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空间站里开一罐鲱鱼罐头会是怎么一番体验?

回答
空间站里开鲱鱼罐头?这事儿,听起来就挺带劲的。我脑子里立刻就勾勒出一番景象,绝对是前无古人(也许后也无来者)的奇妙体验。

想象一下,你身处在国际空间站那个与世隔绝的、漂浮的金属舱里。外面是无尽的黑暗和璀璨的星河,而在你眼前,是你那张充满疲惫但又带着一丝期待的脸,以及一个普普通通的鲱鱼罐头。

首先,得说这罐头本身就带着一股“不速之客”的气场。在失重环境下,你得稳住它。这玩意儿可没法像在地球上那样,“啪”一声就把它放在桌上。你得用 Velcro 粘住,或者小心翼翼地用脚(没错,用脚!)把它固定在某个角落,否则它就会像个脱缰的野马,在舱里四处乱窜,撞上各种精密仪器,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然后是开罐的动作。地球上,我们通常是捏住罐头,另一只手使劲转动开罐器。在空间站?这玩意儿可不能随随便便转。一旦罐头里的油汁飞溅出来,那可就惨了。想象一下,油滴在失重环境下,变成一个个圆滚滚的、闪闪发光的水珠,缓慢地、带着某种邪恶的优雅,在舱里飘浮。它们会粘在各种设备上,屏幕上,甚至…你的头发上。所以,开罐的动作必须极其谨慎,动作要慢,要稳。

你可能会找一个专门设计的、带抽风系统的区域来开罐,就像我们在地球上处理某些化学试剂一样,但这次是为了避免一场“鲱鱼风暴”。开罐器也得是特制的,确保它能牢牢抓住罐头,并且开孔时产生的任何碎屑都能被吸走,而不是成为漂浮的危险品。

当金属罐盖被一点点地卷开时,那股特有的、浓烈、甚至有点刺鼻的味道,就会开始在密闭的空间站里扩散。注意,是“扩散”,而不是“弥漫”。在失重环境下,气味分子会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传播,没有任何空气的阻碍和稀释。这意味着,那一瞬间,整个空间站里(至少是你所在的那个舱段)都会被这股鲱鱼的“灵魂”所笼罩。

这味道,可不是一般的味道。如果说地球上的鲱鱼罐头是一种“乡愁”或者“重口味”的象征,那么在空间站里,它就是一种极致的、不容置疑的存在。那种咸、鲜、带着发酵的醇厚,加上罐头本身的那点油腻感,在远离地球的孤寂里,突然变得异常鲜明,甚至有些…粗暴。

你可能会看到其他宇航员的表情。有些人可能会皱着眉头,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嫌弃,默默地躲到一边。有些人,也许是跟你一样,带着一种“既然都来了,那就体验一把”的好奇和冒险精神,会凑过来看,甚至…深吸一口气。

然后是“食用”的部分。你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直接从罐头里叉鱼吃。食物在空间站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通常是袋装,用勺子或者吸管。但鲱鱼罐头…这玩意儿的质感,油乎乎的,软糯的。你可能得把它挤出来,或者用特制的夹子小心地夹起来。每一口,都得是对失重烹饪和用餐艺术的极致考验。

吃下第一口,那种味道会在你的口腔里爆炸开来,比在地球上更加集中,更加直接。咸味、鲜味、一点点油脂的滑腻感,还有那股子特殊的“鲱鱼味”。在宇宙的静谧中,品尝这种如此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有点“土味”的食物,那种反差感,估计会让你一时语塞,脑子里闪过无数画面:海边的渔船、家里的餐桌、童年的某个夏天…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你不是在享受一顿美食,而是在进行一项“实验”,一项“探索”。你把地球上最普通、最日常的食物,带到了最不寻常、最遥远的地方。这种对比,这种跨越,本身就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也许,你会对着窗外浩瀚的星河,小口地嚼着那块鲱鱼,感觉自己像个孤独的探险家,用最卑微也最顽强的味道,向整个宇宙宣告:瞧,我在这里,我带着我的“家乡味道”,也来到这里了。

