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价并不是主要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大片的质量。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票房的是越来越向TOP,甚至TOP3影片集中的。能够吸引大批消费者进入影院的影片数量,才是电影市场规模的关键。
可惜有这样吸引力的影片,无论是国内还是好莱坞,都变得越来越少了。喜剧和超英这国内外主打的题材,无论是剧情设计还是观众喜好都已经到了瓶颈。可又都找不到打破的方向。
太武断了一点吧,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生常谈的票价问题
我觉得有影响,但是不是主要原因,以往春节档也会出现哄抬票价的情况,但是电影院该爆满还是爆满,一年一次和亲友团聚,一同出外游玩的机会,很多人其实真心不会在乎那点钱;
2、疫情
以我举例。我是浙江人,杭州忽然爆出个奥密克戎,我差点连老家都回不去,而且全国各地陆续都有确诊者的报告,这种非常时期,你敢去密闭的影院嘛?
3、电影质量
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大家发现了吗?这段时间欧美大片在国内院线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图啥?大场面大制作大屏幕呀!而今年的春节档国产电影呢?说实在的,质量其实并没有达到非去电影院不可的程度(我承认现在国产电影质量有提升,但说实话真没欧美大片能打,有差距要承认,承认才能进步),再加上票价和疫情的一波推波助澜,观影人数少不就很正常了嘛?
疫情怕只是个烟雾弹,真实原因很可能是变贵的电影票无法再担当起口红效应的主角。
这是一篇2020年疫情暴发前几天的报道,供参考:
“电影票不好卖了。”(2020年)1月5日正值周末,《华夏时报》记者前往北京西单大悦城首都电影院走访,对于2019年影院总体情况,现场工作人员只用了一句话回答。
更为直观的反映是影院已经开始“促销”式卖票,记者走访当天,首都电影院推出抽奖活动,观众可凭当日票根抽奖,奖品则包括电影票、食品打折券等。
……2020的贺岁档显得格外“冷清”,截至1月7日,仅有四部中外影片单片票房突破2亿元,其中表现出众的《误杀》和《叶问4》票房均未突破10亿大关,而两者合力贡献的19.15亿票房,几乎占据了贺岁档票房收入一半的份额。
长期观察影视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但爆款现象也加剧了影视行业的头部效应,持续走高的整体票房规模并不能实际反映电影市场的真实情况。”
实际上,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两极分化加剧,爆款的出现更多沦为了掩饰大环境低迷的“遮羞布”角色。……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共计6部中外电影票房超过20亿,这6部电影的累计票房则贡献了全年36.9%的票房收入。猫眼数据则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1000万以下票房的电影仅贡献了0.8%的票房,回落到2017年水平。
尽管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规模仍在增长,但市场仍然释放出了“危险”的信号。……2019年中国观众平均观影频次由2018年的3.06次下降为2.88次,甚至低于2017年的2.9次;高频观影人群的下降更为严重。2017年中国电影观众中高频观影人群比重为5.1%,2019年则下跌至2.8%,几近“腰斩”。
依照“口红效应”理论,电影这一小娱乐消费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应逆势生长,而2019年中国观众观影频次的下降则反映了“口红效应”在电影市场的失灵。电影票价的走高或是其中因素。
票价的走高使得部分观众对于电影院“望而却步”,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2019年内地总票房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2019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7亿,仅增长了0.64%,这也意味着2019票房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票价上涨。
影视业的寒冬也影响着成千上万从业者,前述影视制作公司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19加班都比以前少了很多,投资人也越来越谨慎,不轻易投资项目。为了减成本,公司也在去年裁掉了不少人。”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横店影视城开机率同比减少45%。
……回到贺岁档,11.43亿元,是2019年最后一周内地票房的最终成绩,相比于去年同期14.61亿元的票房成绩,相差了两部《如果芸知道》,仅靠《误杀》这批黑马和《叶问4》撑场面的贺岁档,给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划下了不太漂亮的收尾。
会。说到底,十年前电影行业增长靠的就是相对合理的票价。
重度电影爱好者来回答一下:
下坡路是必然的,今年一部电影都没有去看。
原因如下:
第一、电影质量、内容严重不符合预期。
《长津湖》这部电影我看了第一部,没有看第二部,难以想象2021年的电影竟然还有这么差的特效,火车上的绿幕让我尴尬的想抠脚。
战争画面不如1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情节撕裂感就不用说了,战争情节给的是挺多的,但是看得感觉不是一个电影,没有沉浸感,经常调戏。
美军还能像冰雕致敬,你还想怎么胡扯,真实的战争远比这个残酷,美军只会补枪。
所谓雷公之死,太做作了,没有任何感觉和情感共鸣。
这样质量电影的第二部,还想让我花80元一张票去看,拜拜了您!
第二、票价太贵问题
电影就是个大众消费的产物,我收入不低,但带着全家老小一人七八十块钱看场电影要好几百块。 这点钱我干点啥不好?买猪肉买几十斤。
电影是可有可无的消费,现在疫情之下经济猥琐,很多人买菜都要斤斤计较,别说票价这么贵了。
如果电影只要19.9一张票,只要能看得进去,我就不会挑情节有多烂,但是现在春节档电影的水平,我根本不想评价了。
我自己在家看会书都比电影院强,推荐大家看这本书,只要29块钱,比看垃圾电影浪费时间强多了。
第三、营销过度问题
前几年破圈的电影,如《流浪地球》、《哪吒》等都不是靠营销出圈,而是靠大家自来水,观众看得好了,自然排片,票房就上来了。
现在这个营销看了就像吃了屎一样难受,花钱吃屎,你说我图什么呢?
