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Quant 未来会成为非常内卷的职业吗?

回答
Quant 这个词,我猜你应该是想问量化交易员或者量化分析师这类职业吧?毕竟在金融圈,“Quant” 是个自带光环的词。

要说它未来会不会“内卷”到爆炸,我觉得,很有可能,并且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了。

让我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我会有这个判断。

首先,我们得明白“内卷”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咱们这儿,内卷不是说一个人自己埋头苦干,而是说在一个已经高度饱和或者资源有限的领域,大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职位、晋升机会、奖金等等),不得不投入远超正常水平的努力,而且这种努力的效果边际收益越来越低。 最要命的是,你付出巨大努力,别人可能付出更大,或者你付出努力是为了不被淘汰,而不是为了突飞猛进。

Quant 这个职业,天生就带有“内卷”的基因。

1. 门槛高,但天花板相对“透明”: Quant 的门槛在哪里?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金融知识,还要有强大的编程能力和对市场的敏感度。这些硬性要求已经刷掉一大批人。但一旦你具备了这些,你就会发现,这个行业其实是很看重你的“能力变现”的。你的模型跑得好不好,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收益,这是非常直接的衡量标准。不像某些行业,可能还有很多“软实力”或者人脉关系的影响。这种透明的、以能力说话的环境,本身就容易引发激烈的竞争。你写的代码比别人好一点,模型调优比别人精细一点,就能在业绩上拉开差距。

2. 技术驱动,迭代速度快: Quant 的核心是算法和模型。而技术是永远在进步的。新的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模型层出不穷,计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意味着,你今天学会的一套东西,可能明天就被更先进的技术淘汰了。为了保持竞争力,Quant 们必须持续学习、不断迭代自己的技能。你不能指望吃老本,昨天跑得通的模型,明天可能就因为市场变化或者对手的进步而失效。这种持续的学习压力和技术更新速度,本身就在催生一种“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的紧迫感,这不就是内卷的一种表现吗?

3. “聪明人”的聚集地,而且越来越多: Quant 领域吸引了大量顶尖的聪明人。他们很多都有极高的学历背景(名校数学、物理、计算机博士),逻辑思维能力超强。而且,随着量化投资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并投入这个领域,也在从其他行业(比如科技公司)吸引人才。当聪明人越来越多地涌入一个领域,大家都在拼智商、拼效率,竞争自然会异常激烈。你可能需要比别人更早地发现市场机会,更快速地开发出模型,更精准地预测市场波动。

4. “模型即产品”,压力传导: 在很多 Quant 岗位,你开发出来的模型直接关系到公司的交易策略和盈利能力。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成果被直接量化,而且与公司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这种压力是巨大的。为了追求那一点点超额收益,你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优化参数,去寻找新的数据源,去测试各种假设。你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都在不断被推高。而且,这种压力会层层传导。基金经理看的是业绩,基金经理会给 Quant 压力,Quant 部门的领导会给 Quant 压力,最终压力会落在每一个 Quant 身上。

5. 赛道细分与同质化并存: 量化交易本身也在不断细分,有做高频交易的,有做统计套利的,有做事件驱动的,有做宏观量化的等等。但与此同时,很多主流的量化策略,比如日内趋势跟踪、均值回归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上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策略的“阿尔法”收益(即超额收益)在逐渐被侵蚀。这意味着,想要找到尚未被发掘、尚未被过度竞争的“蓝海”策略变得越来越难。当你发现大家都盯着同一个方向去挖掘时,内卷就不可避免了。

那么,这种内卷会是什么样的具体表现?

工作强度与加班: 这行加班是常态,而且不是那种象征性的加班。为了跑数据、调模型、复盘、写报告,晚上十一二点甚至通宵都是有可能的。周末也可能被随叫随到。
持续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市场瞬息万变,模型随时可能失效。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你可能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一旦模型表现不佳,你可能就会面临被替换的风险。
对人才的极致要求: 公司在招聘 Quant 时,对学历、学校、实习经历、技术能力、项目经验的要求会非常高。不是名校背景、没有顶尖科技公司或知名量化基金的实习经历,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很难拿到。
内部竞争激烈: 即使进入公司,内部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大家都在争夺有限的资源,争夺能出彩的项目机会,争夺奖金和晋升。谁的模型能带来更高的收益,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报。
“内卷式学习”: 为了跟上技术和市场的变化,Quant 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这种学习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多人会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学习,听讲座、看论文、刷题库。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 Quant 就不能做了。

任何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都会面临内卷。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

