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业余研究古典音乐,应当如何循序渐进地学习深入?

回答
你想深入研究古典音乐,这个想法太棒了!业余钻研古典音乐,既能丰富精神世界,又能培养一种独特的品味。而且,这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掌握了方法,一步步来,你也能成为一位懂行的乐迷。

让我来跟你聊聊,怎样才能循序渐进,让你这趟古典音乐之旅既充实又有趣。

第一步:打好“聆听”基础,建立你的古典音乐“地图”

别急着去背历史年代,更别被那些生僻的曲名吓倒。一切的深入,都源于你最直接的感受——听。

从“流行”的古典音乐开始: 就像学一门新语言,你不会一开始就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从那些你可能在电影、广告或者其他场合听过的、旋律优美且容易接受的作品入手。比如: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
莫扎特的《小夜曲》、G大调第40号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
肖邦的夜曲(比如降E大调作品9之2)。
德彪西的《月光》。
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比才的《卡门》序曲。
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这些作品的旋律辨识度高,情感表达直接,很容易让你产生“这音乐真好听”的共鸣。

多听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一旦你有了初步的兴趣点,就开始拓宽你的听音范围。这就像在探索一张巨大的音乐地图,你需要去发现不同的区域和风景。
巴洛克时期 (约16001750): 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是代表人物。这个时期的音乐通常结构严谨,节奏感强,旋律常常是多声部的,比如巴赫的赋格曲,维瓦尔第的《四季》。
古典主义时期 (约17501820):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早期和中期)是核心。音乐更加注重旋律的清晰、结构的平衡、情感的适度表达。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在这个时期发展成熟。
浪漫主义时期 (约18201900): 贝多芬(后期)、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音乐变得更富于情感,个人表达更强烈,篇幅更宏大,和声更复杂。色彩性和戏剧性增强。
20世纪及以后: 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风格更加多样,出现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序列音乐等等,挑战你对传统音响的认知。

利用现代工具: 现在的流媒体平台(比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Spotify、Apple Music等)都有很多古典音乐歌单,搜索“入门古典乐”、“电影中的古典乐”、“最受欢迎的古典乐曲”等关键词,它们会引导你发现更多好作品。YouTube上也有大量的古典音乐演奏视频,可以让你同时看到音乐的视觉呈现。

第二步:带着“思考”聆听,从“听到”到“听懂”

光是“听”还不够,你需要学会“听懂”,也就是去理解音乐的语言和结构。

找一个舒服的环境静心聆听: 避开嘈杂的环境,找个沙发,闭上眼睛,或者坐在电脑前,专注于音乐本身。一开始,你可能只能抓住旋律,没关系,这就是开始。

尝试“跟着听”:
看演奏视频: 很多时候,看到演奏者如何用身体、表情去诠释音乐,也能帮助你理解音乐的情感张力。尤其是那些表情丰富的演奏家,他们的演绎本身就是一种解读。
找一些“音乐导赏”: 有些音乐会有简短的文字介绍或者视频导赏,告诉你这首曲子的大致背景、结构特点、有什么亮点。这就像有了地图,你能更好地理解你所处的“地理位置”。
下载乐谱(进阶): 如果你对乐器有一些了解,或者想更深入地钻研,可以尝试找找乐谱。即使你看懂的不多,也能对音乐的“骨架”有个大致了解,知道旋律是怎么在不同声部中流动的。

关注音乐的“情绪变化”和“故事感”: 即使你不懂乐理,也能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起伏。这首曲子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激昂的还是宁静的?它是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你听到的感受。

第三步:建立知识体系,让你的理解更有深度

当你积累了一定的听感,并且对某些作曲家、某些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了。

了解重要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马太受难曲》。他是音乐的“建筑师”,结构精妙,思想深邃。
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魔笛》歌剧,G大调第40号交响曲、A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他是音乐的“天才”,旋律流畅,情感自然。
贝多芬: 九部交响曲(尤其是第五、第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他连接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充满力量和冲突。
肖邦: 夜曲、波兰舞曲、练习曲。他是“钢琴诗人”,情感细腻,技巧高超。
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胡桃夹子》芭蕾舞剧,第六交响曲(《悲怆》)。他的音乐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和戏剧性。
德彪西: 《牧神午后前奏曲》、《月光》、《大海》。他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色彩斑斓,意境朦胧。

