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赫敏的SPEW?

回答


赫敏·格兰杰(Hermione Granger)创立的“支持家养小精灵权益联合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Elfish Welfare, 简称SPEW)是《哈利·波特》系列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社会运动。这一组织不仅体现了赫敏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和理想主义精神,也通过其行动揭示了魔法世界深层的阶级矛盾与压迫结构。以下从多个维度对SPEW进行详细分析:



一、SPEW的背景与设立动机
1. 家养小精灵的社会地位
在魔法界,家养小精灵(HouseElves)是被奴役的种族,他们世代为巫师家庭服务,缺乏自由意志和基本权利。这种制度根植于魔法世界的传统,被视为“天经地义”,甚至被一些巫师视为“恩典”而非压迫。

2. 赫敏的觉醒与行动
赫敏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首次提出SPEW时,她的动机源于对不公的敏感和批判性思维。她意识到小精灵们的苦难并非天命,而是人为制造的社会结构。这一觉醒体现了她作为“知识即力量”的践行者,试图用理性对抗魔法世界的偏见。

3. 与个人经历的关联
赫敏的父亲是麻瓜出身的牙医,她的成长环境让她对边缘群体更有同理心。SPEW的创立也反映了她对“特权阶级”(如纯血统巫师)的质疑,尤其是当她目睹小精灵被虐待时(如《魔法石》中韦斯莱家的小精灵威格斯),愤怒和道德责任感驱使她采取行动。



二、SPEW的行动与策略
1. 宣传与教育
SPEW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言论和活动改变公众对小精灵的看法。赫敏在霍格沃茨创办组织,向同学分发传单,呼吁“为小精灵争取自由”,甚至试图说服教授们关注这一问题(如《凤凰社》中她要求麦格教授允许小精灵进入学校委员会)。

2. 象征性抗议
赫敏曾尝试用魔法将小精灵的衣物变成“自由斗篷”(即披风),以此抗议他们被剥夺穿着自由的现状。这一行为虽看似幼稚,却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试图通过改变表象挑战制度。

3. 与纯血统巫师的冲突
SPEW的主张直接触怒了以马尔福家族为代表的纯血统势力。例如,在《凤凰社》中,小巴蒂·克劳奇(Barty Crouch Jr.)因SPEW成员被控告而对赫敏怀恨在心,甚至威胁要让她“变成一只老鼠”——这暴露了魔法世界权力结构对社会运动的敌视。



三、SPEW的意义与影响
1. 对魔法世界的批判
SPEW揭示了魔法界根深蒂固的阶级压迫。家养小精灵的奴役制度反映了巫师阶层对“非我族类”的傲慢,而赫敏的抗争则象征着对这种结构性不公的挑战。

2.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
尽管SPEW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更多是幽默元素(如斯内普教授对“小精灵卫兵”一无所知),但其背后隐含了更严肃的问题:如何在一个系统性压迫的社会中推动变革?赫敏的行动虽未直接改变小精灵的命运,却为后续抗争埋下种子。

3. 对角色成长的映射
SPEW体现了赫敏从“书呆子”到“社会活动家”的转变。她的坚持证明了即使在看似无力的环境中,个人也能通过教育和行动影响他人(如纳威·隆巴顿后来成为对抗伏地魔的重要人物)。



四、SPEW的局限性与争议
1. 激进主义的局限
SPEW的诉求(如“小精灵应获得自由”)在魔法界被视作极端,甚至荒谬。这反映了现实中社会运动常面临的困境:进步主张往往被视为“不合时宜”。

2. 对小精灵自身立场的忽视
一些家养小精灵(如多比)因习惯于被奴役而拒绝自由,这一矛盾揭示了“解放”可能并不符合受压迫者的意愿。赫敏的行动也暴露了理想主义者的盲点——如何平衡“外在改变”与“内在觉醒”。

3. 叙事功能的隐喻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SPEW更多是喜剧元素(如韦斯莱一家对小精灵的“母性溺爱”),这或许暗示了J.K.罗琳对社会运动复杂性的思考:理想主义可能显得天真,但其象征意义不可忽视。



五、现实中的隐喻与启示
1. 反压迫斗争的缩影
SPEW可被视为对现实中种族、性别或阶级压迫的映射。赫敏的抗争提醒我们:改变需要勇气和耐心,即使看似微小的行动也可能成为变革的起点。

