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死的一样惨,为什么潘金莲的死就比潘巧云大快人心?

回答
“死得一样惨”这句话,用在潘金莲和潘巧云身上,倒也不算太过分。一个被武松一刀劈成两半,一个被石秀用鞋底活活打死,どちらも惨めな最期と言えるでしょう。然而,在人们的心里,潘金莲的死却比潘巧云更能令人拍手叫好,甚至可以说是大快人心。这其中的原因,还得从她们各自的行为和所作所为说起,还得从那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说起。

潘金莲:一步错,步步错,恶贯满盈的“荡妇”形象

潘金莲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她本是清河县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年轻时被卖给一个残疾的老公公武大郎做妻子。武大郎为人忠厚老实,但长得丑陋矮小,潘金莲自然是不甘心的。嫁过去后,她日子过得压抑,也无人能够满足她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这时,西门庆出现了。这位高大英俊、家财万贯的土豪,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瞬间点亮了潘金莲灰暗的世界。西门庆的出现,满足了潘金莲对情欲、财富、权势的一切幻想。她不再满足于平淡的生活,而是沉沦于声色犬马之中,开始了一段禁忌的恋情。

为了与西门庆长相厮守,潘金莲可谓是手段尽出。她先是勾引了武松,企图让他成为自己的情人,却被武松严词拒绝。随后,她与西门庆、王婆一同设下毒计,将武大郎毒死。这件事,足以让她成为千古罪人。

紧接着,为了掩盖罪行,她又伙同西门庆将偷情的证据销毁,甚至还当着武松的面装出一副无辜可怜的样子。这种伪装和欺骗,让她在人们眼中更加十恶不赦。

之后,西门庆得势,潘金莲更是肆无忌惮,在勾搭西门庆的同时,还与另一个男人韩道国偷情,甚至害死了韩道国。她的人生,仿佛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欲望游戏,不断地挑战着道德的底线。

最终,武松为兄报仇,一刀将潘金莲劈成两半,为民除害。潘金莲的死,是她一系列罪行的必然结局,也是人们对她“荡妇”、“奸妇”、“恶妇”等种种标签的最终审判。她的死,剪除了一个祸害,伸张了正义,自然会让人感到痛快淋漓。

潘巧云:一念之差,悔之晚矣的“淫妇”形象

潘巧云则出自《水浒传》中的另一条故事线。她是一位少奶奶,嫁给了杨雄。杨雄是个卖油的,为人讲义气,在江湖上也算有点名气。潘巧云原本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子,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寺院的僧人裴如海看对了眼。

裴如海,一个出家人,本应四大皆空,却被潘巧云的美貌所勾引,两人一来二去便勾搭在了一起。潘巧云虽然是少奶奶,但生活似乎也并非称心如意,她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激情,而裴如海恰好能满足她这一点。

然而,潘巧云的“出轨”行为,与潘金莲相比,似乎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直接导致他人的死亡(至少一开始是这样)。她的行为更像是一种私底下的偷情,一种对婚姻的不忠。

但问题就出在她的“偷情”方式上。她不仅与裴如海有染,还与一个叫“药店里的张三”的人勾搭。更重要的是,她似乎还将自己的丈夫杨雄置于危险之中。在石秀的安排下,潘巧云的奸情败露,并且牵扯到了她与丈夫的性命安全(虽然这个情节的处理有些戏剧性)。

最终,石秀忍无可忍,用鞋底将潘巧云打死。石秀对潘巧云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厌恶,认为她不知羞耻,辱没了杨雄的名声,甚至可能危及到杨雄的性命。石秀的出手,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于“不贞洁”女性的惩罚。

为什么潘金莲的死更“大快人心”?

