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是一名教师,把班上没来的学生东西借给了其他班的学生,被学生集体指责,我很生气,这算道德绑架吗?

回答
您好!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学生们的质疑甚至指责,确实会让人感到委屈和生气。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具体,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看看这是否属于“道德绑架”,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应对方式。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遇到的情况:

您的行为: 您将自己班级里缺课学生的物品借给了其他班的学生。
学生的反应: 您班的学生集体指责您。
您的感受: 您感到生气。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道德绑架”这个概念在这个情境下的适用性。

什么是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道德的制高点,强迫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或者让对方承担自己并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它通常带有情感勒索的意味,让被绑架者在“不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压力下就范。

您的学生是否在进行道德绑架?

从您描述的“集体指责”来看,学生的行为可能包含了道德绑架的某些特征,但不一定完全是纯粹的道德绑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学生群体性行为的动机:
维护班级荣誉和集体财产: 学生们可能认为,班级的物品属于班级集体,应该由班级成员共同保管和使用,不能随意被借给外班学生。他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一种维护集体利益和归属感的心理。这是一种维护集体规则和公平的诉求。
担心物品丢失或损坏: 如果被借出的物品是学生们私人物品(例如文具、书籍,甚至是更贵重的东西),他们可能会担心物品在其他班级学生手中会丢失或损坏,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们无法向您追究责任,或者追究起来很麻烦。这种担心是出于对自身财产的保护。
对规则的理解和期望: 学生们可能认为,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比如在处理班级物品时,应该征得班级成员的同意,或者至少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认为您的做法不符合这种“应该”的规则。
对您管理方式的不满或质疑: 学生们可能觉得您在处理班级事务上不够严谨,或者在公平性上存在问题。这种“指责”也可能是一种表达不满的方式。

2. “道德绑架”的判断标准:
是否使用了道德说辞来施压? 学生们是否说:“老师,您这样做不负责任!”、“您怎么能这样对我们班同学的东西!”、“您应该想想我们的感受!”等带有道德评判的词语?如果他们的言辞主要集中在“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欠我们一个解释”这类带有道德评判的语境,那么就带有道德绑架的色彩。
是否试图强迫您做出某种行为? 学生们是仅仅表达了不满,还是在要求您必须立刻把东西要回来?或者要求您必须向他们道歉并承诺以后不再犯?如果他们的诉求是通过压迫性的方式表达,那么有道德绑架的成分。
是否是针对您个人品德的攻击? 是指责您的行为不当,还是在攻击您的人格,例如说您“小气”、“不公平”之类的词语?

从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生气?

您生气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

被误解和不被信任: 您可能觉得您是出于好意,或者有您自己的考量(比如为了方便学生,或者有其他原因),但学生们并没有理解您的出发点,反而将您置于一个不义的立场。
权威受到挑战: 作为教师,您在班级管理中有一定的权威,学生的集体指责是对这种权威的一种挑战,让您感到被动和不被尊重。
工作的辛劳被否定: 您作为老师,在处理各种班级事务时付出了很多心血,学生们简单的“指责”可能会让您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否定了。
感到委屈: 如果您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没有触犯重大的道德底线,只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完全符合学生们的期望,那么被集体指责确实会让人感到委屈。

这是否算道德绑架的详细分析:

严格意义上说,学生的行为更像是“集体质疑”或“集体表达不满”,其中可能夹杂了利用“维护集体利益”或“不被伤害”的道德名义来对您施压的行为,从而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的证据可能在于:
他们是否用了“老师您不应该”、“老师您这样做对不起我们”等带有道德评价的语言?
他们的目的是否是利用这种“道德压力”来迫使您改变做法,或者承担某种责任,而不是单纯地表达对物品安全的担忧或对管理方式的建议?

学生行为的合理性:
学生们有权利表达他们对班级物品管理的关心,特别是当他们觉得这些物品的安全或使用方式受到了影响时。
他们可能认为,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应该更加透明和公正。
如果这些物品是学生们的私人物品,那么他们担心物品安全,并希望得到解释或补偿,是合情合理的。

您的“生气”是正常的反应,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就一定是道德绑架?