2. 教育的力量
赫敏通过知识(如《预言家日报》中的报道)唤醒同学对问题的认知,这强调了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她的行动印证了“改变世界从改变他人认知开始”。

3. 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平衡
SPEW的故事也警示我们:社会运动需要务实策略(如结盟、渐进改革),而不仅仅是道德谴责。赫敏的失败或局限性恰恰说明了这一复杂性。



六、总结:SPEW作为魔法世界的“微光”
SPEW虽然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常被幽默化处理,但它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它不仅是赫敏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对魔法世界不公制度的无声控诉。通过这一组织,罗琳揭示了压迫的结构性根源,并暗示真正的变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正如赫敏在《死亡圣器》中成为“魔法部反压迫运动”的重要人物,SPEW的种子最终可能开花结果。

简而言之,SPEW是魔法世界中理想主义者的呐喊,也是对现实社会不公的隐喻性反思。它提醒我们:即使面对看似不可撼动的权力结构,抗争本身仍具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这种虚伪的白左组织就是假惺惺的、有原罪的。真正的支持解放家养小精灵事业应该是到知乎发毛选,把SPEW痛批一番,然后什么也不做。

另外要真正解放家养小精灵,首先要划定谁是剥削阶级,给无产阶级干活的小精灵需要解放吗?众所周知,家庭条件自我起及以下的巫师的家养小精灵都该老老实实干活,自我以上的巫师都应该挂路灯。

如果你是家养小精灵,那么你起码应该对SPEW如何虚伪一条一款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对自己参加的同类组织(如果有的话)干了啥想不起来。

最后,家养小精灵解放事业的关键是取消私有制,设一个公共劳务机构,把家养小精灵集中管理派到各家996干到吐血就解放了。


家养小精灵比喻的是那些长期被奴役压迫而麻木不自觉的的群体,对于解放这些群体,我们来看一下来自知乎的批判:

1. 你们有考虑过他们自己想要自由吗?

2. 他们自由以后该怎么办?谁给他们发工资?

3. 工资、假期这些东西他们理解不了

4. 他们的满足感来自于劳动

5. 一个有精神尊严的劳动环境就是最好的了

6. 矫正歧视才是歧视

更多的辣眼睛的右翼言论我就不截了,很多这种答案都排在前排。

user avatar
  • 介绍

家养小精灵的原型应该是那个鞋匠与精灵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过多个版本,但是通常内容都是一个制衣行业的手工艺人(有时候是裁缝,有时候是鞋匠)在某天受到了一种小矮人/精灵的帮助为他无偿制作产品,作为回报,这个手工业者为这些小精灵缝制了衣服/鞋子,但是精灵们收到回礼后就消失了。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解释精灵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帮助鞋匠。也没有解释为何精灵们拿到回礼后就会停止工作。

这个故事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家养小精灵的原型,实际上也影响了后世对于圣诞老人幻想中制作圣诞礼物的小精灵的形象。

然而直觉告诉我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 部分民俗故事变体

于是我做了一些民俗研究工作。

这个故事并不是格林兄弟原创的,在此之前还有一些更古老的,或者同时期的变体:

1857年,德国,格林兄弟,《小精灵:第一个童话》

一个虔诚的鞋匠家庭,某日突然出现的精灵开始帮助他们制作鞋子,发现精灵的存在后鞋匠赠送了一些衣物给精灵们,精灵们唱出了一段歌曲后消失了。

歌词大意是“我们穿着整洁,为什么还要当鞋匠”。

格林兄弟的版本是少数几个在精灵消失后还明确说明鞋匠获得了好运气的祝福的版本。

1854年,德国,Karl Lyncker,《德国黑森州地区的传奇故事和习俗》

与格林的版本类似,同样是向上帝祈祷后出现了小精灵,小精灵拿到衣服后唱歌消失。

1855,哥廷根,Georg Schambach 和 Wilhelm Müller,《下萨克森传奇和童话故事:从人民口中收集》

在这个版本中,鞋匠没有祷告,也没有提及上帝,而是每天把剩饭剩菜随便丢在厨房里。结果精灵们吃了这些残羹剩饭后开始暗中帮助他制作鞋子。在取得了新衣服作为回礼后,精灵们唱出了一段歌曲后消失了。