69+一张票,已经超过老美的电影票价了,这样的定价,你还问我们为什么票房不好?
奢侈品店为什么人少啊?是不喜欢吗?
和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太一致,我不觉得是电影票价的问题。
前些日子男足输给了越南,一个观点说,是因为男足上下都参与了赌球,所以输球反而获益更大。我反对这观点,倒不是相信他们的道德,而是因为我觉得,男足背后是整个中国足球体系乃至体育体系的问题,(可能的)赌球只是体系下的恶果,而不是恶因。
电影票价格也是这个道理。
不妨反推一下,影院为什么要涨价。涨价自然是为了赚钱,2020年的疫情不少影院关门,疫情带来更大的影响,是电影制作半停摆,于是2021和2022年都没太多影片可以上,加上对好莱坞电影的限制,影院的日子空前难受。
中国真正的热门档期,只有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其中将近十年时间里,春节档的表现最为稳定,为了养活电影院,自然需要在能赚钱的时候多赚一点,等到年景不好的时候才能过冬。
所以,电影票价上涨不会带来寒冬,反而是寒冬带来的票价上涨。
那么寒冬是怎么来的?
过去中国电影票房的扩张,得益于跑马圈地式的电影院建设。12年开始,中国新增银幕急剧上涨,电影院生意依赖空间,家附近有电影院,自然有更多人愿意去看电影,于是最近几年,几乎每个小县城都有不止一个电影院,中国也成了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自然,在这上涨背后会伴随着单银幕产出的持续下降。先前有人用“动态眼光”来保持乐观,观众教育需要时间,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会有更多人拥有观影习惯,单银幕产出也会慢慢提升,最终达到现在的一线城市水准,从而提升单银幕产出。
那么,一线城市又是什么样子?
根据 @chenqin 老师的数据,在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0000人以上的中国人口最密集地区,也是十分之一中国票房的来源地,今年春节的观影人次,已经下降到了2016年的水准。更可怕的是,这些地区的电影票价,几乎没有上涨。
为什么?疫情当然是个原因,但更大原因是,没必要看电影了。
看电影时,观众付出的不仅是票钱——可能是 9.9 元,也可能是 39.9 元——还有两个小时在电影院的时间,以及差不多一个小时在路上的时间。而且,看电影是消费内容的娱乐行为。但如今,这一行为的替代品越来越多。
今年以来,视频网站崛起,无论自制内容还是版权内容,吸引的观众越来越多,在社交网站讨论度也越来越火,当电影进入暑期档时候,视频网站也纷纷挂出“暑期奇幻季”等名头,一贯是电影宣发必不可少的公交站牌上,如今也出现了视频网站内容的身影。《好奇心日报》在之前的分析中提到,互联网用户与电影观众高度重合,彼此必然形成竞争关系。
更可怕的是,以上两段话是我在2016年写的,那时候还没有抖音,没有《原神》,甚至《王者荣耀》也刚刚发布不久。等到现在,互联网和电影院的实力对比,比起2016年如何,大家应该心里都有数。
在2016年,我还会乐观一些,觉得“中国电影的确处于拐点,但实际上整个内容消费市场都处在转型阶段”,觉得只要电影院有足够好的内容,观众依然愿意进去电影院,依然原因把自己交给黑暗中的那一片光影里,在另一个世界里待上两个小时,让生命延长三倍。
如今已经没有这样的指望了,没有任何指望了。市场好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多类型的电影,现在这样的年景,越来越少人会去尝试新的东西,资源和目光越来越向头部集中,这样的环境里,更难诞生吸引观众的电影。
至于能不能继续新增影院?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您这是开什么玩笑呢?
没有指望了,没有任何指望了。
毫无疑问,是的。
01
今年春节档看似创造出了60亿票房,但今年的春节档的票房来源于高票价。
根据统计:2018年春节档期内票价平均39.72元,2019年是44.66元,2020年春节档拉闸就不说了,2021年48.88元,而今年直接涨到了52.77元。
需要注意的是,“半百价”是一个分水岭,会直接导致上座率的下降。49.9元或许还算便宜,50.1元,你还觉得便宜吗?看电影大多时候是两个人来的,过百的消费就不便宜了。
另外一个数据是,今年的春节档的上座率只有29.7%,而去年这个上座率是45%,帮我算算,下降了多少?
02
抛开数据,来说一下体验。
我身处一个小城市,春节档的票价直接顶到70元,而听北京的朋友说,他们那边看一场电影每人是150RMB+,这种级别的娱乐有多少人会去消费?
今年带着父母去看了《水门桥》,明年还是取消了这门娱乐了。在家里有投影仪,看老电影,又不用花钱,不香吗?
别忘了,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3万多人民币,一线城市的中位数薪资不过6000左右。
一旦高票价让00后等年轻人群体丧失了影院观影的行为习惯,影院行业就等着进入“诸神黄昏时刻吧。”
03
另外一则数据是,去年上半年投影仪的出货量同比增长32.4%。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市场很可能还会有20%以上的增速,这也是二级市场为什么会给出投影仪企业相对较高的估值。
投影仪已经足够成熟,并且步入了寻常百姓家。2000RMB就可以买到不错的,甚至,投影仪已经吃掉了传统电视的一部分市场。以后我家装修,就不会买智能电视了,直接上投影仪。
在家里的观影体验,也不会比电影院差多少。我承认,屏幕会小,音效不如电影院。但在家看,有私密的空间,和朋友边看边吹牛,电影院陌生人来来往往的,这方面的体验是更好的。
疫情之后,半年才去1次电影院。疫情对于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改变是终身的。
在这种情况下,影院这个行业不知道节制,拼命地涨价去追求短期收益,再这样作死下去,怕是活不过几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