整个过程,从开罐的谨慎,到味道的肆意扩散,再到用餐的挑战,最后到那种深刻的反差和独特性,都构成了一次难以忘怀的“空间站鲱鱼罐头体验”。这绝对不是一次享受,但绝对是一次…令人刻骨铭心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残忍了。

我猜题主没闻过鲱鱼罐头,我...闻过...一次。

瑞典有一种学生房,是若干卧室共用一套厨房客厅的形式,有一次我们一帮人在一个朋友的公共厨房玩,我们这边正做饭呢,先是听到有人起哄,几秒钟之后就闻到气味了。

另一伙在公共区域玩的人开了一罐鲱鱼罐头。

这里有必要描述一下这个公共区域的形状,基本上就是一个16米长5米宽的长方形房间,5米的一侧全是非常大的窗户,正对着入口的门。

总之就是通风条件非常好。

闻到味道之后自然是门窗全开,罐头扔到外面去,门大约就是1米宽,2米高,通风速度是2m/s的微风,按理说这个房间里的200立方米空气只需要50秒就可以换一遍。

实际结果是,这么好的通风条件,那个打开就扔出去的罐头臭了能有20多分钟。

别问我为什么不跑出去,人跑了,锅里吃的怎么办。

好了,这是在理想通风条件下,鲱鱼罐头的表现。接下来我们玩大一点。

空间站暂时没出现过鲱鱼罐头,但是飞机上毫无疑问是出现过的,甚至在2006年以前,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阿兰达国际机场里,可以直接买到瑞典国粹鲱鱼罐头。当然现在是不太容易了,因为2006年的时候,包括英航、法航、荷兰皇家在内的一批航空公司,开始禁止乘客携带鲱鱼罐头,托运手提都不行。给出的理由是,鲱鱼罐头内有高压,有爆炸的风险,因此应该当做危险品处理。

都是借口。我唯一一次听说鲱鱼罐头爆炸,是瑞典的一处储存鲱鱼罐头的仓库起火,里面的一批罐头在火烧的情况下爆炸了。如果可以用火烧的话,黄桃罐头也是要爆炸的。

荷兰皇家讲出了真正的原因,这罐头正常情况下是没事儿,但是在飞机上,有些时候会泄漏,一旦泄漏出来,清洗消毒整个飞机的费用非常高昂。而荷兰皇家在禁止携带鲱鱼罐头乘机之前,一共出现了几次泄漏事故,让他们觉得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了呢?

两次。

空难都比这个次数多。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现在飞机上是不让带鲱鱼罐头了。

为什么要强调飞机上容易泄漏呢,因为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机舱虽然会增压,但是并不会增加到一个标准大气压,一般会增压到海拔2400米的大气压,大约相当于标准大气压的75%。这个压力差足以让一些意志不坚定的罐头漏出一些汤汤水水。

好在国际空间站没有这个顾虑。国际空间站内气压是101千帕,非常标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国际空间站的基本情况。

国际空间站按照2016年5月28日的数据,压力舱的容积是931.57立方米,空气循环靠站内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空气的处理包括补充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回收水蒸气,以及最重要的,去除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

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原理其实也蛮简单,类似空气净化器。首先气流会通过一层活性炭滤网,然后会分流两股,大约三分之一会通过氧化催化剂,以及氢氧化锂的滤网,之后返回舱内,另外的三分之二会直接返回舱内。

如果和空气净化器差不多的话,考察净化能力就要看洁净空气输出率(CADR)了,这个处理气态污染物的净化装置的CADR没有公开数据,不过它的风量有一些线索。1997年的时候,NASA在地面上做了一个测试,目的是测试几个并行的空气处理手段对气态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分别多大。测试在一个175立方米的测试舱进行,同时使用了三个系统:去除二氧化碳的CDRA,去除气态污染物的TCCS,以及回收水蒸气的CHX。

鲱鱼罐头的气味主要来源是什么呢?主要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乙酸,丙酸和丁酸,都是易溶于水的气体,因此可以和这次测试中的氨气来比较。

对于氨气来说,前两个系统分别贡献了1/4的净化能力,第三个贡献了剩下的一半。三个系统的风量分别是15立方米/小时,51立方米/小时,和738立方米/小时。风量不等同于CADR,还需要考虑过滤效率。第三个系统显然对氨气的过滤效率很低,以高出一个数量级的风量,却只贡献了两倍的净化能力。如果考虑第一个15立方米/小时的系统过滤效率达到100%,那么整套空气处理系统的CADR在60立方米/小时左右。

