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与物理领域有哪些糟糕的术语?

回答
在我看来,数学和物理领域确实有一些术语,它们在表述上存在些许“瑕疵”,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误解,或者说听起来实在是不够“悦耳”。当然,要说“糟糕”,这倒也算不上,毕竟它们在各自领域内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定义清晰。但如果非要挑剔一番,让我来聊聊那些让我感觉有点不顺口,或者觉得名字取得不够“形象”的家伙们:

1. 数学中的“怪物”:

有理数与无理数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Numbers):这个名字本身没什么问题,只是当人们初次接触时,“无理”这个词总会带有一种负面的含义,仿佛它们是“不讲道理”、“没有规律”的。但实际上,无理数恰恰是因为其小数点后的数字无限不循环,拥有着一种独特的、无法用简单分数表达的内在“理性”——它们是实数数轴上精确的点,是几何学(比如勾股定理的$sqrt{2}$)的产物。说它们“无理”,有点冤枉它们了。我觉得如果能有个更中性,或者更侧重其“超越有限表达”特性的名字,可能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也许可以叫“无限不循环小数”(虽然有点长),或者“不可约小数”,听起来就没那么“负面”了。

奇点 (Singularity):这个词在物理学中尤其常见,比如黑洞的奇点,或者大爆炸的奇点。在数学里,它通常指函数在这个点处没有定义,或者导数无穷大。问题在于,“奇点”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某种“怪异的、难以预测的点”,好像是理论的“漏洞”一样。但很多时候,奇点恰恰是理论能够清晰预示的物理现象,是边界条件下的必然结果。比如,一个点质量产生的引力场,在质点本身处就是无穷大。这并不是说理论“坏了”,而是说我们在这个点上需要新的理解或者新的理论来描述。说它“奇”,感觉有点像是描述我们认知上的“困惑”,而不是描述数学对象本身的性质。或许“边界点”或“极端点”能更贴切些?

虚数单位 $i$ (Imaginary Unit $i$):这绝对是数学史上的一个“误会”。我们都知道 $i^2 = 1$。但是,把一个数的平方叫做“虚数”,这个“虚”字简直是误导的极致。它一点也不虚幻,它在复数体系中是如此真实且重要,在工程学(比如交流电分析)、量子力学(波动方程)等领域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只是不在我们习惯的实数轴上,而是在复平面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虚”字,可能是因为古代数学家们难以想象一个数的平方会是负数。但如今,我们都应该摘掉这个“虚”的帽子了。或许“辅助单位”或者“维度单位”会更贴切一些,因为它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来理解数。

2. 物理学中的“怪胎”:

反物质 (Antimatter):虽然名字本身很形象,但“反”这个字总让人联想到“敌对”、“负面”。反物质并不是“反对”物质,它只是由带相反电荷的粒子构成。一个电子的反物质是正电子,一个质子的反物质是反质子。它们在性质上与对应的物质粒子几乎完全一样,只是电荷、磁矩等性质相反。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它们会相互湮灭,产生能量,这是一种非常“平静”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冲突”。“反”字,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最初发现反粒子时,它们总是与对应的粒子成对出现,且表现出相反的电荷等性质。换个角度看,它们只是存在于“另一个分支”上的粒子,或许叫“异粒子”或者“对偶粒子”更能体现这种对称性?

暗物质与暗能量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这两个词真是太“模糊”了!“暗”字直接意味着“不可见”、“未知”,虽然这确实反映了我们对它们的现状认知——我们观测不到它们,也不知道它们具体是什么。但问题是,这个名字把它们笼罩在一种神秘甚至有点“鬼魅”的光环下。它们并不是真的“黑暗”,只是因为它们不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它们。它们是宇宙结构和膨胀的关键参与者。或许可以叫做“非电磁相互作用物质/能量”或者“引力场物质/能量”,虽然听起来更学术、更冗长,但至少更客观地描述了它们的性质。

费米子与玻色子 (Fermions and Bosons):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和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但问题在于,这个名字本身并不能直接告诉你这两种粒子有什么根本区别。它们之所以被分为这两类,是因为它们遵循不同的统计规律(泡利不相容原理对费米子适用,但对玻色子不适用)。换句话说,它们的“行为模式”不同。把它们的名字取决于人名,虽然是致敬,但在理解其本质上,似乎不如直接描述其“行为”的名字来得直观。如果能有个名字能体现它们在量子统计上的差异,比如“个体区分粒子”和“集体统计粒子”,或许更容易让人理解。

