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2 春节档观影人次仅 1.14 亿,电影票房开始走下坡路了吗?如果电影票变便宜了,局面会改变吗?

回答
2022年春节档1.14亿的观影人次确实是近年来春节档的一个较低数字,这引发了大家对电影市场是否开始“走下坡路”的担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票价变动的影响。

一、 2022春节档观影人次下降的原因分析:

不能简单地将2022年的低迷归结为电影市场的整体下滑,更准确地说,这是 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的阶段性调整和特定档期表现不佳。

1. 疫情反复和防控政策的影响(最直接因素):
部分地区观影限制: 尽管全国整体开放度提高,但在春节这个人员流动高峰期,一些地区仍然面临疫情反复的压力,部分影院可能存在上座率限制、区域性关闭等情况,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影选择和便利性。
观众的观影心理: 尽管官方鼓励原地过年,但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疫情的阴影仍然笼罩,大家可能更倾向于避免人群聚集,减少长途旅行,包括去影院观影。
片方对上映的谨慎: 部分有票房潜力的影片可能会因为担心疫情导致票房失利,选择避开春节档或推迟上映,这导致了春节档影片供给的相对不足或影片质量的参差不齐。

2. 影片供给的质量和吸引力问题:
影片类型化和同质化: 2022年的春节档影片,虽然有几部喜剧、动画和主旋律影片,但整体来看,观众普遍反映缺乏能够真正引起共鸣、口碑爆棚的“现象级”作品。喜剧片的笑点是否能打动观众、其他类型片是否具有足够的新意和深度,都是影响票房的关键。
口碑发酵不足: 即使有几部影片在上映初期票房表现尚可,但如果后续口碑没有形成良好的发酵,观众的观影意愿就会被削弱,尤其是在其他娱乐选择众多的情况下。
“选择困难症”: 当有多部影片同时上映时,如果都没有足够突出亮点,观众可能会因为选择困难而倾向于“等等看”或者干脆不看。

3. 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和分流:
流媒体的崛起: 疫情加速了居家娱乐的发展,Netflix、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流媒体平台提供了海量的内容,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尤其是一些优质的剧集和纪录片,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属于电影院的观众。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竞争: 短视频平台以其碎片化、强刺激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而社交媒体则提供了互动和信息获取的渠道。在有限的娱乐时间里,这些平台对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家庭娱乐的选择增多: 除了电影,家庭聚会、旅游(即使是短途)、电子游戏、线上活动等也是春节期间重要的娱乐选择,电影院只是其中的一个选项。

4. 票价问题:
票价相对较高: 即使在促销活动中,电影票的价格仍然是许多观众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一次家庭观影的开销不菲。
性价比感知: 如果影片的质量和观影体验没有达到观众的预期,高票价会加剧观众的“不值”感,从而降低再次观影的意愿。

二、 电影票变便宜了,局面会改变吗?

电影票变便宜 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观影人次,但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其效果取决于降价的幅度和原因。

潜在的正面影响:

1. 提高观影门槛,吸引更多犹豫不决的观众:
吸引价格敏感型观众: 对于那些因为票价略高而犹豫不决的观众,降价会让他们更容易做出观影决定,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刚需观影的群体。
促进家庭观影: 家庭观影是电影院的重要客源,票价降低能有效降低家庭观影的总成本,鼓励更多家庭选择电影院作为春节娱乐活动。
增加单次观影的冲动: 如果票价变得非常亲民,观众可能会更容易产生“去看一下”的冲动,即使对影片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强。

2. 提升观影频次:
如果票价足够吸引人,一些原本一个月看一次电影的观众可能会变成一个月看两次甚至更多次。
尤其是在春节档之后,如果票价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可能会带动春节档之外的观影人次。

3. 与流媒体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较低的票价可以使得电影院的观影体验在经济性上更具竞争力,对抗流媒体平台。毕竟,电影院提供了独有的沉浸式观影体验,这是流媒体无法替代的。

但其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 “低价促销”的警示:
透支品牌价值: 如果电影票长期以低价销售,可能会让观众对电影票价产生“便宜才是常态”的预期,一旦恢复原价,反而可能引起不满。电影院作为一种娱乐体验,其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价格上。
品质的联想: 观众可能会将低价与“低质量”影片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质量不佳的影片才会降价促销,这反而可能影响对影片的信心。

2. 难以弥补影片质量的短板:
治标不治本: 如果影片本身的故事性、观赏性、情感共鸣等方面存在硬伤,即使票价再便宜,也难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或者看完后留下好评。观众最终买单的是内容,票价只是“通行证”。
口碑烂片充斥: 如果是为了拉动票房而大幅降价,可能会导致一些口碑不佳的影片通过低价吸引观众,反而会损害整个电影市场的口碑。

