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错误。“克隆人寿命短”是基于对二十世纪的克隆羊等案例的错误理解产生的不当幻想,其理由通常是用于克隆的细胞的端粒较短。其实,包括人在内的“有自然寿命限制的生物”体内的许多细胞的端粒也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缩短、一部分细胞用端粒酶等手段延长端粒,人类的技术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处理。克隆动物的寿命可以达到或超过自然出生的动物的预期寿命。
真核细胞的DNA复制机制造成延迟股末端的序列无法被全部复制[5],其末端带有非编码的重复序列来避免编码序列在复制中丢失,这种重复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复合体称为端粒,其作用是防止染色体降解和末端融合。每次DNA复制之后,端粒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缩短(通常是丢失50~200个碱基对)。已经发现某些真核细胞会在端粒耗尽或缩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启动细胞凋亡,但这似乎不是绝对的。较短的无帽端粒会引起DNA损伤应答[6][7],持续的DNA损伤应答通常会导致体细胞停止进一步细胞分裂。20世纪70年代,Olovnikov提出“染色体末端序列的丢失能导致细胞退出增殖周期”的假说。
无性生殖的原核生物并无端粒,其复制方法无此限制。
无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以靠端粒酶等手段延长端粒。
1985年,研究人员在四膜虫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了端粒酶并将其提纯。端粒酶可以在端粒序列的5′末端添加重复单位来将其延长。从那时起,已经发现人体内一部分细胞的端粒并不会随着细胞分裂或年龄增长而缩短,推测和这些细胞富含端粒酶有关——你可以在人的造血细胞、干细胞、生殖细胞等频繁进行分裂的细胞里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在这之外,一些癌细胞、不死化细胞系和一些非人生物的细胞还可以用端粒的替代性延长来修复或制造端粒,不需要端粒酶。10%到15%的人类癌症类型涉及使用该机制的癌细胞,其中一些癌细胞的端粒比正常状态长了50%到150%。
马蛔虫等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染色质削减,DNA链断片化并附加到剩余的染色体的端粒上去,可以提高对剩余染色体的保护作用。雷氏七鳃鳗、海七鳃鳗等圆口纲动物也会用这方法制作端粒。双翅目瘿蚊科原始生殖细胞40个染色体,体细胞8个染色体。
在那之前,人的寿命并没有触及海佛烈克极限,人体的衰老并不是因为“大部分细胞的端粒变得太短”。2020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科研团队完成的研究证实了15年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人体衰老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流逝,人体实际下降的是细胞协调能力,而非细胞功能。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医治衰老[10]提供新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