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通过物质条件来考虑教育,这条路已经走歪了。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符合目前市场的劳动力。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教育来获得必要的生存技能,那么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然是不可能的。那么也就不可能通过劳动生产来积累新的技能和技术,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就像一个诗人不学习格律,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那么他必然是不可能写得出诗来的;一个画家,如不通读美术史,训练素描,色彩,几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长期地训练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那么他所作的只是不断地临摹。换到具体应用的学科,那就更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创造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而来的,并非筑于幻想中的亭台楼阁。倘若一个人不学习或不接受教育,那他恐怕是难以在现在社会之中立足的。那么其哪怕有创造力也是无法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的。
所以,教育的目的先是把一个人塑造成符合社会生产的劳动力,然后其再通过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完成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实现(比如财富、权力和地位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表现)。
不考虑物质条件的教育必然是空中楼阁,妄图从文化属性来谈论教育,甚或于自取灭亡。
即使不考虑物质基础,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理想化。
在自古至今,甚至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个体的社会分工中,一定是无法绝对平等的。
这就意味着,有一些岗位,比另外一些岗位,更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在收益分配上,也占据有利的态势(从统计学立场上看)。
社会需要一种相对公平的筛选机制,来应对这种社会分工上的不平等。这个筛选机制应该让被淘汰的人无话可说。
无论如何包装,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过滤器进行这样的公平筛选。
比如,体育基础不好,身体素质不够高的少年,将不被允许参加国际比赛。
比如,高考理科考试分数不高的少年,将不被允许成为科学家。
比如,考公务员无法完成申论的人,将不能成为重要部门的公务员。
同时,在筛选器作用之外,教育还承担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几个要求:
1,使绝大多数人有资格进入社会化大生产。
2,使得绝大多数人有能力自食其力。
3,构建相对统一的基本社会共识(道德共识、价值观共识、国家认同等)。
4,使绝大部分人有可以被组织和动员的纪律性。
我们观察教育的管理组织形式,会发现在某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存在阶级固化,是因为在义务教育和公立教育上,已经以各种借口(尊重天性,快乐教育等)放弃了这四点,同时,其过滤器也变得千疮百孔,编造一个祖宗是黑人,就可以藐视过滤规则。
这样的国家,不衰落没有天理。
回到教育形式上,为了达成这五个目的,目前我国的国家教育形式是相对优秀和适合的。
需要加强的是职业教育(职业大学、技校等)。
对于所谓被鼓吹的海外精英私校的教育,不要过于迷信。
在长久的代际传承中,何不食肉糜会变成大概率事件。
以上。
加油。诸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