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湾被统一,根本不需要对电力行业做任何事情,
台湾的电量就富富有余,不仅没有缺口,反而会过剩。
台湾人口不到2400万,和上海的人口差不多,本来不需要那么多电力。
据世界能源署数据,早在2012年,台湾的人均年耗电量就已经达到约10800千瓦时,
超过日本、韩国,成为亚洲非产油国家和地区里的人均耗电量之最。
而2014年中国大陆的人均年耗电量才4740千瓦时,不到台湾2012年的一半。
台湾的耗电大户在哪里?自然是台湾的工业。
台湾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业?自然是硕果仅存的半导体行业。
台湾的人均耗电量那么高,其实是“被平均”了。
台湾百业凋敝,没什么竞争力,但就是这硕果仅存的半导体行业,
让台湾年年贸易顺差多得吓人,让台湾人维持着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
所以,台湾就算年年缺电,宁可不开空调,也要保证半导体行业供电。
台湾815大停电事件中,连政府、医院、学校、居民都被迫停电,
剩余电力,几乎全部给了三大工业园里的半导体工厂。
很多人笑话台湾电量不足,以为台湾人被核电吓坏了,才会缺电。
殊不知半导体行业非常特殊,半导体行业耗电量高得惊人。
这样的行业不管在哪里,对电力行业都是极大的挑战。
2015 年马英九视察台积电中科厂,张忠谋进言,最大的隐忧之一就是缺电。
台积电的 5 纳米制程FAB位于台湾南部科学工业园,导致南科的用电量暴增。
根据南科管理局提供给环保署的文件,台积电的 5 纳米制程FAB,
预计用电量 72 万瓩,与南科申请新增的用电功率相当。
根据台电公布的信息,台湾东部用电量约在 40 到 50 万瓩之间。
台积电一个新厂的用电量,比整个东台湾 56 万人口的用电量还多。
根据台湾能源局数据, 过去 5 年全台湾用电增加量中有 33.6%由台积电贡献。
很多人对半导体行业,特别是台湾的拳头产品晶圆制造行业不熟悉。
我国最近几年,最大的进口项目就是芯片,已经超过了石油进口。
而台湾、韩国,就是我国芯片进口的主要来源。
芯片说白了就是电路的集合,一代又一代的芯片升级,
其实就是在越来越小的芯片里,塞进了越来越多的电路。
芯片的原料其实就是沙子里的硅,但从沙子到芯片,的确不容易。
首先要把硅原料化学提纯,再用高温熔化,得到圆柱体状的大硅锭。
然后把硅锭切成薄薄的切片,再给切片里掺入一些物质,
变成半导体材料,之后在切片上刻划出晶体管电路。
刻划后把切片放入高温的炉子中加热,
通过严格控制加温时间等参数,使切片表面生成一层薄薄的二氧化硅膜。
做好薄膜后,还要在上面覆盖一个感光层,这才完成了基础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就是复杂的光刻蚀工艺,也就是传说中的荷兰ASML光刻机出场的时候了。
光刻机要在芯片上刻出20层以上,最终的复杂度比纽约市的地图还要高。
也就是说,在100平方毫米的面积上,要放下整个纽约市区及郊区的地图。
每一层之间用金属涂膜进行导电连接,最终得到7层到9层的立体结构。
然后再做后续的封装、切割、测试。
大家可以看到,晶圆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细微的。
制造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尘土或其他污染物。
整个流程中,从头到尾都需要最严格的超洁净生产环境。
而这个超洁净的生产环境,需要耗损大量电力来维持。
台大的 EUV 实验机组输出功率仅有毫瓦等级,水冷系统就有一个房间大。
晶圆厂的 EUV 量产系统输出功率是台大实验机组的上万倍,
庞大的散热系统和冷却系统相当耗电。
ASML光刻机的工作,其实是用紫外光来刻蚀晶圆。
要制造大功率的紫外光,需要极大的电力损耗。
使用ASML光刻机的生产线,不能随意关闭重启,
因为每一次重启,都要耗资上千万美元,
因此需要极其稳定的电力供应。
除了微影,还有蚀刻、蒸镀、平面化等多道工序都耗电。
大家都听说过,苹果手机芯片等从28纳米制程一步步提升,
到14纳米制程、7纳米制程、甚至5纳米制程、3纳米制程。
但是,制程的推进,带来的是耗电量的翻倍增长。
7纳米制程的生产线的耗电量超过14纳米制程生产线的两倍。
而5纳米制程和3纳米制程的耗电量更是高得不可想象。
台湾“行政院长”林全曾经透露,台积电担心,
如果EUV 光源5 纳米制程投产,南科电力系统将无法负荷,
直到台电出具供电保证,才同意在南科建厂。
2013年,韩国在西安投资,建立一个芯片工厂。
分为三期,总投资高达300亿美元。
这么大的香饽饽,全国那么多城市,无人敢抢。
因为这条生产线,需要各种资源配套和极大的耗电量。
