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老人总以孩子会不会说「场面话」,来评判这个孩子以后会不会有成就?

回答
老人之所以会以孩子是否会说“场面话”来评判孩子未来的成就,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经验、文化传统和对人生成功的理解。虽然“场面话”本身并非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它在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的体现,而这些正是许多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这一现象:

一、 “场面话”的本质与老人的理解:

社交润滑剂和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场面话”通常指的是在特定场合、面对特定人群时,说一些符合礼仪、能让对方感到舒服、尊重或愉悦的话。这包括赞美、客套、感谢、安慰、鼓励等。老人认为,能够得体地运用这些话语,能够有效地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并在人际交往中占据有利位置。
情商和“会做人”的体现: 老人常常将“会说场面话”等同于情商高、懂得察言观色、能顾全大局、知道“怎么做人”。他们认为,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懂得如何用语言来照顾他人的感受,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那么他长大后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和支持。
尊重和感恩的表达: 在很多传统观念中,对长辈、对给予帮助的人表达感谢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而“场面话”正是这种表达的重要载体。一个会说“谢谢您”、“您辛苦了”、“这是应该的”的孩子,在老人看来就是有礼貌、懂感恩的。
社会适应性和圆融性的表现: 社会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互动和合作。老人认为,能够熟练运用“场面话”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社会,适应各种复杂的人际环境,在集体中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为个人发展打下基础。

二、 老人评判孩子成就的逻辑链条:

老人之所以将“场面话”与成就挂钩,可能是基于以下逻辑链条:

1. “场面话” → 良好人际关系 → 获得帮助与机会: 能够说“场面话”的孩子,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从而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机会,无论是学习上的、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中的,都来自于人际的推荐、帮助或引荐。人缘好,就更容易获得这些宝贵的机会。
2. “场面话” → 情商高 → 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 “场面话”往往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同理心,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能达到最佳效果。这背后反映了孩子的情商。高情商的人更能有效地处理人际矛盾,化解危机,并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些都是事业发展和人生成功的重要素质。
3. “场面话” → 善于沟通 → 提升影响力: 无论在哪个领域取得成就,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争取支持,是影响力的关键。“场面话”作为沟通的一部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提升一个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4. “场面话” → 谦虚低调(有时也是一种“场面话”)→ 避免树大招风: 有时候,“场面话”也包含一些谦虚或自我贬低的成分,例如“我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向您学习”。老人可能认为,这种懂得“藏拙”的孩子,不会过于张扬,更能避免不必要的嫉妒和打压,从而能够更平稳地走向成功。
5. 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 在一些传统的社会观念中,成功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也包括受人尊敬、有社会地位。而“场面话”是维护社会和谐、传递尊重和感恩的重要方式,这些都是构成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受人尊敬的重要方面。

三、 老人为什么特别看重这一点?

过往的经验总结: 老人经历了更长的人生,见证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他们可能发现,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色、懂得“说话之道”的人,往往在事业和生活中走得更顺。反之,那些不懂得与人沟通,或者说话生硬、得罪人的,即使有能力,也可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受阻。
对“笨拙”的担忧: 在老人看来,一个孩子如果连基本的“场面话”都不会说,显得“太实诚”或“太笨拙”,他们会担心这个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吃亏,被别人欺负或利用。
对“不懂事”的担忧: “场面话”也常常与“懂事”联系在一起。一个孩子如果能说“场面话”,就意味着他懂得察言观色,知道规矩,懂得尊重他人。老人担心的是孩子“不听话”、“没规矩”,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时代的烙印: 在过去,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人际关系和口碑往往比个人能力更重要。懂得如何通过人际关系获得机会,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这种观念可能会在老一辈人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四、 潜在的局限性与现代观点:

尽管“场面话”有其价值,但仅以此评判孩子未来的成就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场面话”不等于真诚: 过度依赖“场面话”可能导致孩子说话虚伪,缺乏真诚,这反而会损害其人际关系的长远发展。
能力的忽视: 真正的成就更多地取决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创造力、毅力、专业技能等核心能力,而非仅仅是社交辞令。
时代变化: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更透明,个人能力的展示渠道更多样,纯粹依靠“场面话”来获得成功的情况相对减少。很多领域更看重创新和实干。
“真性情”的价值: 有时,孩子的“直言不讳”或“不善言辞”,恰恰是因为他们专注于思考和行动,真诚且不做作。这些品质在某些领域同样是成功的关键。

