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钻石」是 20 世纪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吗?真的没有价值?

回答
关于“钻石”是否是20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以及钻石是否真的没有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笼统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简化,但我们确实可以说,钻石的营销策略极大地提升了其价值,甚至在某些方面,其价格的形成远超其内在的物质价值。

下面我将详细讲述钻石的“骗局”论和价值论,并尽可能详尽地解析其背后的营销逻辑和市场运作。

第一部分:“钻石”是20世纪全球最精彩的营销骗局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钻石的营销运作在创造和维持其高昂价值方面,堪称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一,其策略之高明,甚至可以被部分人视为一种“精心策划的骗局”。

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钻石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市场价值,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其稀缺性(实际上,钻石的产量远超人们的想象)或实际使用价值(除少数工业用途外,普通消费者对钻石的装饰需求是主要驱动力),而是通过一个持续且极具影响力的营销活动,将“钻石=永恒的爱”的观念根植于全球消费者的心中。

核心论点:营销如何创造并维持了钻石的价值?

1. 钻石公司戴比尔斯(De Beers)的垄断与市场控制:
历史背景: 20世纪初,钻石的发现量大大增加,市场一度供过于求,价格低迷。戴比尔斯作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钻石矿业公司,为了维持钻石的高价,采取了极其有效的市场控制策略。
“垄断性”供应: 戴比尔斯通过收购或控制全球主要的钻石矿藏,有效地控制了钻石的供应量。他们采取“限制供应,维持高价”的策略,即不将所有发现的钻石都投入市场,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有选择性地释放钻石。这种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是支撑高价的基础。
库存控制: 戴比尔斯还控制着相当大的钻石库存,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在市场出现疲软时,通过减少供应来稳定价格。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稳价策略,让消费者相信钻石的价值是恒定的,甚至会增值。

2. “钻石=永恒的爱”的品牌塑造与情感绑定:
营销目标: 戴比尔斯的目标是让钻石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成为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表达永恒爱情的象征。
“A Diamond is Forever” 广告语的诞生: 这是整个营销战略中最具标志性的一环。在1947年,戴比尔斯与广告公司N.W. Ayer合作,创造了“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语。这句广告语看似简单,却极富洞察力,将钻石的物理属性(坚硬、不易磨损)与情感属性(永恒的爱)巧妙地联系起来。
深入人心的广告宣传:
大众媒体的广泛投放: 在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介上,钻石被反复宣传为爱情的终极信物。
电影植入和明星效应: 戴比尔斯积极与好莱坞合作,通过电影情节将钻石与浪漫、承诺和永恒的爱情联系起来。明星们在电影中佩戴钻石,进一步提升了钻石的吸引力。
针对不同人生阶段的消费驱动: 婚约是钻石最重要的消费场景。戴比尔斯成功地将钻石订婚戒指塑造成了婚姻的必备条件,制造了“没有钻石的订婚是不完整的”的观念。随后,又鼓励人们在纪念日、生日等特殊场合赠送钻石,扩大了消费群体和消费频次。
文化渗透: 这种营销不仅仅是广告,更是一种文化的塑造。它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购买钻石成为一种社会规范,甚至是一种情感义务。

3. 建立钻石的象征意义和高价值感:
人为制造的“稀缺性”: 如前所述,通过控制供应,钻石被塑造成比实际更稀有的宝石。
高价格作为价值的保证: 高昂的价格反过来又被用作钻石珍贵的证明。人们倾向于认为,只有昂贵的东西才有价值,而钻石的高价使其获得了“珍贵”的标签。
“三 C”标准与标准化: 切割(Cut)、颜色(Color)、净度(Clarity)以及克拉重量(Carat)这“3C”标准,为钻石的评价和定价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这使得钻石可以被量化和交易,同时也为分级和议价提供了依据,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尽管“3C”本身也存在主观性,但作为一种行业标准,它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结论:它是一场成功的营销“骗局”吗?

如果“骗局”的定义是指通过欺骗性的手段获取巨额利润,那么从“制造需求”和“夸大价值”的角度来看,戴比尔斯的营销确实具有“欺骗性”的成分。 它并没有直接欺骗消费者说“钻石毫无价值”,而是巧妙地将一种相对普通的碳晶体,通过营销和文化塑造,赋予了超越其物理属性的巨大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消费者购买钻石,往往是在购买它所代表的承诺、情感和地位,而不是钻石本身作为一种商品的内在属性。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一场成功的“交易”。 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价购买钻石,是因为他们相信钻石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认同。这种价值的形成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营销推动了需求,而需求又反过来支撑了价格。

所以,我们可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骗局”,而是一场极其成功的、通过精妙营销和市场操纵来创造和维持商品价值的案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其持续性、全球性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和利用。

第二部分:钻石真的没有价值吗?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和片面。钻石并非“真的没有价值”,但其价值的构成和市场价格的形成,确实与许多人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钻石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1. 工业价值:
硬度与耐磨性: 钻石是已知最坚硬的天然物质,这使其在工业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应用领域:
切割工具: 用于切割玻璃、岩石、金属等。
研磨剂: 用于抛光、打磨高精度零件。
钻探设备: 在石油勘探、采矿等领域用作钻头。
电子元件: 在高科技领域,钻石可以用作半导体材料、散热材料等。
工业钻石与珠宝钻石: 需要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工业钻石的产量和价值远高于珠宝钻石,它们通常有瑕疵、颜色不佳,不适合用于首饰,但其工业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2. 装饰与情感价值(主要价值所在):
美学价值: 钻石的火彩、闪光度和独特的光泽使其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装饰品。其稀有性(被市场塑造出来的稀有性)、坚硬度以及在光线下的折射和反射能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文化与社会象征: 如前所述,钻石已经成为爱情、承诺、忠诚、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是消费者愿意为其支付高昂价格的重要原因。
情感满足: 拥有和赠送钻石能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感、归属感和重要性。

3. 投资价值(非常有限且有争议):
传统认知: 过去,人们可能认为钻石具有保值增值的属性,尤其是在特殊时期或作为一种避险资产。
现实情况: 实际上,绝大多数购买的珠宝钻石在转售时,其价值会大幅缩水。因为市场价格中包含了大量的品牌溢价、营销成本、加工成本以及经销商利润。个人消费者很难以公开市场的价格转售钻石,除非是极品或通过专业渠道。
“二手钻石”市场: 二手钻石市场通常很薄弱,除非是稀有的、高质量的钻石,否则很难卖出好价钱。
投资替代品: 相较于黄金、股票或债券,钻石作为纯粹的投资品,其流动性和增值潜力非常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的投资选择。

为什么钻石的价格如此之高?