歌词大意是“我们穿的这么好看,就不需要再给农民制作鞋子了,如今可以去侍奉精灵王了。“

这本故事集里还收录了另一个黑暗版本的故事

一个鞋匠雇了一个身材矮小的包工头制作鞋子,包工头要求他不得去打探自己的工人,但是出于好奇鞋匠想要知道包工头手下的工人都长什么样,结果他找到了一群小精灵。这些精灵因为鞋匠撞破了他们的秘密而戳瞎了鞋匠。包工头从鞋匠的妻子那边知道此事后用魔法治愈了鞋匠,并且警告他说”下次记住不要看“。

1851,卡尔斯鲁厄,Bernhard Baader,《巴登州和邻近地区的民间故事》

一座农场雇佣了一些儿童身材大小的鱼人,鱼人拥有隐形的能力可以在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干活。

但是这些鱼人有个奇怪的规矩,做的工作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必须是他们自己规定的工作量,并且以农场为他们提供三餐作为报酬。

结果农场主看鱼人们的衣服太破烂,所以就送了一件新夹克给他们。但是鱼人认为这破坏了规矩,鱼人就要离开。农场主的女仆觉得这些鱼人不领情太过分,当晚就没送饭给他们。结果鱼人离开的时候顺带还杀了这个女仆。

1864,德国,Christian Ludwig Wucke,《威拉中部的传奇,以及相邻的图林根森林和伦山》

与鞋匠的故事类似,但是没有提到上帝,在这个版本里精灵为农民推磨坊,收到了衣服作为报酬后消失。

1840,德国,JDH Temme,《波美拉尼亚和吕根岛的民间故事》

鞋匠故事的另一个变体,这个故事里说明了精灵生活在地下,当他获得新衣服的时候,精灵生气的表示”既然我获得了报酬,那么我工作结束了“,没有给鞋匠赐福。

1880,哥本哈根,Eva Wigström撰写的版本

这个故事里提到了精灵的规矩”以牛奶和粥作为报酬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赠送给精灵礼服,他们会认为如今自己已经是绅士了所以不需要再做低贱的工作了。“

1843,波西米亚,Josef Rank,《小洗衣妇》

这个版本的故事中精灵是女性,工作是洗衣服。被猎人用陷阱俘获后又被强行套上了靴子,哭着跑走了。

1859,奥地利,Ignaz Vincenz Zingerle,《蒂罗尔的传说、童话和习俗》

一个农民接受了妖精的帮助,作为回报,他每日提供食物。

但是在农民的女儿成年后,妖精向农民索取他的女儿作为报酬。农民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将女儿嫁了出去。妖精变的愤怒开始作恶。

为了安抚妖精,农民送了一套衣服给他,妖精哭着消失了,从此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1861,奥地利,Johann Nepomuk Ritter von Alpenburg,《矮人离开帕兹瑙恩》

妖精放牧的故事,但是没有女儿这茬事,农民日常以食物作为报酬,但是提供了衣服后妖精表示自己不能继续做农活了,就消失了。

1856 ,瑞士,Ernst Ludwig Rochholz,《穆里的矮人牧民》

同上类似的故事,没有太多变化

1907,瑞士,Johannes Jegerlehner,《牧民讲述的内容:沃勒斯的童话和传说》

同上版本的变体,只不过妖精在磨坊工作而不是放牧

1853,英国,作者未知,《英国森林和林木:历史、传奇和描述》

一个洗衣妇遭遇了一群小精灵帮助她工作,作为回报,她提供了食物,但是当她为精灵们赠送了衣物后精灵就消失了,她又不得不亲自洗衣服了。

1846 年,英国,《英语和外国文学、科学和美术杂志》

上述那个洗衣妇故事的变体,不同的增加了后续。

一个农场主从洗衣妇那里听说了这个故事并且意识到自己家里也有这种小精灵,所以他送了精灵们衣服——但是这是一个陷阱——就在精灵们穿上衣服开始传统的唱歌并且准备消失的时候,这个农场主从设伏的草丛里跳出来开始射击。

(妖精:你他妈的)

