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画像?是否合理?

回答
关于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画像的现象,这是一个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其合理性也因不同角度的解读而有所不同。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与现象描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现象的具体情况。吴承恩故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出生地和生活地,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旨在纪念和弘扬吴承恩的文学成就以及《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

近年来,随着六小龄童(章金莱)凭借其塑造的经典“美猴王”形象深入人心,以及他本人在宣传《西游记》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增强景点的吸引力,可能会出现将与该景点相关联的当代名人形象与历史人物形象并置展示的情况。

“挂满六小龄童画像”的说法,很可能指的是在吴承恩故居的某些区域,如展厅、纪念品商店、甚至内部装饰中,出现了大量以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为主的画像、照片、雕塑等。

二、 赞成观点与理由(认为合理或可以理解的方面)

1. 弘扬《西游记》文化,现代传承的象征:
六小龄童的代表性: 六小龄童的孙悟空是几代人心中最经典的“美猴王”形象,他对《西游记》的推广和普及功不可没。他的形象已经成为现代人理解和喜爱《西游记》的一个重要媒介和符号。
连接古今的桥梁: 将六小龄童的形象放置在吴承恩故居,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连接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观众的尝试。对于许多游客,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可能首先是通过六小龄童的表演才开始接触《西游记》,因此看到他的形象会产生亲切感和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吴承恩和《西游记》的了解兴趣。
吸引客流的商业考量: 从旅游景点的运营角度来看,吸引更多游客是其重要目标。六小龄童作为具有知名度和号召力的文化人物,其形象的展示有助于提高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加游客数量和消费。

2. 对吴承恩及其作品的纪念的延伸:
表演艺术的再现: 艺术创作是对文学作品的再解读和再创作。六小龄童的表演是将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赋予了生命,让其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故居展示其形象,可以理解为对这种艺术再创作的肯定和纪念。
“活态”传承的体现: 一些人认为,文学遗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文献价值,还在于其在当代社会如何被解读、传播和活化。六小龄童的表演就是这种“活态”传承的一种方式。

三、 反对观点与理由(认为不合理或欠妥的方面)

1. 历史真实性与文化原真性的破坏:
模糊历史人物与表演者的界限: 吴承恩故居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念吴承恩这位历史人物及其文学创作。将大量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即使是最有代表性的演员)的画像挂满故居,容易混淆吴承恩作为创作者和六小龄童作为演绎者的身份,模糊了历史人物与当代表演者之间的界限。
喧宾夺主: 故居的主角应该是吴承恩本人及其文学成就。过多的六小龄童画像可能会分散游客对吴承恩的注意力,使得故居的纪念意义被削弱,反而变成了“六小龄童纪念馆”。
历史语境的错位: 吴承恩生活的时代与现代影视表演的时代存在巨大的历史鸿沟。将六小龄童的形象以一种过于突出、甚至是“挂满”的方式展示,可能会让故居的氛围显得不伦不类,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原真性。

2. 过度商业化和过度个人化的倾向:
“过度消费”经典: 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对经典IP的过度商业化和过度个人化利用。虽然六小龄童对《西游记》有贡献,但不应将一个演员的形象凌驾于作者和作品本身之上。
个人崇拜的嫌疑: 将一个演员的画像如此大规模地展示,可能被视为对个人而非对文学本身的过度推崇,甚至带有个人崇拜的意味,这不符合纪念文化先贤的初衷。

3. 对吴承恩本人及其作品的尊重不足:
忽视原著精神: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可能并未预设孙悟空会有如此具体的影视形象。故居更应该侧重于展现吴承恩的生平、创作过程、文学思想以及《西游记》的文本魅力,而不是过度聚焦于某一特定时代下对角色的演绎。
历史氛围的营造: 一个历史故居的布置,应当力求营造符合历史时期的氛围,让参观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过多的现代元素(尤其是以特定表演者为代表的元素)可能会破坏这种氛围。

四、 合理性的评估与平衡之道

对于“挂满六小龄童画像”是否合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

程度问题: 如果只是在特定展区,以适度的篇幅展示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形象,并说明其在《西游记》现代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这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辅助性的展示,用于吸引和引导。但如果真是“挂满”,则显然有过度之嫌。
比例问题: 故居的展示比例至关重要。吴承恩的生平、著作、文学思想、明代社会背景等内容应占据主导地位。六小龄童的形象最多只能作为对《西游记》文化传承的一个侧面进行展示,且应保持在较低的比例和适度的展示空间内。
目的与导向: 故居的根本目的是纪念和弘扬吴承恩及其文学成就。任何展示形式都应服务于这一核心目的。如果展示六小龄童的形象是为了引导人们去了解吴承恩和原著,那么其积极意义就大于负面影响。反之,如果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或满足特定人物的宣传,则是不合理的。
尊重历史与创新传承的平衡: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在尊重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过度保守可能导致遗产被遗忘,但过度商业化和个人化则可能损害其核心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五、 建议与思考

