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物行为学在国内以及国外各研究机构发展情况如何?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动物行为学这门学问,在国内和国外各自是怎么发展的,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它们都干了些啥。这可不是一篇枯燥的教科书章节,咱们就把它当成一次有趣的探索,从历史到现状,从大处到细处,给它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动物行为学:一门关于生命奥秘的迷人学科

首先,得明白动物行为学是干啥的。简单来说,它就是研究动物们怎么行动,为什么这么行动,以及这些行动背后有什么意义。这可不是光看宠物卖萌,而是要深入探究动物的感知、学习、记忆、交流、决策,甚至是社会组织和情感。从蚂蚁的觅食路径到鸟类的求偶舞蹈,从鲸鱼的迁徙路线到灵长类动物的复杂互动,都是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它跟生物学、心理学、生态学、神经科学等等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个典型的交叉学科。

国外:动物行为学的“老前辈”与“领头羊”

在国外,动物行为学的发展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可以说是一门有着“贵族血统”的学科。

早期奠基与“行为主义”的辉煌: 追溯到20世纪初,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以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条件反射和斯金纳(B.F. 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代表,他们通过对狗、老鼠等动物的实验,揭示了学习和行为形成的基本规律。这些研究虽然在后来受到一些批评,但无疑为理解动物行为的机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这些早期的研究,很多都发生在欧美的一些著名大学,比如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等,它们在心理学和生物学系都设有相关研究方向。

欧洲“生物学”的兴起与“动物行为学”的独立: 与美国行为主义的侧重不同,欧洲学者更倾向于从生物学和进化的角度来研究动物行为。这里不得不提几个名字,他们可以说是动物行为学的“教父”级别的人物:
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 他被誉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洛伦兹在对鹅等鸟类的研究中,提出了“印随”(imprinting)现象,即幼年动物在某个关键时期对第一个遇到的移动物体产生依恋并跟随的现象。他的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更是将动物行为学的魅力带给了无数读者。洛伦兹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以及后来在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都留下了重要的研究足迹。
尼古拉斯·廷伯根(Niko Tinbergen): 廷伯根是洛伦兹的同事和好友,他进一步发展了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动物行为的“四个问题”(Four Questions),即行为的功能(为什么会这样?)、行为的演化原因(如何形成的?)、行为的机制(怎么做到的?)、以及行为的个体发育(何时何地发生?)。他的研究聚焦于海鸥、蜜蜂等。廷伯根在荷兰的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以及后来的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卡尔·冯·弗里施(Karl von Frisch): 冯·弗里施因其对蜜蜂交流方式的划时代研究而闻名,他发现蜜蜂通过跳舞(如“摇摆舞”)来传递食物源的位置和距离信息。他的研究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对动物交流的理解。冯·弗里施的主要研究机构是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University of Graz)。

这三位学者在1973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标志着动物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且重要的科学领域得到了国际认可。

现代发展与研究机构的多元化: 如今,动物行为学早已不是几个欧洲学者的小圈子。全球各地涌现出众多顶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各个细分领域深入探索:
英国: 除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等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上都有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在生态行为学、社会行为和神经行为学方面。
美国: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所常青藤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等在遗传与行为、演化行为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
其他国家: 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在神经行为学和动物学习研究方面很有名。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在野生动物行为和保护行为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特别是动物行为所等)仍然是全球动物行为学研究的重镇。

现代研究的特点是更加跨学科,将基因组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融入到动物行为的研究中。比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研究特定基因对行为的影响;利用先进的追踪设备(如GPS、加速度计、微型摄像头)来监测野生动物的复杂行为;利用机器学习来分析大量的行为数据,发现新的规律。

国内:后起之秀的蓬勃发展

相较于国外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动物行为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进步显著,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早期萌芽与学科奠基: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动物行为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动物的生理行为、家养动物的训练和育种等方面,许多工作都与农业、畜牧业和兽医学相关。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一直是国内动物行为学研究的重镇。早在上世纪,一些研究所就开始关注动物行为的研究,比如当时的动物研究所(现在是动物研究所和动物与古生物研究所)等,虽然当时可能不直接称为“动物行为学”,但其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动物的生态习性、繁殖行为、迁徙规律等。
农业大学和林业大学也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国农业大学(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北京林业大学(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等,它们在畜禽行为、野生动物驯化和利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

