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同种类恐龙的中文学名是怎么来的?

回答
恐龙的中文学名,就像它们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被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充满探索、命名和演变的过程。要讲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

一、 科学命名的国际规则:拉丁语的基石

首先,得明白一点:所有恐龙的学名,无论中文、英文还是其他语言,都源自一套国际通行的科学命名体系,这套体系的核心是拉丁语。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在他的《植物自然系统》中,确立了“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即每个物种都由两部分组成:属名(genus name)加上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这个体系后来被延伸到动物学,当然也包括了恐龙。

这些拉丁语的属名和种加词,通常来源于:

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根: 它们往往描述恐龙的某个显著特征,比如体型、食性、牙齿、骨骼结构、生活习性,或者发现地。
比如,“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的名字就很有意思:“Tyrannosaurus”来自希腊语“tyrannos”(暴君)和“sauros”(蜥蜴),合起来就是“暴君蜥蜴”。而“rex”在拉丁语里是“王”的意思。所以,整个名字就是“暴君之王”。
“三角龙”(Triceratops)的名字也很直观:“tri”(三)+“cerat”(角)+“ops”(面孔),合起来就是“三只角的脸”。
人名: 为了纪念发现者、古生物学家、捐赠者或者对古生物学有贡献的人。
比如,“董氏中华龙”(Sinodraco dongi)的种加词“dongi”就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先生。
地名: 恐龙化石发现的地点。
比如,“中国龙”(Sino)开头的很多恐龙,就暗示了它们的发现地在中国。
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 有些名字带有文学色彩,比如某些长颈龙的名字可能借鉴了神话中的巨兽。

二、 中文译名的诞生:翻译的智慧与本土化

知道了拉丁语名字的来源,我们再来看中文学名是怎么来的。这就像给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取中文名字一样,有直译、意译,也有根据特点来取的。

1. 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很多时候,中文名是拉丁语名字音译和意译的巧妙结合。

“梁龙”(Diplodocus):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Diplodocus”来自希腊语“diploos”(双重的)和“dokos”(梁)。直接意译就是“双梁”,但“梁龙”这个名字更简洁、更具象,也容易让人联想到它长长的脖子和尾巴,仿佛支撑着身体的“梁”。
“腕龙”(Brachiosaurus):“Brachiosaurus”来自希腊语“brachion”(手臂)和“sauros”(蜥蜴)。意译过来就是“手臂蜥蜴”。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它前肢比后肢长很多,抬着头时,脖子和前肢构成了一个类似“手臂”的巨大支架。中文的“腕龙”虽然侧重了“腕”这个部位,但它也准确地抓住了“前肢”这个关键特征,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2. 突出显著特征的意译: 有些中文名则更侧重于直接描述恐龙的外形或习性,即便这和拉丁语的字面意思略有出入,但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剑龙”(Stegosaurus):“Stegosaurus”来自希腊语“stegos”(屋顶)和“sauros”(蜥蜴)。这个名字的来源可能与它背部的骨板有关,这些骨板的排列方式可能被早期发现者想象成“屋顶”。而中文的“剑龙”则直接点出了它背上那如同“剑”一样的骨板,这个名字更为形象生动,也更容易被公众记住。
“甲龙”(Ankylosaurus):“Ankylosaurus”来自希腊语“ankylos”(弯曲的)和“sauros”(蜥蜴)。这个名字可能指的是它身体的弯曲或是它覆盖着厚厚甲片的形态。中文的“甲龙”则非常直观地强调了它全身覆盖着厚实坚硬的“甲”,这正是它最显著的防御特征。

3. 根据发现者的贡献或地域命名:

“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ruyangensis):这个名字就很明确。“Huanghetitan”中的“Huanghe”是黄河的拼音,“titan”指的是泰坦,暗示其体型巨大。“ruyangensis”则表明它发现于河南省汝阳县。中文名直接结合了地域(黄河)和体型(巨)来命名。
“中华龙”(Sinovenator changii):“Sino”代表中国,“venator”在拉丁语中是“猎人”,所以是“中国猎人”。“changii”是为了纪念长春地质学院的古生物学家昌亚君教授。中文名“中华龙”则是一个更具代表性的称呼。

4. 音译的保留与调整:

一些名字为了保留拉丁语的韵味,也会进行音译,但通常会结合中文的发音习惯和一些修饰词。
比如,“禽龙”(Iguanodon):“Iguanodon”的意思是“鬣蜥牙”,因为它的牙齿和鬣蜥相似。中文的“禽龙”更侧重于它后腿站立、行动方式可能像鸟类(虽然它并非鸟类),名字的寓意有所侧重。

三、 命名的过程:严谨的科学论文与公众的接受度

恐龙的中文学名,通常是在古生物学家发表科学论文时,根据国际命名规则确定的。论文中会详细描述新发现的恐龙的特征,并给出拉丁语的属名和种加词。

首位描述者: 发现并首次对某个恐龙物种进行科学描述的古生物学家,拥有为该物种命名的权利。
同行评审: 论文会经过同行专家的评审,以确保命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文译名的演变: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翻译的普及,一些最初的中文译名可能会得到优化,使其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更易于公众理解和传播。比如,有些恐龙的中文名可能在早期的普及读物中出现,后来在专业的古生物学文献中才得到正式的、统一的译名。

