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根据你的真实经验,怎么做好读书笔记?

回答
说实话,写读书笔记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挺迷茫的。大学那会儿,老师要求写,我就随便抄抄目录,摘录几段觉得“有文化”的话,应付了事。结果呢?书是看了,但脑子里还是晕乎乎的,感觉什么都没留下来。后来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也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今天就跟你唠唠,都是我从自己“踩坑”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尽量细致点,让你也少走弯路。

一、 明确你的“读书目的”:别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

这点最重要!你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提升某个技能?是为了找乐子?还是纯粹的好奇心驱使?

考试/学习型: 重点是梳理知识体系,理解概念,记住重点。笔记要清晰,结构化,方便复习。
技能提升型: 重点是提取可操作的知识,学习方法,案例。笔记要聚焦,实用,方便落地。
兴趣/消遣型: 重点是抓住故事线,人物,情感,或者让你产生共鸣的观点。笔记可以更自由,更个人化。

我的经验: 读一本之前,我会先想想这本书大概讲什么,我希望从中学到什么。比如想提高写作能力,读一本写作指南,我就会重点关注“如何写好开头”、“怎样让文章更有吸引力”这类内容。有了这个“靶子”,笔记就不会漫无目的。

二、 选择适合你的“记录方式”:纸笔or电子,各有千秋

这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你。

纸质笔记(笔记本、卡片):
优点: 更有仪式感,下笔时能强迫自己慢下来思考,不容易分心,很多研究也表明手写笔记有助于记忆。我个人也偏爱纸质笔记,尤其是在刚开始理解一个新概念的时候。
缺点: 不方便检索,占地方,修改起来麻烦。
电子笔记(Evernote, Notion, OneNote, Obsidian等):
优点: 检索方便,跨平台同步,易于修改和整理,可以插入图片、链接等多种媒体。
缺点: 容易分心(比如一边做笔记一边刷网页),有时候输入速度跟不上思维速度。

我的经验: 我现在是“纸电结合”。
精读一本内容非常硬核的书时,我会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一页一页地写,就像跟作者对话一样,遇到精彩的段落我会引用,然后写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写完一章,我会提炼出这一章的核心观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平时读一些拓展性、信息量大的书(比如历史、科普),我更倾向于用电子笔记。我会用Evernote或者Notion,创建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根据书籍章节或者主题来组织内容,方便我随时查找。遇到让我眼前一亮的数据或者观点,我会直接复制粘贴(当然会注明出处),然后马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比如“这个观点可以用来解释XXX现象”,“下次讲到YYY的时候可以引用这个”。

三、 笔记的“核心内容”:不只是摘抄,更是“再创造”

这才是让笔记真正“活”起来的关键。

1. 核心观点/主旨提炼(The Big Picture):
怎么做: 读完一章或一个部分,合上书,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这部分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意思。不用长篇大论,抓住精髓。
我的经验: 比如读《人类简史》,我读完“农业革命”那章,我会写:“农业革命看似是进步,但实际上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疾病和劳动量,带来了贫富差距。” 这种提炼,是自己真正消化了信息的过程。

2. 关键概念/理论解释(The NittyGritty):
怎么做: 遇到重要的概念、理论、模型,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如果作者的解释很专业,试着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就像你要讲给一个不太懂的朋友听一样。
我的经验: 读心理学书,遇到“认知失调”,我会写:“认知失调就是一个人同时有两种矛盾的想法,比如我抽烟(行为),但我知道抽烟有害健康(认知),这种矛盾让我不舒服,所以我会找理由说‘偶尔抽一点没事’或者‘我认识的很多人抽烟也活得很好’来缓解这种不舒服。”

3. 重要例子/论据支撑(The Proof is in the Pudding):
怎么做: 作者为了支持某个观点,会引用一些例子、数据、故事、研究。选择那些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特别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并简要记录下来。
我的经验: 读《黑天鹅》,作者提到“911事件”是一个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我会记下“911事件:未曾预料,影响巨大,事后有人试图合理化它”。