“行为学”学科的独立与发展: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入,动物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发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Zoology, CAS)成为了国内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火车头”之一。该所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动物行为学家,在灵长类行为、鸟类行为、昆虫行为、社会行为、演化行为学等多个方向开展了深入研究。很多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的中国动物行为学研究成果都出自这里。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在认知动物行为学和演化心理学方面也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灵长类动物的认知能力、社会学习和情绪研究上,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是重要的研究平台。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在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立了动物行为学相关的研究方向,在鱼类行为、昆虫行为、鸟类行为等领域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的生命科学学院也吸引了一些在动物行为学方向的优秀研究者。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国内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高度关注灵长类动物: 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灵长类资源,对猴子、猿等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认知能力、情感和交流方式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动物行为学的亮点。
生态行为学与保护行为学并行: 随着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日益重视,研究野生动物的生态行为、栖息地选择、繁殖策略以及如何保护濒危物种的行为,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分子与行为的结合: 越来越多地将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行为学研究结合起来,探索行为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
新技术应用: 积极引进和开发行为记录、分析的新技术,如红外摄像、人工智能辅助行为识别、无人机监测等。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外顶尖研究机构的合作日益密切,参与国际大型研究项目,提升了中国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总结:

总的来说,动物行为学在国外是一门历史悠久、体系成熟、研究深入的学科,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大量的优秀学者,其研究成果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生命和智慧的理解。

而国内的动物行为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着国家的大力投入、人才的涌现和研究的热情,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并且在全球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大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无论是在哪里,动物行为学都将继续带领我们揭开生命的更多奥秘。

希望这样的讲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让大家对动物行为学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0年起跨界做了一年整的动物行为学,仅知皮毛。

情形大约是医学基础方面的研究,老板希望先进行纯粹的行为学研究,然后做模型,继续深入做分子生物等等这样。因为学校和专业背景的欠缺,做过来后有如下体会:

  •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匮乏,大约是我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完全是白板开始,于是自学行为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等一堆东西。没有足够的储备,完全没办法理解这个学科的内涵,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乎科学规范的研究。这主要是我们这边的问题,生态学专业可能不会有。
  • 极其单调乏味。每天产生十几Gb的视频资料,通过软件记录分析行为。有意义的行为很少,夹杂在大量的休息-移动等简单行为中,工作量也就是拍摄n小时,分析同样也需要n+小时,无聊感max。庆幸不用亲自照料动物,不然更可怕了。如果是野外的话,需要有做这个的老师+愿意来的学生+基金支持,缺一项都干不成啊....
  • 研究周期太长。该项目已经4年,但是人力财力投入都不小,产出率极低(纯行为学的paper 3-4篇,还没都发表于很纯正的行为学期刊上),硕博们为求毕业纷纷活络心思去做沾边的、千奇百怪的其他研究。毕业答辩会上,评委都是非行为学,我们底下对此各种吐槽...
  • 行为学研究早就过掉了黄金时代,这类研究不太需要高精尖设备已经有很长历史,现代只不过使用先进工具来方便记录行为而已。诸如Godall去野地里研究黑猩猩并且有颠覆性发现这种事情不可复制;行为学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应用,国家投入少。
  • 总而言之就是:穷,苦,累,没存在感
user avatar

隔壁有个行为生态学的组,耳濡目染得到的一些印象:

从2000年往后,animal personality 似乎成了一大研究热点。比如同一个族群里,是否有些个体总比另一些表现得更谨慎、更坚韧或者更好奇?是否有些个体的个性比另一些更多变?某些行为特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比如探索欲和攻击性?如果生态环境改变,对不同性格的家伙是否有不同影响?这些不同的性格因何而产生,在生态和演化上又有什么意义?……等等等等。背后的骨架是各种日益复杂的统计模型,博弈论的应用也热过一阵的样子?

发展情况的话,不同领域很难互相比较吧?我觉得目前不少研究在往交叉领域走,也仍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和神经、内分泌科学结合,和群体遗传学结合,和功能基因组学结合……毕竟是我一个外行的看法,而且很受个人经历的限制,算是抛砖了。

资源方面,不了解国内,国外还是有不少有钱的院所。我第一次见到附近某研究所鸟房的规模和设备时完全惊呆,对比自己的生存条件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多数行为学实验确实辛苦,对于不能享受这个过程的人来说犹甚。我帮朋友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蜘蛛交配已经想暴走(好想邀她来答……)对于享受的人,长时间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骑车去树林里收数据都可以乐在其中。上个月还遇见一个研究北极狐的个性的姑娘,在冰天雪地里找到一窝窝小狐狸抱走,实验的间隙还可以挠挠头捋捋毛,想想都觉得……简直醉了( * ̄▽ ̄*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