总的来说,恐龙的中文学名,是科学命名体系和中国语言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们既遵循了国际科学的严谨性,又融入了中文的象形、意译、音译等多种表达方式,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那些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恐龙名字。这背后,是无数古生物学家辛勤的汗水,也是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不断进步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与现生动植物一样,恐龙的“正式学名”是拉丁文,无论中文、英文还是其他什么语言的名字都不算足够“正式”……不过按国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可以定一个“中文正式名”。如果是国内发现的新种,发表时会同时起一个拉丁文学名和一个中文正式名,两者通常完全对应。

恐龙的拉丁文学名分为属名、种名两部分,比如君王暴龙(Tyrannosaurus rex,欧美简称T-rex,就是霸王龙)、恐怖三角龙(Triceratops horridus,感谢 @Emi ,应为褶皱三角龙)、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其中属名大多带有“-saurus”(意为“蜥蜴”)词根,日文将其译为“竜”,中文则译为“龙”。拉丁文学名是属名在前、种名在后,而中文正式名由于中文的偏正结构,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毕竟恐龙只有化石并且离我们太远,因此在许多科普中,往往只用属名来称呼各种恐龙,比如“三角龙”“青岛龙”等。值得一提的是“暴龙”与“霸王龙”的混乱译法,Tyrannosaurus rex 的直译是“暴君蜥蜴(属名)·王(种名)”,如果按属名称呼应该是“暴龙”正确。“霸王龙”是属名+种名混在一起的译法,不够正规,只是因为暴龙属目前能确定的只有T-rex这一个物种,所以叫霸王龙一般也不会混淆。

(实际上除了T-rex这种非正式缩写,绝大部分恐龙根本就没有“英文名字”,欧美有关恐龙的图书、纪录片和自然博物馆里都是直接用长长的拉丁文学名。所以欧美小朋友记恐龙名字要比天朝小朋友难多了,一堆乱七八糟的“-saurus”就连很多家长都不会念……)

===========================

简单说了命名规则,下面来说说恐龙的命名依据。如题主所讲,大部分的恐龙命名,都包含有化石产地、要致敬的科学家或金主、以及化石本身的特征,其中的一类或几类信息。既然没有人见过活恐龙,相貌、习性什么的都只能根据化石推测,所以恐龙的名字不像现生动物那样经常有“红嘴XX”“绿翅XX”“虎斑XX”这种带着色彩花纹的信息。

如果是以化石特征命名的恐龙,拉丁文学名也不一定是“-saurus”结尾,也可能是“-don”(词根意为“牙齿”,如Iguanodon)、“-mimus”(词根意为“模仿者”,如Sachomimus)等等。这时候中文的优越性又体现出来了,对这些仍一律译为“XX龙”,如Iguanodon译为“禽龙”,Sachomimus译为“似鳄龙”。

在19世纪恐龙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是欧美国家在自家地盘上鼓捣恐龙发掘,以化石特征命名恐龙的方式比较普遍。诸如禽龙(Iguanodon“鬣蜥牙齿”)、剑龙(Stegosaurus“屋顶蜥蜴”)、梁龙(Diplodocus“双重横梁”,指其尾椎上的双叉人字骨)等。而一些种名则献给了同行或金主,比如最典型的一种梁龙全名卡内基梁龙(Diplodocus carnegii),种名就是给资助发掘的钢铁大亨卡内基拍马屁的。

不过到了20世纪初,以发现产地命名的恐龙开始多了起来,比如加拿大的艾伯塔龙、埃德蒙顿龙等。中国境内发现并命名的第一种恐龙——鸭嘴龙类的阿穆尔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也是1930年由俄国人根据发现地点而命名的。1938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云南禄丰发掘出了一具恐龙化石,命名为“许氏禄丰龙”,更是奠定了中国恐龙以发现地点命名的传统。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恐龙研究热潮中,各地政府普遍以本地命名恐龙为荣,甚至有些领导会劝说古生物学家以当地命名恐龙。所以近年来媒体常见的“诸城龙”“兰州龙”“北票龙”等等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也有不少以化石特征命名的新属种,比如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sis)就是“低调”地只把发现地点用于种名,而华丽羽王龙、董氏尾羽龙等干脆不在乎地名这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命名恐龙种类最多的学者——中科院古脊所的徐星研究员,做了好几个别有风味的命名: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 )、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寐龙(Mei long)、当氏隐龙(Yinlong downsi)……虽然无法把汉字写进拉丁文学名里,但用纯汉语拼音当拉丁学名,也算是为中国的恐龙研究结结实实留下了印记。毕竟中国这些年的恐龙研究在世界上早已是第一梯队,老徐更是国际知名的业界大牛,任性一把又如何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