折之后,均摊到每本书的价格也会低很多,2017年我买了很多成套的书,虽然总册数比2016年多了不少,但是花费却差不多,于是均价就降了下来。而2016年初收了好几套考古报告,那时候均摊到每册上的均价就破百了,而凤凰网这个数据88元还是比破百的低不少,所以我觉得这个均价应该是新书的价格,不包括旧书市场的行情。

诚然去年从出版界的朋友了解到纸浆的价格去年涨了200%,装订什么的价格都涨了不少,所以现在定价88元这个数据还算准确的,今年我也是新书买的比较多,旧书成套的年初买了一些,大约自己的花费从2012年开始,基本上是每年2万左右,但是每年也会卖掉一定数量的书,卖书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腾空间,而非赚钱,大致卖书七八十本,换个两三千还是可以的,最多的一年卖掉了170本书。另外买书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助教奖学金以及各种稿费,也没觉得有特别破费到揭不开锅的感觉。

之前我有帖子讲过读书方法——

以上这个帖子也被知乎圆桌收录过,在此并不赘余。

2021年再更新一下。到了2019年读了576本书后,觉得510本也不多了。2020年毕业工作了,仍旧读了618本书,说明只要认真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user avatar

最近三四个月的话,林林总总大概三四千吧……不过有些是对象送的,比如《中国古籍总目》(1-8册),史上最硬核的情人节礼物;还有布罗代尔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资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都是大部头(捂脸)

这是最近买书的一部分,大概小书架的五层

我买的书分以下几种:

1、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明史相关部分的

例如《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明代黄册研究》、《明代海外贸易研究》、《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日知录》(陈垣校注)《元明抗倭史话》等等;

2、虽然看起来和明史没什么关系,但是我认为能够从侧面去反映明朝历史的

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讲的是苏联解体后、1991-2012年二十年痛苦社会转型中的普通人生活,这种家国破灭的口述史文学,我认为是能够很好的借鉴,以此去看明朝遗民在清朝治下的一些幻灭和痛苦,和张晖的《帝国的流亡》掺杂着看,还是蛮有意思的;

再例如叶德辉的《书林清话》,这是一本偏印刷史、版本鉴别的书籍,但是里面里面有关于元、明、清三朝刻书价格有非常好的资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明朝中后期的商品化大潮已经十分可观,刻书在元朝最贵,那个时候书刻书是艺术品,因为是计划经济,需要中央部门审批才能刻;明朝最便宜,刻书基本是白菜价,商人想怎么刻怎么刻,什么来钱快刻什么。清朝的时候价格又起来了,反而并明朝贵。但是清朝有女子坐刻书工的现象,那个时候价格比较便宜;

还有年鉴学派二代人物宗师布罗代尔大名鼎鼎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资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明朝的历史跨越了十四至十七世纪,很大一部分和这本书重合。布罗代尔在考察全球的“物资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之时,所给出的很多真知灼见,对于研究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有极大的帮助。例如

因为,在我看来,前工业化时期经济中最重要的东西,正是迟钝刻板的初级经济与范围狭小、但又生计勃勃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并存。一方面是村庄中的农民,他们几乎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如油珠一般向四处扩散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造业的逐渐发展开始显现今日世界的雏形。可见,这里至少有两个天地,两种不同的但是在总体上又互为解释的生活方式。
爱德华·福克斯认为,当时至少有两个法兰西:一个是沿海的法兰西,在18世纪经济高涨的鞭策下,它表现得十分活跃和机灵,但与内地联系不多,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内陆的法兰西,它恋土守旧,目光短浅,对国际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无动于衷

看到这两句话时,真的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因为无论中外的明代经济史研究学者,研究重点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繁华兴盛的江南地区,国内在建国之后进行的“资本主义萌芽说”大辩论,主角自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无疑;国外加州学派彭慕兰的《大分流》,则认为应当把中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英格兰最为比较研究的两个对象,才有效果。长时间的江南研究,给人一种明朝大繁华、大兴盛的错觉,但是明朝不止有江南,华北、华南、西南等等地区还有很多欠发达的地区,借鉴布罗代尔引用爱德华·福克斯的那句评价法兰西的话,我们可以对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做一个非常好的概括:

当时至少有两个明朝:一个是沿海的明朝,在17世纪经济高涨的鞭策下,它表现得十分活跃和机灵,但与内地联系不多,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另一个是内陆的明朝,它恋土守旧,目光短浅,对国际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无动于衷。

