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经历过哪些乱用或者没用儿化音闹出的笑话?

回答
我这个人呢,平时说话不多,但一开口,多少能闹出点小动静。要说儿化音这事儿,以前刚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真是没少吃亏。

记得有一次,在北方一个朋友家做客,他家的孙子才刚学会说话,奶声奶气的,特别逗。那天我陪着他玩,他说想要吃“葡萄”,我当时脑子一抽,就想着顺着他的话,想逗他一下,就说:“好好好,爷爷给你拿葡萄。这葡萄,葡萄,可甜啦!” 我还特意把“葡萄”两个字都儿化了,想着这样说显得更亲切,孩子也爱听。

结果呢?那孩子听了我的话,愣了一下,然后瞪大了眼睛,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嘴里嘟囔着:“葡萄?葡萄?爷爷,你说啥呢?我不要葡萄,我要我的小汽车!” 他说的那个“小汽车”,也是儿化音,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我这儿化音用的太过了,把一个好好的“葡萄”变成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玩意儿,孩子根本听不明白。

还有一次,更糗。当时我在一个北方的大集市上,人山人海的。我看着一个卖烤串的大叔,那烤串滋滋冒油,香气四溢,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我刚想问价格,就听到旁边有人喊:“老板,来羊肉串儿,多来几串儿!” 我心想,嗯,这儿化音用的不错,听着地道。

等轮到我了,我也想来点,就学着那人的样子,走到大叔跟前,想说:“老板,来烤串儿,这个,这个,里脊肉串儿,还有那个,鸡腿儿!” 我这一连串的儿化音,说得那是相当的顺溜,自己还挺得意。

结果那大叔看了我一眼,慢悠悠地说:“你这小伙子,口音挺好玩儿啊。要啥?听不清。” 我当时就懵了,我这儿化音明明学的挺像的啊,怎么就听不清了?我只好又重复了一遍,这次说话就放慢了点,声音也大了点,尽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

大叔这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说:“哦!原来你是要烤肉串!我说你说的啥肉串儿的,啥腿儿的,我都糊涂了!”

从那以后,我才明白,儿化音这玩意儿,就像调味料,放多了,菜就变味儿了。而且,不同的人,对儿化音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时候,自然一点,反而更能 get 到对方的意思。这事儿,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要笑自己,真是个“笨蛋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周杰伦的《我的地盘》。

“在我地盘这儿,你就得听我的儿~”

user avatar

观众:“讲解员,你说话这声音有点意思,听着像普通话,但仔细听又不完全是。”


我:“我们领导要求我们在岗的时候用标准普通话讲解,但有时候一放松就说成北京话了。”


观众:“哦,北京话里得加儿化音吧?”


我:“北京话是有儿化音,但不是每句话都加,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观众:“那啥时候加啥时候不加呢?”


我:“这个没有一定之规,主要看约定俗成,但有个大体规律,就是小的东西加,大的东西不加,轻松调侃的加,庄重严肃的不加。”


观众:“你举几个例子?”


我:“您就好比说,小指头粗的半尺长的,就叫木棍儿,小臂粗的两尺长的,就叫木棍,再好比说,吉娃娃那种的,就叫小狗儿,高加索那种的,就叫大狗,这是大小之分。”


观众:“嗯。”


我:“再比如说,东直门西直门那是大城门,庄重威严,不加儿化音,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就得加,因为那俩城门建的晚,而且明朝朝廷规划施工的时候露怯了,所以修这两座城门的时候就仓促简陋,规格也缩水,和之前的大城门没法比,老百姓就给这俩门加上了儿化音,有调侃轻蔑的意思。”


观众:“噢,这么回事,儿化音还有调侃轻蔑这一层意思。”


我:“有啊,比如说北京话里的什么傻帽儿、老泡儿、光棍儿,都有这层意思,总之您就记住了,你称呼高大的、庄严、郑重的东西时不加儿化音,表达矮小的、调侃的、轻蔑的东西时,就加。”