1. 明确故居的主体与客体: 故居的主体永远是吴承恩本人及其文学作品。任何其他元素的引入,都应以不损害主体价值为前提。
2. 提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故居的展示内容应更注重挖掘吴承恩的生平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学成就的学术价值,以及《西游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和解读。
3. 区分历史纪念与文化推广: 可以考虑在故居内设立一个专门的区域,用于展示《西游记》的现代改编、传播历程,其中可以包括六小龄童的贡献,但这应与纪念吴承恩本体的展区有明确的区分。
4. 征求多方意见: 在进行此类展示设计时,应广泛征求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以及普通民众的意见,避免单方面的决策。
5. 关注“以人为本”: 故居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了解和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而非过度追捧某个当代名人。

总结来说, “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画像”的现象,从绝对合理性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故居作为纪念历史人物的场所,其核心应是历史人物本身及其创造的文化价值。将一个扮演者的形象以如此大规模的方式进行展示,存在模糊历史、喧宾夺主、过度商业化和个人化的问题,是对文化原真性和历史精神的潜在伤害。

然而,如果从“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被现代人接受和喜爱”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度的方式展示六小龄童的经典形象,作为连接古代文学与现代观众的“桥梁”,其出发点或许有其积极的考虑。但关键在于“度”和“比例”。如果真的是“挂满”,那么这种做法更偏向于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对吴承恩及其故居本应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削弱和扭曲。

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当前一些文化场所或旅游景点在面对市场压力和如何“活化”传统文化时的迷茫和策略失误。真正的文化传承,应该是在尊重历史本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深度、有思想的创新,而不是简单地用流量明星或当红IP来“填充”历史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这么多讽刺美猴王六小龄童的,虽然一时快活,其实有点过于调侃。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故居是归文化局或者文物局管,只有纳入旅游项目的才会出现旅游管理局或者景区管理。

显然,这个吴承恩故居是归文化局管的:

而六小龄童只不过是一个名誉馆长,所谓的名誉馆长,相信大家也都明白,没有实权!

一个故居有什么可以看的?

并没有多少东西可以给大家看,因为根本找不到吴承恩的一丝踪迹,更拿不出他生前用过的任何物品,他只留下了一本《西游记》,至于这本是不是他独自完成的,尚不能确定。

可是任何单位要生存,他需要流量啊,人流量。

人来了之后看什么?

看一个空荡荡的,不知道依照什么标准建的一个空房子?

作为一名馆长,肯定不能这么忽悠游客,这可咋办?

还好,有一个猴王在世,六小龄童嘛,家喻户晓啊,作为馆长的你,当然会想办法跟他联系,看看能否提供点帮助?

最好弄点他的照片和雕塑来装饰一下,也算是积累点人气了,说不定他一高兴还能捐点钱,或许名誉会长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六小龄童将收藏的一千多件收藏品捐给了这个艺术馆,他可是这个艺术馆的救星,一下子解决了游客过来无东西可看的状况。

给个名誉馆长也就正常了,替六小龄童宣传一下,也就符合人情世故了

但是,刚才也讲了,大家大可不必讽刺六小龄童,其实跟他有什么关系,他又没有决定权,真正需要谴责的,正是文物局啊!

记住,人流量才是关键,弄得再好,吸引不来游客,也就起不到宣传的作用了。

作为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怎么通过其他方式带来流量,而不是全都放六小龄童!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章承恩,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就是我写的,吴承恩太没眼色,居然敢不经过我同意就在明朝抄袭我的《西游记》,这明明是我的作品,你们还不信?我有图有真相。

我一再重申,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吴承恩敢不经过我同意就抄袭我的《西游记》,这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毁坏我的著作权,我可是全中国唯一有两张身份证的国际巨星!多少小朋友都是吃我的营养钙面长大的,多少小朋友都是玩我的游戏长大的。


我要拍一部《吴承恩与西游记》,把他从二十八岁演到八十二岁,因为我太了解他了,我比他本人还了解他。

杨洁导演的追悼会我都可以卖片,还有什么事是我干不出来的?你们有谁不服?