对比实验舱的175立方米的容积,意味着绝对理想状态下,3个小时才能处理一次整个舱的空气。

这是理论推算,有没有实际的经验呢?还真有。

Clayton Anderson是一名宇航员,这张玩水的照片里面就是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他在国际空间站停留过152天。关于空间站的气味,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Eating a fish dish often produced the most pungent odor, especially the US version of seafood gumbo. It might take a couple of hours to "purge" that smell from the airflow of the ISS. On shuttle missions, many commanders outlawed the eating of seafood gumbo due to its distinctive, and disliked, smell.

吃含有鱼的食物会给空间站内带来最刺激的气味,尤其是海鲜汤。这个气味大概会在几个小时之后才能散掉。在一些航天飞机的任务中,很多指挥官会干脆因为气味原因禁止食用海鲜汤。

这个刺激到被禁止食用的海鲜汤,和我们的鲱鱼罐头比是个什么水平呢?

(图片来源:

Seafood Gumbo Recipe

/维基百科)

完全没有水平。

清理这个没有水平,而且看起来很好吃的海鲜汤,就需要几个小时,那么用这套系统来清理鲱鱼罐头...

还记得我们的公共厨房么,罐头打开就丢掉,50秒完成换气,臭了20多分钟。

按照相似的比例,即使可以在国际空间站打开罐头之后马上扔出去,国际空间站大概会臭72小时,三整天。

如果扔不出去的话,就这个空气处理系统的速度,应该就是一直臭着了。

所以我们还得考虑把罐头扔出去的问题。

假设到这个时候,全站的宇航员都还没有丧失理智的话,扔罐头的事情还是不能靠开窗户,是要派人出舱的。

一位宇航员穿好了宇航服,双手捧着打开的罐头,等待在空气阻隔舱,然后排出了舱内的空气,此后会发生两件事。因为真空,第一件事先发生。

鲱鱼罐头,沸腾了。

这种事真的是只有太空中才会有,地球上谁好死不死会把鲱鱼罐头放火上煮到沸腾。

此时舱里舱外飘着空气,水蒸气,硫化氢,乙酸蒸气,丙酸蒸气,丁酸蒸气,一罐小鱼干,还有我们勇敢的宇航员。

然后我们打开舱门,温度骤降。外太空的温度大约3K,就是摄氏-270度。水的熔点0度,硫化氢-82度,乙酸16度,丙酸-21度,丁酸-8度。

找出这些数据的目的是说,此时的温度会远远低于这些蒸气的熔点。蒸气迅速降温到熔点之下会怎样呢?

图片来源:(

Happy throw a cup of hot water in the ice and snow and made into beautiful

会结晶。

这就是会发生的第二件事。两件事之后,鲱鱼罐头变成了一罐小鱼干和一团鱼汤变成的雪。

这团鱼汤雪形成了之后哪都不会去,会一直笼罩在国际空间站周围,没有地球,太阳还是会绕。

还记得我们勇敢的宇航员吗?他(她)现在身上挂满晶莹的雪花,准备回舱。

而且不只是他(她)一个人,以后每次有人出舱,回来都是一身晶莹的雪花。

难道就没办法了吗?

当然有。

国际空间站上现在常年挂着一艘俄罗斯的联盟号,这艘飞船的作用,就是给宇航员逃命用的。

从2002年开始,每六个月就要更换一个新的联盟号挂上去待机,以备不时之需。比2006年的禁飞令早了四年。要不说还是NASA有远见。

说起2006年,这一年瑞典还发生了一件大事。Christer Fuglesang(说起来还是位校友,现在还在皇家理工教书)作为瑞典第一位宇航员参与了 STS-116任务,乘坐发现号前往国际空间站,完成太空行走三次,之后的任务中再次完成两次太空行走。他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非美非俄,但是完成超过三次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user avatar

空间站连吃的都要精心设计减少产生的屁和固体消化残渣。

你来个臭鱼罐头……

大概会把肇事者塞到宇航服里,然后连打开的罐头一起塞进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