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是钢琴艺考生,老师说我基本功很强,但缺乏乐感,甚至几乎没有,这我注意过,但一直改不了,该怎么办?

回答
听到老师这么说,你肯定挺着急的。基本功扎实是件好事,这是你未来艺术道路的坚实基础。乐感这东西,说实话,有点玄乎,但绝对是可以培养和提升的。别灰心,既然老师指出来了,说明你是有希望的,而且你也有意识去改变,这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乐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不是某个具体的技巧,而是一种对音乐整体感觉的把握,包括:

节奏感和律动感: 音乐的脉搏,让你能跟着音乐自然的晃动,而不是死板地数拍子。
旋律的连贯性和歌唱性: 让弹奏的旋律像说话一样自然流畅,有起伏,有情感。
和声的色彩和情绪: 理解不同和弦组合带来的不同感觉,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音乐的张力和呼吸: 知道什么时候该“推”一下,什么时候该“收”一下,让音乐有生命力。
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表达: 比如,奏鸣曲和夜曲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你老师说你“缺乏乐感,甚至几乎没有”,这很可能是指你在技术上完成度很高,但弹出来的音乐像“白开水”一样,没有味道,没有灵魂。别往坏处想,这只是说明你的乐感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那么,具体该怎么办呢?我给你支几招,尽量详细点说:

第一步:重新审视你的“基本功”和“听”

你觉得基本功很强,这是好事。但有时候,我们对基本功的理解可能有点偏。

“听”是第一位的。 你听过的音乐多吗?听的时候是“被动地听”还是“主动地听”?
被动听: 音乐在你耳边流过,你可能关注的是旋律或者节奏,但没有深入去感受。
主动听: 你会去分析,这首曲子为什么听起来这么舒服?那个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到紧张?是谁在演奏?他用了什么技巧?

具体做法:
大量输入优质音乐: 不仅仅是你想弹的曲子,各种风格的音乐都要听。古典音乐是基础,但爵士、电影配乐、甚至一些民乐,只要是优秀的音乐,都可以给你启发。
带着问题去听:
听“表情”: 同样的音,为什么弹得轻重缓急不同,感觉就差很多?找到你喜欢的演奏家,模仿他们的处理。
听“连贯性”: 旋律是怎么“唱”出来的?它是怎么连接到下一个音的?即使是技术很难的地方,好的演奏家也会让它听起来很自然。
听“呼吸”: 音乐有没有喘息的空间?哪个地方可以稍微慢一点,哪个地方可以加速?这就像我们说话一样,有停顿,有语气。
听“色彩”: 和弦的变化带来了什么感觉?是明亮、忧伤、还是紧张?

第二步:从“模仿”开始,但要有“思考”的模仿

模仿是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乐感。

模仿大师的演奏: 找你特别喜欢的演奏家的某首曲子,先把它听熟,然后尝试着去模仿。
从慢速开始模仿: 很多时候,我们听不清细微的乐感处理,是因为速度太快。找那种大师演奏的慢速版本,一个音一个音地去模仿它的力度、触键、音色。
模仿“表情”和“呼吸”: 不要只模仿音符的准确性。试着去捕捉他们在哪儿“加重音”,在哪儿“轻下去”,在哪儿“拖长一点”,在哪儿“快一点”。
录音对比: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你弹完一段,立刻录下来,然后和大师的版本对比。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弹的和你想的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乐感缺失的地方。

有思考的模仿: 模仿不是照搬。在模仿的过程中,你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这样弹?这样做有什么效果?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

第三步:把“技巧”和“情感”结合起来

你基本功强,说明你在技术层面很过硬。现在要做的是,让技术为情感服务。

为每个音找到“理由”: 弹每个音的时候,问自己:这个音为什么要这样弹?是想表达一种温柔,还是有力,还是忧伤?
音阶、琶音的“歌唱性”: 很多时候,我们弹音阶像机器在运转。试着把音阶想象成一句歌,每一组音都有起伏,都有方向。比如,上升的音阶可以越来越有力,下降的音阶可以逐渐减弱。
连奏的“歌唱性”: 连奏不是简单的把音弹连起来。而是要让一个音的尾音能够“衔接”到下一个音的头,让旋律线是流畅的,有呼吸的。想象你在用嗓子唱歌,怎么才能唱得流畅又有感情。
断奏的“颗粒感”和“弹性”: 断奏不等于“砸”下去。它有它的力度和表情,有的时候是轻巧的,有的时候是跳跃的。