我还要演美猴王孙悟空,髭毛乍鬼的七龙珠怎么可能比得上我,那什么双手扛着金箍棒出来走的,最好识相点,我就不想再三令五申了。

那什么周X驰,陈X民,张X健演的什么玩意,班门弄斧,我在这里就给你们留点面子,不点名批评了。

还有,豆瓣你们给我等着,敢给我这美猴王打2.6分,都没有一点审美水平?我的《西游记》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观众的一本书

看见吴承恩的故居没?有小朋友可能会问了:孙悟空叔叔,墙上那个大照片是谁呀?为什么吴承恩的故居会挂着你的照片呀?还那么大一张?我笑而不语,嘻嘻

看见吴承恩广场没?现在变成我的广场了,还要摆我的蜡像,旁边就是吴承恩故居哟!

好了,不跟你们瞎扯了,我要去演讲传播西游文化(卖书)了!

孩儿们,俺老章,不对,俺老吴,老六,不对,俺老孙去也!呔!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六小龄童。惊闻微博说我画像挂满吴承恩故居,这绝不可能,我曾在八六版西游记里饰演过孙悟空一角,和师兄弟们腾云驾雾时路过此故居,并没有看到我的画像,明年春季,中美合拍的3D版西游大电影《敢问路在何方之复读机》就要开机了,我将继续扮演美猴王孙悟空。我们只有拍好这部电影,才能告慰吴承恩先生,让大家感受不一样的西游文化,谢谢大家。



早年对六小龄童的一片赞誉多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等和当年人民群众娱乐生活的极度匮乏(当然,现在人民群众的审美也没提高多少 ,看看现在娱乐当道,流量小生遮天蔽日,我们打开手机、电脑铺天盖地也多是娱乐明星的吸毒、出轨、打人、逃税、用水军唬弄大众等等)。六小龄童是许多人童年的青涩回忆,他真实面目是这样大家也很痛心。我也是他微博千千万万拉黑的用户之一,只是因为在微博善意的给他提过几点意见就被拉黑,六老师始终不明白不能把艺术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等同起来的道理,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吴承恩故居”和六小龄童(章金莱)合作,挂其剧照,展览其藏品,原本只是当地旅游部门为了招揽游客,和名人合作,开发ip价值,创造经济效益的举动。

毕竟章金莱因86版《西游记》“孙悟空”这个经典角色而家喻户晓,所以作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里,淮安当地拉来相关名人站台,制作一堆牵强附会古人的“人造古迹”,以此吸引游客,本身也是再寻常不过之事。

其实类似情形,经常旅游的朋友,难道在各个旅游景点,都还见得少了?想想那些导游们是怎么对着游客们,天南海北侃大山胡吹,特别是在智能手机没有普及、网络资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尤为常见。

公元2005年10月8日,吴承恩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建成开馆。就在落成典礼上,同时宣布正式启动一部“大型传奇神话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章金莱和86版《西游记》的其他主演,“猪八戒”马德华老师,“唐僧”迟重瑞老师等,都是该剧的主演。章金莱同时饰演剧中的“吴承恩”和“孙悟空”两个角色。此外还有许多老艺术家也在剧中扮演角色,比如牛犇老师,田连元老师等。

2007年5月31日,这部46集电视剧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2007年6月23日,该剧正式开机,到2007年12月3日,宣布拍摄完成。2010年6月,拿到发行许可证,其后在各地地面频道陆续播出,2014年上星山东卫视。

该剧是明显的戏说传奇剧,把吴承恩塑造成了一个“看猴书、学猴步、听猴戏,以猴为乐、以猴为友、以写《西游记》为己任”的“猴痴”,情节也颇有荒诞之处,如吴承恩与内阁大臣李春芳为生平好友,和朝中奸相严嵩严阁老的斗智斗勇情节。

当然,历史上的《西游记》,长达数百年的流传中,一直没有确定其原作者,各种刊本的作者署名,有“华阳洞天主人”“朱鼎臣”“丘处机”等多种说法,还有论者因为“华阳洞天主人”这个别号,以为作者是明朝隆庆年间首辅李春芳。

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翻阅《淮安府志·艺文志·淮贤文目》,力主此书为明朝嘉靖时,淮安“中岁贡生”吴承恩所做,将相关资料转述给胡适,胡适在自己的文章《〈西游记〉考证》将此说发扬光大,从此以后,《西游记》为吴承恩作品一说,才逐渐深入人心。