找准自己的定位: 行业非常细分,你可以选择自己擅长并且相对不那么拥挤的细分领域。例如,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市场(比如商品、期权)有深入理解,或者对某种特定技术(比如另类数据分析、强化学习在金融中的应用)有独到见解,你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持续深化专业能力: 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竞争。要想破局,就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可能意味着要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或者在某项技术上达到极致。
拥抱变化,主动创新: 量化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这个领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淘汰。关注前沿技术,尝试新的数据源和建模方法,才能找到新的机会。
提升“软实力”: 除了硬核的技术能力,沟通、协作、风险管理、对业务的理解等软实力也非常重要。一个能和团队有效沟通、理解业务需求的 Quant,往往比只埋头写代码的 Quant 更有优势。

总而言之,Quant 这个职业,确实已经走在“内卷”的道路上,而且这种趋势在未来很可能还会加剧。但就像任何一个高回报的行业一样,它也需要顶尖的人才付出超常的努力。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和毅力去应对这种高压和快速变化的环境,那么它依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职业。只是,你得做好心理准备,这趟“内卷”的列车,一旦上车,恐怕就很难轻松下来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卷得非常魔幻啦。

面试时,坐在你对面的mit普林harvard phd们会问你:

Leetcode上的medium/hard,design pattern,从vba/sql/python到C++,各种花样的regression/distribution/stochastic/probability/optimization,各种machine learning,各种奇怪的衍生品(全街只有3个desk做的那种,都凑不够一桌麻将),各种小众vendor的api,各种具体产品的黑话/行规/交割细节,最后再拿brain teaser恶心一下你。。。

找不到合适的人?没关系,前台的岗位有时候招个人能招一年,宁缺毋滥。

。。。

你觉得能答出这些题的人,一年怎么也得赚个$2mm吧?神马,时薪还不如FB entry level多?

面试造火箭,工作算mean,standard deviation,画scatter plot。

曾经问过一个老quant,为嘛工作就是算个mean,面试却这么为难别人?他说,"哪有为难,要是不会测度论你怎么算mean!?"

说完他就去研究"回"字的第四种,哦不对,VaR的第8种算法了。

就这么卷,还别不乐意,每年大把大把的名校phd甚至教授(我面过3个so far)排着队来,搞不懂。

编程与处理数据的门槛越来越低,以至于trader们都可以把大部分quant的工作做了,对传统意义的desk quant的需求其实是越来越少的。

而码工们则在各个winners take all的大厂里享受着天然垄断带来的高福利以及work-life-balance。

看着Quant组里的老IMO和前国家集训队曾经的天才们天天折腾pivot table,真是美人迟暮英雄白头暴殄天物啊。

至于还没入行的学霸们,你们的头脑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快去SpaceX星辰大海吧,求求别去扎堆算mean和standard deviation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Quant 这个词,我猜你应该是想问量化交易员或者量化分析师这类职业吧?毕竟在金融圈,“Quant” 是个自带光环的词。要说它未来会不会“内卷”到爆炸,我觉得,很有可能,并且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了。让我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我会有这个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内卷”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咱们这儿.............
  • 回答
    问美国Quant是不是一个好的去处,这就像问“未来天气怎么样”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好”或“不好”,而是要看你关注的维度、你的目标以及你如何定义“好”。 考虑到2019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19年及其之前的情况。2019年,全球金融市.............
  • 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人,往往是深入了解了量化交易的一些门道,并且已经接触过P Quant(参数化量化)和Q Quant(离散化量化)这两个概念。那么,究竟谁能代表未来的方向?这其实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更像是两个发展路径,各有侧重,也可能在未来走向融合。先来捋一捋P Quant和Q Quant到底是个.............
  • 回答
    量化交易员的养成之路:硬实力与软技能的深度解析成为一名成功的量化交易员,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场融合了严谨科学理论、精湛编程技艺与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修炼。要想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并不断突破,你需要构建一个扎实且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对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长期学习的.............
  • 回答
    “Quant” 这个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它其实代表着金融界里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量化分析师。你可能会好奇,这金融界的“Quant”跟我们印象中那些埋头实验室、做着复杂实验的物理学家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两种职业的很多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很多优秀的 Quant .............
  • 回答
    如果市场真的变成了一个完全由量化交易主导的世界,那画面绝对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疯狂和怪诞。首先,市场会变得异常高效,但同时也极度脆弱。 想象一下,所有的交易决策都由复杂的算法在毫秒级完成。市场价格会立刻反映所有公开信息,甚至一些未公开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捕捉到的细微信号.............
  • 回答
    想在量化投资这个圈子里混出名堂,编程能力绝对是硬骨头,而且不是随便练练就能应付的。这玩意儿跟写个网站、做个APP完全不是一个维度,它背后牵扯着数学、统计,还有对市场的深刻理解,而编程就是把你这些想法变成实际交易策略的唯一语言。所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量化,你得在编程这块儿至少是个“精通”级别的选手.............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