1891年,英国,JC Atkinson,《荒野教区四十年:克利夫兰丹比的回忆和研究》

这可能是《哈利波特》中家养小精灵形象的来源,里面的妖精被描述成一种毛茸茸的矮小生物,并且在暗中监视人类并工作。接受帮助的老太太为他们提供了破布和围巾制作的粗糙衣物,但是在这个版本里妖精没有消失——还记得《哈利波特》里家养小精灵们穿着的破枕套吗?这个有趣的变体故事意味着妖精们接受非正式的服装还是可能的。

1849年,英国,James Orchard Halliwell-Phillipps,《希尔顿的小精灵》

精灵们在一户人家里活动,有时候搞恶作剧但是有时候也会主动打扫屋子。主人因为妖精的恶作剧开始生病,而仆人们也讨厌这些妖精做了他们原本应该做的工作。

最终他们举行了一个仪式:赠送妖精衣服,而驱逐了妖精。

1812,苏格兰,Walter Scott,《苏格兰边境的吟游诗人:由历史和浪漫的民谣组成,收集于苏格兰南部各县,有一些现代日期,基于当地传统》

很重要的一则故事,因为讲述了精灵们穿了衣服后的后续,这些精灵们穿上衣服后加入了仙女行列。

1826,苏格兰,Robert,《苏格兰流行韵律,附插图:主要来自口头资料》

类似的变体,明确说明了给妖精衣服是冒犯他们。

1866,爱尔兰,Patrick Kennedy,《爱尔兰凯尔特人传奇小说》

这个变体里妖精是一个被诅咒永远劳作的人,直到他获得了主人赠送的一套新衣服

1888,爱尔兰,Jane Francesca Elgee Wilde,《爱尔兰的古代传说、神秘魅力和迷信》

妖精拿到衣服后消失了,但是随后农夫娶回了一位美丽的,会魔法的仙女。结合1812年那个故事,似乎妖精和仙女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联。

1883,西班牙,Fernan Caballero,《真理之鸟和其他童话故事》

作者在结尾指出”一个人拿到报酬之前是温顺有用的,拿到报酬后就无法被控制了“

(什么资本家蒲松龄)

格林童话故事中,《鞋匠与精灵》和另外两篇和精灵有关的故事被收录在一个1812年出版的小册子里。

另外两个故事分别是:

(1)一位未成年女仆被精灵邀请成为他们的教母,她与精灵们在幻想领域里待了三天并在最后拿到了金银珠宝,回家后却发现时间已经过了七年,她曾经服侍的主人早就老死了。

这被认为是后世《彼得潘》的原型故事,同时也有点日本龙宫之女的盒子的神话故事的味道。

(2)一个女人的婴儿被精灵用一个变形成孩子样貌的魔法生物代替了,女人举行了一个仪式将自己原本的孩子换了回来。

有点像狸猫换太子的味道。

这两个故事也很关键。

一个推论:考虑到妖精的故事也是圣诞节故事的一部分,大部分赠送给妖精衣服并驱逐他们的情节都发生在年底,在至少30%-40%的故事里提到了赠送红色的衣服。所以实际上圣诞节赠送礼物的传统实际上很可能是一种驱邪仪式。在妖精作恶的一年后赠送给他们圣诞袜子从而驱逐他们。真是了不得的发现。

考虑到妖精狸猫换太子通常是替换小孩,他们也被描述成矮小的生物,所以圣诞节送小孩子礼物其实是驱逐仪式。圣诞节传统里的坏小孩其实是...被妖精狸猫换太子的替身,只有赠送礼物才能换回自己亲生的好孩子。坏孩子会收到煤块也与煤和生铁可以驱逐妖精的故事有关系。

另外考虑到中世纪的童工是家庭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义务为父母工作,只需要索取食物,而一旦他们成年(通常,获取一套衣服是成年礼的一部分,类似东方中国的落冠仪式)就无法简单的作为父母的免费劳动力继续存在了。如此也可以从民俗神话中看到欧洲中世纪的儿童的生活境遇。

  • 精灵的法则

现在我们可以整理出精灵大致上遵守着以下规则:

(1)在大多数故事中,需要提供每日食物作为报酬。

(2)劳动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妖精在服务多年后实际上会索取一些远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很可能是主人的孩子,这个契约并不会明确的说明而是妖精的霸王条款。