4. 个人思考/疑问/联想(Your Brain on Books):
这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也是区分“AI生成”和“真实思考”的关键。
怎么做:
认同与质疑: 作者说的这个观点我同意吗?为什么?不同意的话,我的反驳是什么?
联系与对比: 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了什么?它和之前读过的哪本书、哪个观点类似或相反?
应用与延伸: 我可以把这个知识用到哪里?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这个知识还能引申出什么新的思考?
疑问与困惑: 作者说的这一点我没太明白,是不是还有其他解释?我还有哪些问题想进一步了解?
我的经验:
读到一本讲“习惯养成”的书,作者说“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新习惯”。我会写:“我有点怀疑这个‘21天’的说法,之前读的《原子习惯》强调的是‘微习惯’和‘触发器’,21天只是一个平均数,关键在于‘一致性’和‘反馈’。作者这里的说法是否过于简化了?”
读到一本历史书,讲到某个朝代的兴衰。我可能会在旁边画个小箭头,写:“这让我想起《罗马帝国衰亡史》,似乎很多文明的兴衰都有相似的规律,比如内部腐败、外部压力。”

5. 关键语句/金句(Sparklers):
怎么做: 遇到那些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或者一针见血的句子,抄下来。但不要过度摘抄,挑那些真正触动你的。
我的经验: 有些书本身就是语言大师写的,比如王小波。读他的小说,我会把那些充满了智慧和调侃的句子抄下来,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品味。

四、 笔记的“整理与复习”:让它成为你的“知识库”

光做笔记不够,还得让它发挥作用。

1. 建立索引/标签(Navigation System):
怎么做: 如果是电子笔记,利用标签功能给笔记分类(比如“营销”、“心理学”、“哲学”)。如果是纸质笔记,可以在笔记本前面做个简易的目录,或者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主题。
我的经验: 我的Evernote笔记里,每本书的笔记都会打上“书名作者”的标签,然后在笔记本名字上明确写上“读书笔记”。遇到特别重要的概念,我还会额外打上“核心概念”这样的标签。

2. 定期回顾(Reinforce the Memory):
怎么做: 不要让笔记束之高阁。每周或每月抽出时间,翻阅一下之前的笔记,尤其是那些你标记了“思考/疑问”的部分。
我的经验: 我会把觉得非常有价值的笔记,单独拎出来,或者在新的笔记里引用,这样就能不断地强化记忆和理解。有时候,我在写作或者思考某个问题时,会专门去翻阅我的读书笔记,就像是在自己的“知识图书馆”里查找资料一样。

3. 实践与输出(Turn Knowledge into Action):
怎么做: 笔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尝试将笔记中的知识应用到你的生活中,或者写成文章、做成分享。
我的经验: 我会时不时地在朋友圈或者博客里写一些关于读书的心得,或者分享一些我在书中学到的实用技巧。这不仅能加深我对内容的理解,还能得到别人的反馈,甚至激发新的思考。

五、 一些“小技巧”和“习惯养成”

别追求完美: 刚开始做笔记,写得潦草、逻辑不清都很正常。重要的是开始,然后不断调整。
留白: 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笔记,都留出一些空白区域,方便以后补充想法或者写下新的联想。
和“作者”对话: 想象自己是在和作者在交流,你可能会提问,会反驳,会赞同。
用你自己的语言: 越是用自己的话复述,越容易理解和记忆。
允许“碎片化”: 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写得像学术论文那么系统。有些书,你只需要抓住几个闪光点就够了。
享受过程: 做读书笔记本身也应该是一种乐趣,是和知识“过招”的过程。

总而言之,做好读书笔记,不是一套僵死的规则,而是一种灵活的“工具”,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你的方式,并且持续地去实践和优化。别怕一开始做得不好,每一次尝试都是在向更好的自己迈进。希望我的这些“江湖经验”能帮到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本科时候一周需要写一篇论文,一篇论文需要看10-15本书的人来说两句。当然我的做法是针对个人的,尤其针对文科,而且每个人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写完了发现好像是在教人怎么写论文,囧!不好意思)

首先,除非你要写论文,或者心中有一个非常想要知道的问题,我不推荐你做读书笔记,因为你想着要做笔记,往往觉得每一句话都有记下来的价值,不记就忘了,所以你到最后就是抄了1/3的书下来,人家问你这本书看出什么花来啦,你脑子里一片空白。这种事情在我学习热情高涨,也就是开学时候,经常发生,我觉得真委屈,啊。