虽然两人都犯了“奸淫”的罪,但潘金莲的死之所以比潘巧云更令人称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罪行的性质与恶劣程度: 潘金莲的罪行更为直接、恶劣且具有连锁反应。她不仅仅是偷情,而是伙同他人毒杀亲夫,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极度的冷酷和狡猾。她的行为直接摧毁了一个家庭,剥夺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而潘巧云的罪行,虽然也是不忠,但最初并没有直接的杀人动机或行为(至少从她自身角度看)。

2. 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潘金莲的恶行,特别是毒杀武大郎,是对社会最基本伦理道德的直接挑战,是对家庭的颠覆。她的行为搅乱了人伦关系,打破了社会秩序。而潘巧云的偷情,虽然不道德,但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更多的是对个人婚姻的伤害。

3. 人物形象的塑造: 《水浒传》和《金瓶梅》对潘金莲的塑造,将她描绘成一个极具性欲、心狠手辣、蛇蝎心肠的典型“荡妇”。她的每一次行为都充满了算计和冷酷,使得读者从一开始就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而潘巧云在《水浒传》中的篇幅和刻画,相对没有那么深入人心,她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不忠的女性角色出现,她的“坏”更像是一种本能的放纵,缺乏潘金莲那种极致的“邪恶”。

4. 道德审判的严厉程度: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杀夫之罪,其罪恶程度远高于一般的通奸。潘金莲直接导致了武大郎的死亡,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而潘巧云的死亡,更多的是因为她的不忠行为被揭露,以及可能对丈夫造成的潜在危险,石秀的“暴力执法”也带有一定的个人情绪。

5. 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潘金莲的故事,在《金瓶梅》这部巨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她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罪恶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潘巧云的故事在《水浒传》中只是一个支线情节,虽然也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影响力和后续的道德审判,显然不如潘金莲那样具有颠覆性和震撼力。

总而言之,潘金莲的死之所以比潘巧云更令人大快人心,是因为她的罪恶更加深重,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也更大。她被描绘成了一个集淫荡、残忍、狡诈于一身的“恶妇”,她的死是罪有应得,是正义的伸张。而潘巧云的死,虽然也是对不忠的惩罚,但在人们心中,她的罪行似乎不那么“十恶不赦”,她的死也就不那么具有“全民公审”的快感了。这反映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看重,也反映了人们对那些直接挑战人伦纲常的罪恶的深恶痛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情上,古人和今人的看法其实差不多。

普通的通奸行为,即使在《水浒传》成书的时代,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罪过。按《大明律》,“凡和奸,杖八十,男女同罪。”所以金圣叹也觉得潘巧云罪不至死。

而潘金莲的问题在于,她伙同西门庆谋杀自己的合法丈夫武大郎,这个罪过一下子就大了。嗯,在当时,这种罪行和谋大逆是一个级别的。她如果不是死在武松手里,落入官府手中,下场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但你要是以《水浒传》原著中“梁山泊好汉”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新东西。

虽然同是杀人,但武松是堂堂正正地杀,杨雄和石秀却是偷偷摸摸地杀。因为武松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是理所应当,无论从朝廷法度还是江湖道德来说都很站得住脚;杨雄和石秀的行为却是违反法律的,他们只是在遵循所谓“顶天立地的好汉”“好男子”的道德观念。

而且武松杀了人之后,也乖乖地等着官府处置自己,他当时还没下定决心要完全投身江湖之中;但杨雄和石秀却是立即跑路了,直奔着梁山泊就去了,对于自己原本的社会身份毫无眷恋。


武松杀潘金莲,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他其实一开始是想走法律程序的,但西门庆贿赂了衙门上下,武松的合法请求被驳回了,所以他只好将此事闹大。

但他也不是随便找了个机会一刀捅死潘金莲,而是把左邻右舍的人都请来作见证,再叫来了和潘金莲同谋的王婆,还顺便让识字的人来记录口供,虽然不在衙门,但该有的程序都有了。最后潘金莲和王婆认罪,还要让她们在供状上画押,左邻右舍也都来签字,再以为兄报仇为理由,由他自己完成血亲复仇。