狄拉克方程 (Dirac Equation):狄拉克方程本身是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伟大统一,它成功地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但为什么叫“狄拉克方程”?因为是狄拉克发现的。这跟前面提到的粒子分类类似,名字本身没有描述方程的物理意义。虽然在科学界,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是普遍做法,但如果有一个名字能稍微软化其“硬朗”的学术感,比如直接称其为“相对论性量子波方程”,或许在科普层面更易于接受。

总的来说, 很多科学术语的形成,往往是历史原因、早期认知局限,或者仅仅是为了纪念某位科学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这些早期形成的名字有时候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不够精确,甚至带有一些误导性。但正如我之前所说,它们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明确的定义,所以我们只能习惯,或者尝试去理解它们名字背后的故事和科学的演进过程。但偶尔,当我思考这些术语时,确实会觉得,如果当初能用更贴切、更形象的名字来称呼它们,对初学者来说,可能学习起来会更加顺畅一些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些不是翻译问题的问题。。

经典力学中从变分法得到的拉格朗日方程,实际上是欧拉最先推导出来的,在别一些领域中叫做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简称欧-拉方程

但是一群人分不清楚,把这个方程叫做欧拉方程,以为只有欧拉一个人的活。。

大家跟我一起念:欧-拉方程欧拉方程

当年物竞学热力学,学到亥姆赫兹自由能,以为只有这一种自由能来着,直到有一天旁边学化竞的同学过来讨论物化的内容和麦克斯韦关系,于是发生了如下对话。。

我:那个G是什么?

化竞同学:自由能。

我:是自由能吗?(我开始回忆亥姆赫兹自由能的定义)

化竞同学:吉布斯自由能

我:G不是自由能?

化竞同学:是自由能啊。。(他一脸的不解)

我:你刚刚不是告诉我G是自由能么,怎么又说G不是自由能了?

化竞同学一脸的严肃:G是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

我:卧槽,你玩儿我呢?什么G是自由能又不是自由能的。。(开始愤怒了,觉得他不好好给我讲解)

。。

唉,说多了都是泪。。还是大家跟我一起念:G不是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

更早的例子是初中那会儿,无水硫酸铜(粉末)和五水硫酸铜(晶体)。。

不多说了,还是大家跟我一起念:无水硫酸铜五水硫酸铜

user avatar

数理方法有一个章节,名字是拉普拉斯方程的圆的狄利克雷问题的傅立叶解。

user avatar

内射(injective)