钻石的高价格并非完全基于其物理属性的稀缺性或实用性,而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人为的供应控制(戴比尔斯模式的遗留): 尽管戴比尔斯对市场的控制力已不如当年,但其建立的供需平衡和价格预期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
2. 营销与品牌塑造: 永恒爱情的象征、3C标准以及相关的宣传,极大地推高了钻石的感知价值。
3. 渠道利润与加价环节: 从矿场到消费者,钻石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开采、切割、抛光、分级、批发、零售,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利润。尤其是零售环节,为了维持品牌形象和 showroom 成本,加价幅度通常很高。
4. 高昂的“制造”成本:
营销费用: 大量的广告和公关投入。
切割与抛光: 将粗糙的原石打磨成闪耀的钻石,需要精湛的工艺和时间成本。
品牌溢价: 知名品牌如Tiffany, Cartier等,其钻石价格中包含了大量的品牌价值。
5. 信息不对称: 许多消费者并不完全了解钻石的真实价值构成,对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也知之甚少。

结论:钻石的价值是一种多维度、被塑造的价值

钻石确实有价值,但其绝大部分价值体现在“装饰性”、“象征性”和“情感性”上,并通过成功的营销策略被极大地放大和固定。 它的工业价值是实实在在的,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购买钻石更多是在购买一种社会符号、一种情感寄托和一种心理预期。

如果你将钻石的价格与同等重量的黄金或其它贵金属进行比较,你会发现钻石的价格远高于其物质价值的比例。 例如,从纯粹的物质稀缺性和储量来看,黄金的稀缺程度可能比许多钻石更高,但其作为投资品的价值却被普遍接受。

因此,说“钻石真的没有价值”是不准确的,但更准确的说法是,钻石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价值”,其市场价格与其内在的物质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之间存在巨大的“溢价”。这种溢价是营销、文化、品牌和市场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结来说,戴比尔斯的营销策略确实非常“精彩”,它成功地将钻石塑造成了不可替代的爱情象征,并借此控制市场、维持高价,创造了一个利润丰厚的市场。这既是一场精妙的营销运作,也是一次对消费者心理和文化认知的深刻洞察与利用。而钻石的价值,是多重价值的混合体,其中情感和象征价值占据了主导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贴一个以前的文章:


《卖钻石,一万克拉起包邮。(——将来我们会用大便做钻石。)》


“钻石一万克拉包邮”。这是一个淘宝店主的原话。这也不是噱头,他是认真的。

也许你会说:靠,谁会在淘宝买一万克拉钻石?你知道一万克拉钻石多少钱吗?

我确实不能准确地告诉你一万克拉钻石多少钱,我只知道某种钻石零售价是每一百克拉29元,量大优惠,所以一万克拉不会超过2900元人民币。

当然,他卖的不是大块的适合做首饰的大钻石,而是小块的人造金刚石,你也可以叫它金刚石磨粒,也可以叫它金刚石细沙,但是确确实实是金刚石,化学成分是碳单质,透明,高硬度。

稍微大一点的人造金刚石,略带黄色,直径4毫米左右的,淘宝零售价卖20元一颗。6毫米的要贵一些,可能卖到40元以上。有些已经被安装到一个金属把上,叫金刚石车刀,或者金刚石砂轮修正笔,价格从五元到上百元不等。

金刚石早已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便宜得很。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金刚石产量最高吗?南非?刚果?错。

世界上金刚石产量最高的国家是中国,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据估计,2014年中国的金刚石总产量至少在70亿克拉以上。

这些金刚石基本上用于机械制造、矿山、建筑之类的行业。工厂里磨硬质合金的金刚石砂轮,民工切瓷砖的金刚石切割片,钻井的金刚石聚晶钻头,都是用人造金刚石做的。

那么,为什么钻戒卖那么贵???!!!

啊,那是因为人民愚蠢,才会花大钱买那些无用的东西。

钻石商人要挣钱,首先得制造钻石文化。他们的文案会几十年如一日地提醒你:钻石是最珍贵的宝石,钻石象征着永远在一起,结婚60年叫钻石婚,优质未婚的优质男人叫钻石王老五,好男人应该给女人买钻石。

就这么一块无关紧要的小石头,怎么就能象征着爱情呢?当你饿肚子的时候,你真会觉得一颗钻石比一个煎饼果子更重要么?

对普通人来说,钻石毫无实用价值。那东西虽然硬,但是连一把小刀都做不了。以前的几千年,它除了作为装饰品之外几乎完全没用。

钻石的价格竟然还在不断上涨。首饰用的钻石竟然供不应求。钻石商画了一条价格上扬的曲线,告诉你钻石是可以投资和保值的。他们还不断强调:钻石矿快要开完了,现在不投资钻石,将来想买就不是这个价了。

亲,你们是有多傻,才会觉得钻石是适合保值和投资的?

如果你们稍微关注一下人造钻石的技术,搜索一下人造钻石技术的发展,就不至于蠢到这地步。

在中国就有不少研究人造钻石技术的人。有一个河南工业大学(大多数中国人没听过的大学),这所大学的实验室就制造了一些直径超过8毫米的人造金刚石,也就是可以磨出2克拉钻石的原料。

有些珠宝商说,人造钻石会有很多缺陷,不可能有天然钻石那么硬。

我先告诉你一件事:2010年12月,日本爱媛大学研究人员与住友电器工业公司合作,成功合成了世界上最坚硬的金刚石,其直径超过1厘米(可以做3克拉钻),这种圆柱形的金刚石被命名为“媛石”。研究人员入船哲男介绍说,媛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坚硬的人工金刚石,比普通金刚石坚硬很多,作为一种工业用品,它的寿命也比普通金刚石长好几倍。

有些人可能知道,金刚石的鉴定方法有光学法、比重法、硬度法、导热性测量、化学成分测量……用这些办法测量,媛石都符合。如果用媛石作为金刚石硬度标准来测其他的金刚石,反而可能把天然钻石判定为劣等货。

那些坚信钻石不会跌价的人说:实验室的东西要取代天然钻石成为首饰原料是不可能的。

我来告诉你这个领域最新的进展:

一位叫毛河光的美籍华人学者,以“化学气相沉淀法”(CVD)以一颗小钻石为基底,让甲烷中的碳分子不断沉积到钻石基底上,合成钻石一层层地增生,钻石便以基底为基础,迅速“长大”。毛河光的学生曾经拿着一颗用一周时间“长”起来的2克拉CVD钻石给一位具有GIA美国宝石学院珠宝鉴定资格的专家鉴定,那名专家给出的估价是二十万美元——实验室里 epitaxy 出来的钻石的纯度,根本不是天然宝石可以媲美的。

你应该可以相信有GIA鉴定资格的专家的技术水平。价值20万美元的钻石,就这么在一个炉子里只花了一个星期就长出来了。这颗钻石的生产成本是多少?据说远远不到5000美元。当然,这不是他们做的最大的钻石,他们早就做过10克拉的大钻石。

做钻石的原料是什么?毛河光博士对那些把钻石当宝贝的人说:“比如说,牛粪”。他不是说笑话,他是用甲烷做原料。甲烷完全可以用牛粪发酵得到,当然也可以用人的大便来做。

如果你熟悉半导体制造技术,或者懂一些材料学,可能会知道CVD设备并不昂贵。如果参数得到稳定控制,生产钻石的CVD炉子是可以用很便宜的成本大批量生产的。

三十年以后,你可以在淘宝上买家用的CVD炉子DIY钻石玩。插头接220伏电源,气管接到你家的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的成本可能比牛粪沼气更便宜)。这个炉子有冰箱那么大,有五层,每层有200格,每格放一颗0.1毫米的钻石沙子。开机2周以后,就生产了1000颗10克拉的钻石。算了一下电费和天然气费,一共花了800元,每颗钻石的成本是八毛钱。至于工厂批量生产的十克拉钻石,成本可能降低到三毛钱一粒。

当然,也许会有一些死硬的环保主义者会坚持用牛粪、狗屎和人类的大便做钻石,他们称之为“纯天然原料有机钻石”。

那些化几十万元买一颗大钻石的人大概不相信技术会发展那么快。

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冒充钻石的最著名的材料是立方氧化锆和莫桑石。纯天然的氧化锆品质不好,自从40年前有人发明了人造立方氧化锆,就找到了代替钻石的最佳宝石:立方氧化锆可以打磨得比真钻石还好看。一颗磨好8箭8心的一克拉氧化锆钻,淘宝上只卖7元。如果你有兴趣,甚至可以定做一块直径一尺的的“超大钻石”当摆设。