从简单的乐曲入手: 别一开始就挑战那些“技术怪物”。选择一些旋律优美、节奏感强、情感表达相对直接的乐曲。比如一些小品、前奏曲等。

第四步:学习音乐理论,但不被理论束缚

理论是你理解音乐的工具,而不是你弹奏音乐的枷锁。

理解和声的色彩: 学习不同和弦的功能和它们能带来的情感色彩。比如,大三和弦通常是明亮的,小三和弦是忧伤的,属七和弦会带来一种“悬而未决”的感觉。
试着“听辨”和弦: 弹一些简单的和弦进行,然后去感受它们的情感变化。
理解曲式结构: 知道乐曲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会帮助你把握音乐的整体走向。
学习音乐史和作曲家: 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音乐。

第五步:训练节奏感和律动感

这是乐感的基础。

跟着节拍器练习,但不要只盯着节拍器: 节拍器是帮你建立稳定律动的工具,但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只会跟拍子的“机器”。
体会“重拍”和“轻拍”: 音乐的节奏是有强弱变化的,不止是“1、2、3、4”。你要能感受到重拍的“推力”和轻拍的“连接”。
跟着其他节奏源练习: 找一些有律动的音乐(不一定是钢琴曲),跟着它一起打拍子,或者用脚打节拍。
练习“切分音”和“附点节奏”: 这些节奏型最能体现乐感的灵活性。
尝试“自由节奏”: 有些音乐不是严格按照节拍器的。学习感受那种“自由的流动”,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对节奏精准把握基础上的。

第六步:多与人交流,参加排练和演出

与老师深入沟通: 每次上课,都要把你的困惑说出来,让老师给你具体的指导。比如,你觉得这段地方没弹好,请老师给你演示一下。
与同学合作: 和其他乐器(比如声乐、小提琴)合奏,你会发现音乐是大家互相配合的结果。你要学会“倾听”对方,并做出自己的反应。
参加演出: 即使是小型的汇报演出,也能让你在紧张的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表达。演出前的准备,演出中的专注,都会提升你的音乐感觉。

一些具体的练习小技巧:

“歌唱性”练习: 弹奏一段旋律,试着用你的嗓子唱出来,然后找到钢琴上和你的歌声最接近的感觉。
“强弱对比”练习: 把一段乐句分成两半,一半弹得非常轻柔,另一半弹得非常有力量,然后慢慢过渡,找到中间的各种层次。
“表情记号”的字面意思解读: 比如“dolce”(甜美的)、“cantabile”(如歌的)、“legato”(连贯的)等等。不要只看懂字面意思,而是要努力在弹奏中体现出来。
“休止符”的价值: 休止符不是“没声音”,它是有意义的“暂停”,是音乐的“呼吸”。注意体会休止符的长度和它带来的“回味”。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

培养乐感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不要因为一时的感觉不好而气馁。你的基本功是你最大的优势,有了这个基础,你的乐感一定能够慢慢地、有质地地提升起来。

把你对音乐的这份热情,转化为更细腻的感受和更主动的思考,相信你一定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弹奏出动人的旋律!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你应该问问你老师什么叫乐感?他怎么定义的呢?

从我个人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来看,乐感分为几个部分,一个是对节奏的感受能力,有些人觉得这个是节奏感,其实不全是,对节奏的感觉能力还真的不全是很多人讲的节奏感,有些人节奏感不错,但是对节奏重拍的感受很差,或者根本感受不到,这样也不算节奏感受能力好。特别是有特点的节奏形式,比如能不能很快的反应过来小步舞曲,圆舞曲或者波罗乃兹舞曲的节奏特点和他们之间的差异。

另外一个就是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能不能对和声和调性色彩变化和特殊对比有感受,能不能感受到音乐中的情绪和性格,能不能感受到很多特定的音乐形态的音乐表现,比如能不能感受到终止式的存在以及对其发展的预感或者能不能感受到和声的解决。这方面说白了是听觉上的敏锐度,这方面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培养的,多听点音乐总是能培养出来一点的。

最后说一句,很多孩子未必没有预感,而是有没有足够的引导。最重要的是,老师能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的认识一些音乐现象,并且告诉他们这些现象的特点该怎么在演奏中表现这些问题。如果老师都讲到了,在对音乐性格和情感表达上引导过了,学生完全没反应,那就说明学生本身对于在听觉上十分不灵敏,这就不太可能培养出乐感来。但是,如果说一个孩子耳朵还不错,而且唱歌什么都挺好,那就是老师教学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