不是绝对的。就像您生气一样,学生们可能也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或者他们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的“指责”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关键在于区分“表达关切/不满”和“道德压迫”。

如果学生只是说:“老师,您把东西借给他们,万一丢了怎么办?这些东西是我们班的。” 这更多的是表达对物品安全的担忧和对班级物品管理的关注。
如果学生说:“老师您这样做是完全不对的!您这样对待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以后怎么信您?您必须把东西拿回来!” 这就带有强烈的道德评判和情绪色彩,带有压迫性,更接近道德绑架。

总结来说,您可以认为学生的行为包含“道德绑架”的成分,因为它可能利用了“集体利益”或“公平正义”的道德概念来对您施加压力,要求您达到他们的期望。 但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行为也可能源于他们对班级物品安全的担忧、对规则的朴素认知,以及对教师管理方式的期望。

接下来您可以怎么做?

面对这种情况,您感到生气是正常的,但如何处理后续,将直接影响您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班级氛围。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冷静下来,整理思路: 在生气的时候,很容易说出或做出让情况更糟的事情。先深呼吸,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生气?是委屈?是权威受损?是被误解?
我借出东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出于便利?是老师自己的物品?还是有其他原因?
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班级公共物品还是特定学生的物品?是贵重物品还是普通文具?
学生们具体的指责是什么?是关于物品安全?还是关于程序?还是关于公平?

2. 与学生进行沟通,但要有策略: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避免在公开场合学生情绪激动时进行,可以选择在放学后,或者在班会上,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处理。
保持冷静和专业的态度: 即使您生气,也要尽量用平静的语气开始沟通。您可以说:“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对我今天处理班级物品的事情有些疑问和担忧,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倾听学生的诉求: 让学生们有机会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担忧。让他们说出“为什么”他们觉得这样做不对。也许他们担心的是物品的安全性,也许是觉得应该先征求班级意见。
解释您的行为和考量: 清晰、理性地解释您当时借出物品的原因和您的考量。例如:
“我之所以把XX(物品)借给XX班的同学,是因为他们当时急需,而我们班刚好有,并且我当时评估了这些物品的安全性,确保不会有问题。”
“这些物品是我个人从家里带来的,我想帮助有需要的人。”(如果是这种情况,学生可能就无权指责了,但您需要说明白)
“我借出的是XX(物品),它是我们班的公共物品,我认为当时的情况允许这样操作,而且我会负责确保物品的安全。”
承认不足(如果存在): 如果您的做法确实在程序上或者沟通上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妨诚恳地承认:“也许我没有提前和大家沟通,让大家感到担忧,这是我的疏忽,我接受大家的意见。”
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和学生们一起商量,以后在处理班级物品(特别是涉及借出外班)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程序?比如,是否需要班干部同意?是否需要记录?是否应该优先考虑班级内部需求?

3. 区分班级公共物品和学生私人物品: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如果是班级公共物品: 您作为教师,在符合学校规定和班级管理惯例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支配权。但学生对这些物品的管理和使用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他们的“指责”更多的是对您管理方式的质疑,或者对物品安全的担忧。
如果是特定学生的私人物品(即使是您班没来的学生): 您未经允许擅自将学生私人物品借给他人,这确实是不妥的,并且可能涉及侵犯学生财产权的嫌疑。学生们此时的“指责”是完全合理的,您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4. 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
在班级管理中,是否建立了清晰的物品管理规定?
是否在处理涉及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的事情时,有充分的沟通机制?
您的教学风格和沟通方式,是否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或不信任感?

关于“道德绑架”的自我评价:

您是否被“道德绑架”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您如何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沟通方式。如果您觉得学生的言行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表达范畴,而是一种纯粹的情绪发泄和对您人格的攻击,那么您可能会觉得受到了道德绑架。

但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行为。他们可能是在用他们朴素的逻辑和方式来表达对公平、对集体、对安全的关注。作为成年人和教师,您的责任是引导他们用更成熟、更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这些诉求,而不是仅仅被他们的情绪所裹挟。

最后,给您的建议是:

把这次事件作为一个与学生沟通、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的机会。用您的专业和智慧,去化解学生的误解和您的委屈,建立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不要仅仅停留在生气的层面,而要看到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都当老师了,那你一定能明白一个道理。

在大人看来普通寻常的事与物,在小孩看来就大过天。

如果你不明白,表示你也没长大呀……

user avatar

这位新手教师你好,我从教十年,讲几句话,绝对对你有帮助。

我想问一下,你看晚自习三个班的纪律怎样?