莫桑石是大粒的碳化硅单晶体。人造的莫桑石价格不到钻石的十分之一,以前却是非常罕见的东西,——至少比金刚石稀罕多了,因为只有一些陨石坑才能找到莫桑石,而透明的几乎没有。第一块天然碳化硅单晶是莫桑博士190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的一个陨石坑找到的,所以被叫做莫桑石。

莫桑石摩氏硬度9.2,非常接近钻石。导热性、比重也和钻石差不多,可以骗过一些钻石检测工具。更绝的是,莫桑石的折射率比金刚石高,色散比金刚石大。所以,莫桑石比真钻石明亮而色彩更艳,“比钻石还钻石”。如果没有用放大镜之类的工具细看他对光线的折射,一般人靠肉眼和简单的工具根本没法区分莫桑石和钻石。

如果你只是把钻石当首饰看看,又何必在乎它是立方氧化锆还是莫桑石?反正这两种东西都可以磨得比钻石更好看。等到10克拉的大钻石降价到一块钱一粒,淘宝店主可能会用钻石冒充莫桑石和锆石,那时候,你一定要给差评。

几十年前,珍珠也算是宝贝。到淘宝看看价格,美裕珍珠粉今天的价格是19.8元2包(每包90克)。珍珠需要靠河蚌来生产,算是养殖业,而将来的钻石却是工业化大批量全自动生产,想必会比珍珠粉便宜一些。也许将来会有人觉得农民焚烧秸秆带来的雾霾问题很头疼,不如把秸秆集中起来做沼气,再用沼气做钻石。一亩田可以产一万斤稻草,稻草里的碳元素变为钻石,一亩地的稻草可以制造几百公斤钻石。未来的世界,人们用钻石做眼镜,用钻石做汽车玻璃,用钻石做饭碗,用钻石做浴缸,用钻石做马桶,都是可能的。——当然毛河光博士不像我这么乐观,只是说未来的时代是钻石代替硅片的时代。

如果你曾经花很多钱给你的女人买钻戒,也不要后悔。多数女人对实用的东西不感兴趣,你要花大钱买那些完全没用的东西哄她,才能让她相信你的爱情。所以,你今天花几十万元买一粒将来只值八毛钱的钻石逗她开心,这才是真爱。等到你们钻石婚纪念日,她会拿出那个价值八毛钱的钻戒,温柔地想起当初你为了挣够钻戒的钱向她求婚,差点儿在28岁就过劳死。

首发于简书。

卖钻石,一万克拉起包邮。(——将来我们会用大便做钻石。)
user avatar

转篇文章,我朋友以前写的行业研究,作为@warren 的补充读物,也详细写明了那个里面的很多点。大家请耐心慢慢读。写的很不错的

经过

@Song Fred

提醒,本文原文:Have You Ever Tried to Sell a Diamond? - - The Atlantic - Edward Jay Epstein February 1982

--------------------------------------------

钻石恒久远

这句广告词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是让你把钻石存着,别抛,否则钻石市场价格稳不住。

直到100多年前,钻石仅能在少数几条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中找到,每年宝石级的钻石产量也就几公斤。那时候钻石也就是宝石的一种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一夜之间,市场上充斥了钻石。南非矿背后的英国投资人害怕了,钻石没有使用价值,高价完全因为其稀有,随着南非新矿的开发,钻石早晚会掉价为一般的宝石。

为了应对,这些钻石矿的主要投资人合并了他们的资产建立了一个单独的实体,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这个实体就是De Beers,成立于1888年的南非。De Beers通过在各国设立贸易公司,控制了全球的钻石交易。

De Beers对钻石的控制算得上非常成功。其他商品价格,无论黄金、白银、铜、橡胶、谷物,还是石油,都会随着经济状况大幅波动,而只有钻石,从30年代以来基本都能够稳步上行。其对价格的控制力如此之强,70年代美国高通胀时期,甚至有人拿钻石保值的。

这不但是通过垄断控制价格,还是一种方法,将碳晶体成为财富、权力和爱情象征的普世认同。De Beers不但控制着供应,也控制着需求。众人被灌输钻石不是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宝石,而是求爱和婚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稳定市场,De Beers赋予了石头神圣的幻觉,是永远的,永远意味着不应该被转售。

传奇是从30年代大萧条开始的,当时欧洲钻石价格已经崩溃,很难让公众重拾信心。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侣都不再用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礼物。在英法,钻石被看作是贵族的专属。而且欧洲处于战争的边缘,扩大钻石的销售基本没可能。然后美国就成为De Beers唯一的市场,就像当下,欧美都困难,奢侈品公司把中国当作救命稻草一样。1938年3/4的钻石用于美国的订婚戒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比在欧洲卖的要小且品质差。因此De Beers相信通过广告策划能够让美国人买更多的高级钻石。

1938年8月,De Beers创始人的儿子Harry Oppenheimer(犹太人的姓)去纽约见了Ayer广告公司,是摩根安排的,摩根一直给Oppenheimer提供融资,现在看到全世界钻石价格都在跌,也急啊。大家谈的不错,Ayer将在美国人中为钻石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而De Beers指定Ayer为独家广告代理,并支付相关市场调研策划费用。

先是市场调研,发现从1919年一战结束到1938年,在美国销售的钻石无论按克拉算还是按金额算,都下降50%以上,原因是经济环境、社会态度的转变以及其他奢侈品的竞争。虽然经济环境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改变社会态度,与其他奢侈品争夺用户和市场。Ayer的方案是强化公众将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让男人相信,更大更好的钻石可以表达更强烈的爱意;鼓励女人,将钻石视作任何浪漫求爱的必要部分。

具体的广告攻势先从电影和电影明星开始,给大众以钻石是不渝爱情的象征。然后在报纸杂志上登新闻故事和照片,强化钻石和浪漫爱情的联系。新闻故事着力于描述名人送给他们爱人钻石的大小(其实到现在也是,比如梁朝伟结婚送了一个超大克拉的钻石戒指),照片则着眼于知名女人手上钻石戒指的闪亮特写,时装设计师在访谈中说钻石是时尚的潮流。英国皇室也被考虑在内,既然英国在钻石业中拥有那么多利益,皇室成员应多戴钻石超过其他珠宝,来支持钻石业,女王稍后也大张旗鼓的访问南非,看了好几个钻石矿,并接受钻石作为礼物。为了强化广告效应,在代表和塑造精英阶层观点的杂志上将钻石和Picasso、Derain、Dali和Dufy的名画放在一起,表达钻石和名画一样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个现在也很常见)。

效果立竿见影,3年后,美国的钻石销量上升了55%。Ayer提出了新的计划,要做一种广告,不产生直接销售,不需要观众记住品牌,仅仅是一个概念——围绕着钻石的永恒的情感价值。一种新的颜色,钻石兰,被创造出来并应用于广告。1947年,广告的重点转向公众心理需求,强化钻石戒指作为订婚戒指的传统,是不可或缺的。目标受众是15岁以上的7000万人。安排讲师去全国的高中,通过学生团体集会、班级和非正式会议上演讲,内容都是围绕着钻石订婚戒指,接触到成千上万的女孩。在1946年,在125份全国性报纸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莱坞私人物品专栏,描述电影明星佩戴的钻石物品(这个现在也常用)。同时持续不断地鼓励媒体在名人报道中展示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同样在这个时期,广告口号"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提了出来,配以一对年轻情侣蜜月的图画。虽然钻石实际上也会被挂花、损伤或者掉色,依然被冠以永恒完美品质。这句话即成为De Beers的官方口号。