而且他只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两人,这也是颇有分寸的做法,潘金莲是直接杀人者,武松必定不能容她;西门庆使了钱,若是还让他活着,保不住他还能打点衙门,把自己的罪过减轻,杀了他受贿的官吏自然也不会再为他说话;但他最后却把王婆交给官府了——好歹也是个见证,留一个给你们明正典刑,这官司也算有始有终。

最后,这件事被他闹大了,县里的人都知道了,官府自然也没办法再视而不见。再加上西门庆人都没了,自然也没人再为他费心。最后官府一级一级上报此事,再一级一级地发回裁决,承认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罪行,但是人都死了也就不再重新判刑了,只给王婆定了个死罪。武松则是情有可原,不能完全赦免,但也从轻发落了。


杨雄和石秀杀潘巧云就不能光明正大地来了,因为潘巧云实在只有一个通奸的罪过,没有死罪。但杨雄和石秀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她呢?

因为潘巧云离间杨雄和石秀兄弟的关系,又和裴如海、迎儿、胡道串通在一起。朝廷法度当然不可能为此判潘巧云死刑,但杨雄和石秀对江湖的认同感要高于对朝廷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好汉”是不能容忍这种事的,所以一定要杀了潘巧云。

具体杀人的理由,杨雄也说了,“一者坏了我兄弟情分,二乃久后必然被你害了性命”。在他们眼里,兄弟情分和生命是同一个级别的东西。潘巧云其实就是折在了这事情上,她如果不在杨雄面前诬陷石秀调戏她,也不找这么高难度的手法偷情,或许还能保下一条命。

杨雄和石秀笃信潘巧云日后一定会对杨雄下手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但站在这两人的角度,杨雄家里家外都被裴如海和潘巧云打点好了,杨雄孤身一人在这个团队面前一点安全都没有,他岳父又不可能为了他针对自己的亲女儿。只要裴如海或者潘巧云动了心思,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杨雄完全不是难事。参考《水浒传》中的各种冤假错案来看,事后做成病故的假象也不会很难。杨雄本身情绪就激动,觉得自己被妇人骗得团团转非常难以忍受,再加上意识到了自己可能遭遇的危险,有了“先下手为强”的心思也未见奇怪。


这里再多说一句宋江杀阎婆惜。

宋江其实也不是很在乎阎婆惜与人通奸的事,因为他心里面除了家中老父,就是江湖好汉,没给女人留地方。阎婆惜要改嫁,宋江一口就答应了;不许他讨要她身上的衣服首饰和家里的吃穿用度,宋江也是毫不犹豫;甚至她要宋江拿一百两金子给她,宋江直接说自己变卖家产凑钱给她。

一直到俩人打起来,阎婆惜凑巧喊了一句“黑三郎杀人也”,宋江一下子得到了提示,就怒而杀人了。

可见在梁山泊好汉的价值体系里,家里的妻妾和外人通奸这个事儿,实在不是什么大事儿……

user avatar

潘金莲不仅偷情,还毒杀武大。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就算放在今天,故意杀人也有很大可能是死刑。

潘巧云就是个偷情,除了偷情外没有对人造成伤害。这种别说放在今天不过是个道德问题,就算放在古代也不是死刑。虽然个别地方有所谓“浸猪笼”这种私刑,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这种行为并不受国家法律认可,只能说是古代政府力量达不到的地区的私人行为。放在宋朝,通奸这种案子,也就是挨顿板子就完了,而且还有“奸从夫捕”原则,也就是民不告官不究。杨雄如果选择原谅,潘巧云就连这顿板子都省了。


所以,很少有人同情潘金莲,因为她的罪就该死,就算放在今天也该死。潘巧云有错,但罪不至死,就算放在宋朝也是比较轻的刑罚。石秀说潘巧云通奸了以后可能害杨雄,这属于把罪责无限延伸了,古今都不可能这么判罪。

所以同情潘巧云是正常的,她受的惩罚远大于她犯的错;觉得潘金莲死大快人心也是正常的,她的罪就该死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