3. 影院经营的压力:
盈利空间压缩: 电影院有固定的运营成本(租金、设备维护、人力成本等)。大幅降价会直接压缩影院的盈利空间,如果销量不能显著提升到足以弥补降价带来的损失,影院的生存将面临更大挑战。
依赖票务收入: 很多影院的收入主要来自票务,降价直接影响了这一主要收入来源。尽管还有卖品收入等,但不足以完全抵消票价下降的影响。

4. 无法解决观众习惯分流的问题:
流媒体和短视频的吸引力: 即使电影票便宜,如果观众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观看内容,或者被短视频吸引了注意力,单纯的票价降低很难将他们重新拉回影院。
多样化的娱乐需求: 电影院只是众多娱乐方式中的一种,观众的娱乐选择是多元的,降低票价并不能改变其他娱乐方式对观众的吸引力。

总结:

2022年春节档观影人次的下降并非电影市场整体“走下坡路”的信号,而是 疫情反复、影片供给、观众分流以及票价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如果电影票变便宜, 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刺激观影人次,特别是吸引价格敏感型观众和促进家庭观影,但这种效果是有限的。它更像是一种 “促销手段”,能帮助市场在特定时期回升,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核心问题。

要扭转和提升电影市场的局面,需要 更全面和长远的战略:

提升影片内容质量: 这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生产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优质影片,才能真正吸引观众。
创新观影体验: 影院需要不断升级硬件设施、提供更多元的观影模式(如IMAX、杜比影院、巨幕等),以及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影院的吸引力。
精细化票务策略: 票价可以更加灵活化,根据影片热度、观影时段、会员等级等进行差异化定价,而非“一刀切”的降价。
拓展收入来源: 影院可以加强卖品、广告、映后活动等方面的开发,降低对票务收入的过度依赖。
与流媒体协同: 探索院线和流媒体之间的合理发行窗口,实现共赢。
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 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话题性,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总而言之,票价便宜只是一个“药引子”,能够缓解市场的“症状”,但想要让电影市场真正健康发展,还需要从内容、体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影票价并不是主要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大片的质量。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票房的是越来越向TOP,甚至TOP3影片集中的。能够吸引大批消费者进入影院的影片数量,才是电影市场规模的关键。

可惜有这样吸引力的影片,无论是国内还是好莱坞,都变得越来越少了。喜剧和超英这国内外主打的题材,无论是剧情设计还是观众喜好都已经到了瓶颈。可又都找不到打破的方向。

user avatar

太武断了一点吧,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生常谈的票价问题

我觉得有影响,但是不是主要原因,以往春节档也会出现哄抬票价的情况,但是电影院该爆满还是爆满,一年一次和亲友团聚,一同出外游玩的机会,很多人其实真心不会在乎那点钱;

2、疫情

以我举例。我是浙江人,杭州忽然爆出个奥密克戎,我差点连老家都回不去,而且全国各地陆续都有确诊者的报告,这种非常时期,你敢去密闭的影院嘛?

3、电影质量

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大家发现了吗?这段时间欧美大片在国内院线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图啥?大场面大制作大屏幕呀!而今年的春节档国产电影呢?说实在的,质量其实并没有达到非去电影院不可的程度(我承认现在国产电影质量有提升,但说实话真没欧美大片能打,有差距要承认,承认才能进步),再加上票价和疫情的一波推波助澜,观影人数少不就很正常了嘛?

user avatar

疫情怕只是个烟雾弹,真实原因很可能是变贵的电影票无法再担当起口红效应的主角。

这是一篇2020年疫情暴发前几天的报道,供参考:

“电影票不好卖了。”(2020年)1月5日正值周末,《华夏时报》记者前往北京西单大悦城首都电影院走访,对于2019年影院总体情况,现场工作人员只用了一句话回答。

更为直观的反映是影院已经开始“促销”式卖票,记者走访当天,首都电影院推出抽奖活动,观众可凭当日票根抽奖,奖品则包括电影票、食品打折券等。

……2020的贺岁档显得格外“冷清”,截至1月7日,仅有四部中外影片单片票房突破2亿元,其中表现出众的《误杀》和《叶问4》票房均未突破10亿大关,而两者合力贡献的19.15亿票房,几乎占据了贺岁档票房收入一半的份额。

长期观察影视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但爆款现象也加剧了影视行业的头部效应,持续走高的整体票房规模并不能实际反映电影市场的真实情况。”