到了1951年,Ayer发现市场上有两方面的抵触产生,很有钱的人,希望找到更有意思的东西取代钻石婚戒,而穷人却负担不起钻石婚戒。对此,Ayer提出要不断通过广告和公关活动倡导只有钻石才是任何地方都接受和认可的定亲信物。

为了持续影响公众舆论,成立了半官方的钻石信息中心,专门发布钻石“历史”数据和“新闻”,成为媒体采写钻石相关内容的信息来源和参考渠道(现在还是这么在干的)。

Ayer认为这时美国中产阶级消费驱动已经从实用慢慢转向炫耀及显示身份和地位。钻石礼物会被认为是个人和家庭成功的象征(中国好像也到了这个阶段)。随之广告的主题变成了钻石是能够从个人的角度反映一个男人的成功,与之相配的是高级服饰、古老的皮制品、胡桃木等高档会所的特征(芝华士的广告)。

至此Ayer和De Beers合作了20年,深刻影响了整个一代美国人的心理,钻戒订婚成为理所当然的,甚至在结婚时买不起钻戒的,一等有钱也要去买,而不是用其他的东西代替。

钻石的国际化推广是从60年代中叶开始的,最初的目标市场是日本、德国和巴西。Ayer是个纯粹的美国广告公司,所以De Beers引进了在这三个国家都有很强分支机构的J. Walter Thompson。10年内,De Beers的成功超乎想像,在日本创造了每年10亿美元销售额的市场,即使日本人对婚礼习俗很保守。

直至60年代中,日本父母仍通过媒人安排子女婚事。婚礼上新郎新娘共饮一木碗米酒而确定夫妻身份。根本没有浪漫、求爱、诱惑或者婚前爱情的传统,因此也没有钻石订婚戒指的需要。百万美国兵在日本呆了10年,也没有让日本人有什么兴趣把钻石当作爱情的证明。

J. Walter Thompson在日本一开始建议把钻石作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在西方价值的象征。在日本的杂志上制作了一系列彩页广告,让美丽的女人展示她们的钻石戒指。所有的女人都具有西方的面部特征,并且穿着欧式服装。随后,广告中的女人开始结合一些运动,比如自行车、露营、游艇、在海里游泳或者爬山,这些都是颠覆日本女人传统的。在广告背景里,通常站着一个日本男人,也穿着时髦的欧式服装。广告画面中涉及的所有汽车、运动器材,以及其他物件明显都是进口货。广告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钻石代表与过去的东方决裂,象征进入现代生活。

这个宣传做的非常成功。直到1959年,战后的日本政府才允许进口钻石。广告开始时,1967年不到5%的日本妇女订婚收到钻戒。到1972年,比例上升到27%。到1978年,一半已婚日本女人戴钻戒。到1981年,达到60%。在短短14年间,1500年的日本传统被颠覆。钻石成为日本婚姻的标志。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订婚钻戒销售市场。

美国仍然De Beers最重要的市场,Ayer认识到需要创造一个老夫老妻的钻石需求市场。Ayer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巧克力、鲜花、皮草”,这些礼物都无法满足女人对“焕然一新的浪漫”的深刻心理需求。通过广告能加固人们把结婚很多年后的钻石礼物看作是“历久弥新的爱情“象征。1962年,Ayer提出广告案“把钻石作为唯一的礼物作为承诺做出直到晚年长期过程的见证”,De Beers马上批准了。

60年代中期之后,钻石市场进一步改组来适应大量碎钻的出现。苏联50年代末在西伯利亚发现了钻石矿,并且拼命开采。De Beers及其盟友不再能控制钻石供应,然后意识到与苏联的竞争不可避免会引发价格波动,从而弱化精心培植的公众对钻石价值的信心。Oppenheimer认为双方都不想看到钻石形象的崩塌,就给苏联一个直接的Offer,全部接盘苏联的钻石,实现对世界钻石供应的控制。苏联接受后,就成为这个卡特尔的合伙人之一,钻石形象的共同保护者。

几乎所有的苏联钻石在未加工状态下都小于半克拉,而且当时没有如此庞大碎钻的零售渠道。与苏联密约之后,De Beers要苏联逐渐降低西伯利亚矿的产量。但是苏联人才不管,产量反而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上升,De Beers被迫重新考虑销售策略。De Beers要求Ayer修改之前的一个广告主题:妇女不再以订婚钻戒的钻石大小代表对方承诺的力度。一个碎钻销售策略出炉,着力于“质量、颜色和切割工艺比大小更重要”。 0.25卡拉的照片代替了2克拉的钻戒。然后广告机构开始新的国际广告,“0.1卡拉的钻石同样代表了情感上的重视”。传递给公众的是,妇女应该考虑钻石的完美而不是大小,一颗小钻石能够与一颗大钻石同样完美。

De Beers推出了“永恒戒指-eternity ring”,用25颗苏联碎钻镶成,用于向年老的已婚夫妇销售,这是个全新的市场。广告的主题是重新拾回爱情。再一次,情感的产生来自于需求:美国老年妇女收到碎钻戒指是因为一家南非公司要迁就苏联人。

这个新的广告又获得了巨大成功。钻石销售平均大小从1939年的1克拉降低到1976年的0.28克拉,基本上等同于De Beers销售的西伯利亚钻石的平均大小。然而,美国消费者开始习惯于买小钻石,甚至认为大钻石是炫耀。70年代中期,小钻石的广告效果已经显示出有过头之处了。在1978年的报告中,Ayer写道“一个供应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钻石定价”,长期刺激碎钻销售所带来的问题。“过去16年,虽然碎钻的供应稳步上升,但是由于成功的定价、销售和广告策略,需求已经明显超过供应”。这时候似乎没有足够碎钻可以满足消费者了,Ayer的报告中提到“大钻石(1卡拉以上)的销售过去3年保持下滑”。而且这个趋势会继续,“大钻石的定价折扣已达到了20%”。

然而,碎钻短缺被证明是暂时的。越来越多苏联钻石加速流入伦敦,De Beers的战略部门认为这些产量不可能完全被“永恒戒指”之类新概念珠宝所吸纳,必须开始寻找美国之外的碎钻市场。即使De Beers在日本成功创造了一个钻石“传统”,却无法在巴西、德国、奥地利或者意大利创造出一个同样的“传统”。De Beers为吸纳苏联钻石每年花费无数,但是,至少是暂时,防止了苏联采取过激的举动让钻石市场崩盘。既是如此,对大钻石的过度折价被认为是不适当的。

Ayer提出要慢慢改变公众对碎钻的看法,但是马上停止碎钻广告会损害现有市场销售的合作关系,到底持续了15年的广告宣传。所以Ayer的计划在1978年的广告图片中,用1克拉或以上的钻石代替碎钻,潜移默化的让公众的偏好和价格重心重新回到单钻石珠宝。实质上是和1965-1970年深入人心的广告“小既是美”的理念正好相反。当时Ayer为这个广告定了969万美元预算,并且非常有信心完成这次对公众偏好的“重新定位”。

Ayer委托Daniel Yankelovich公司做了一个客户倾向性调研,发现钻石作为礼物包含了很强的惊喜因素。男人赠送女人钻石礼物时,有一半情况下女方没有事先参与挑选购买或者事先不知道。Ayer称之为“惊喜参数”。

女人普遍希望收到礼物时有惊喜感,有被电到的感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逃脱负罪”的感觉。一些受访的女人指出,如果她们的丈夫在买礼物(比如钻石首饰)时征求她们的意见,她们的自然反应是反对花那么多钱。其实女人也不是对钻石礼物完全没有准备:约84%受访的男人认为女人希望得到钻石首饰。这个研究表明,礼物的过程分为2步:1、男人从女人那里“了解到”送钻石是OK的;2、在之后的某个时点,他作出购买钻石的决定给女人以惊喜。