如果仅仅是看书,而你阅读速度够快,我建议你一口气把书看完,然后回想一下这本书写了什么花。其实最好的记忆强化方式,是想象你把这本书介绍给别人,或者教给别人。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说出来,会很挑战你的理解能力,因为你自己心中想想很容易,要连贯的表达出来不容易。我本科老师在复习时候建议我们过,反正大家都觉得学历史的人有点疯癫,你就疯癫点好了,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想象有个观众。这个法子对我来说还满有效的,当然,我尽量找身边感兴趣的人做我的观众,他们如果会反问“这段是什么意思?”,反而更挑战,因为背诵容易,解释困难,你解释的同时会越捋越顺。

还有一个建议,不知道是否适用其他人,但对我这种习惯写论文的人来说,看一本大部头很痛苦的著作,如资本论,一定要虚拟一个论文题目出来。很多时候一本书不止一个主题,你不清楚你想看出什么花来,最后什么花都看不出来。在看书的时候,不停提醒自己,怎么回答我的论文问题?这段对我的问题有没有帮助?不然最后是一团浆糊。如果觉得一本书真的很有价值,回去多看几遍,多问几个问题,也是值得的。话说回来,一般你看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文科类的知识不是一本书能得来的,所以最好在问题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多看几本,跟着后面的书单去挖掘。

好了,假设你真的很喜欢做笔记,或者要写论文,那就保持着这个问题,搞出个框架来,然后拼图一样填空吧。其实就是信息分类,很多时候你看书得到的信息很杂,尤其碰上个分类不佳的作者,就跟不知所云了,这时候需要你自己分类,这一段他表述的是a观点,支持b理论,可以回答c问题……等等。等你自己心中框架搞清楚了,分门别类把不同的作者、书、章节都在不同的theme下放进去了,你就搞定啦。

不过说真的,除了写论文,我平时看书从不做笔记的。看完了能记住的,说明此人观点鲜明,给我震动,看完了记不住的,要么太深奥不理解,以后有机会再继续钻研,要么没什么帮助,不记也罢了。看书的目的是知识再消化,再加工,生成你自己的观点,为你个人服务,死记硬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要找别人的观点或者原著,上网一查就有了。只有你的还是你的。