实际上,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两极分化加剧,爆款的出现更多沦为了掩饰大环境低迷的“遮羞布”角色。……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共计6部中外电影票房超过20亿,这6部电影的累计票房则贡献了全年36.9%的票房收入。猫眼数据则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1000万以下票房的电影仅贡献了0.8%的票房,回落到2017年水平。

尽管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规模仍在增长,但市场仍然释放出了“危险”的信号。……2019年中国观众平均观影频次由2018年的3.06次下降为2.88次,甚至低于2017年的2.9次;高频观影人群的下降更为严重。2017年中国电影观众中高频观影人群比重为5.1%,2019年则下跌至2.8%,几近“腰斩”。

依照“口红效应”理论,电影这一小娱乐消费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应逆势生长,而2019年中国观众观影频次的下降则反映了“口红效应”在电影市场的失灵。电影票价的走高或是其中因素。

票价的走高使得部分观众对于电影院“望而却步”,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2019年内地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2019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7亿,仅增长了0.64%,这也意味着2019票房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票价上涨。

影视业的寒冬也影响着成千上万从业者,前述影视制作公司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19加班都比以前少了很多,投资人也越来越谨慎,不轻易投资项目。为了减成本,公司也在去年裁掉了不少人。”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横店影视城开机率同比减少45%

……回到贺岁档,11.43亿元,是2019年最后一周内地票房的最终成绩,相比于去年同期14.61亿元的票房成绩,相差了两部《如果芸知道》,仅靠《误杀》这批黑马和《叶问4》撑场面的贺岁档,给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划下了不太漂亮的收尾。

user avatar

会。说到底,十年前电影行业增长靠的就是相对合理的票价。

user avatar

重度电影爱好者来回答一下:

下坡路是必然的,今年一部电影都没有去看。

原因如下:

第一、电影质量、内容严重不符合预期。

《长津湖》这部电影我看了第一部,没有看第二部,难以想象2021年的电影竟然还有这么差的特效,火车上的绿幕让我尴尬的想抠脚。

战争画面不如1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情节撕裂感就不用说了,战争情节给的是挺多的,但是看得感觉不是一个电影,没有沉浸感,经常调戏。

美军还能像冰雕致敬,你还想怎么胡扯,真实的战争远比这个残酷,美军只会补枪。

所谓雷公之死,太做作了,没有任何感觉和情感共鸣。

这样质量电影的第二部,还想让我花80元一张票去看,拜拜了您!

第二、票价太贵问题

电影就是个大众消费的产物,我收入不低,但带着全家老小一人七八十块钱看场电影要好几百块。 这点钱我干点啥不好?买猪肉买几十斤。

电影是可有可无的消费,现在疫情之下经济猥琐,很多人买菜都要斤斤计较,别说票价这么贵了。

如果电影只要19.9一张票,只要能看得进去,我就不会挑情节有多烂,但是现在春节档电影的水平,我根本不想评价了。

我自己在家看会书都比电影院强,推荐大家看这本书,只要29块钱,比看垃圾电影浪费时间强多了。

第三、营销过度问题

前几年破圈的电影,如《流浪地球》、《哪吒》等都不是靠营销出圈,而是靠大家自来水,观众看得好了,自然排片,票房就上来了。

现在这个营销看了就像吃了屎一样难受,花钱吃屎,你说我图什么呢?

user avatar

69+一张票,已经超过老美的电影票价了,这样的定价,你还问我们为什么票房不好?

奢侈品店为什么人少啊?是不喜欢吗?

user avatar

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太一致,我不觉得是电影票价的问题。

前些日子男足输给了越南,一个观点说,是因为男足上下都参与了赌球,所以输球反而获益更大。我反对这观点,倒不是相信他们的道德,而是因为我觉得,男足背后是整个中国足球体系乃至体育体系的问题,(可能的)赌球只是体系下的恶果,而不是恶因。

电影票价格也是这个道理。

不妨反推一下,影院为什么要涨价。涨价自然是为了赚钱,2020年的疫情不少影院关门,疫情带来更大的影响,是电影制作半停摆,于是2021和2022年都没太多影片可以上,加上对好莱坞电影的限制,影院的日子空前难受。

中国真正的热门档期,只有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其中将近十年时间里,春节档的表现最为稳定,为了养活电影院,自然需要在能赚钱的时候多赚一点,等到年景不好的时候才能过冬。

所以,电影票价上涨不会带来寒冬,反而是寒冬带来的票价上涨。

那么寒冬是怎么来的?