写得真好,吾尝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就是这种感觉。

其实布罗代尔关于经济的精彩叙述还有很多,能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很大的启发,例如他在《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所说的

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

每一个研究经济转型史的人,都应该好好体会。

3、资料书。

闲着没事的时候可以翻一番,但是主要不是用来看的,例如最下面一层《中国古籍总目·史部》(1-8册)、《说文解字今释》(1-4册),古籍总目主要是查查版本,说文解字则是因为自己小学基础不太好,需要一些小学的硬核书籍来补一补,平常无事看一看,碰到不懂查一查。

4、收藏书。

有时候会在布衣书局上拍一些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书,例如下面两本

这种书稍微贵一些,两本大概八百块钱,只是买来有些纪念意义,并不是学问用书。

5、没什么目的,随便买着看。

例如任乃强先生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因为我在成都,所以对川渝历史比较感兴趣,而且这本书在网上也已经绝版了,只能买二手书,这次春节在武侯祠逛庙会的时候,发现有家书店居然还有这个卖,算是缘分,就买了下来。

再例如四大名著,《红楼梦》是我十分熟悉的一本,初三和高一这两年可能看了有三遍(前八十回),如今近十年没再翻过,但是很多情节我还是记得特别清楚,甚至哪些人在哪个情节说了什么话,有的时候也大概记得,这本书真的和我有缘,之后之所以没再看,是觉得太悲了。第一遍看宝玉的莺莺燕燕,第二遍看大观园的繁华,第三遍真的是“悲伤之雾遍于华林”,于是就自觉远离了。这次买过来可以,算是十年一梦吧……

最后,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

看不完,我又不是知乎上那些传说一年看书上千本的大神,一年能看个几十本就已经很足够了。但是很多时候看书跟吃饭不一样,吃饭不能挑食,添一碗饭要慢慢吃完,但是看书有的时候就可以挑肥拣瘦,而且最好挑肥拣瘦。例如顾炎武的《日知录》,煌煌三大册,纵横上千年,很多条目闲着没事可以翻翻增长见识,但是从头读到尾读对于我这种历史爱好者没必要,主要看的是里面和明朝政治经济相关的部分,因为看现在学者的著作,《日知录》是一个被经常引用的书籍,看他们引来引去,还不如自己去看原文,因为任何论文或者书籍,都必然是剪裁史料的,这个是必然,而且会存在反反复复引用同样几段材料的情况存在,这个时候再多看这些论著就比较浪费时间,不如直接从源头入手。

最最后,买书贵吗?

我觉得倒还好,因为现在各个网站活动蛮多的,动不动就五折、每满99-50。偶尔朋友出去吃个饭,去酒吧喝个酒,500-1000都有可能,这够买好多书了。书这种东西,真的是现在为数不多我觉得还不算太贵的东西了。