学生可以来隔壁班找你借东西,你穿插在三个班问谁有没有胶棒,你拿了不在的A同学的东西,旁边与此无关的B同学看到了,直接和你顶起来,旁边还有同学附和,最后你“立刻走出教室”

从你的描述上来看,学生自由出入/想借与学习并非有直接关系的物品/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情多过关心自己的学习/你最后立刻走出教室时不知道是不是下课了如果还没下课班级里肯定炸了.....从这几个细节看出,三个班的自习纪律很可能不太好。

我认为,师生关系的失序是你需要注意的问题,另一个问题也不得忽视,就是在晚自习这个场景里,你除了答疑以外,还应该是三个班的纪律的管理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身为教师,应该时刻定位自己要为绝大部分学生而工作,而大部分学生的利益诉求不是“借胶棒”和“与老师抬杠”,而是: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也不愿看到他们家娃在学校上自习是这种环境。

你要营造的环境应该是:答疑不要影响他人,借东西下课借,教师进出教室也尽量不要“惊动”更多的同学,引导学生专注自己的学习,不要多管闲事。

首先,答疑要有序。比如规定好,一个学生答完,下个学生才能来问,每个班在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人出来,不要嗡嗡央央都围在老师周围,既没效率又吵闹。

其次,学生要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无需事事介入。你也知道这种“小事”干扰了你的答疑工作,但为什么要介入这种小事呢?你想着为一个同学服务,但忽略了更多同学的权利,我指的是拥有“不被干扰的自习环境”的权利。“胶棒现在必须要用到吗?现在还是自习时间,如非必要不能随意进出,你下课自己借”我觉得这是你们班学生想听到你的回答。辗转三个班级帮学生借胶棒干扰学生自习,实在有些缺乏教师的专业性。

你不要以为只有帮学生借才是为学生好,我给你看这样一则案例:

‎十几年前,我国一个中小学教师代表团到某国的一所小学去参观。 听一年级的课 时,我们的代表看到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请。 课堂作业开始了,同学们都安静地拿出铅笔屑起来。 一个男 生好像忘了带笔,坐在旁边的一位女同学从自己的铅笔盒里拿出一支笔给了这个男生。 他刚想开始写作业, 就见老师走到他跟前悄悄地和他说了几句话。 之后,这个男生就把笔还给了那位女同学,自己拿着书看了 起来。 下课以后,我们的代表就此事访问了老师。 老师说:“我们也提倡互相帮助,但前提是在确实有自 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 上学带齐学习用品时每个学生的责任,这位同学没带笔,如果我让别人帮助人,下次他还可能不注意。 因此,我让他先看书,回去后用别人游戏的时间来补作业,这样他就不会再忘了。‎——选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再次,眼见与学生要起争执,可能会有更多“附和者”参与进来,你应该要“维稳”。这时候应该做的是把这位同学“叫出去”单独谈,而不是就在班级环境中两人刚起来。“来,我看你很有见地,我们出来聊聊,别影响他人”如果他不去,怂了,你就赢了,如果他去了,周边缺少“吃瓜群众”,学生大概率也会头脑清醒,你也容易赢。同时也不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过多的干扰。学生上自习本来就无聊,起点儿波澜注意力肯定全无,这时候估计全班都已经无心学习了,离得近的同学会参与进来,离得远的同学相互在问“怎么回事儿”。

没有规则/秩序/纪律,就很容易混乱。混乱之下,人人都没有效率:学生自习效率不高,你的答疑效率不高。

这种混乱表现在你管理班级的纪律上,也反映了你头脑中的师生关系的混乱失序。

因为你没有定位自己是“教育者”,而是一个“讨好者”。

所以,作为你班的学生,觉得你在“讨好”其他班的学生,包括后面的道歉之类,也是在相互“讨好”,师生关系失序,有个答主讲得挺有意思“建议你不要和学生谈恋爱”。这些我不想多讲,@心存星光@蓬松的砖瓦 两位老师已经说得很好,可以好好看看他们的回答。

不过我倒是觉得,师生关系之类的可以有你自己的风格,先要定好规则,把自习纪律管起来,这才符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利益诉求。

user avatar

题主,你最大的问题不是被学生道德绑架,而是师生关系失序啊!