仅仅是16纳米制程生产线的第一期第一阶段,西安市的电力就已经不堪重负。
据说,2016年三星工厂的庞大电力需求让西安市的高压变电站设备起火爆炸,
整个西安市东部和南部的电压突然下降,致使三星工厂的生产线紧急停机。
(停电是否因为三星,老百姓没法知道,但三星生产线因此紧急停机是真的)
普通生产线停机不要紧,但芯片生产线可不一样。
生产线停机后,生产线上的晶圆全部报废,
据估算,事故造成的损失高达3亿美元。
台湾的电力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半导体行业的需要。
台湾地震、台风频繁,更是严重威胁半导体制造。
台湾的半导体企业,早就想离开台湾发展。
台积电正在南京投资建立一条16纳米制程的生产线,
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因为瓦森纳协议的限制,
台湾不能向大陆投资建立先进制程的芯片生产线。
西安的项目,是趁着中韩关系最好时候拿下的,
南京的项目,是趁着国民党执政时候拿下的,
两个项目都在议会里遭遇到了重重阻力,
此外还经受了美国方面的压力。
如果有朝一日台湾被统一,那么
一方面,高耗电高要求的半导体行业的新增产能,肯定会迁移到大陆来,
另一方面,受到瓦森那协议的限制,台湾的半导体行业很难继续升级了,
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台湾也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电力了。
台湾之所以有现在的经济地位,全靠半导体工业。
一旦被统一,半导体工业就不能再升级了,
届时台湾就会被打回原形,台湾老百姓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其实这才是台湾人不愿意被统一的真实原因之一。
台湾战后重建研究室的同志,工作任务请自己完成。
结论:确实需要分一点爱给台湾用来发电。
借这个问题,给大家科普一下台湾的电力工业。
台湾的基本发电格局如下:
上面左图中能看出台湾省电力公司(非IPP型)和私营电力公司(IPP)的产出对比,公有电力公司的产出为76.49%,私有电力公司产出为23.51%。
右图中能看出能源结构比例,燃煤天然气占70%以上,剩余一个挑大梁的只有核电站(13.5%)。其余能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合计占比不到10%。
这样的能源结构将导致十分严重的三个问题:
(一)供应现状
台湾是缺电的,但不是普通缺电,而是薛定谔式缺电。
以电力电量平衡为例:2014年台湾装机41181MW,峰值负荷(peak load)34821MW,按照15%冗余水平 34821*1.15=40044<41181,基本达标,可以认为电力电量基本平衡,结论是不缺电。
然而问题就在于,维持现状的前提条件不成立。
——国际天然气和燃煤供应那是台湾处理不了的问题,不纠结,但自己能把握的核电,也变成了政治工具,被玩坏了。
表格中4个核电站依次是台湾核一厂、核二厂、核三厂及核四厂,粉色retire表示退役时间,黄色operate表示投运时间,以40年寿命逆向追溯,前三个核电站均已经持续发电了30年左右,虽然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一、二、三厂即将纷纷退运,而核四厂遥遥无期,台湾核电已经走在青黄不接,彻底退核的道路上。
时间回到二十几年钱,在核三厂建成之后,台湾电力短期过剩,当局决定推迟核四厂的建设。从上表装机上大家可以明显看出:核四厂是一个庞然大物,建成之后一个电站能贡献全岛6%的发电量,对整个岛的能源安全意义十分重大。(三峡当前1%发电量都占不到了)
如果核四厂按期完工投运,对于即将退运的三个核电厂能到补充和过渡作用,使得缺电危机不在短期内猛烈爆发出来。在新旧交替的缓冲期内,则可利用时间对后续的电力供应问题作出更长远的布局。最终回到前文我说的观点之上:保证现状,平缓替换,稳步发展。
万万没想到的是民进党的所作所为,在反核行为上简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的奇耻大辱:
(二)崽卖爷田心不疼
带着大家回顾一下台湾核工业历史:
核一厂建设伊始于1960s,当时政府借助美国技术,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并专家进行地质、水文、海洋、气候等多方面评估,最终选定了台北石门县一个天然峡谷作为核一厂厂址,核反应堆采用的美国通用电气的沸水反应炉,汽轮机用的美国西屋公司co-generation机组,单机63.6万千瓦(注意此处是单机)那个时候的中国大陆在干啥?