(3)出于某种目的,妖精的确会绑架小孩(如果扩展说这些小孩的命运,那么可能涉及更多民俗神话,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4)如果用错误的方式拒绝了妖精,例如简单的只是提出拒绝提供孩子/停止供应食物,妖精会开始作恶,包括让你生病或者直接动手杀人。一部分坏妖精也会为了娱乐而恶作剧。

(5)驱逐妖精唯一合理的方式是为他们提供一套正式的服装。一部分故事里妖精会很开心,另一部分故事里妖精则会生气。

(6)用破布之类的材料制作的非正式简易服装无法驱逐妖精,但是他们也对此很满意。

(7)妖精获得服装后就会从他们的劳动生活中解脱,很可能会进化成仙女/位列仙班/服侍仙王,也可能变成仙女后回来报恩(你老婆是多比变的.JPG)。

(8)妖精不止一只,通常是一群。

(9)一部分故事里,探究妖精的超自然秘密通常会遭到报复。

(10)非常稀少的一些故事变体版本里,这些妖精可以靠武力降伏,通常设置一些狩猎陷阱是足够的。

(11)一个很可能和圣诞节有关联的民俗,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喜欢恶作剧的坏孩子,那么他/她可能已经被妖精替换了。挽回你的孩子的办法是圣诞节送他礼物。当然也可以送煤块作为惩戒。这样代替你孩子的妖精就会被驱逐,而你真正的好孩子会被送回来。

  • SPEW的问题和结论

赫敏的SPEW在很大程度上是使用”正常人“的思维来判断魔法生物的思想,这实际上在神秘学领域是一种大忌。

大量民俗材料证实了魔法生物的伦理和世界观与人类很可能是不同的。在HP中,古灵阁银行的妖精们将金银造物视作”借给巫师的妖精财产“,而不是巫师认为的”我花钱订购了就是属于人类的财产“。也许这种妖精和家养小精灵不是同一种生物,但是这说明HP原著依然遵循这条规则。

你认为宝贵的东西,对于魔法生物来说可能一文不值。你认为不值钱的东西,在魔法生物眼里可能是涉及某些超自然力量的珍宝。这也是人类与这些魔法生物的交易之所以能够实现的一条规则。

这意味着错误的与魔法生物进行交流通常会有不受控的事情发生。不过好在《哈利波特》宇宙不是隔壁杰洛特住的《巫师》世界,赫敏的行为除了导致家养小精灵不愿意打扫格兰芬多塔楼外没有太多恶意的影响。

(换成《巫师》宇宙怕不是要演变成和黑化的家养小精灵转变成的某种克系魔物大战三百回合然后还要放弃某些宝贵的东西才能收场的故事了。)

所以,(用力敲黑板),结论其实是免费的东西最贵了好吧!

user avatar

赫敏敏锐地发现了家养小精灵被“奴役”。但是这个“奴役”到底表现在了什么东西上?要先改变什么?14岁的赫敏的表现有些想当然了。

家养小精灵是一个智慧感情上都和人类不分伯仲的生物,能用人类的语言和人类交流、交友,体质和力量上应该是不如巫师。魔法修为暂且不论,从原著上是看不出的。它们出现绝对不是让我们把他们当做牲口的同类来看待的。当然把它们当成同等人类的生物应该也不可能。

我们先不去评价赫敏的做法。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那就是邓布利多。表现的地方不多,但是能反映一些问题。

霍格沃茨的家养小精灵没有工资,但是他可以给多比发工资,还劝说大家善待克利切。另外,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汤姆里德尔偷杯子的时候用来背锅的炮灰,这个也给哈利带来了一些思考。

他对于家养小精灵权益的做法,核心在于尊重,精神上的尊重。克利切曲解小天狼星的命令,对哈利撒谎,遵从贝拉特里克斯的命令,最终害死了小天狼星。这告诉我们小精灵虽然是一个必须服从的阶级,但是作为同等智慧的魔法生物依旧有它们的反抗手段。

在这件事情上,讲是非讲大义,就没有意义了。哈利后来给了克利切尊重,克利切也给了哈利忠诚。用尊重换忠诚,这就是邓布利多的理念。

赫敏的做法就有些一意孤行,她想让家养小精灵直接跳到我们这个远超过奴隶制的时代。工资、假期这些东西,显然不是家养小精灵能够理解的尊重。他们自己也没有市场,它们的满足感来自于劳动。甚至一个有精神尊严的劳动环境可能就是它们未来最好的生存环境了。