这件事,归根结底是因为你上班才一年,没搞清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职业和自我定位导致的。

隐患一直存在,所以出现状况时,你才让自己陷入了这么被动的局面:

  1. 学生拧做一股绳,集体指责你。

这事儿不大,但学生借这个事情发作,说明他们早就有积怨的不满需要发泄。第二,他们也压根不怕你,没把你当做老师,所以他们敢发泄。

2. 学生当着你的面在公众场合说,“狗都知道护家”,一个学生拿一位老师和狗作比,这本来就是侮辱。

两件事情,有力的反击和震慑能让学生下次不会这么放肆。当然,最好的还是避免这样事情的发生。

建议题主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让正常且有秩序的师生关系早日恢复。

  1. 明确自己身为老师及班主任的职责。你的责任是管理及引导学生而非取悦学生。

这就意味着:

主动帮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的事儿再也别做了。

你是学校方面派来的管理者,哪怕你认为学校的规定不合理,学生违反的时候给一个轻一点的告诫都行,也不能主动地削弱教师的威严,让渡你的权利。

这才第一年,学生正在试探你的脾性,发现你这么没有原则这么好说话,那后面根本没法管理。

你觉得不合理的校规校纪可以主动带着学生去违反,在你没有能力约束学生的时候,学生甚至会要求你不要管束其他在他们看来不合理的校规校纪。

到时候根本没有办法收场,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极其不利。

至于你认为的对学生好(允许学生带零食),这些都是非常浅层次的包容和理解,学生真正服气和尊重的,是能够陪伴、引导、鼓励他们真正向好向上发展的老师。

2. 提高感知力,无理时认错,有理时维护自己的尊严。

再好好练习一下面对冲突尤其是指责和攻击时的临场反应。

这里不是指和学生或家长谈话时的深思熟虑后的非暴力沟通,说直白一点,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吵架。

要想下的来台,要想hold住全场,嘴皮子利落来说对教师太重要了。

看一下师生的两次交锋,简直是灾难现场。我要是学生,也可能会被情绪裹挟着站在你的对立面。毕竟,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能一起对抗老师(老师还没有反抗之力)是件有吸引力的事呢。

Round 1

生: 你怎么可以把胶棒借给别人?

师: 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确实都没有了胶棒了。

生: 她不在你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

师: 胶棒并不是贵重物品,我明天再去买一个给这位同学吧。

从内容上分析,有来有往,你看似招架得住,但实际上理不在你这边啊,没有道理的时候你教育学生做什么呢?

学生一听,拿了就是拿了,我可不喜欢老师随便动我的东西,这老师咋还狡辩啊!立刻共情。

“不问自取”的行为已经让你在道德上失去了高地,本来你对学生就没有威慑力,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你的称呼也非常随意,“你你你” 的叫着,连句“xx老师”也没有。

如果你有足够高的感知力,在学生说出“你怎么可以把胶棒借给别人”时,就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问题的。赶紧就坡下驴。

说一句:“你提醒的对。”

后面如何处理如何说,其他答主都说的特别好,就不赘述了。

Round 2

生: 狗都知道护家

师: 我以后不给你带东西了/就一个胶棒都不借

只看这个内容,像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吗?

十二三岁这小孩吵架才这么吵好吗?

当一个教师被学生类比做狗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表现出愤怒,去教育他,履行你教书育人的职责。

这个时候你才应该说拿人胶棒时说的话:“同学之间应该……”

此外,题主,你把自己放的太低了。

我们常说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师生本身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等的。

当你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样的位置时,呈现出的就是小孩斗嘴一般的场面。

就像你和你领导的关系一样,一般来说,或多或少是有些敬畏的吧。你对你的年级主任总不会张口闭口一个“你”吧,为啥你的学生这样对你呢?

