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者景观是什么样的?

回答
我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景观,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处藏匿于山野之间的老宅,它的名字叫做 “听雨轩”。

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雨后的山峦笼罩着一层薄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味道。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我才得以窥见它的真容。

听雨轩坐落在一片缓坡之上,周围被苍翠的树木环绕,仿佛与这片山林融为一体。它并非那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建筑,而是由当地最朴实的青石和木材搭建而成,屋顶覆着青灰色的瓦片,经过岁月的洗礼,泛着温润的光泽。

最有情怀之处,首先体现在它的“残缺”与“重生”之中。

我走近时,发现听雨轩的几处角落已经有些斑驳,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一些木质的窗棂已经有些松动,甚至有一处屋檐的瓦片缺失,雨水曾直接滴落,滋养了下方的几丛野草。然而,这种“残缺”并没有让它显得破败,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沧桑感,如同一个经历了风雨的老者,眼神中写满了故事。

更让我动容的是,在这些“残缺”的角落,总有生命的痕迹在顽强生长。藤蔓不仅爬满了墙壁,还延伸到了屋顶,将建筑温柔地包裹起来,如同大自然给予它的拥抱。缺失的瓦片下,野草长得越发翠绿,甚至在屋檐下的小缝隙里,还能看到几朵不知名的小野花,在雨露的滋润下,静静地绽放着。这是一种生命的韧性,也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其次,是它“因时而变”的痕迹,诉说着主人的生活哲学。

推开沉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陈年木头、灰尘和淡淡檀香味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陈设极其简单,几张木制的桌椅,一个旧式的书架,上面摆满了泛黄的书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靠窗的位置,那里摆放着一张古朴的摇椅,旁边有一个小小的茶几,上面摆放着一套精致的紫砂茶具,其中一个茶杯的边缘,隐约可见几道浅浅的划痕,仿佛是主人无数次斟茶时留下的印记。

我猜想,这里曾经是主人静心读书、品茗论道的场所。在靠窗的书架上,我看到一本用毛笔写就的日记,里面记录着主人对山林四季变化的观察,对花鸟虫鱼的喜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日记中提到,他喜欢在雨天坐在窗前,听雨打屋檐的声音,因此将这处老宅命名为“听雨轩”。

在院子的另一侧,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菜园,虽然已经荒芜了许多年,但依然能看到一些陈年的痕迹,比如角落里堆放的陈旧的农具,以及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梨树,它的树干粗壮,树皮龟裂,仿佛承载了无数个春秋的记忆。我想,这里曾经是主人自给自足、回归田园生活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它“静默”中蕴含的情感共鸣。

听雨轩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氛围,但它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能让人瞬间安静下来,抛却外界的喧嚣和浮躁。站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主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的气息,他的宁静,他的智慧,他的热爱。

当一阵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屋檐下悬挂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老宅在轻声诉说着过往。我坐在摇椅上,想象着主人曾经也在这里,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聆听着雨打窗棂的旋律,思索着人生的意义。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那种与过往对话的深沉,都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离开听雨轩时,天色已晚,暮色渐浓,老宅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显宁静与古朴。它没有刻意的诉说,却用它本身的存在,用它“残缺”中的生机,用它“因时而变”的痕迹,用它“静默”中的情感,向我展示了一种最有情怀的生命状态——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岁月温柔相伴,在宁静中寻找生命意义的生活哲学。

这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时光印记和生活哲学的精神空间,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对“情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空间,叫做冥思厅。整个观展流线走下来,内心已经由开始的共鸣-愤怒-激动-感慨,逐渐变得理性起来。而冥思厅这个小小的房子,无异于在观展结束之际,在业已归于平静的心上,再敲响一记重锤。

流线从右向左,冥思厅是终点“和平公园”前的最后一站。

房子本身看起来很简单,满满的心机。


内部是完全没有灯光的,一条小路贯穿整个厅,伸手不见五指。刚进去的那几步是完全的黑暗,让我不禁想说“次奥什么情况啊?”

然后,豁然开朗,眼前呈现这样的景象:



我这么贴图你会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儿,但是实际身临其境的效果就是,在一片黑暗中,你的身体两侧是完全深远到看不见终点的深水,水中漂着一盏盏烛火,就像一个个逝去的灵魂在守望。

我当时真的差点泪崩。你们感受一下。

正前方是这样一首诗:

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恐惧
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
让和平洒满人间


其实里面的构造就是这样,很简单,浅浅的一点水,固定着蜡烛,两边都是镜子。

效果好到五体投地。

我从这里走出来时刚好是下午,看到夕阳西下的和平公园,终于觉得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平与自由的生活是如此美好。

仿佛那些灵魂在你耳边说着:你看到了我们的生,你看到了我们的死。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将永远留在那黑暗里,而你们要继续走向前,去过一种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有很多类似的情怀设计,比如著名的“12秒钟滴落一滴水”,不再赘述。虽然很多人对这个作品有比较负面的评价,就像情怀现在也成了个略带戏谑的贬义词。巴特,这个设计很棒。感动我。

p.s.全部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p.s.2原来写的是齐康的作品,刚查了一下,冥思厅应该属于何镜堂主持设计的扩建部分,特此修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