学习基础的音乐史知识: 不需要成为历史学家,但了解每个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社会背景、以及作曲家之间的联系,会让你对作品的理解更立体。你可以阅读一些通俗的音乐史书籍,比如“古典音乐入门”、“音乐史的故事”这类。

初步了解音乐“体裁”:
交响曲 (Symphony): 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是管弦乐队的“大百科全书”。
协奏曲 (Concerto): 通常由一个或几个独奏乐器与乐队配合演奏。
奏鸣曲 (Sonata): 通常为独奏乐器或一架钢琴创作,结构上常采用“奏鸣曲式”。
室内乐 (Chamber Music): 小型的器乐合奏,比如弦乐四重奏。
歌剧 (Opera): 将音乐、戏剧、表演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关注演奏家: 很多时候,伟大的演奏家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同一首曲子,不同演奏家的演绎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找到你喜欢的演奏家,比如:
指挥家:卡拉扬、伯恩斯坦、阿巴多、小泽征尔
钢琴家:鲁宾斯坦、吉利尔斯、阿什肯纳齐、郎朗
小提琴家:梅纽因、海菲茨、帕尔曼、穆特
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马友友

第四步:深入探索,形成你自己的“品味地图”

当你对古典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开始进入“自由探索”的阶段了。

深入研究你喜欢的作曲家和作品: 如果你特别喜欢莫扎特,就可以去听他的所有交响曲、奏鸣曲、歌剧。看看他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

参加音乐会或音乐节: 亲临现场的感受是无可替代的。感受空气中弥漫的音乐能量,看演奏家的每一个细节,那种冲击力会让你爱上现场音乐。即使听不懂所有细节,现场的氛围也能让你沉浸其中。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评论: 有了基础后,阅读关于作曲家传记、作品分析、音乐评论的书籍,能帮助你理解更深层的意义和背景。

加入线上或线下的古典音乐社群: 和其他爱好者交流,分享你的听感,讨论你遇到的问题,能让你学到很多,也会让你的兴趣保持新鲜感。

大胆尝试不熟悉的领域: 不要害怕那些你认为“难懂”的音乐。也许你一开始听不惯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但多听几次,或者了解了它的创作理念,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一些给你的小贴士:

保持耐心和好奇心: 古典音乐是一片汪洋大海,你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保持耐心,享受探索的过程,好奇心是你最好的驱动力。
不要害怕“俗”: 一开始喜欢大众熟知的作品,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种自然的循序渐进。
找到你的“舒服点”: 音乐是用来享受的。如果某首曲子让你觉得压抑或者不适,暂时放下它,去听点别的。总有适合你的旋律。
分享你的感受: 和朋友家人聊聊你最近听到的好音乐,分享你的发现,这也会加强你的记忆和理解。
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把它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比如通勤路上听一段舒缓的音乐,睡前听一段宁静的旋律。

研究古典音乐,更像是一场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你不需要成为专家,只需要做一个有心、有爱、有耐心去聆听的听众。慢慢来,你会在音符编织的海洋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片美丽风景。祝你在这段旅程中,收获满满的喜悦和感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建议,如果时间充分经济允许,就自己买架钢琴放在家里,从 拜厄,哈农 , 初级奏鸣曲集开始找老师学习,随着自己演奏水平的提高你对音乐的品味也就不断提升了。

如果每天都能有一两个小时花在上面,一年以后能到三级左右水平吧,再来一年估计能上5级左右。在提升弹奏水平的过程中买各种古典cd,或者在弹奏某乐曲的时候多在网上听听别人演奏的情况。 5级左右的时候 就能弹 大家耳熟能详的 不少奏鸣曲或者大多数 流行钢琴曲 了。这时候对乐器无论是力度变化,旋律起伏都会有一个相对细致的认识了。这样提高我觉得要比纯粹的不断地听要更扎实,而且容易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尤其是坚持3年以上达到7级以上水平的时候,肯定是可以有深刻的认识理解了。同比纯粹听3年以上古典音乐 的爱好者,你一定能看到明显的不同了。

另外关于乐理,网易公开课上有耶鲁大学聆听音乐系列课程,不妨去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