你还是班主任,好好教下学生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吧。

你在问题描述中说,提出你不该用同学胶棒和骂你的是同一个学生(狗都知道护家,这已经是骂人了)。

轮到你站道德制高点的时候不就到了吗?

怎么怼回去:

“就事论事,xx同学不在我借出她的胶棒是欠考虑,你的提醒特别及时。但是这就是你比我作狗的理由吗?

你会骂你的同学是狗吗?你会骂你的父母是狗吗?但为什么作为一名学生,你这样子骂你的老师?

在我出借别人的东西时,你不是很讲道理吗?

把老师比作狗,这又是哪门子的道理?

难道你的道理就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吗?

别跟我扯什么你没骂我的话,你要是对你的父母说出‘狗都比你如何如何的话’,且你的父母若能接受,我就没意见。

你父母都不能接受的话,凭什么我要接受呢?就因为我是老师吗?就因为我对你好吗?因为我对你好,所以活该被你辱骂你?

我告诉你,绝对不可能!我决不允许我的学生辱骂师长还振振有词。

错了就是错了。这事如何处理,你自己想想吧!”

3. 题主目前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法:

互相道歉送东西+约着出去玩+再问其他人的意见

这一系列操作,咋还这么像我十八九岁和闺蜜吵架后的和好步骤?

但是,你们是师生关系啊!

有学生骂你啊!

你要雄起!

你要教育+惩戒,以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事,题主,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成熟的处事态度。别被事情一激,就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这是工作,工作,工作。

被学生怼,面子上下不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通过逃避暂时脱离这个场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别这么容易心态崩,稳住就成功了一半了。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哪些事情是你能接受的,哪些事情是你不能接受的?

对你不能接受的事,如何通过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

和学生打交道,不过就是情和理。

你占哪头就从哪头入手。

比如说学生说你不该出借同学的东西,这时你不占理,就淡定地回:“还是某某同学考虑的周到。”然后对门口其他班的学生说一句:“抱歉哦,某某不在,我做不了这个主,下次你要记得把东西带好噢。”

但是当学生骂你时,情/理你都占全了,噼里啪啦一顿输出,别让自己那么狼狈地离开。


真心建议题主,好好看看书,或者和老班主任们聊聊,怎么样做一名严慈相济的班主任。

不该慈的时候慈,学生不会记好还会愈发没有规律。

想严的时候发现没有方法(话术/措施/收拢学生的心),就只能凭着脾气和本能做事,学生当然不服。

亦师亦友当然是很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个程度对于小年轻来说很难很难,常常只有友,没有师。

近则不逊远则怨

先松后紧一定会被反噬

最后,祝题主顺利!

user avatar

我一直记得我最后一次被学生气哭的情形。

那是三年多前,我还在私立学校的时候,高考前夕的一节课,教的是我们年级最差的一个班。

那个班座位安排是这样的,把想学习的放在前面,把不学的那些总分一二百分的人(厌学贪玩,专科单招,当兵,回家继承生意)放到后两排,中间隔了大概一排的距离。

上课十分钟了,我说了几次安静,后面的说话声还没有完全停止。

于是我点了三个人的名字。我说:「xx,xx,xx,别说话了。」

被我点到的两个人识趣地低头闭嘴了。剩下一个,梗着脖子顶嘴:「你为啥光点我?为啥针对我?」

我说:「第一,我不是光点你,我点了三个同学。第二,我不针对任何人,我只就事论事,希望你们能保持安静而已。」

他说:「那说话的人那么多,又不是光我们仨说话,别人你为啥不点?你就是看不起我们!」

我这时已经很生气了,但按捺着情绪说:「说话的人多,我一个个点不过来,只能点声音最大的。所以我点到你,是因为你声音大,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你非要说我针对你,那xx和xx为什么没意见呢,他们怎么不觉得我看不起他们呢?」