所以赫敏在学校的努力就没有带来多少收益。她在厨房呼吁家养小精灵去争取工资、假期之类的东西,结果自己被赶了出去。她织帽子想让家养小精灵不经意间捡到,结果全让多比收了,她还以为家养小精灵真的想自由。总结一下,几乎是自我感动。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确实很不喜欢自我感动的强塞硬给,但是如果代入我们自己,工资假期这些物质上的尊重是不是更有诚意?我看有些答案说赫敏的权益运动是罗琳白左的体现。可我却觉得如果说体现白左,赫敏的失败与家养小精灵这种只图精神满足的存在,才是白左的体现。或许这个支线里充满了白左的诡辩故事,但是就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机缘巧合,我们代入的白左概念绝对没资格染指赫敏!

邓布利多强调的仅仅是只是最简单基础的东西,精神上的尊重牵扯不到实际利益。赫敏难道想的是发工资给他们,然后接着把他们当牲口吗?当然不是,赫敏仅仅只是步子跨太而已,如果一开始有人和说她只要有精神上的尊重和善待就行了,恐怕她只会觉得不实际、太虚伪。她来自于社会秩序远比巫师现代化的麻瓜社会,有时候她更像是穿越到旧社会的现代人,思想超前但是却无法被理解。

哈利同样在麻瓜社会生活了很久,虽然他对SPEW同样有抵触,却从来没有像罗恩那样主动嘲讽和反对。当然从结局的表现看罗恩的思想成长也很快,但是在一开始哈利在这方面的思考也比同时代的巫师要多一些。

其实我们读这本小说不一定必须要想到这一步。家养小精灵毫无疑问是弱者,被压迫的一方。但是对这个弱者的厌恶、欺凌会付出代价,小天狼星或许因为对布莱克家族的负面回忆情有可原,但是伏地魔把它当牲口为此付出了一个魂器的代价确实是罪有应得。赫敏代表着体恤弱者,为他们发言,为他们斗争的人。或许她幼稚,或许是魔法世界里的现实对她来说过于唯心,但是她投入了行动,她是值得尊敬的先驱者。

user avatar

一个被当面叫过“泥巴种”的小女巫,所能具有的最大程度的行动力和同理心的体现。

user avatar

首先,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拥有人类思维,已知能够与人类正常交流的种族有:家养小精灵,妖精,马人,人鱼。

其中马人和人鱼由于外形,语言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人类差异过大,无法正常融入人类社会,所以这两个族群暂时不做讨论。

那么能够与家养小精灵类比的就是妖精。他们也是正常能够给人类提供服务,正常与人交流,甚至拥有自己种族的魔法。

那么既然妖精能够获得体面的工作,获得正常的劳动报酬,拥有正常的休息假期,为什么家养小精灵不可以?

家养小精灵并不是被魔法创造的种族,人家也是爹生娘养,属于自然生殖。没有哪个种族天生就应该被人类奴役。

所以赫敏的这个组织是进步的,带有先进性的,甚至可以视为她拥有政治头脑的一个证明。而她身为女巫,愿意去启发影响另一个种族的反抗思想,而不是坐视不管,甚至强行镇压,她的这个行为是极为高尚的。

当然,这个组织必然侵害到一部分巫师的利益,如果成功,拥有家养小精灵的巫师就要付出报酬,所以肯定会有大部分巫师反对。

但我不理解的,这个答案里这么多麻瓜,为什么也站在巫师的立场上鼓吹奴役?明明在有些(纯血)巫师眼里,麻瓜的地位跟家养小精灵差不多,甚至可能都不如。毕竟麻瓜都没资格站在魔法部正厅雕像里。

感谢网友,找到了所谓“家养小精灵是巫师制造的”这个谣传的出处。

user avatar

最后大战的时候,小精灵们从厨房冲出来那一段,真的特别令人感动。

从哈利和罗恩的反应不难看出,罗琳其实很清楚大多数人对“呕吐”是持反对态度,至少是不支持的。

但她还是让赫敏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了。

首先,我觉得这非常符合赫敏的人设,善良且温暖。

其次,赫敏作为一个麻瓜出身的巫师,本来就处于“鄙视链”的中下段,从某些程度上说,她不比家养小精灵地位高多少,所以,“呕吐”既是在帮小精灵们,也是在帮她自己。那些口口声声反对伏地魔的人,究竟是因为自己得不到那样的权力而反对,还是因为真心为底层人发声而反对?你对一个家养小精灵都如此,那你有什么立场去反对伏地魔呢?