通过一些列精心安排的心理学问题,了解受访者对钻石珠宝最深层次的感受,并进一步去研究女人在接受钻石过程中扮演的半被动的角色。这一过程中的男-女角色互动犹如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性关系,男人主动,女人则更隐蔽和神秘。女人似乎相信接受钻石礼物具有某种不妥之处。女人在受访中对大钻石的印象是“浮华、俗气、过分”等等各种不是。然而研究也发现在这些负面态度之下却隐含了要去获得它们的原始冲动。钻石始终是成功、地位和事业的明显标志。女人很容易感觉钻石庸俗,却仍然在收到钻石首饰时表现出喜悦。女人在接受钻石礼物时的惊讶,即使是假装出来的,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就像在面对性诱惑时那种矛盾,这样可以允许女人假装她不是主动参与决定,既保持她的纯真又拿到了钻石。(总而言之就是又想要又怕丢人,再不懂的话,直接去参考“装逼”一词的含义)

70年代后期,这类研究已经显示的很明确了。要让男人买钻石送给女人,广告必须着眼于礼物赠送时产生的“惊喜”感对双方的心理冲击。男人需要的并非是钻石的价值、传统、或者美感,而是期许一个“爱的礼物”能够提升他在女人眼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女人接受这样的礼物作为她自己的地位和成就的象征。(我看前面的文章有人留言说当男的跟女朋友说买钻石不值,很傻逼,然后他女朋友回答你就不能为我当一次傻逼么?就是这样)

二手与保值

除了非常小一部分钻石随着时间流逝而损毁,这个世界上每颗被加工后镶嵌在珠宝上的钻石都存在。数以亿计的妇女佩戴钻石饰品,或被收藏和保存起来。保守估计,总数达到5亿克拉,而钻石卡特尔最高的年产量也没超过1000万克拉。为了让新产出的钻石仍然能卖掉,就要考虑如何不让存量钻石大量流到市面上来。

De Beers从1953年开始考虑相应的策略,需要让钻石流入这么一类人手里,他们认为拥有钻石所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市价,尤其是一些女人她们从心理上抗拒卖掉她们的钻石这类想法。不过仅靠杂志广告不行,因为有钻石的不一定对这些东西有感情,比如继承获得的,必须说服这些人钻石可以保值。如果他们看到钻石市场价格波动,并且试图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出售钻石的话,零售市场将出现混乱。所以De Beers总是试图让价格稳定,至少是看上去稳定。

(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亚洲女人之所以那么喜欢买LV的包,部分原因是保值。不过这类消费品品牌维护都远不如钻石,时髦的品牌过若干年就会转换,现在大家都觉得包最好的品牌是Chanel,LV单店销量已经开始下降)

在1971年De Beers的年报中,Oppenheimer解释了钻石的独特地位:对市场一定程度的控制是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的前提,不是因为产量过剩或者需求下降,如果象其他大宗商品原材料那样跟着供求关系而价格大幅波动(参考过去几年铜、铁矿石的价格走势,其实黄金上下波动也很大)会摧毁钻石作为纯奢侈品的公众形象,而大量的钻石饰品正是因此而被大众所拥有。当钻石矿产量超过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美国和日本订婚结婚的数量),卡特尔要么减少伦敦定货会(每年10次)上的供货量,或者在批发商层面回购,来维持价格稳定的假象。背后的假设是只要公众看不到钻石价格下降,就不会感到紧张而开始抛售钻石。如果巨大的存量出现在市场上,不管是De Beers还是这个卡特尔都无法钻石价格暴跌。

转售钻石获利很难,甚至持有了很长时间以后都是很难。最早在70年代有人开始做这类的尝试,并进行纪录。比如在1970年,伦敦一家消费品杂志决定做个试验看钻石是否能够作为10年期的投资品种。然后就从伦敦最有名的珠宝商那里买了2颗宝石级钻石,每颗0.5克拉,400镑。钻石被封在信封里并存在保险箱里大约9年。在这段时间里,英国经历了年均25%的高通胀。如果钻石保值的话,那价值应至少翻了3倍。但是当他们在1978年试图出售钻石时,找不到一家愿意出这个价格。大部分珠宝行拒绝出现金收购,而是换取新的钻石。最后杂志社按照最高的出价500镑卖掉了,8年多赚了100镑,年均复利计算不到3%,扣除通胀因素核算到1970年的价值,只有167镑。这个症结在于是买家而不是卖家在决定二手市场价格。

这家杂志同时也尝试了更大的钻石是否能在短时期内升值。1970年花了745镑买了一颗1.42克拉的钻石。1971年出去询价最高有人愿意出568镑。为了不亏只好捂着到1974年,又出去找珠宝行鉴定估值,兜了一圈之后发现这颗钻石神秘的缩水了,只有1.04克拉了。很明显其中有家珠宝行在评估的时候掉包了。这时杂志社很有勇气的又买了颗1.4卡拉的钻石,付了2595镑。一周后决定出售,最高的报价是1000镑。

之后有类似纪录的还有荷兰消费者协会,在阿姆斯特丹买了超过1克拉的宝石级钻石,拿了8个月,然后向阿姆斯特丹20家最大的珠宝商询价,19家拒绝报价,最后一家只愿意出买价的零头。

从珠宝行角度,尤其是著名的那些,通常不会从客户那里回购钻石,因为真的要报价的话,会低的很可笑。因为回购的时候是按照批发价计算。不出报价不但为了避免让客户感到羞辱,也为了避免让钻石升值的公众印象打折扣。珠宝行通常以寄售的方式从批发商那里拿到钻石,卖出去之前根本不需要付钱,所以他们也不会冒险花自己的前从客户那里买钻石,通常会建议他们的客户去专门回购钻石的地方。

在纽约,最有名的是帝国钻石公司,在帝国大厦66楼。公司的前台就像医生的诊所,总能看到很多老太太紧张的坐在塑料椅子里等着自己名字被叫到。一个接一个,进到评估师的小房间里检验她们的钻石并听取报价。这家公司的报价原则是不超过同类钻石批发价格的90%。通常还报的更低,因为底座需要人工拆除,而且也要考虑评估中可能的误差,尤其是钻石是固定在底座上的。钻石饰品回收之后,底座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钻石则转售给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承担巨大的差价损失,有人估计一个半克拉的钻戒,回收价格不到零售价的1/3。

帝国钻石的评估师每月检验几千颗钻石,却很少碰到很高质量的,一般都是有这样那样的瑕疵、掉色、或者本身就是商业级的。女人买钻戒主要关心的还是大小,而不是内在质量,就算想关注也搞不明白。而且首饰底座通常用来掩饰钻石的瑕疵,同时也创造新的瑕疵。那种无瑕的,投资级别的钻石不可能用在珠宝首饰上。

这些老太太去回售钻石,很多是担心珠宝放在身边不安全,怕偷怕抢怕人惦记。但是其实窃贼更难卖掉钻石,如果有可以摸样的人过去,通常会报警。曾经有个年轻人拿着一袋钻石珠宝,说是家族继承,当评估师指出其中几个是假钻石的时候,那人想都没想直接把那几个扔进废纸篓,然后就被报警了。有地下的回收点专门回收来路不明的钻石,但是价钱就更低了,量大的话会低至零售价的1%以下,因为货不容易消化掉。