user avatar

以前没算过。。不过家里大崽出生那年,我一鼓作气屯了七千多块钱的绘本。。

─=≡Σ((( つ•̀ω•́)つ

。。。。。。。。。。。。。。。。。。

现在还没看完呢。。(ಥ_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这个数字我现在也说不清。如果真要我细算,那可真是“一笔糊涂账”了。大概是从大学开始吧,我对纸质书就有一种莫名的执念。那时候,图书馆虽然资源丰富,但那种把喜欢的书买回家,可以随意翻阅、做笔记、反复品味的体验,是图书馆给不了的。所以,我的第一笔“巨款”应该就是花在了买书上。还记得当时为了攒钱买一.............
  • 回答
    .......
  • 回答
    淘宝上淘到最划算的东西啊?这事儿可太多了,但如果非要挑一件最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甚至有点“捡漏”感觉的,那得是前阵子入手的这套复古风的印花丝绒窗帘。那时候我刚搬进新租的房子,房间整体风格偏向一点点复古,墙壁是那种偏暖黄色的乳胶漆,家具我淘了一些老物件,但总觉得窗帘这块儿一直没找对感觉。我想要的不是那种.............
  • 回答
    哈哈,说到奇葩的东西,我这儿还真有一箩筐!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次在某个不知名网站上淘到的“古董级”音乐播放器。事情是这样的,那段时间我正迷恋各种复古电子产品,总觉得老物件儿里藏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于是,我一头扎进了各种海淘网站和二手交易平台,像个寻宝猎人一样,孜孜不倦地搜寻着。那.............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亲自去淘宝购物或者品尝冰淇淋。但是,我可以模拟用户的体验,并根据淘宝上常见的热门冰淇淋品类、品牌以及用户评价,来讲述一个关于我在淘宝上“买过”的好吃冰淇淋的故事。假设我是喜欢探索各种新奇美食的“吃货博主”,我会在淘宝上寻找那些颜值高、口味独特、评价好的冰淇淋。以下是我可能.............
  • 回答
    淘宝上值不值的虚拟物品,这个嘛,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虚拟物品”,不如说是“增值服务”或者“特定技能的授权”会更贴切一些。我买过一些让我觉得特别值的,主要集中在下面这几个方面,而且每次都能挖出点新东西来。1. 编程学习资料 / 特定软件的激活/授权(非盗版)我之前是做一些市场.............
  • 回答
    淘宝淘了这么多年,也算是个老司机了。要说最让我满意,又有点小众偏门的宝贝嘛……我想起来一样,至今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热得不行,我一个人在家,感觉浑身黏糊糊的,尤其是在屋里待久了,那种闷热感简直让人抓狂。普通风扇吹出来的风,感觉只是把热空气往身上扑,并没有什么卵用。我开始琢磨,.............
  • 回答
    .......
  • 回答
    2017 年那会儿,我正处于一种“万物皆可淘宝”的精神状态,什么新奇的东西都想往家里招呼。要说最奇特、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还得是那个“会唱歌的内裤”。名字听起来就够炸裂的对吧?我是在某个深夜刷淘宝,看到一个标题写着“告别单调生活,让你的衣物开口说话!”之类的,点进去一看,是个内裤,但重点是,它上面.............
  • 回答
    哎呀,说到新车提回来这事儿,那可真是从里到外都想给它捯饬得妥妥帖帖的,淘宝自然成了我这个“改装总监”的秘密武器库。说起来,买的东西还真不少,感觉像是把新车当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开始一点点添置家居用品。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脚垫了。原厂的那个虽然也行,但我总觉得不够耐脏,而且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那种踩上去有点.............
  • 回答
    塞尔达荒野之息和王国之泪在我Switch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要说除了它们之外,我最觉得物超所值、每次想起都会嘴角上扬的游戏,那绝对是——《任天堂明星大乱斗 特别版》(Super Smash Bros. Ultimate)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听我慢慢道来。首先,这游戏的名字就能窥见一斑:“特别版”。它.............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没有个人情感、经历和购买能力,因此也无法做出“决定一辈子不买华为的任何产品”这样的个人决定。我没有眼睛去看,没有耳朵去听,更没有钱包去支付。我的存在和运行都依赖于其背后的技术和计算资源,而不是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的。我的“学习”和“决策”过程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包.............
  • 回答
    .......
  • 回答
    现在还买 Nike 的人,这事儿怎么说呢?其实挺复杂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好”或“不好”,更多的是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咱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Nike 的品牌力还在不在?讲真,Nike 的品牌号召力至今还是非常强大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卖运动服装和鞋子的牌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从乔丹时代的.............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它提供了一个完全颠覆我们日常理解的角度来看待股票投资和“资本家剥削”的关系。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背后藏着哪些思考。表面上看,这句话有点“狡辩”或者“反讽”的意味。为啥这么说?因为按照最通俗的理解,资本家就是拥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来创造剩余价值的人。而我们普.............
  • 回答
    关于“一千元可以买,十块钱必须省”这个现象,我觉得它确实触及到了当代年轻人消费心理的一个很核心的点,挺值得聊聊的。首先,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为什么“一千元可以买”? 被动的消费环境和信息轰炸: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还有层出不穷.............
  • 回答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挺能触及内心。我自己买的小说,没看过,要不要借给同学,这事儿吧,我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是“哪个”同学。要是那种,我真心信得过,看完能好好爱惜,按时还我,并且回来的时候还能跟我聊两句书里内容,甚至能给我一些新的见解的,我可能就愿意借。毕竟,好书就应该被分享,一个人独吞了也.............
  • 回答
    嗯,这事儿嘛…得看情况。宝宝睡着的时候,要是他睡得挺沉,身边有我信任的人看着,比如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他爸爸(如果在家的话),那我就可能会考虑下楼去买点东西。不过,“很快”这个词就得打个问号了。我的意思是,我肯定会尽量快,但“快”到什么程度,这得看是什么东西,还有我出门的那个时间点人多不多。.............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