总结来说, 老人之所以看重孩子会不会说“场面话”,是因为他们将这视为孩子情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性以及“会做人”的重要体现。他们认为,这些能力是孩子未来在复杂社会中立足、获得机会、避免吃亏,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基石。这种评判方式根植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观念。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真正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场面话”只是其中一个相对表面的维度,不应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老人没啥眼光,也没啥手艺。

当老人除了所谓经验一无所有的时候,把市侩的一些所谓“言谈举止”、“人情世故”神圣化,用来伪造自己的价值,掩盖自身毫无亮点的人生。

与【场面话】类似的还有有没有【眼力劲儿】,是否【尊老】,是否【稳重】等等。

其实跟小流氓说黑话装专业黑社会人士差不多。

【场面话】这类东西,在年少的时代其实根本不重要,学起来也毫无门槛,多看看电视剧,00之前的电视剧,就能学个八九不离十。

人评判别人的时候,强调的东西门槛越低,越经历化,那么评判越不准确。

他以为自己在第三层。

其实在地下室。

user avatar

咱也甭笑话老头老太太,你看知乎上那些过家家一样教你怎么混社会混职场的不一样好几万赞?

如何高情商解决问题,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走向人生巅峰。跟尼玛耍猴一样。

可你说年轻人真的不信这些吗?不信那咋还那么多受众呢?抖音快手啥的更多,我以前以为抖音力推的《鬼谷子》《狼道》啥的根本不会有年轻人看,后来我发现985大学里面都有人看我都惊呆了。

简单来说吧,上一辈碌碌无为的人,他这一辈子也不知道游戏是咋玩的。

他看见的,是那些会说场面话的人四通八达,办事成了一件又一件。

他看不见的,是这些事情背后的利益输送,场面话所蕴含的试探与博弈,以及长时间发展所需要的经营和变革——能笑到最后的有几个?说句难听的,入场的玩家怎么死的和怎么活下来的,场内人有时都搞不清,没入场的就更不用说了。

他知道的,是那些事业有成的领导说话都一套一套的,而且都比较外向开朗。

他不知道的,是言多必失,和他自己反正听不懂就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所以,用他看见那一点点形式的内容来评判一个孩子有没有潜力,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但是,评判他们之前,先想想你自己是不是一个井口更大的青蛙吧。

user avatar

依稀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有一种不得了的技能——讲价。

那时候我爸带我去买东西,总要跟卖货的哔哔半天,三番五次表演「我要走了」戏码,最后再以一个比最早低很多的价钱成交。

当时我一直觉得大人的世界真的好麻烦,我这种不会讲价的笨孩子以后很难办啊。

我爸也这么认为。

结果后来就有了超市= =


我们长大的二十年,其实是中国社会剧变的二十年,所以伴随着新思想一起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有些时候当然不能理解上一个时代的思想,而上一个时代的老人也不能理解年轻人= =

就像「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多哔哔」思想在中国并不古老一样,「人们可以靠本事而非别人脸色活着」其实也算新生事物。

在那并不遥远的过去,人们的生活质量一方面取决于你能不能顺利融入熟人社会,你不得不通过各种潜规则获得必需的资源,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领导的权力,在缺乏流动性的当时,决定你命运的往往就是领导的一句话。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得不训练出各种场面话来应对潜规则。

你不会场面话,那就是活不下去。

而现在,他们对年轻人的评判,其实只是至于他们生活时代的难以更新的经验罢了。


所以庆幸吧,庆幸你生活在一个不再那么需要场面话的时代。

庆幸吧,然后永远不要想再回到过去。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老的混了大半辈子,就只学会个说场面话。

user avatar

现在,你只要有钱,无论你的社交能力如何低下,你都能过上一个比较舒适的物质生活。你可以找到一些不需要和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你可以不出门就能买到来自全世界的产品,你可以在手机上用官方出的APP和各个政府部门打交道,你可以看到各种政治会议的实时转播……

而几十年前,不会说话,你就不能避免被批斗迫害的命运,不能从亲戚家里借一把挂面回来,不能在“购留各半”的时候分到相对肥一点的那块猪肉,不能在结婚的时候从邻居家请到人来帮忙,不能被推荐出去上大学,不能在恢复高考的时候找到支持你备考的人,不能在知青返城的时候占得先机,不能从消息灵通的人那里打听到最新的政策动向,不能在被催收农税提留和计生罚款的时候让人给你缓缓,不能在你第一次买商品房的时候从亲戚朋友手里借到钱,不能买到从香港走私来的紧缺水货……