但是于此同时,媒体上通常会看到转售钻石获巨利的故事。不能说这些故事都是瞎编的,只是说的根本不是通常的钻石首饰,而是真正罕见的钻石,卖的人

或者宣称想卖的人是电影明星,并在一些明显公关宣传的场合。其中很传奇的一颗叫“Elizabeth Taylor”,梨形,切割抛光后重69.42克拉,按大小全世界排名56,保存在私人手中仅有的几颗大型切割钻石之一。除了也叫钻石,这和每年订婚戒指市场上以百万计的小石头几乎没有共同点。

user avatar

终于还是忍不住跑过来回答这个问题了!作为一个存在这么久,关注人数这么高,高票答案这么多的问题,我一直怀着怕怕的心态的。但是憋不住啊,我还是觉得需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于是不请自来肆意的释放私货。

我的观点是,钻石存在着可能过度营销的状况,但钻石的确不算是个“营销骗局”,顶多是过度营销了而已。如果真说营销骗局的话,黑珍珠才是第一入选者。

在这里,赞一下并感谢

@Danny W

的答案,对De Beers整个的营销过程整理的相当完备,以至于让我写这个答案的时候轻松了很多。


既然很多人都恨De Beers的营销,那么不如让我们有理有据的探访一下没有De Beers的平行世界里,钻石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情况。

引用

@Danny W

答案中的第一段:

直到100多年前,钻石仅能在少数几条印度河流和巴西丛林中找到,每年宝石级的钻石产量也就几公斤。那时候钻石也就是宝石的一种而已。然而,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一夜之间,市场上充斥了钻石。南非矿背后的英国投资人害怕了,钻石没有使用价值,高价完全因为其稀有,随着南非新矿的开发,钻石早晚会掉价为一般的宝石。

大家可以看到,先有钻石还是先有De Beers这个问题,并不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问题那么难和复杂。

所以请大家先认清一个事实。在De Beers出现之前,钻石一直凭借着其优良的宝石性质,作为一种高端珠宝被追捧。


发现了产量巨大的富矿这种事情,在珠宝历史上钻石并不是独一份。比如紫水晶,曾经是非常稀少的宝石,现在你去欧洲一些博物馆还能看到一些皇冠权杖上面,一圈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等贵重宝石众星拱月一般给一颗紫水晶作陪衬。

还有拉长石也是这样,曾经晕彩拉长石是非常名贵的宝石品种。


而现在,紫水晶和拉长石都已经成了廉价的不能再廉价的宝石。

@贺卡的美丽世界 的要求上紫水晶的皇冠图,无图无真相么,那么图来了。


圣爱德华王冠(局部),1661年为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制作,现存于英格兰伦敦塔。




图片很高清,点击可看大图,更多细节可以戳这里-》Sir Robert Viner, 1st Baronet (1631-88)左上正方形和下面两颗紫色的,全部都是紫水晶,同样品质的紫水晶,现在淘宝只需花个几十到一百你就能买到,切工还比上图好,欧洲皇家范,你值得拥有。╰( ̄▽ ̄)╭



那么假如De Beers没有出现,是不是钻石就会落到紫水晶和拉长的田地,成为一种相当便宜的宝石呢?是有这个可能,但依然未必,这并不是一个“产量”就能决定的问题。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还请先耐心看完我下面的一点啰嗦的资料。

一种天然的矿物晶体,是否能够成为"被大家广泛认知的宝石",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注:上面着重加重了”被大家广泛认知的宝石“,是为了和宝石学上的对宝石的定义加以区分。)

1.性质稳定,宝石是为饰品服务的一种材料。说白了就是要穿戴在身上出门的,太软容易划伤不行,稍微沾点酸碱就反应了不行,易溶于水更不行。

比如岩盐,虽然我相信这货如果切出来一定也闪闪亮,但谁愿意拿它切一颗?真要做成首饰,带着出门下场小雨,别说首饰在不在,先准备吃腌肉吧。(下图为岩盐)


岩盐说:其实我真的很美(羞)



2.产量要合适,这并不单单指要稀少,产量太大了的确不行,比如很少有普通消费者认为白水晶是宝石(宝石学上水晶的确是板上钉钉的宝石,只不过非常廉价而已),这点非常好理解。

但是反过来特别稀少了也不行,比如说很多人没听说过两种宝石:

塔菲石


红硅硼铝钙石




以上这俩种宝石,就算你听说过,而且你权势滔天且富甲天下,你也未必买得到。

(2015/5/8 这里经

@Z韜

补充: ”塔菲石虽然稀有,但还是买的到,并且价格也不会特别高。”恐怕我知道的是老黄历了。)

《系统宝石学》中第二页有个宝石的几种分类法,宝石按照稀缺性分类可以分为高档宝石、低档宝石、稀缺宝石。所谓稀缺宝石就是你在市场上基本见不到乃至有钱也买不到,甚至有可能全世界就那么一两颗存在于实验室和博物馆的宝石级矿物。

其实就算你真有本事买到了事实上还是无法达成奢饰品的意义。因为周围人对这种宝石听都没听说过,假如你告诉别人这种宝石世界上只有2颗,人们要不然觉得你傻到被别人忽悠了,要不然就觉得你在装。还不如专卖店买个LV流水线版有用。

3,质量要适中,其实紫水晶掉价成这样,并不单单是产量大而已,除了产量以外质量也太好了,这个质量包括大小、净度、颜色。

太大、太干净、颜色太好的完美宝石出产了太多,不但会掉价,而且大到一定程度还会失去宝石是首饰材料的意义。说到这里不得不让我想到豆瓣友邻

我爱看海

的一张拉仇恨的照片:


这颗锂辉石只能收藏了,做首饰的话做什么?怎么戴?沉不沉?

相反的,质量太差,如上面红硅硼铝钙石,采出来基岩上带着面包渣一样的小晶体也不算少,大多还不透有裂,怎么切磨?切了怎么镶嵌,怎么戴?戴了因为太小人家看不见也一样没有意义。

让我们回来说钻石,把以上3点套用一下:


1.钻石性质我就不多赘述了,大家都清楚,钻石是一种珠宝性质十分优异的宝石,硬度高,色散高,少见的几种带金刚光泽的宝石之一。

2.产量,正如其他几位答主所回答的,产量和矿藏蕴含量非常大。

3.质量,我这里没有权威数据,但是就从钻石商的数据里搜的话,大颗净度高颜色白的还是稀少,而且没有大出做首饰的范围。但是由于我无法掌握真实数据,而且就算掌握了真实数据,明天哪里冒出来一个高质量新矿也不是没可能。

所以我在这里还是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当时没有De Beers会怎样:

假如不但产量高,而且还是极品大钻产量高,大到只要普通人想找,就一定能找到板砖那么大、净度一定FL、颜色还一定是D的,那么毫无疑问,钻石会跌落到紫水晶之流变为廉价宝石。

但是如果现在所有的矿加起来还没像上面说的那么变态的话,那么假设De Beers没出现,当时的市场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荡,而且很悲惨的一些人手里钻石会变得一文不值。

但是人们对钻石的追捧不会因此就消沉下去,钻石也不会因此变为垃圾从此无法出现在首饰上。(紫水晶和拉长都没从宝石界滚出去更何况钻石。)不需要过几年,消费者就会把目光聚焦到更好的钻石上了,认为没价值的小钻直接从脑中忽略。

接下来钻石经销商渐渐地因为小钻由于没人买,降价到没利润了干脆不进,最后直接变为了小钻原矿被矿主无情的抛弃,最后你都可能不知道每天有多少小钻被当垃圾扔了。

所以 在我们这里现在可能觉得1Ct以上+J色以上+VVS2以上的钻石才能开始算有价值,才算刚起步;而 另一个没有De Beers出现的平行世界的现状可能是,5Ct以上+H色以上+VVS1以上才算是个刚起步的钻石。

