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仿古菜,真的能还原古代当时的味道吗?

回答
仿古菜,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穿越时空的韵味。它不是简单的复刻一道菜,而是在现代的烹饪技术和认知基础上,尝试去还原中国古代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风味和烹饪方式。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我们真的能尝到古人的味道吗?这背后可大有学问。

什么是仿古菜?

简单来说,仿古菜就是以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为依据,用现代的食材和技术,尽可能地重现古代菜肴的原貌、风味和烹饪技法。 这可不是瞎猜,背后需要大量的考据和研究。

首先,研究者需要深入挖掘古代的饮食文献,比如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宋史·食货志》,明代的《随园食单》,清代的《调鼎集》等等。这些古籍里会记载当时的食材、调味料、烹饪方法,甚至菜肴的名称和制作过程。比如,我们都知道宫保鸡丁,但如果追溯到更早,它可能有着不同的称谓和配方。

其次,考古发现也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比如,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鼎、陶灶,里面可能还留有烹饪的痕迹,或者直接就是古代的餐具。这些都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烹饪工具。

再者,一些民俗研究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也能为仿古菜提供一些间接的参考。比如,很多传统小吃和宴席的制作方法,虽然经过了时间的演变,但其核心的烹饪逻辑和风味特点可能仍然保留着古代的影子。

基于这些信息,厨师们会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调整。他们会选用尽可能接近古时食材的现代食材,比如古代可能用某些野味,现在就用现代常见的肉类来模拟;古代的调味料可能种类有限,现在则会尽量少用或不用现代的复合调味料,而是还原基础的葱姜蒜、盐、醋、酱油(古代可能叫“醍醐”或者类似的东西)等。烹饪技法上,也会尽量模拟古代的煎、炒、烹、炸、煮、蒸、炖等,并且注意火候的把握。

仿古菜真的能还原古代当时的味道吗?

这个问题,答案是:非常非常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全还原。 但它可以做到“高度近似”和“有古风的韵味”。

我们得认识到,古代和现代在几个关键的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我们今天制作出的“仿古菜”和古人品尝到的“古人菜”。

1. 食材的“血统”不同: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即使我们找到了名字相同的食材,它们在基因、生长环境、品种等方面都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古代的蔬菜可能更原生态,风味更浓郁;古代的猪肉和现在的猪肉,其脂肪含量、肉质细腻程度都有区别。我们现在能获得的肉类,往往是经过长期选育和改良的。甚至连土壤里的微生物环境都可能不同,这也会间接影响食材的风味。

2. 调味料的“基因库”不同: 这是影响风味的关键。古代的调味料种类远不如现在丰富,而且很多调味料的制作工艺和纯度也与现在大相径庭。
盐: 古代制盐的方法和纯度可能不如现代精炼。不同的盐质带来的咸味和矿物质风味是不同的。
酱油/豉汁: 古代不像现在有 standardised 的酱油生产。更可能用到的是各种发酵豆制品,比如豆瓣酱、豆豉,它们带来的鲜味和发酵的复杂风味是现代酱油难以完全替代的。
醋: 古代的醋酿造工艺也与现在不同,可能带有更浓厚的发酵痕迹。
香料: 现代我们习以为常的孜然、咖喱粉、番茄酱等,在古代的某些时期和地区根本不存在。即使是葱姜蒜,其品种和风味也可能存在差异。
糖: 古代多用麦芽糖、蜂蜜等,这些天然糖分的甜味和香气是和我们现在常用的蔗糖、甜味剂不同的。
“神秘”的调味料: 有些文献中提到的某些调味料,我们可能根本无法确切地知道它们是什么,或者无法在现代找到对应的东西来模拟。

3. 烹饪技法和工具的“哲学”不同:
火候: 古代的灶台和燃料(柴火、煤炭)与现代的燃气灶、电磁炉在火力大小、均匀度、升温速度上有很大差别。尤其是柴火,会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烟火气”或“锅气”,这是现代厨房很难复制的。即使是模拟,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炊具: 古代常用的鼎、甑、釜等炊具,其材质和导热性与现代的锅具不同,会影响菜肴的受热方式和最终的风味。比如,一些陶器和青铜器在烹饪时会赋予食物独特的风味。
精细程度: 古代的烹饪更注重食材的本味,追求一种朴素而醇厚的味道。而现代的烹饪,尤其是在一些高级餐厅,会更注重食材的“提鲜”、“增香”,有时会加入一些现代科技提炼的香料或鲜味剂,使得味道更加立体和复杂。

4. “概念”的错位: 很多时候,我们复原的是一道菜肴的“名字”和“大致做法”,但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食用场景、人们的期望值,以及当时人们对“味道”的认知,是很难被完全带回来的。比如,一道看似简单的炒青菜,在古代可能代表着一种时令的享受和朴素的满足,而我们在现代吃到它,可能更多的是追求其健康和原始的口感。

那么,仿古菜的价值在哪里?