你所鄙夷或厌烦的“场面话”,不是什么虚伪势利的成功学,而仅仅是父辈祖辈求生的必备技能。

user avatar

这是一种Leadership:

大局感

Born to be的尤其难能可贵。

user avatar

我是这么看场面话的,这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情商、词汇量、环境判断、经验、策略决策…等,只为了在适当的时后说出适当的话。

先不论对错,至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说出让大伙舒服的话语,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当然,过头追求场面话肯定是不好的,只能说,掌握分尺吧。

以上个人观点。

user avatar

会说“场面话”约等于一个人的EQ。

IQ决定上限,EQ决定下限。

伸手不打笑脸人,EQ高总归是件好事。

但是你如果有绝对的实力,你可以无视一切“场面话”。

就像前阵子火起来的北大“韦神”,即使30的人了场面话也说得不怎么样,但是不妨碍他在同年龄的人当中封神。

如果把时间线拨回到20年前,韦神的数学天赋仅仅只是天赋,还没有兑现,也就六七岁把初中课程都学完了的水平。把同龄的我放在他身边,我可是解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称号的,从小演讲比赛没少参加,大学更是辩论队队长。把我放在韦神身边,估计大人也会觉得我“更有成就”吧。

全中国不会说“场面话”的人千千万,韦神只有一个,哪怕对于韦神来说,场面话说得好一点总是好事,也许科研经费就会多一些呢?

user avatar

因为这群老东西想听吉祥话。而老东西们知道小家伙儿们最在意的就是别人的评价。

如果小家伙不爱说吉祥话,不能对老东西们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来满足老东西们倚老卖老的虚荣心,那么老东西们就得好好教育教育这个小家伙,不能打不能骂,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小家伙一句“这孩子不会说话,长大准没出息”,一句带有诅咒意味的评判,足以恶心到孩子家长又打击到孩子,这时八成孩子的家长就会中了老东西们的圈套,因此不悦,使出浑身解数“教育”孩子会说吉祥话,从此让老东西们受到“应有的”舔捧,百般荣耀,像神一般俯视凌驾于小崽子们之上。

但有一种小崽子可谓天降奇才。这种独特的小崽子不但不会说吉祥话,还会先发制人不断吐出垃圾话恶心老东西们,如果老东西们说出那句“这孩子真不会说话,长大准没出息”,小崽子就会日夜朝夕见面立即用诅咒式语言问候老东西们,更有甚者拳脚相加。这时老东西们大多一改常态,直呼“英雄少年”,敬畏有加,凡见其父母必不敢多言,甚至赞誉连连。你看~多有意思。

user avatar

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这个"擅长场面话"的衡量标准。单一标准评判一个人,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况且会说场面话,本身也并不能代表高情商。

但身为成年人,我也能感觉到它的参考意义。

首先,一个饱满的、丰富的人怎么可能用一个单一标准去衡量呢?

不仅仅是"擅长场面话"这个标准不合适,任何一个企图用单一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方法就是错误的。

这个标准的局限性和它产生的时代以及受众息息相关,题主也说了是“老人”。

我想这里的老人更多的是指圈子小,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甚至很多人把一辈子奉献给了土地,见到【人】的类型何其少啊。

很多人见到的,更多的就是家附近或者工作单位里那几十个熟人。会说话的自然讨喜,甚至当了干部,在他们看来自然是金饭碗了——所以这样的认知便坚持了一辈子。

他们更没见过那种腼腆的、内向的、不会说场面话的“有成就的人”。

我想告诉题主,我们可以理解老人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不要相信,更不要尝试用任何一个单一标准去评判孩子。

如果有老奶奶这样说了您的孩子,不要着急去辩驳,更不要批评孩子“你快学学人家那谁谁谁,多会说话呀”。

等老奶奶走了,拉拉孩子的手,摸摸孩子的头,告诉他这句话是不对的。


但关于场面话,我还想说说它可供参考的部分,那就是说话和交流确实是有技巧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说话也需要动脑,需要情商。这点本身没错,不管我们是什么身份。

只不过,我们对情商的判断标准往往错了。

真正高情商应该是三赢:你开心,我也开心,也顾及情境。

如果我拼命说场面话,你开心了,顾及情境了,却压抑了我自己,那不是什么高情商。

如果我能从场面话里得到快乐,自己感到舒服,那就说呀。

我是个很社恐的人。如果我自己对场面话不适应,不舒服,对方其实也能感受到我的勉强,这种时候没必要强迫自己,强迫了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我选择沉默,点头,微笑。