而且很有可能由于大钻消费的很快,慢慢的大个高质量的原矿稀少了,人们又开始退而求其次的找小点的凑合了。

而且上面说的这点情况,在珠宝的发展里还真有实实在在的例子:

记不得在那里看到或听到的了,但的确是曾经北京玉雕厂的一位老师傅说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厂里切下来的玻璃种的无色或绿色很淡的翡翠,都是直接扔扔扔的,因为哪怕做出来,人们也不会觉得值钱,也没人要。

知乎里好像也有行内的老人,可以问问他们。那个时代缅甸的坑口开始引进现代的挖掘机械,结果短短的几十年之间,翡翠的挖掘量比之前几百年的总和还要乘上好几十倍。 一段时间几乎非顶级料就是垃圾的程度,然后紧接着没有好料可挖了,人们在逐渐退而求其次,档次要求逐渐降低,价格在逐渐上涨。 现在真正的玻璃种正阳绿几乎是可遇不可求了,谁拿着都绝不松手。

随着翡翠好料的越来越少,到了今天只要是玻璃种,哪怕全无色也是价格上万的好东西。

而从De Beers成立开始,钻石的营销和源头控制已经进行了将近150年,我们不妨再将脑洞开大点

这一百四十多年来,那个没有De Beers的平行世界由于加速采掘,只要大钻石,因为只有大的才能卖钱,几大矿都已经渐渐枯竭了。于是乎当年作为入门级的5Ct以上+H色以上+VVS1在这140多年里慢慢的随着民众不断降低标准,又变回了价格昂贵的等级。

时至今日连60分+K色+SI都能算起步钻了。因为当年小钻全被矿主的爷爷辈当废料一堆堆的都处理了,大点的钻石原石又挖不出来了。

而就算偶尔挖出来或谁家私藏着一颗可以切出5Ct以上的钻石或者成品,你给钱人家未必愿意卖,惜售,于是有价无市。老百姓常接触的消费级的钻戒通常只能选用30分以下+L色+SI的钻石了。而且由于实实在在的矿源越来越少,买一颗少一颗成为了真真正正的现实,于是购买潮势不可挡。

而一些老人们常常感叹年轻时的钻石白菜般的价钱,以及后悔由于太年轻,兜里没什么钱,没有借钱买颗大钻存着。又或经常聊起而邻居家的谁谁谁,年轻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买了个8.88Ct的大钻求婚,结果人家老两口现在只要转转手就能成巨富,只可惜儿子儿媳妇不孝,每天趁老两口遛弯的时候就一边骂着“老不死的”一边在家翻箱倒柜找老两口的钻戒。

以上纯属开脑洞,并非为De Beers洗地,只是写完回头对比下翡翠情况,觉得这情况真有可能。并非赞同钻石巨头们反而稳定了市场,让矿产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是猜测,因为没有对比没有证据。

脑洞时间结束

所以我只认为De Beers最多算是营销过度无法收手了,尤其是人为创造的概念,相比自然传承下来的文化总让人觉得有那么些不舒服,同时在某个等级区间内的小钻上的溢价的确是有些过了。

但是有如果没有De Beers,钻石本身作为一种贵重宝石其实价值上很难被动摇的,只要不是某富矿搞出了板砖大小满天飞,那它永远都是宝石中贵重的一员。

不过问题微博里最后一句话我倒是很赞同的:

大家最后一定会看到钻石价格的崩溃

因为De Beers当年护住了市场没让它崩溃,那么这个崩溃早晚会来一次的,该来的总得来,只不过已经延后了150多年,谁又知道是什么时候呢?(真要崩溃了变成翡翠那般无约束的自由市场的话,赶紧抄底屯大钻,再过几十年,哼哼,好吧,我又开脑洞了,笑)

所以我不止一次在不同的答案里强调:买珠宝优先考虑的不是投资和保值,买珠宝优先考虑的不是投资和保值,买珠宝优先考虑的不是投资和保值。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第一应考虑的是我是否喜欢,我戴上是否能够有个好心情。第二应考虑,首饰是否能让我引别人注意、引起话题,以达到在某些场合或情景,促进交流拉近信任的目的。

如果你真的希望买钻石保值、升值或能够传世,那么请去买高端拍卖会上那种买一颗少一颗的大钻吧,消费级别的无论是钻石还是彩色宝石,都不具有真正的保值升值能力。

参照我这个答案:

为什么钻石的价格那么贵,? - 瞎砸一通的回答

里面的例子,那颗钻戒才算将就的进了保值的入门级。而且如果你有财力去买这个等级往上的珠宝时,你会发现钻石其实不是最贵的,比钻石贵的有的是。如果你看了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财力,那么永远记住,“买珠宝理由千千万,保值这个理由是最傻X的。" 对于所有消费级别的宝石都是这样。




最后实名反对和吐槽一下 @饱醉豚 答案和文章:


首先这文章号称合成钻将来会替代天然钻,这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不说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到现在成本还算太低的合成钻石,说说现成已经有的种类。

合成刚玉的技术到发明至今都100多年了,技术已经非常完美,价格也非常便宜,几毛到几块钱一粒。拿到手上漂亮极了,净度,颜色一点不逊于那些顶尖的高档红蓝宝石,同时跟天然红蓝宝石基本一样硬度,一样美丽持久。

但100多年过去了,合成刚玉石可曾代替了天然的红宝石或蓝宝石了?倒是作为材料在手表玻璃上大放异彩。其实不止贵重的宝石品种是这样,就连本身就很便宜的天然水晶,其人工合成品——水热法人工合成水晶(俗称养晶)代替天然水晶了么?答案大家都清楚。

我们不说对“天然”格外看重的中国,就是在对合成宝石认可度极高的欧美,天然宝石的价值也没有因为合成宝石的普及而被拉低。因为我们的认知很容易把合成的分为装饰品,把天然贵重宝石分为奢侈品,然后互不干涉。 中国人也不会把Made in 义乌的合金戒指和哪怕很小很便宜的天然钻石当成一类商品吧。

看我这篇文章的且认为钻石必定会被合成取代的知友,你们当中有几个人正眼看过合成红宝、合成蓝宝、合成尖晶、合成立方氧化锆的饰品,并真心赞叹过他们是良好的天然宝石替代品的?作为珠宝设计师我简直爱死他们了,因为他们便宜,可以随便在上面做各种天然上面舍不得做的文章,我们的发挥空间更大!可但是但可是,我就没见过几个中国人正眼看过他们觉得他们美丽的。

揪着合成钻一定会代替钻石的的想法的人,只不过出于两点:

1.“钻石很贵”这样的概念广泛的存在于大家的概念里。(这里其实要感谢De Beers,不把钻石营销得真么深入人心和商场购物中心处处可见,恐怕大多数人会觉得钻石很遥远才是。其实钻石真的不贵,只要你理性消费。)

2.CVD合成钻石现在虽然在想方法节省成本改进技术,但是成本依旧还算高的,导致合成钻石没普及,既然没普及就可以留个“钻石迟早会一钱不值"的期待。(殊不知其他合成宝石已经早就到了几毛钱的价格,天然宝石的地位也没有撼动,钻石会出现例外?)

