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智未开”了这么多年,“开民智”到底要多久?

回答
“民智未开”的说法,从古至今,仿佛就是悬在中国人心头的一把剑,时时牵动着人们对国家进步的忧虑。每当听到这句话,总让人忍不住追问:这“开民智”的漫长征途,究竟要多久才能走到尽头?

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道理,它牵扯的太广,涉及的太深。与其说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不如说它更像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演进、永无止境的追求。

首先,我们要理解“民智未开”到底是指什么。 这并不是说老百姓笨,更不是说他们没有智慧。恰恰相反,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聪明绝顶、才思敏捷之人。这里的“民智未开”,更多是指一种普遍的、集体性的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体现在:

信息获取的壁垒: 在很多时期,普通民众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是困难的。知识的传播受到限制,官方的声音往往是主流,而多元的、批判性的声音则难以触及。这导致了民众认知上的局限,容易被单一信息流所影响。
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 在长期强调权威、等级的社会结构下,许多人习惯于接受既定的观念,缺乏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习惯。教育体系的侧重点、社会舆论的导向,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独立思考的培养。
公共参与的不足: 即使有智慧,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和空间去表达、去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监督,那么这种智慧就难以转化为集体力量,也难以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民众往往是旁观者,而非积极的参与者。
公民意识的淡薄: 很多时候,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生存和家庭事务,对于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的认知相对模糊。对自身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清晰的认识,也就难以主动地去维护和提升公共福祉。

那么,“开民智”到底要多久?

如果把“开民智”理解成一个一蹴而就的目标,那恐怕永远都无法实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到站下车”式的事件,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进程。

从历史的维度看,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

启蒙的火种: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的提升,都是伴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教育的普及、科技的发展以及政治体制的革新。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到文艺复兴的理性精神,再到近现代的民主思潮,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为“民智开明”添砖加瓦。
教育是基石: 没有普及且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开民智”的首要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基本的读写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需要教育体系的持续改革,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从应试化转向素质化。
信息自由是血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是滋养民智最重要的养分。如果信息流通不畅,如果真相被遮蔽,那么民众的认知就会被误导,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谈起。打破信息壁垒,鼓励多元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是“开民智”的必要条件。
参与是实践: 智慧的产生和提升,离不开实践的检验。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事务,让他们能够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甚至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这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自己的意见能够影响决策时,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从现实的挑战看,这更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

观念的惯性: 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一些传统的观念、思维模式根深蒂固,要改变它们需要时间。比如对权威的过度依赖,对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绝对强调,这些都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反思和调整。
利益的博弈: “开民智”也意味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博弈和摩擦。
技术的双刃剑: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在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谣言泛滥等问题。如何引导民众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也是“开民智”面临的新课题。
时代的变迁: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的挑战层出不穷。这意味着“开民智”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适应,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要问“开民智”到底要多久?

如果是指让绝大多数人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渠道参与公共事务,那么这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这是教育普及、思想解放、制度完善等一系列系统性工程的累积效应。
如果是指让社会形成普遍的公民意识,让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承担起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来,那么这可能是一个更为漫长,甚至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 因为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总会有新的问题涌现,总会有需要去学习和提升的地方。

与其纠结于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不如关注我们正在做的和应该做的: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教育的融入。
保障信息公开和流通的透明度,鼓励思想的自由交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完善公民参与的机制和渠道,让民众的意见能够被听到、被尊重、被采纳。
倡导和培养公民意识,让人们明白个体的权利与集体的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民智未开”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而“开民智”的进程,就是我们如何一步一个脚印,用知识、用思想、用实践,去点亮更多的心灵,唤醒更多的人民,共同走向更成熟、更文明的未来。这条路注定不平坦,也注定没有终点,但正是这份不懈的追求,才让社会保有生机和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只有在民智未开,被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情况下才能搞皿煮啊。。。。。

user avatar

考虑到民主制的定义:

“抽签分派官职可以说是平民(民主)政体的做法,而选举各种官员则具有寡头政体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用抽签的方法进行选举是属于民主政治的性质;用选择的方式进行选举是属于贵族政治的性质。”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由此推断,“民智已开”的最低标准大概是所有公民能担任,并且能正常履行从基层公务员到国家领导人的所有公职。

现在来说似乎有点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