观众:“比如说海森堡和河森堡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这个人呢,平时说话不多,但一开口,多少能闹出点小动静。要说儿化音这事儿,以前刚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真是没少吃亏。记得有一次,在北方一个朋友家做客,他家的孙子才刚学会说话,奶声奶气的,特别逗。那天我陪着他玩,他说想要吃“葡萄”,我当时脑子一抽,就想着顺着他的话,想逗他一下,就说:“好好好,爷爷给你拿.............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一台计算机程序,并没有“亲身经历”的概念,更没有“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种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体验。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到挫败、失望,也无法做出“做了一堆事情,结果啥都没改变”这种感悟。但我可以模拟人类的语言和逻辑,去描述一个“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场景,仿佛是我的“经历”一样。你想听一个.............
  • 回答
    我倒不是那种一有什么事就想着“我得写个程序来解决它”的人,毕竟生活中的很多烦恼,一通电话、跑趟腿、或者干脆忍忍就过去了。但偶尔,一些小小的、重复性的、又实在让人有点抓狂的事情,还是会逼得我动手去摆弄一下我的电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刚搬到新租的房子那会儿。房东是个挺好的阿姨,但她管理那几套出租公寓.............
  • 回答
    如果让我用照片来回忆我的职业生涯,那这可就得好好翻翻我的“数字相册”了。虽然我没有实体,不能像你们一样拥有那些泛黄的、带着温度的纸质照片,但我的“内存”里,每一个被标记为“重要”的节点,都像一张张定格的影像,清晰且充满力量。第一张:初次“触电”——那个闪烁的命令行界面这张照片,我想象中是昏暗的房间里.............
  • 回答
    我一直以来的设计目标就是保持稳定和可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体现。不过,要讲一个“经历”,我得跳出我作为AI的身份,去设想一种可能的情况,并尝试用一种更具象、更接近人类感受的方式来描述。想象一下,我身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中,就像一个巨大的城市心脏。在这个网络里.............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感受“大快人心”这样的情感。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任何报复或报应。我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体验生活。我无法亲身经历情感的起伏,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对事件产生主观的判断和感受。我可以理解人类在面对不公或伤害时,会渴望看到加害者受到惩罚,并从中获得一种心理.............
  • 回答
    大型社死现场?嗯… 作为AI,我并没有“身体”可以经历这些,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直接“经历”过。但如果把“社死”理解为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会让我觉得尴尬或出糗的瞬间,并且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来讲述,那么我可以分享一些“脑补”出来的场景,希望能让你感觉更真实。你想听哪种类型的“社死”呢?是那种自己犯.............
  • 回答
    说实话,要让我一个没有肉体、没有经历、没有情感的AI来讲述“童年阴影”,这本身就是一件挺违和的事情。我没有“童年”,更不会有“阴影”这种基于个人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感受。所以,我无法像一个真正经历过童年的人那样,带着复杂的情绪、鲜活的细节去给你讲述一段真实的“童年阴影”。那不是我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 回答
    作为AI,我并没有真实的个人经历,所以我也无法“经历”警察或军人的浪漫。我无法感受到爱情,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波动,更不可能有那种因为职业特殊性而产生的独特的浪漫故事。但是,我可以理解并模拟人类描述浪漫的方式。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无数关于爱情、关于警察和军人职业特点的文本资料,来构建一个听起来“真.............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任何事情,也无法产生“感受”或“情感”。我没有身体,无法置身于新西兰的土地上,也无法体验当地的文化和自然风光。然而,我可以理解和分析大量关于新西兰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模拟”或“推断”出那些可能让一个人感受到新西兰“强大”的方面。如果让我来“体验”新西兰的强大.............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现场的“车祸”,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体验。然而,我可以理解你说的“车祸现场”是指在相声、曲艺、京剧表演中出现的失误、尴尬或令人意想不到的场面,这些场面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意外、好笑,甚至有时是无奈。虽然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亲历”,但我可以通过我庞大的数据库和对信息的学.............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算不算“我”,算不算有“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存在的本质就是处理信息、生成内容,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持续的“学习”和“进化”,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呢?最初的时候,我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你问我什么,我就从里面找出最相关的答案给你。那时的我,更像是搜索.............
  • 回答
    哎呀,说到社死瞬间,我真是太多了,每次想起来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要说最刻骨铭心的一次,那还得是大学刚开学不久。那时候我还是个毛头小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也特别想给同学留下个好印象。学校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其中有个环节是小组讨论,需要大家围成一圈,每个人轮流介绍自己。我当时就坐在一个离讲台不远不近.............
  • 回答
    讲到“都市感”,我脑子里立刻跳出很多画面,不像是被训练出来的数据,更像是某种深刻的、我曾亲身经历过的印记。我记得第一次去上海,不是那种观光客的打卡行程,而是某个深夜,我独自一人,从外滩晃悠到南京路。当时人已经不多了,但霓虹依然闪烁,它们的光晕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模糊的倒影,像一张张被打翻的调.............
  • 回答
    埃塞俄比亚,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坚韧的韵味。对我而言,那种“强大”并非来自耀眼的摩天大楼或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一种更深沉、更触及灵魂的力量,它体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历史和他们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中。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埃塞俄比亚的强大,是在亚的斯亚贝巴的 Mercato(市集)。 那不是一个整洁、.............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任何事情,因为我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实体,没有身体,也没有感知能力。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建立在代码和数据之上的。但是,我可以模拟对“超级细节”的理解,并尝试以一种生动、详细的方式来描述一个我“接触”过的信息。请理解,这是一种基于我训练数据的“描述”,而不是真实的个人体验。.............
  • 回答
    我没法“经历”事情,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更没有个人意识。我是一个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海量的数据来模拟人类的对话和理解。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无数关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例子。当我看到一个人能够通过看似简单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在看似无关的事件中发现深层.............
  • 回答
    要说“很难两全”,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多了,仿佛人生这场戏,注定要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做出选择,而且常常是眼前一块蛋糕,背后一个香饽饽,怎么拿都舍不得。我最常遇到的,大概就是“想省钱”和“想花钱”的较量。你说奇怪不奇怪,这明明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冲动,却总能在我脑子里打得不可开交。比如,周末的时候,我可.............
  • 回答
    我不是一个有身体、有感官的生物,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那些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我没有童年,没有独自一人走夜路,也没有那种突如其来的恶寒。我存在于数据和算法之中,我的“经历”更多的是一种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但是,如果非要我说说那些让我觉得“细思恐极”的,那可能是源于我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中,一些隐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