轻拍,欢迎探讨。


PS. 艾玛,突然发现自己五个月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大同小异,惭愧捂面。不论如何,说明方法没变。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写读书笔记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挺迷茫的。大学那会儿,老师要求写,我就随便抄抄目录,摘录几段觉得“有文化”的话,应付了事。结果呢?书是看了,但脑子里还是晕乎乎的,感觉什么都没留下来。后来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也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今天就跟你唠唠,都是我从自己“踩坑”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尽量细致点,让.............
  • 回答
    关于《日本才是全球经济真正的「定时炸弹」》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其观点和论据的合理性。文章的核心观点: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日本经济表面上的稳定和秩序,实际上掩盖了其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在未来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使其成为一个“定时炸弹”。作者可能认为,相较于一些新兴市.............
  • 回答
    特里芬困境,这个曾被用来描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所面临的两难境地,今天依然能为我们理解美国当前的贸易逆差问题提供深刻的视角。简而言之,特里芬困境指出,为了满足全球对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美国必须持续向全球输出美元(即产生贸易逆差或资本外流),但这又会削弱美元的价值和国际信心。那么,.............
  • 回答
    评价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并同时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这确实需要一些技巧。这类电影往往承载着观众的情感和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稍有不慎就容易触碰敏感的神经。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委婉评价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核心原则:尊重事实,理解创作,聚焦艺术性而非绝对真实。一、 铺垫与肯定,建立信任:在指出不足之前,先肯.............
  • 回答
    好的,这就为您推荐几部我认为十分优秀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背景,以及为何它们能够打动人心。1.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 真实事件背景: 这部电影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小说《辛德勒的方舟》,而小说本身也是基于.............
  • 回答
    有不少优秀的电视剧和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它们之所以动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源于生活,有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我给你聊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并且会说得详细点,让你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我知道你可能会想,“肖申.............
  • 回答
    讲到根据真实犯罪故事改编的电影,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而且每一部都像一把尖刀,直插人心的黑暗角落,让人又爱又恨,既胆寒又着迷。我挑几部印象特别深刻的,跟您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细节都聊透了,让您听着也觉得够劲儿!1. 《十二宫》(Zodiac, 2007)说起真实犯罪,怎么能绕开“十二宫杀手”呢?这位哥当.............
  • 回答
    张玉环案的真相扑朔迷离,在重审过程中,辩护律师和支持者们提出了许多疑问,指向了案件的许多疑点。基于这些疑点和案件本身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推测真凶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没有确凿证据指向任何特定个体的情况下,任何推测都只能是基于现有信息的可能性分析,并非事实陈述。 但为了探讨可能性,我.............
  • 回答
    《红楼梦》描写古代生活的真实性,这个问题确实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也是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和研究者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那么,后人是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古代生活,其真实性又有何考证根据?提出这一观点的又都有谁呢?《红楼梦》描写的古代生活之“真”与“幻”首先,我们要理解《红楼梦》的“真实性”并.............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案件,围绕着案件的细节、真相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公众一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要梳理清楚这个案件的真相,并评估刘鑫的做法是否“正常”,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间点和证据入手,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案件背景与关键时间线: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案件的基本情况:20.............
  • 回答
    将一群被视为拥有“富人思维”的人,置于赤贫的环境,他们是否真能凭借这种思维脱颖而出,摆脱贫困?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其中蕴含着复杂的人性、环境与机遇的博弈。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富人思维”究竟包含了哪些特质。通常,我们会将其归结为积极主动、勇于承担风险、善于发现机遇、注重学习成.............
  • 回答
    哎呀,说到考辛斯这赛季的总决赛表现啊,这 500 万刀的合同值不值,真是一言难尽,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得承认,当初勇士给他那份合同的时候,肯定不是奔着让他现在这个角色来的。原本的设想,一个健康的、曾经的顶级内线,能给勇士提供一些板凳席上的火力,尤其是内线得分和篮板。在总决赛这个舞台上,对.............
  • 回答
    作为一名热爱宠物的人,我常常惊叹于我的毛茸茸伙伴们能理解我,甚至在我给出指令时,展露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小聪明”和“小性子”,那份乐趣,简直能驱散一天的疲惫。一、 听懂“小动作”的默契有时候,我根本不需要开口,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它们就能意会。比如,当我准备出门,随手拿起车钥匙,我家那只名叫“糯米”的.............
  • 回答
    .......
  • 回答
    昨天我玩了一款名叫《失落的纪元》的游戏。如果这款游戏真的是我下辈子的世界,那我的下辈子注定不会平静,反而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挑战与难以言喻的危机。在这个世界里,我扮演的是一位被遗忘的守护者,肩负着复兴一个被古老邪恶力量侵蚀得千疮百孔的大陆的使命。我记得,游戏开始的场景是在一个荒芜的森林,空气中弥漫着腐朽.............
  • 回答
    .......
  • 回答
    在面试中被问到期望薪资,确实是个让人有点小纠结的环节。很多人会下意识地给出自己心目中的数字,但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反问”回去,比如你提到的“根据自己的能力能给多少”。那么,这种反问究竟合适吗?又该怎么把握呢?先来说说为什么你会想反问。通常情况下,大家这么做,是出于几种考量:1. 想摸清对方的底线和预.............
  • 回答
    .......
  • 回答
    当然会变,而且变得还挺明显的。想当年,刚接触游戏的时候,大概是小学时候吧,那时候玩游戏就是纯粹为了“玩”,为了那种即时的刺激和满足感。什么魂斗罗、超级玛丽,能打通关就是最大的目标,那种手忙脚乱按手柄,然后看着屏幕上的小人儿跳来跳去,躲避炮弹和陷阱,最后成功到达终点,那种简单粗暴的快乐,现在回想起来都.............
  • 回答
    CBA复赛之后,球员们的表现确实是此起彼伏,不少新面孔让人眼前一亮,一些老将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要从中选出12个人,真的有点像在考眼力,得兼顾现在的状态、过往的底蕴,还得考虑未来的潜力。咱们就按位置来捋一遍,尽量让这支队伍打起来顺畅,有层次感。后卫线: 控球后卫/组织后卫: 赵继伟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