上面这两点说穿了,等于你们承认钻石的价值,但嘴里还要说钻石一文不值。对于这种心理,有一个翻译成20多种语言都不会出现意思偏差词——酸葡萄,恩仅此而已。

坐等一群狐狸们来折叠我,以及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user avatar

钻石的故事只是反复验证一句话:

人生是没有绝对意义的,万事万物都是没有绝对意义的,意义,都是你的自我意识赋予的,只要你赋予一件事物意义,它就有意义;你赋予它价值,它就有价值

如果非要再加一句话,那就是还验证了:

当然,有时候,女人比男人更会积极地赋予某件事物以意义。

所以,记得,做消费品,就只做女人的生意

user avatar

为了完成主线任务,不得不向NPC购买一个巨贵而又没有什么功能的道具。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交任务而已。完成任务之后就可以获得特殊称号。

user avatar

钻石是不是营销骗局我不知道,但是从长远来看,钻石既不能保值,还可能会越来越不值钱。


从实际来看,钻石既不能恒久远更不能永流传。宝石的保存本来就比贵金属麻烦,钻石既怕高温又怕冲击,鉴别起来也比贵金属麻烦。更别说衡量价值的4C除了重量可以直接拿秤称出来之外,净度、色泽和切工都很难拿直观的作出准确的客观判断,这意味着为了保值你得保存着那张鉴定证书并祈祷这货一直有人承认。


从用途来说,钻石除了特别硬之外,几乎没有别的用途,论火光有比它更闪的。从稀有程度来说,钻石是可以人造出来的,从长远来看,只要舍得投入,我们可以造出越来越大的钻石(相反我们可能造不出石油)。所以在长远来看,衡量钻石价值的四个因素,重量、净度和色泽都会受到人造金刚石的挑战,而切工,你认为切工是会越来越好并且越来越便宜还是相反?从文化传承上来说,钻石被当作宝石也就百年的事情……


所以从长远来看,钻石根本不能保值……



与之相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贵金属,贵金属除了易于分割,易于保管,耐腐蚀之外,所有的贵金属都具有极为良好的导电性,其中银最佳,而金具有极佳的延展性,这些在工业上都有广泛的用途。论稀缺性,贵金属的稀缺是宇宙级别的,贵金属目前没有已知的途径可以制造出来,我们能做的只有分离和提炼。贵金属元素的产生都是源于超新星爆发,产量极为稀缺。假定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聚变原子核来产生贵金属元素,其所需要的能量也是无数倍于造钻石。衡量贵金属价值只有两个因素,重量和纯度(含量),且都便于测量无可抵赖。从文化传承上来说,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历史逾千年。所以,如果要说恒久远和永流传,大概黄金更合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钻石”是否是20世纪最精彩的营销骗局,以及钻石是否真的没有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笼统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简化,但我们确实可以说,钻石的营销策略极大地提升了其价值,甚至在某些方面,其价格的形成远超其内在的物质价值。下面我将详细讲述钻石的“骗局”.............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挠头的。你女朋友的意思很明白,车子不要,就要个20万的钻戒,理由是“收藏升值”。作为男朋友,你肯定想让女朋友开心,但2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收藏升值”这个理由,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先来说说“收藏升值”这事儿。坦白说,关于钻戒的“收藏升值”,这事儿得辩证地看。 理论上的可能性.............
  • 回答
    钻石是出了名的硬,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它坚不可摧。但事实并非如此,硬度只是衡量物质抵抗刮擦能力的一个指标,而“韧性”才是决定它能不能被掰断的关键。你可以把钻石想象成一块玻璃。玻璃非常容易被刮花(硬度很高),但如果你用力一敲,它就碎了。钻石也是类似的道理,只不过它的硬度是玻璃的不知道多少倍。钻石的硬度来源.............
  • 回答
    一颗未经打磨的原钻,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但经过匠人巧手一番雕琢,它就能绽放出令人惊叹的光芒,成为璀璨夺目的宝石。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钻石的切割。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工序,它融合了科学、艺术,以及极高的耐心和经验。第一步:勘察与规划——从石头到蓝图一块刚从地底下挖出来的钻石原.............
  • 回答
    有人说钻石是骗局,产量巨大,人造的和自然的没区别,这些说辞听起来挺有道理,尤其是在我们讨论黄金价格波动、投资保值的时候。但咱们得把这些话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它到底是不是黄金商们为了推销自家产品而散布的“烟雾弹”。首先,“钻石是骗局”这个说法,得看怎么理解。如果说钻石完全没有价值,那显然是胡说八道。但如.............
  • 回答
    你男朋友说钻石是骗局,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他这样说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节约钱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而且通常不是唯一的原因。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1. 他为什么会认为钻石是“骗局”? 对钻石价值的认知偏差: 人造的稀缺性与营销: 他可能了解或相信钻石的价.............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刁钻的问题!女朋友用王一博跟我做类比,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但也说明她想从一个她觉得很有说服力的角度来回应我。面对这种情况,与其生硬地反驳,不如先理解她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再进行有条理的沟通。首先,咱们得明白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她用王一博跟我做类比,很可能是想表达这样几层意思:1. “你是.............
  • 回答
    “钻石是骗局”,这句话听起来挺刺耳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尤其是在我们越来越看重真实和价值的今天,花大价钱买一颗闪闪发光却又来源复杂的石头,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关于“钻石是骗局”的说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历史营销的塑造: 钻石之所以成为如今的“爱情象征”和“财富代表”,很大程度上要归.............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瑞士机械表和钻石是不是营销骗局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而且背后牵扯的利益、文化和情感太复杂了,远远不是一句“骗局”或“不是骗局”就能简单概括的。我们先从瑞士机械表说起。瑞士机械表:精密工艺还是智商税?支持“不是骗局”的观点,核心在于其精密的工艺和悠久的制表历史。瑞士在几个世纪以来,确实积累了无人能.............
  • 回答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像是为了炫耀而故意说得“深邃”的,但细究起来,其实挺站不住脚的。我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本身的逻辑漏洞:“永恒有何稀罕,钻石不过是碳”——这句话实际上是把“稀罕”和“价值”混为一谈了。 稀罕(Rarity): 指的是某样东西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数量非常少,获取难.............
  • 回答
    说玉是不是和钻石一样,很大程度上是营销的产物,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和商业现象。如果要我详细说说我的看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我们得承认,玉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极其深厚的根基,这跟钻石在西方市场的“崛起”是完全不同的起点。钻石之所以能在全球流行起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20世纪那场堪.............
  • 回答
    您好!您遇到的情况是很多消费者在购买贵金属首饰时会遇到的一个常见问题。让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您的K金项链的证书上只写了“钻石吊坠”,而没有明确标注材质信息。核心原因:证书类型和检测侧重点不同您所提到的“中金深圳金银珠宝检测有限公司”是一家权威的珠宝玉石质量检测机构。他们出具的证书通常是为了证明.............
  • 回答
    市面上我们常说的“假钻石”,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里面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材质,它们模仿钻石的外观,但本质上与钻石(天然或人造钻石)有天壤之别。这些仿制品之所以能鱼龙混杂,是因为它们在光学和物理性质上,多多少少都能模拟出钻石的一些特点,比如火彩(彩虹般的光芒)和闪光。常见的“假钻石”材质:要详细说,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一万块预算想买求婚钻戒,确实是个需要好好盘算一下的时刻。到底是大品牌的小钻石,还是小品牌的大钻石,这背后可是牵扯到很多我们实际考虑的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先来说说“大品牌的小钻石”这里说的大品牌,咱们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就是那些国际知名的一线品牌,比如 Ti.............
  • 回答
    NSCD,全称“National Certified Diamond Certificate”(国家认证钻石证书),这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它并非指代一种钻石的类型,而是一种认证体系或证书的名称。那么,NSCD钻到底是什么呢?它既不是合成钻石,也不是仿钻的特指类别,而是指代一种经过NSCD认证的宝.............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在《王者荣耀》里感觉“王者段位”遍地都是,而在《英雄联盟》(LoL)里,“钻石”却算得上是技术不错的玩家了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简单一句“游戏难度不同”就能解释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两个游戏的定位和核心受众群体确.............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