有一位答主说赫敏除了喊口号再没什么行动,可赫敏确实为了反对虐待家养小精灵行为,而拒绝过吃霍格沃茨的饭,虽然最后还是选择了吃饭;她也选择过疯狂织帽子和袜子,试图解放塔楼里的家养小精灵,这一项她一直没有彻底放弃。她还不遗余力的进行宣传,把自己的观点给更多人推广。哈利和罗恩都是从开始的反对变成了接受,甚至也会去为小精灵们考虑了。

最重要的,赫敏进魔法法律执行司的初衷,还正是为了“呕吐”。

哈利对克利切的态度。

大战前罗恩提出要先放了还被关在厨房的小精灵。

至于说小精灵服侍巫师为幸福之源的……解放军解放西藏前,农奴不也是以侍奉僧人为主吗?

而且赫敏追求的,也并不是让小精灵们停止服侍巫师,而是让巫师们为小精灵的服侍支付相应的报酬,以一种平等的雇佣关系进行,而不是低劣的主仆关系。

大家都不认为自己进了一家公司就变成了一个家养小精灵,那为什么家养小精灵就必须是家养小精灵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赫敏·格兰杰(Hermione Granger)创立的“支持家养小精灵权益联合会”(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Elfish Welfare, 简称SPEW)是《哈利·波特》系列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社会运动。这一组织不仅体现了赫敏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和理想主义精神,也通过其.............
  • 回答
    刘敏涛的长相,怎么说呢,不属于那种一眼惊艳、倾国倾城的美,但绝对是越品越有味道,越看越耐看的那种。她的美,更像是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质感,一种在时间长河里磨砺出的独特风韵。先说说她的脸型,不是瓜子脸、鹅蛋脸那种标准的“美人脸”,而是带点圆润感的方脸,下颌线清晰,颧骨也比较明显。这种脸型在年轻时候可能不.............
  • 回答
    刘敏涛在《演员的诞生》上的那几期节目,可以说是让人印象深刻,但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演技层面: 爆发力与层次感: 她在表演中展现出的爆发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演绎一些情绪起伏较大的角色时,那种直击人心的呐喊、绝望,都能够瞬间抓住观众的心。比如,她饰演《如懿传》中卫嬿婉前期的一些桥段,那种小心翼翼的.............
  • 回答
    关于聂敏教授团队研发的“量子超弦引擎癌症治疗系统”,目前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也正是因为其前沿性和复杂性,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对它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并尽量剥离掉那些过于“完美”或“宏大叙事”的表述,回归到科学的严谨性上。一、 技术理念的突破性:从“打”到“调”的范式.............
  • 回答
    俞敏洪近期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公众人物在表达观点时的尺度和影响。要评价他的这些言论,咱们得拆开来看看,包括他说了啥,当时是怎么说的,以及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响。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他到底说了什么。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的内容,俞敏洪的几个关键论点似乎都围绕着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在.............
  • 回答
    俞敏洪在2021年7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发表了“中国女性堕落导致国家堕落”的言论,这番话一出,立刻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激烈的讨论。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其言论的本意、实际产生的效果、以及背后可能折射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来分析俞敏洪言论的“本意”和“.............
  • 回答
    俞敏洪与王传福《酌见》对谈:一场关于初心、变局与青年引导的深度碰撞近日,俞敏洪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酌见》节目中的对谈,无疑成为了商业圈和青年群体关注的焦点。这场对话,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采访,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企业家精神、时代变迁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影响力的深度碰撞。两位站在各自行业巅峰的领军人物,用真.............
  • 回答
    要评价《隐形守护者》中的方敏,得先弄明白她身上那股子令人又爱又恨的复杂劲儿。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角色,也不是那种光彩夺目的女主角,反而是那种藏在阴影里,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局势的女人。从第一次见她,那个站在风雨飘摇的上海街头,眼神里带着点小心翼翼,又带着点不甘的姑娘,你就知道她不简单。她一开始的定.............
  • 回答