过去中国电影票房的扩张,得益于跑马圈地式的电影院建设。12年开始,中国新增银幕急剧上涨,电影院生意依赖空间,家附近有电影院,自然有更多人愿意去看电影,于是最近几年,几乎每个小县城都有不止一个电影院,中国也成了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自然,在这上涨背后会伴随着单银幕产出的持续下降。先前有人用“动态眼光”来保持乐观,观众教育需要时间,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会有更多人拥有观影习惯,单银幕产出也会慢慢提升,最终达到现在的一线城市水准,从而提升单银幕产出。

那么,一线城市又是什么样子?

根据 @chenqin 老师的数据,在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000人以上的中国人口最密集地区,也是十分之一中国票房的来源地,今年春节的观影人次,已经下降到了2016年的水准。更可怕的是,这些地区的电影票价,几乎没有上涨。

为什么?疫情当然是个原因,但更大原因是,没必要看电影了。

看电影时,观众付出的不仅是票钱——可能是 9.9 元,也可能是 39.9 元——还有两个小时在电影院的时间,以及差不多一个小时在路上的时间。而且,看电影是消费内容的娱乐行为。但如今,这一行为的替代品越来越多。
今年以来,视频网站崛起,无论自制内容还是版权内容,吸引的观众越来越多,在社交网站讨论度也越来越火,当电影进入暑期档时候,视频网站也纷纷挂出“暑期奇幻季”等名头,一贯是电影宣发必不可少的公交站牌上,如今也出现了视频网站内容的身影。《好奇心日报》在之前的分析中提到,互联网用户与电影观众高度重合,彼此必然形成竞争关系。

更可怕的是,以上两段话是我在2016年写的,那时候还没有抖音,没有《原神》,甚至《王者荣耀》也刚刚发布不久。等到现在,互联网和电影院的实力对比,比起2016年如何,大家应该心里都有数。

在2016年,我还会乐观一些,觉得“中国电影的确处于拐点,但实际上整个内容消费市场都处在转型阶段”,觉得只要电影院有足够好的内容,观众依然愿意进去电影院,依然原因把自己交给黑暗中的那一片光影里,在另一个世界里待上两个小时,让生命延长三倍。

如今已经没有这样的指望了,没有任何指望了。市场好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多类型的电影,现在这样的年景,越来越少人会去尝试新的东西,资源和目光越来越向头部集中,这样的环境里,更难诞生吸引观众的电影。

至于能不能继续新增影院?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您这是开什么玩笑呢?

没有指望了,没有任何指望了。

user avatar

毫无疑问,是的。


01

今年春节档看似创造出了60亿票房,但今年的春节档的票房来源于高票价。


根据统计:2018年春节档期内票价平均39.72元,2019年是44.66元,2020年春节档拉闸就不说了,2021年48.88元,而今年直接涨到了52.77元。


需要注意的是,“半百价”是一个分水岭,会直接导致上座率的下降。49.9元或许还算便宜,50.1元,你还觉得便宜吗?看电影大多时候是两个人来的,过百的消费就不便宜了。


另外一个数据是,今年的春节档的上座率只有29.7%,而去年这个上座率是45%,帮我算算,下降了多少?


02


抛开数据,来说一下体验。


我身处一个小城市,春节档的票价直接顶到70元,而听北京的朋友说,他们那边看一场电影每人是150RMB+,这种级别的娱乐有多少人会去消费?


今年带着父母去看了《水门桥》,明年还是取消了这门娱乐了。在家里有投影仪,看老电影,又不用花钱,不香吗?


别忘了,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3万多人民币,一线城市的中位数薪资不过6000左右。


一旦高票价让00后等年轻人群体丧失了影院观影的行为习惯,影院行业就等着进入“诸神黄昏时刻吧。”


03

另外一则数据是,去年上半年投影仪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2.4%。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市场很可能还会有20%以上的增速,这也是二级市场为什么会给出投影仪企业相对较高的估值。


投影仪已经足够成熟,并且步入了寻常百姓家。2000RMB就可以买到不错的,甚至,投影仪已经吃掉了传统电视的一部分市场。以后我家装修,就不会买智能电视了,直接上投影仪。


在家里的观影体验,也不会比电影院差多少。我承认,屏幕会小,音效不如电影院。但在家看,有私密的空间,和朋友边看边吹牛,电影院陌生人来来往往的,这方面的体验是更好的。


疫情之后,半年才去1次电影院。疫情对于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改变是终身的。


在这种情况下,影院这个行业不知道节制,拼命地涨价去追求短期收益,再这样作死下去,怕是活不过几天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