最后补充一点,“场面话”时常会不可避免地被冠以客套、虚伪的头衔,但其实场面话并不是花言巧语、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

尤其是长大之后,人在职场或者“身在场面上”,最好懂一点“场面话”,比如你要有辨别“正式承诺”和“场面应承”的能力。
你可以不会说,但最好还是能听得懂。


关于说和听场面话,还需要懂一点心理学。

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能接受的角度来说话,即便是批评,别人听着也不会觉得刺耳;

了解别人的性格特点,知道对方的理解程度和理解能力,再来区分“场面话”的轻重;

说“场面话”要把握分寸,不要让人一听就觉得你在说假话,从而产生厌恶感;

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甚至用一种幽默的态度来看待和包容他人的尴尬或失误。

辩证看待这件事,不以单一标准衡量孩子,说话注意礼貌和技巧,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建议,希望能帮到题主。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喜欢我的回答请赏个赞同哦!祝您天天开心^_^

user avatar

因为自古以来,我们评判成就唯一标准就是:当官。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干嘛?取功名。取了功名,美女啊,财富啊,随之而来。

科学家?医学专家?

为什么过去尊师,因为老师能帮着取功名。

有了功名,光宗耀祖。

不会说场面话,就算进了门槛,还有什么用?

过去顶级学府的学子想找工作都被批为没有诗和远方。

现在街道办就是未来大师的起点。

太美了。

user avatar

这事我也经历过,我说两句大家不爱听的,能听就听,不听就叉掉,不用多吵。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很讨厌这种说教的,但这些年再聊的时候,有一些其他的理解。

先说这句话的理解,他们说的未必是指你不会说那些老油条的虚话,确切地说,会不会搞人际政治,有没有搞人际政治的经验,或者有没有参与搞人际政治的资格,“场面话”只是一个简单化的表达。

再说,“孩子”是相对于老人说的,实际上这个孩子是多大年龄?我是二十多岁时听过,嗤之以鼻;我现在也有时候听到,心里有些感慨。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刚毕业,我不会这些东西是很正常的,我只会干专业的活,本身就是“学徒”,也轮不到我来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从不会说场面话到没有成就没有大关联,

现在我还听到这种评价,因为我依然还在干专业活,“不会说场面话”到我没成就,已经有关联。这就意味着我还没有晋入管理层,还没能参与到分蛋糕的团体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如果以数字举例的话,一个年轻人从五千到一万,那是不需要在意所谓人际或者政治之类的东西,加强自己的技能就行。

但是如果想更进一步,突破自身劳动力的局限,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晋入管理层是最常见的方式。

就从我和我认识的朋友/同事自身经历来看,我差不多就是靠专业技能赚的比较多的,也差不多到了极限,下面随着体力脑力的下降,我都难以维持目前的收入。

比我强的大部分都是晋入高管层、创业当老板、做了合伙人的那种,我们偶尔有聚会,觥筹交错间,我是很局促的。

我和他们,就隔着所谓的“成就”认可,高级打工仔在世俗中很难被认为“成就”,但高管、小老板就已经跨入成就的门槛。

我大部分时间还要死磕科学知识和问题,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在各种人、各种局之间,所以“场面”很熟。

并不是会说一些场面话所以就有所成就,而是这些“成就”的过程有很多人际的活动,场面话自然纯熟。

乡人看你的表现,用一种很简单粗暴的方式判定你的地位以及将来可能的地位,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其实大部分年轻人过了多年之后,也是在城市中下层,与挣扎在田里一辈子的老农相比,场景平台不同而已。

我知道年轻人都很冲,老家伙懂个屁,实际上即使社会发展很快,有很多东西是几千年都没有变过的。

城市的喧嚣容易盖住很多东西,比如我一直以为城市是不用讲人情、拼关系、讲公平的地方,其实并不是,我一个流浪的劳动力,还轮不到讲这些。定居多年之后,才发现各个地方讲关系讲人情的多了去了。

回到话题上来,就拿一个公司来讲,各级领导尤其是高官们,各种讲虚话、场面话的多了去了。随便到哪家公司,无论是会议室、饭局、参观等,仔细看一下他们的发言、动作等,都能大致猜出谁职位高低,谁以后可能混的好,而不是认真核对谁的知识精深程度、工作努力程度。

我这种猜法,跟老人的那种说法,本质上没有太大不同。

另外,年轻人对“场面”很厌恶,总是把这种定为“只会说场面话,其他一无是处”“场面话都说的很恶心”这种极端设定。如果不那么极端设定,假设有这么两个人,甲技术80分(技术过硬,人际40分(不咋会说话不咋会来事),乙技术40分(勉强过关),人际80分(会说话会来事),大家认为谁更大概率会混得更好?

