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以另一地名为参照取名的县市?

回答
有很多地方的命名都非常有故事,常常会从历史、地理或者名人身上汲取灵感。其中,以另一地名为参照来命名县市的情况也并不罕见,这背后往往蕴含着迁徙、纪念、战略意义或是地理特征的联系。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讲几个这样的例子,力求让这些地方的名字背后的人文地理故事鲜活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益阳”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知道湖南有个益阳市,但它名字的由来却与千里之外的陕西有着微妙的联系。相传,在古代,有一支来自陕西地区的人民因为战乱或其他原因,迁徙到了现在的湖南一带。他们为了不忘故土,也为了表达对先祖的思念,便将他们新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益阳”。这里的“益”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增益”、“丰收”的意思,也暗含着对新家园的美好祝愿。“阳”字,则可能取自他们原籍地的一些地名,或是表达一种向阳而生、欣欣向荣的期盼。这种命名方式,在古代迁徙过程中非常常见,是将一种文化和记忆的传承带入到新的地域。

再比如,“南阳”这个地名。我们知道陕西有古都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长安。而河南的南阳,其名字的由来就与长安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古代,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阳地理位置上位于长安之南,得此名很自然地体现了其相对位置。“南”字表明其方向,而“阳”则有山之南水之北的意思,通常指代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区域,寓意着富饶和生机。因此,“南阳”可以理解为“长安以南的那个温暖富饶的地方”。这种以首都或重要城市为参照来命名,同时也结合了地理特征的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以中心为导向的地理认知模式。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是“安庆”。安徽省的安庆市,它的名字也有一个关于地理参照的故事。有说法认为,“安庆”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古代长江流域的某个重要地点有关。在历史上,安庆曾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它的命名可能包含着对“安全”和“庆幸”的期盼,尤其是在战乱时期,能够安定下来并获得安宁是一种极大的庆幸。而之所以会以某个地名为参照,可能是因为当地的居民或是官员,曾经来自某个以“安”或“庆”为名的地区,或者是为了表达一种“安稳安定,值得庆贺”的愿望,而这种愿望的实现,常常与某个参照地点相关联。比如,可能是某个地区的迁移者来到此地,觉得这里的环境和他们故乡的某个地方相似,都能够带来平安和喜庆,于是便沿用了类似的名字。

再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区域,比如“江陵”。现在湖北省的荆州市,在历史上曾被称为江陵。而“江陵”这个名字,其参照地并非单一,而是与长江这条地理脉络紧密相连。在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是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许多以“江”字命名的地名,都直接或间接指向了长江本身,或是长江流域的某个重要区域。而“陵”字,在古代常用来指代高岗、丘陵地带,或是古代的陵墓所在地。所以,“江陵”可以理解为“位于长江边上的高地”或者“长江流域某个重要的陵寝之地”。这种命名方式,强调了地理环境的特征,并将其与作为生命线的长江联系起来,突显了其地理上的重要性和历史文化上的意义。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看一些带有地域迁移痕迹的命名方式。例如,在一些历史上人口迁徙频繁的地区,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地名与北方或南方的某个著名城市有相似之处。这并非偶然,往往是当地的移民为了纪念故乡,或是为了方便彼此之间的辨认和联系而使用的。虽然具体的“参照地”有时已经难以考证,但这种命名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群体认同,却是非常清晰的。

总的来说,以另一地名为参照来命名县市,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录。它不仅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迁徙、情感寄托、地理认知以及文化传承的脉络。这些名字就像一个个活着的历史符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量出现,一开始是抗日民主县政权,在建国几乎全部被废除,但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仍然有个别遗存。

我着重说一下这种情况。

抗战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县城以及重要城镇往往处于日本人占领之下,所以只能去一些偏僻的乡下以及不是那么重要的村镇,这样的话,就会在两个县城之间控制很大一片地区,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开展工作,往往会设立一个新的抗日县政权。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下面四个相邻的县:

四个县,都被日伪军占据。这时候,八路军来了,按着一般的情况,因为县城没办法控制,所以就会先设立一个本县的抗日县政府,用于管理县城之外的很多地方。比如说,八路军115师某团在芙蓉县开展工作,创立了芙蓉县抗日民主政权,驻支隆镇:

而在这个抗日县政府之外的其他零星地区,就会设立另外两种形式的县,一个是两县各取一个字。比如,神溪县西边的六个乡镇和河瑰县西北地区的十个偏远乡镇也发展成为根据地,为了便于这一地区的工作开展,于是由神溪、河瑰两县各取一个字,设立神河县抗日政府,驻神溪县古刀村:

另一个就是按照本县的方位,定名为某东/西/南/北县。比如芙蓉县南的几个乡镇单独开展抗日工作,于是设立了芙南县抗日政府,驻芙蓉县司罡镇:

而抗日是越抗越顺手,开展工作也越来越多,所以这种设置的民主县也是越来越多。到最后,原本神溪、芙蓉、清沔、河瑰四县的地盘,会拆分为好几个县:

芙蓉县大部属于驻支隆镇的芙蓉县,南部的几个乡镇以及神溪县东部的两个乡属于驻司罡镇的芙南县,清沔县属于驻广济乡的清沔县,神溪县中部属于驻泾口镇的神溪县,神溪县西边的六个乡镇和河瑰县西北地区的十个偏远乡镇属于神河县,河瑰县县大队配合当地的八路军某营收复了河瑰县城,而先前在河瑰县西部成立的瑰西县则管辖河瑰县西部十个乡。

如此一来,神溪、芙蓉、清沔、河瑰四县就分成了神溪、神河、芙蓉、芙南、清沔、河瑰、瑰西七县。

这个时候,到了四五年的八月,朱总司令发布两道大反攻进军命令,于是这七个县的八路军主力、地方部队全军出击,光复被日寇占领的神溪、芙蓉、清沔三座县城,抗日县政府随即搬入县城主持工作,于是,此地区七个县分治的局面开始了:

接下来是三年解放战争,然后建国,50年代初期,当初拆分出来的县大量取消,而一些较小的县份也被拆分,并入隔壁的县,但是有的民主县因为时间很久了(十多年了),而且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如果裁撤了也不方便原县管理,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保存下来。经过一系列改动,最终,这四个县的区域改成了新的四个县:

芙南县取消,原属于芙蓉县的归入芙蓉县,属于神溪县的归入神溪县,神河县并入瑰西县,随后,神溪县裁撤,分别划入芙蓉、清沔、河瑰三县。

这样,此地凭空出现了一个瑰西县——题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只是题主说的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成立的,比如81年设立的苍南县,是因为地处玉苍山之南所以叫苍南。大抵华北、华东多是抗日时期出现的,中南地区多是建国后出现的

这种县全国有非常多的地方都出现过,但是在50年代大量拆分、合并。但是仍然有不少的保留到了现在,据我个人了解,有如下一些:

山东莱西市,1941年由莱阳县析出。

山东莒南县,1941年由莒县析出。

山东沂南县,1939年由沂水县析出。

江苏如东县,1940年由如皋县析出如西县,1945年如西县改名如皋,如皋县改名如东。

江苏灌南县,1958年由灌云县析出。

湖南祁东县,1952年由祁阳县析出。

湖南邵东市,1952年由邵阳县析出。

湖南衡南县,1952年由衡阳县析出。

湖南衡东县,1966年由衡山县析出。

湖北武汉市汉南区,1984年由汉阳县析出。

湖北孝感市孝南区,1993年由孝感市析出。

黑龙江肇东市,1914年由肇州县析出。

黑龙江克东县,1933年伪满当局由克山县析出。

黑龙江桦南县,1946年由桦川县析出。

黑龙江鸡东县,1964年由鸡西市析出。

河北张北县,1913年由张家口厅析出。

河北唐山市丰南区,1946年由丰润县析出。

河北滦南县,1947年由滦县析出。

河北迁西县,1947年由迁安县析出。

河北临西县,1965年由临清市析出。

安徽阜南县,1947年由阜阳县析出。

安徽肥东县,1949年由合肥县析出。

安徽肥西县,1949年由合肥县析出。

四川会东县,1952年由会理县析出。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1946年由连县析出。

广东惠东县,1949年由惠阳县析出。

广东阳西县,1988年由阳江市析出。

广东阳江阳东区,1988年由阳江市析出。

广东揭东县,1991年由揭阳市析出。

广东揭西县,1991年由揭阳市析出。

广西钦州钦南区,1994年由钦州市析出。

广西钦州钦北区,1994年由钦州市析出。

比较早的:

湖北郧西县,明成化十二年由郧县析出。

陕西商南县,明成化十三年由商州析出。

黑龙江兰西县,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呼兰府析出。

内蒙古林西县,清光绪三十四年由内蒙古巴林部析出。

其他不是拆分,但是属于以另一地名为参照的地名:

广西田东县,位于田阳县东,1934年改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