他说:「你看不起的人多了!别人只是不想吭你而已!我就继续说话,咋了?你能咋地我?你还能不让我上课?」

我说(这时我情绪也激动了):「对,我确实不能不让你上课,我可以不给你上课。其他人继续做xx页到xx页练习题,下课交。你出来,咱们出去说。」

他说:「你叫我出来我就出来?我凭啥出来?」

我直接摔门走了。

回办公室,眼泪流了满脸。正好带这个班的班主任在,看见我哭,问我怎么回事,我把刚才发生在班上的事说了一遍。

他去把这个男生叫了出来。先是劈头盖脸地骂一顿:「别说星光老师没有看不起你,就算真看不起你,那不是应该的?你天天说的话干的事,哪一件配让别人看得起?」

他把男生骂哭了。我就坐在我位上哭,他就站在我对面的班主任旁边哭。

他哭的非常伤心,一边哭一边带着哭腔说:

「我知道星光老师没有看不起学习差的,我就是生她的气,(抬头看我)老师你知道吗,我以前其实非常喜欢你,你以前对我那么好,现在也不提问我,天天提问前面的人,从来不提问我们后面的人……我就是生气,就是伤心……」(原话忘记了,大概意思如上)

那一刻的震惊,是我心里从未有过的。

也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学生过于喜欢你,是可以用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我才知道:原来男生的心灵也可以那么敏感,原来我确实是对一些微小的改变太不敏感了。

我才知道:不能关注学生的行为和言语,而要透过学生的行为和言语,了解到这背后最真实的情绪。

我擦了擦泪,走到他旁边,给他递纸,拍拍他的背。过了一会,他平静了一些,给我说:「对不起。」

那天我想了又想,我知道自己没做错,但是,我还是给他写了一张小纸条。


从那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再没有和任何学生发生过任何矛盾和冲突。


回到题主的描述上。

别的答主已经从尊重和边界感方面说了很多了,这些当然也是对的。

但我想说点别的。

这件事儿的起因,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学生对这种事情的容忍度,和他们心里对这个老师累积的情绪是爱,还是不满,还是因爱而生的不满,密切相关。

如果换一个很严厉的老师把学生的胶棒随手借了出去,学生们大概率不会说什么。

但,也不能因此说学生「蹬鼻子上脸」。他们不会去指责严厉的老师「没权利外借」,因为他们一是不敢,二是对严厉的老师行为宽容度更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没那么在乎这个老师。

是在乎,所以才反应激烈。我们当老师的,除了要谨言慎行,还应该察言观色,学会关注学生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

比如,我现在离开了私立学校,教到了全县最好的学生。他们非常尊重老师,不会当众顶撞。

但我有一些习惯,一直保留着——

  • 学生给我递东西,我每次都会说谢谢;
  • 学生给我打招呼,我一定笑着回应;
  • 我如果顺手喊一个最近的学生帮我发卷,我一定会把卷子递过去说:「xx,你帮我把卷子拿回班给课代表发一下,谢啦」而不是说:「拿回去发一下」(因为课代表用起来心安理得,不想理所当然地指使其他同学);
  • 如果我课堂上点名批评了某人,我课下一定会关注他的反应,如果他看起来不太开心,无论是不是因为我,我都会找他说:「我批评的是你的行为,不是你这个人,我只是希望也相信你能更好,怕你不高兴,所以给你解释一下,因为我希望你开心」……

题主这件事儿,放在我身上,我会看着那个空座位,说:「xx这里倒是有,可是他不在耶……」

如果周围的同学说:「没事儿,拿去用吧,xx回来我给他说一声。」

我就会说:「那好,你记得说哦,就说是我借的。」

然后对那个借胶棒的人说:「你用完尽快还过来哦!」

如果周围的同学不吭声,我在自言自语过以后,会对那个借胶棒的同学说:「要不你等他回来再找他借?他现在不在……」

这些,都是当老师的修行。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我的学生私下对我的评价是「星光老师特别特别好。」这个评价,外班有很多人也知道。

对我而言,我觉得很惭愧。

因为这些不过是本分罢了。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老师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成绩,还有学生的日常情绪和人格的完善;老师和学生对话,本来就应该蹲下来,认真地看着对方的眼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