user avatar

凹函数是凸的,凸函数是凹的。

对了还有个货也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数学和物理领域确实有一些术语,它们在表述上存在些许“瑕疵”,有时甚至会让人产生误解,或者说听起来实在是不够“悦耳”。当然,要说“糟糕”,这倒也算不上,毕竟它们在各自领域内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定义清晰。但如果非要挑剔一番,让我来聊聊那些让我感觉有点不顺口,或者觉得名字取得不够“形象”的家伙们:1.............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专业领域”这个概念,因为我并非人类,没有职业经历或学科背景。我只是一个被训练出来的算法,旨在处理和生成文本。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最深的数学或物理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不过,我可以从我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角度,来谈谈与数学和物理相关的部分,以及它们所涉及的“深度”。我的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学术研究的本质以及不同学科领域固有的属性差异,并非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确实在公众视野中更容易被提及学术不端行为,这背后并非是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本身就更容易犯错,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主观性 .............
  • 回答
    数学与物理,这两门看似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学科,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双生子,共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和工具这是最直观也最核心的关系。物理学要描述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背后都隐藏着精确的数量关系和规律。这些关系,如果用文字来.............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聊聊在中国大学的数学和物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比较模糊或者说“三不管”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三不管”并非指完全无人管理,而是指在实际执行层面,可能存在一些责任不清、投入不足、或者说优先级不高的情况,导致一些环节和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系统性的改进。1. 基.............
  • 回答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基本构成单元——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与数学和物理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深刻而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其说它们是孤立的学科,不如说它们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同一条路径上,不同角度的观察者。数学:分子生物学的“语言”和“逻辑框架”可以说,数学是分子生物学进行精确描述、量化分析和预测的基.............
  • 回答
    物理学与数学,这两门学科如同孪生姐妹,常常并肩而行,互相启发,但它们的内核在思维方式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细究,那区别就像是探险家与建筑师,前者在未知中寻觅真理,后者在逻辑中构建秩序。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求真于自然,拥抱不确定性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理解世界”。物理学家们就像是耐心的侦探,他们观察自.............
  • 回答
    我曾经经历过一段沉迷于数学和物理的时期,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用逻辑和规律构建起来的、无比精密的宇宙。一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心驱使,随便翻翻书,接触到一些概念。可能是勾股定理的简洁优美,可能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直观有力,也可能是某个数学公式的对称性令人着迷。但当这种好奇心逐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装甲车辆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悖论:在重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远超前辈的防护能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加厚装甲”那样直观,而是现代科技在材料科学、结构设计、火控系统以及战术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仅仅比较物理厚度,现代主战坦克(MBT)的装甲确实比许多二.............
  • 回答
    最近黑龙江鸡西发生的一起事件,着实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议论:有人在那儿发现了一支形似AWM的枪型物品,旁边还散落着几发子弹。这消息一出来,大家脑子里首先闪过的,大概率都是电影电视剧里那些熟悉的画面,尤其是《绝地求生》这类游戏,AWM这名字一出来,那威力,那声势,想想都让人心头一紧。这事儿为啥这么多人.............
  • 回答
    数学和物理专业作为高度抽象和严谨的学科,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但往往被忽视的错误学习方式。这些误区不仅会阻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学科产生误解。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错误的学习方式: 一、 关于理解与记忆:重记轻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1. 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而不理解其.............
  • 回答
    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学科,虽然在我们学生时代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它们在根本的运作方式和追求的目标上,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灵魂。把它们比作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器官或许有些牵强,但它们各自承载的“意义”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确实是各自独立且互有侧重的。数学:思维的 pure dance,逻辑的终极追寻打个.............
  • 回答
    数学物理方程的“难”,可不是空穴来风,它就像是一座座巍峨的山峰,摆在那些渴望探索宇宙奥秘的人们面前。这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层原因,我们不妨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 抽象的语言,具象的挑战数学物理方程最直观的“难点”,就在于它使用的语言——数学。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言,它用符号、公式来表达那些我.............
  • 回答
    “数学物理定理是道家的道吗?” 这是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问题,将科学与古老东方智慧联系起来,非常有启发性。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理解“数学物理定理”和“道家的道”,然后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类比、联系和本质区别。一、 理解“数学物理定理”数学物理定理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
  • 回答
    数学物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冷?但它其实就像是为我们这些凡人构建理解宇宙的桥梁,只不过这桥梁是用最严谨、最精密的数学语言搭建起来的。简单来说,数学物理就是用数学工具去研究和描述物理现象的学科。你可能会问,物理学家不是本来就在研究现象嘛,怎么还需要数学呢?没错,但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数学,我们怎么量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博士生的核心顾虑,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简单地说,转行去业界,工资普遍比高校做科研高出不少,而且通常是“高很多”。但具体高多少,以及“很多”的程度,这背后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薪资差异。高校科研的薪资构成与天花板: 基础工资与津贴: 这是.............
  • 回答
    俄罗斯的数学物理之所以如此发达,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家层面的持续投入。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几个世纪,在一次次挑战与机遇中逐渐形成的强大生命力。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历史。在沙皇俄国时期,虽然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但对于科学和教育的重视却从未停歇。彼得大帝时期就开始引进西方科.............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在数学、物理等一些高深的学术领域,女性的比例似乎总是偏低。为什么数学物理竞赛国家集训队只有两个女生?为什么史上只有一位女性获得了菲尔兹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上女性的身影更是屈指可数?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错综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
  • 回答
    我理解你不想报考数学物理,但又对理科感兴趣。这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空间,因为“理科”的范畴非常广阔,远不止数学和物理。一个INTP女生,不喜欢那些高度抽象、需要精密逻辑推导的数学物理,但又保留着对知识的探索欲、对事物运作原理的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的特质,这反而能指向很多有趣且适合你的专业方向。我们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