——福建闽北永安电厂正在搞三期扩建,新增两台单机2.5万千瓦的发电机。
核二厂同样集结了一帮国际专家做严格论证,并由美国柏克德工程公司(Bechtel)做顾问,美国通用电气提供了第六代沸水式反应炉,单机98.5万千瓦,西屋公司的氢冷三缸四流连轴再热式汽轮机,完全可以代表当时的尖端科技。那个时候中国大陆在干啥?
——福建闽北永安电厂得到批复,准备加装几台单机5万千瓦装机的发电机。
值此期间,台湾经历了石油危机,深刻地感受到了能源不独立的痛苦,而期间两个核电厂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又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能源多样化其实完全符合詹姆士托宾的投资理论,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想这是他们感受最深的时候。
核三厂准备建设时,由于核一厂、核二厂都在北边布置了,为了平衡南北电力供应,避免长距离输送电力,因此在台南建设核三厂。关于这一点考量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台湾岛南北在经济差别上并不大,负荷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如下图所示:
这三个核电站的建成对于后续台湾的整体电力工业架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乃至于之后的电网结构中都能隐隐约约看到几十年前布局的影子。
上图是2017年台湾电网结构图,可以看到345kV线路基本都是辐射状,而161kV线路则形成了初步的环岛的布置,两端的核电站都是重要的起始点。一旦核电完全退运,这样的布局也显得莫名其妙,部分线路的闲置率会有多少,我不知道。
不过有一点毋容置疑,台湾人民缺电(名词),台湾某些政客更缺电(动词)。
上图是台湾现有的风电场,也是台湾最有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新能源种类了,如果中国大陆要用新能源补核电缺口我是信的,也完全做的到。但是台湾不行,别的不说,就靠这种东西来补核电口?体量上能对应么,平均10MW的风场要装400多个才够——如果建设风机就像在蛋糕上插牙签的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块小蛋糕上插400个牙签的场景。现实么?
我甚至都没有考虑新能源接入引发的电网稳定问题,没有考虑台湾低下的电网运维能力,没有考虑整个台湾脆弱不堪的电力工业体系。哪怕是模仿盲目模仿欧洲国家玩新能源,至少也要看达到欧洲有那么多国家手拉手,此消彼长,整体惯性大,总体调节能力强。而台湾脱离了大陆的支撑,无非是一个孤岛而已。
假如台湾现在被统一了,台湾的供电缺口怎么解决?我们分一点爱给他们发电吗?
(一)供电缺口怎么解决?
(二)分一点爱给他们发电吗?
随着“data techology”、“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抛出,中国已经逐渐进入了玩概念的时代,而台湾电力系统还在停留在传统布局之上。如果这些算是爱,分一点给台湾真的不疼不痒,确实也可以帮他们发电,可惜一些充满敌意的人对基建狂魔的力量仍然一无所知,生怕我们过去抢了他们的茶叶蛋,每天都在电视里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煽动者民众。
挺令人惋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