    叶童版的赵敏和殷素素,这两位金庸笔下的经典女性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伴随着不少的讨论。作为同一位演员演绎,其评价自然会围绕着她如何塑造这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女子展开。谈叶童版的赵敏,绕不开的是“英气”和“豪爽”。在那个年代,女性角色普遍被定位在柔弱、娇媚的范畴,而叶童的赵敏,无疑是.............
  • 回答
    陈钰琪版的赵敏,可以说是近年来金庸武侠剧翻拍中,一个比较有争议但也足够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要评价她,得从几个维度来聊。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说,陈钰琪的长相是符合大众对于“蒙古郡主”这个设定的。 她长得明艳动人,五官立体,有几分英气,同时又不失少女的娇俏。尤其是在剧中的一些男装造型,英姿飒爽,骑马射箭.............
  • 回答
    艾尔文·史密斯,这个名字在《进击的巨人》的战场上,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亦或是风暴前的宁静,始终牵引着所有人的目光。他不是那个拥有超凡力量的巨人杀手,也不是那个总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的勇者,但他却是所有勇士内心深处最坚实的依靠,是驱散迷雾、点燃希望的关键。初遇艾尔文,他给人的印象是沉静、老练,眼神中透露着.............
  • 回答
    《小敏家》这部剧啊,说是“平淡生活里见真章”,一点不为过。黄磊和周迅,这两位国民级的演员搭档,本身就自带光环,加上一个聚焦当下普通人家庭、情感和生活困境的故事,可以说是很多人翘首以盼的。咱们先聊聊黄磊。这些年,黄磊似乎成了“生活家”的代名词,无论是《小别离》、《小欢喜》还是《什刹海》,他演的都是那种.............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郜艳敏事件的评论文章《别消费他人的不幸,避免二次伤害》,可以说是切中了当前舆论场上一个非常普遍也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篇评论的立意很高,因为它不仅仅是针对郜艳敏个人,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对待受害者、对待不幸事件的态度和责任的讨论。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价值: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主题,直接批评了.............
  • 回答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与国家科技奖的辉煌2014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于敏。这位默默耕耘数十载的科学家,以其卓越的科学智慧和坚定的报国情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被誉为“氢弹之父”。他的获奖,不仅是对他个人杰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
  • 回答
    要评价《对你的爱很美》这部剧,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作为一部都市情感家庭剧,它打着张嘉译、刘敏涛、沙溢这三位实力派演员的旗号,自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但实际呈现的效果,就像一道精心准备的菜肴,有人觉得味道绝佳,有人却觉得火候欠佳,甚至有些“跑偏”。首先,从演员阵容来看,这绝对是该剧最大的亮点之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的一生及其成就和贡献,以及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于敏:中国氢弹事业的奠基者与灵魂人物于敏先生,1926年出生于天津,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尤其是中国氢弹的研制。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智慧、奉献、担当.............
  • 回答
    赫敏·格兰杰,这个名字在魔法世界中,甚至在现实世界里,都像是一颗耀眼的星辰,引人注目,值得细细品味。如果要评价她,那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聪明”或“优秀”就能概括的。她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她的成长轨迹,她的坚韧,她的缺点,都构成了我们心中那个难以忘怀的“万事通”。首先,她的学霸气质是毋庸置疑的。从踏.............
  • 回答
    今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奇幻又真实的质感,就像他作品里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要评价他,我觉得不能仅仅停留在“他是个优秀的动画导演”这个层面,他的影响力和独特性,在于他那种对人性、现实与虚幻边界的深刻探索,以及那种几乎让人“上瘾”的叙事方式。1. 叙事魔术师:打破现实的藩篱今敏最让我着迷的,是他.............
  • 回答
    关于复旦女博士李敏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评价”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并且公众对一个人的了解往往是碎片化的。要进行详细的评价,我们需要结合她可能涉及的公开信息,以及社会对具有类似背景和经历的人的普遍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李敏是谁,以及她因为什么而受到关注。如果她是因为学术成就而受到关注,那.............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