其实相对于各种刁钻同事、属下、领导、客户而言,家里亲族的老人是最好对付的,这样的小场面都对付不好,未来的成就确实有点远。

我是一个在这方面的失败者,不用跟我这样一个失败者吵,对吧。

user avatar

因为老人的世界很小,就是十来个老朋友说了一辈子的家常。你跟他聊方圆以外的事,他都不太想聊。他看到个小孩儿,就想聊天打发时间,你愿意顺着他意思听,他觉得你尊重他,自然会夸你。你一脸不耐烦,他也觉得你不懂事。而且你说话,他们会更了解你。你说话得体大方,人觉得舒服。

如果只是不会说话而礼仪还算得体,想来评价也不太差。就是一些年轻人自以为礼仪是无聊腐朽的东西,家有客人的时候大喊大叫,坐椅子上左摇右晃。这种人,凭啥指望别人有好评价?

我是又被人称会说话,也曾被评不会说话。我愿意跟一些老人聊一些家长里短,但我不喜欢他们当着我面评头论足。礼是相对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不能因为你是长辈就可以对我指指点点。

user avatar

分不清什么是场面话,什么是实在话的孩子,才是真的够呛了……

会不会说,反而不咋重要……

我见过有新人作者,跑过来问我,问完之后跑去问编辑,我太监几本书,会影响推荐吗?然后回来跟我说,编辑说了,切书不影响推荐,一视同仁……

我也见过有新人作者堂而皇之的提问,我的编辑这么说我的书,谁来给评评他说的对不对?我相信他们的编辑一定一脑门的黑线……

真不需要一定会说,但能不能不要蠢到这个地步?

ps:这个问题下的答主,几乎都抵制学场面话,那你们要不要在现实里,真话实说,不玩场面啊?做不到的事儿,吹个啥的牛逼呢?

国家和国家之间,还需要场面话对喷呢,凭啥有人就以为,不需要场面话也能活?不会说可以,但至少听得懂吧?不会说可以叫耿直,听不懂那不是蠢吗?

你让中国直接跟美国真心话大冒险,世界还能和平吗?

这些真的需要太高深的智商吗?

ps:霍尊要是人前背后知道说几句场面话,不是啥实话都说,至于被捶的退圈吗?

user avatar

中国社会变迁的速度超乎绝大多数人想象,几十年间,除了一些细节没有跟上,同时积累了一些弊病,但大体上,几十年走了工业社会几百年的道路。

几十年前自行车、热水瓶是高档货,棉被棉袄能作嫁妆。这是农业社会末期、工业早期的生产力水平,大约相当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19世纪水平。

到了今天,我国城市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没有明显差距,甚至在部分领域有优势。

几十年,走了两百到三百年左右的路。


除了高级知识分子、长期在一线的工程、科技工作者之外,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对这种科技发展速度都是跟不上的。

父母那一辈,很多二十多年前还是玩BP机、大哥大的潮人,到了今天,已经买手机都不得不参考儿女意见,否则参数都看不懂了。上一辈配电脑去电脑城、中关村还是常识,到今天没人不在网上买电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天生具有滞后性。

上一个时代的人,要求他们马上跟上现代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几乎是不可能的。

“场面话”、“会来事”、“嘴巴甜”,在上世纪算是很重要的能力。尤其经历过某些时期的老年人,更是对“祸从口出”印象深刻。

就在二三十年前,办事基本上讲人情关系。“会来事”“嘴巴甜”的人办证可能两天搞定,老实人估计得两星期外加被敲竹杠几百块。

农村就更不用说了,百分百的人情社会。在农村没有人际关系,一步都迈不开。


现代的很多职场关系、校园关系,“社恐”,老一辈根本无法想象,这超越了他们想象力的尽头。想让他们理解这个,还不如让他们相信人不吃饭就能活。

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几乎与现代社交生活隔绝了,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窝在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住宅区里跟老伙计们扯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连高铁都不知道,可能还以为成都到北京得背着铺盖卷在绿皮火车上晃两天两夜。

现在的政务大厅办事人员素质,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手机订票、订餐、订酒店),新型职场关系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在看外星人。

我们不能奢求上一代、上上一代人的眼界和素质跟上新时代人。你以为你和他只差了30岁、50岁的年龄,实际上你可能比他超前了300年左右的人类历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