尽管不能完全还原,但仿古菜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记忆的唤醒: 它让我们有机会“触摸”到历史的味道,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它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不至于遗忘祖先的智慧。
对食材本味的探索: 通过尽量少用现代的加工调味品,仿古菜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感受到食材本身的风味,这也是一种对“本味”的回归和思考。
创新的灵感来源: 古代的菜肴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某些搭配、烹饪思路,或者对食材的处理方式,也能给现代厨师带来新的启发和创新。
一种“想象”和“仪式感”: 即使味道不完全一样,但当你品尝一道精心复原的仿古菜肴时,那种对历史的追溯感、对古人智慧的敬意,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仪式感。

所以,当你听到“仿古菜”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基于严谨考证,对古代菜肴进行的“致敬性复刻”。它让你得以窥见古人的餐桌一角,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味道,即便它可能经过了现代的过滤和想象,但这种尝试本身就足够令人着迷。它不是要让你一模一样地尝到古人的味道,而是让你在现代的餐桌上,获得一种穿越时空的味觉体验和文化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了个腰子(⊃‿⊂)~

┄┄┄

自从2016年在杭州的G20国宴上出现了“膏蟹酿香橙”后,蟹酿橙这道菜就隔三差五地被拿出来讨论一番。

这次,被《风味人间》再次推到大众眼前。


1

然而,仿古菜与古菜其实是两个概念——

古菜,是由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菜肴,也许有经过各年代的厨师改良,也许没有。

例如曾在国宴中频频露脸的狮子头和佛跳墙,例如与蟹酿橙同为南宋时期出现的宋嫂鱼羹。


而仿古菜,是指那些失传已久的古菜。

是由今人根据烹饪文献、古典名著,甚至靠烹饪世家的传人口述为依据,使其重现人间的菜品。


2

所以,仿古菜实际上是一种【复刻】行为。

毕竟今天没人在遥远的古代真实生活过,对当时的饮食习惯、喜好都只能从文献古籍中探索、寻觅。

甚至要依靠推理和猜测,才能对当时的菜肴有相对深入了解,并尽可能地“模仿”出来。


另外,古代的自然环境、物产以及餐饮业的形态与今天都有差异,农业、畜牧业、物流业及其他餐饮业周边相关产业的业态也与今日不尽相同。

这些不同,决定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与今天多少会有差异。


在呈现一道仿古菜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古代后厨烹制菜肴的思路以及当时食客的需求,不可仅仅参考现代人的模式。

所以,要完美复原一道失传的古菜难度很大,其不仅在于食谱的详尽程度,还要兼顾选用的食材、当地人从古至今饮食习惯的变化等。

有些菜肴在一部文献中可能只有菜名或部分做法,想要还原还需查阅多方资料,最后拼凑成完整的菜谱。


3

菜谱完整后,还得琢磨并反复考据和修整,才能实施仿造古菜的操作。

就拿片中的蟹酿橙举例,此菜食谱记录较详细的是在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中,食谱如下:


“橙用黄熟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带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盐供食,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


食谱中,没有明确的信息包括了最重要的“橙是什么橙”和“蟹是什么蟹”。

现在普遍认为这道菜用大闸蟹,但林洪为今福建泉州石狮人,因而也可能是其他品种。

接着看一下橙子:

柑橘亚属中有三种与橙有关,甜橙、酸橙和香橙。

从食材搭配的角度来看,酸橙被运用的可能性较低。

而古有“蟹到强时橙也黄”的说法,甜橙和香橙的果子成熟期均是10月起,与螃蟹肥美的时间基本匹配,因而这两种橙被运用的可能性较高。

但不会是脐橙,因为这个品种从美国引进中国的时间只有几十年。


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 @默识先生 的文章:


4

在片中,厨师董顺翔选择了苏州当季的橙子。

将橙子开盖挖出果肉备用,然后拆出大闸蟹的肉与黄。

将蟹粉与橙汁同炒,最后放入橙盅复蒸。

这个做法对原食谱进行了改良,我猜测是因为蟹肉炒过后会增添用蒸做不到的油脂风味。

但仅仅从选材和技法的角度,这道菜是有趣的。

蟹天生带微微的腥味,橙皮可起到祛腥添香的作用。


橙汁属酸性,蟹肉富含蛋白质。

两者相遇,蛋白质的变性从浑浊至透明,令蟹肉的口感更加紧致。

尽管古人不会以现代科学的角度去研习烹调手法,但其实际的呈菜效果从口舌便能感知。

蟹的鲜美与橙的清润融于一体,散发着馥郁蟹香的同时透着橙子的芬芳。

由此可见,古人对食材的选择与搭配,在理解力上不一定差于现代人。


水果与水产的搭配在中餐烹调中运用得不多(我不是说没有),因而可以理解为:在仿古的同时,也是厨师一次学习的过程。


5

现代菜品这么多,为何要辛辛苦苦地仿造古菜呢?

首先,餐饮业始终是一门生意,在餐厅发展的过程中对菜单、菜品进行创新改良,也是厨师们的必要工作。

现代餐饮发展至今,创新已然是整个行业的主旋律。

中餐业内会有这样的声音:与其不恰当地将西餐中的元素加入中餐里,倒不如多多挖掘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做仿古菜的研究,一方面是厨师们的兴趣使然(否则,在闲余时间的大量工作没点坚韧和专研的精神是很难做好的)。

同时,餐厅除了风味、环境和服务外,菜肴的故事与历史还可以满足食客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而仿古菜的出现,也满足了当今食客在吃这件事情上的“追新吃异”——即猎奇的心理。


然而,制作仿古菜要懂得去糟取精,不是随意改动原本的工艺技法,也要懂得在必要时适当融入现代的烹调思路,并合理地匹配现代食客的需求。

切莫一味地迎合市场,也不能过于坚守主厨自身的理念,既要保持菜品的古朴又可贴合现代人的口味,才能在这条【复刻】的创新之路上走得长远。


6

最后,正式明确一下题主的问题:仿古菜可以还原当时的味道吗?

有的菜也许能(猜测),但大部分菜品都不能保证100%还原。

除了详尽资料信息的缺失、厨师理解的偏差以外,食材、器具乃至烹调方式都会影响呈菜结果。


就拿食材来说,这几百上千年动植物食材自身的基因变化以及现代人为了产量、储存和运输等需求对食材改造培育的行为,都可能导致食材的味道、香气、口感发生改变。

与之相对应的,是烹调工艺和流程也可能需要调整,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呈菜结果。

从业内的角度来看,虽说无法完美仿出古菜,但“仿古菜”这条道路还是有意义的。

这不仅是重拾古人做菜的精髓,赋予传统菜肴新的生命,也是对我们悠久饮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


以上内容为资料搜索及个人认知与理解的整理,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评论区交流时请注意礼貌,谢谢~

user avatar

仿古菜是根据文献中关于原材料、制作方法的记载,来尽量还原出来的“神似”的菜。

这个菜,首先要符合现在的审美观念,也就是现在人所认为的“色香味”俱全,而不是追求高度还原当时的菜的状态。实际上完全追求“还原”清朝以前的菜式,是基本不可能的。

首先,关于菜品的材料制作方法的详细记载,是宋朝才开始的,宋代以前哪怕最简单的菜式还原,现在都充满了争议(友情提示:金齑玉脍,金齑到底应该是啥,到现在也没有个公论)。

其次,烹饪技术的进步,使得你很难去搞一堆原始烹饪技术去还原当年的一些菜式。况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口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你就是原原本本还原出了一道菜,口味也未必就讨现代人喜欢。

再次,审美观的改变,使得一些曾经看起来就高大上有食欲的食品,现在看起来就根本不上道,比如有唐至清,面食上面涂胭脂红都是很高端的点心,但是现在呢?恕我直言,点心上给你点上胭脂红,怕是直接就被斥为乡下作坊的作品了吧?

所以,仿古菜的叫法非常科学,因为他只是披了一个“古典文化”的外衣的消费品,只不过是借鉴了关于菜式的原材料和制作方法记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