《淮安府志·艺文志·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历史上的吴承恩其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多才多艺,能诗善文,喜好志怪传奇,然而考中秀才(廪生)后,科举不利,只能凭年资成为“岁贡生”而入仕,官不过长兴县丞、荆王府纪善等八品小吏,生平事迹不入正史,而是散落于《淮安府志》《长兴县志》《山阳县志》等地方志中。

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
《长兴县志》: 【性耽风雅,作为诗,缘情体物,习气悉除。其旨博而深,其辞微而显,张文潜后殆无其伦。” 】
清朝同治年间:《山阳县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工书。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英敏博洽,为世所推。一时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贫无子,遗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纲收拾残缺,分为四卷,刊布於世。太守陈文烛为之序,名曰《射阳存稿》,又《续稿》一卷,盖存其什一云。】

正因为历史上吴承恩资料太少,只是一个仕途蹉跎,生活潦倒的落魄文人,他撰写的《西游记》一书,虽然“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皆乐道之”,然而在他生前,也只不过是“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

《茶余客话》:【先生撰《西游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皆乐道之。……按射阳去修志时不远,未必以世俗通行之小说移易姓氏。其说当有所据。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童孺所习闻,而他方有不尽然者,其出淮人之手尤无疑。然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

所以,作为其故里淮安,想要开发相关的旅游资源,当然只能紧紧围绕《西游记》小说来作文章。他们启动这么一部《吴承恩与西游记》的电视剧,又尽可能找来86版《西游记》的原班人马出演,意图是很明显的。

该剧固然是情节全凭虚构的明显的戏说传奇剧,却也专门给吴承恩纪念馆做了宣传。甚至可以说,就是为了淮安这个吴承恩纪念馆,专门拍摄的宣传剧。而章金莱剧中饰演的“吴承恩”角色,也确实是这位伟大小说家迄今为止的唯一的影视形象。

所以,淮安授予章金莱“荣誉市民”称号,吴承恩纪念馆授予章金莱“荣誉馆长”身份,章金莱也在采访中多次表示“淮安是自己第二故乡”,“努力弘扬西游文化”,“余生愿为吴老先生守墓”云云,都是承担着自己应尽的宣传职责,并无什么可非议指摘之处。

章金莱因为86版《西游记》这个经典角色,在中国电视剧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被“美猴王”这个经典形象定格太久,常年累月都接不到更多展现自己多方位演技的角色。

别看《连城诀》电视剧当初从开拍到播出,都算不上热门剧目,拍摄条件雪岭寒风,可说十分艰苦,"花铁干”更是个人人唾骂的反派伪君子角色,可是从演技发挥空间到戏份,对这三十年来的章金莱,都已经算是十分难得了。

在演艺圈日进斗金、人人赚得盆满钵盈的当下,

比如某演丫鬟出名的富姐一年收入3个亿,总资产30个多亿,拍六天戏净收3000万,还要隐下2000万逃税,她的弟弟发张照片,一晚上就被粉丝们奉送480万;

比如某演狗血网剧而走红的小鲜肉,出名第一年就和经纪公司因分成不均,对簿公堂,公开显示其在2016年的一整年,收入税前3700万,税后1800万,

也让无数圈外人,洞悉了当下这个影视圈的畸形高收入的一角, 竟可以让一个刚刚在网络走红不到一年、还没有任何公众认知和国民度的年轻人,获得如此天价收益。

相比之下,章金莱一家三代苦研猴戏,创造了亿万人家喻户晓、几十年脍炙人口的角色,实际获利和当下这些暴发户比却微乎其微,也难免会人戏不分心态失衡。

加上其并无职业公关团队包装营销,更不懂得将买水军、造谣言、抢热搜、疯狂举报、绑架舆论等种种“控评”手段一步到位,其过时落伍的宣传和炒作方式,自然也适得其反,只会引发公众相当反感。

更不消说,《西游记》ip是一个每年都能新增几十亿电影票房的华语电影头号大ip,各方资本势力视为头等唐僧肉,岂容一个过时落伍、无权无势的老演员妄图染指,甚或强分一杯羹乎?

争人财路,从来都如杀人父母,灭人满门。

因此,章金莱种种争名逐利之举,自然很轻易就在一定程度的渲染和夸张下,大白于天下,变成了所谓的“老不修德、 贻笑大方”,令无数曾将“美猴王”当做童年回忆的年轻网友,粉而转路,路而转黑, 甚至唾弃和不齿。螳臂当车,可笑,亦复可怜!

在各方资本的推波助澜下,通过否定章金莱的为人作风,进而否定他饰演的“孙悟空"角色,甚至进一步否定 86版《西游》 电视剧,将之贬斥为“完全不符合原著”的儿童电视剧,已经成了一场无数大v营销号和跟风网民群起加入的狂欢。

似乎参与每个人都当真以为,自己是站在绝对正义的立场,有资格去否定和批判这样一位曾给我们童年带来无尽快乐的老演员。

说得更直接点,与其说各大网络平台和大v营销号近期狂黑章金莱,是所谓“政治正确”,倒不如说揭露他、嘲讽他、批判他,是个既无风险,又不受限制的选择。

换了是大量粉丝以集团化入驻各大网络平台的某几个流量明星,哪怕收视票房扑街,拍尽烂片雷剧,即使是那些所谓的“网络大v”,也都是变着花样吹捧,

毕竟网络“大v”们的变现求财之心,和如今的娱乐圈人士本质无二,又有谁耐烦招惹和得罪那些动辄“人肉搜索”的脑残粉?

换了是那位拆分合同逃税的豪门冰冰姐,哪怕被国法重罚近九个亿,只因和强大资本势力牵连甚深,难以骤然切割,

哪怕央视新闻和各大官媒纸媒轮回报道,该新闻却甚至上不了各大网络平台热搜,相关文章和话题至今被第一时间删除。

终究一直资本势力们掌控着网络平台,精心挑拣着各类讯息,对广大公众潜移默化地洗脑,直接影响普通网民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让他们坚信不疑。

君不见,近几年来,在强大的资本策动下,在网络水军、营销团伙和狗仔队的群策合力下,稍有风吹草动,便拼命去文网罗织、断章截义,定要将对手搞臭打倒。

又有多少人只因鸡毛蒜皮小事,便会被全网络疯狂嘲讽,即所谓“人设崩塌”,在空前的网络暴力面前次第倒下,而成千上万的键盘侠看客们,还在疯狂拍手叫好!

别说是章金莱这样堪不破名利、心态难以风轻云淡的肉眼凡胎,凡夫俗子,

哪怕确实是年高德劭、视名利如粪土的圣贤哲人,又有几个真能承受铺天盖地的恶毒栽赃、全方位立体式的疯狂攻击?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这个营销年代,只是最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如今的章金莱,就是个资本眼中的靶子,大肆煽动疯狂黑他的风潮,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黑掉86版《西游记》】,至少是尽可能削弱其权威性和影响力,

诚然,86版《西游》电视剧本来就不是原著,问题是相对“比较符合原著”的张大胡子2010年版《西游记》,有多少人看呢?

饮水思源,如果没有86年“儿童剧版《西游》”,每年寒暑假重复播放了几十年,深入几代人亿万人心,《西游记》又怎么可能今天的ip价值,每年就能新多几十个亿票房?

因此,一部经典电视剧的第一主演如果当真被论证为人品不堪之极,而且此说广泛深入人心了,其之后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还能所剩几何?

资本推出的各色《西游》影视改版,当然才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捞钱。

而对章金莱来说,【钱赚少了】【心态失衡】,确实是近年来种种饱受诟病行为的思想根源。 因此,他才会一边自行鼓吹所谓“西游文化”“西游精神”,一边当有资本合作开发西游ip圈钱时,又乐此不彼的参与其中,如此一目了然的言行不一,是以更加广受诟病。

然而说白了,想多赚钱也是人之常情,古往今来,视钱财如粪土的圣人又有几个?

章金莱这些年的行为该不该批?该批评。 《西游记》是我们民族的共有财富,当然不容任何私人妄图据为己有, 不论他曾经为此做过何等贡献。

不过批过也就算了,老章这些年再怎么着,又弄到几个钱了?不到某女士的零头。

现实是什么?

是一直到现在,哪怕官媒轮播,都宣判范女士犯国法了,重罚了,然而关于此事的文章评点,还是上不了任何一个网络平台的热搜榜。而跟风骂老章,资本定能给你一次次上热搜热榜,不亦乐乎。

所以,现在看网络上这些承前启后一哄而上骂老章的人群,不论是他以金庸剧演员身份,发布悼念金庸微博,还是和吴承恩纪念馆宣传合作,等等再正常不过的言行,都誓要将他批倒斗臭的人,真不知道是装傻还是真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