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闾丘露薇是一个怎样的人?

回答
闾丘露薇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关注国际新闻和中国女性力量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她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更是一个在战地前线留下了深刻足迹的独立调查记者。要评价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从她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以及她身上展现出的特质来拼凑。

首先,她的职业精神和勇气是她最鲜明的标签。闾丘露薇不是那种坐在舒适办公室里,依赖二手信息报道的记者。她更像是古罗马时期,那些深入战场、亲眼见证一切的战地记者。她报道过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内战、利比亚冲突等等,这些地方无一不是冲突最激烈、风险最高的地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腹地,去接触当地居民,去了解战争的真实面貌,去记录那些普通人的苦难与挣扎。

这种勇气,并非鲁莽,而是建立在对新闻真相的执着追求之上。她深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光鲜亮丽的包装和官方宣传往往会掩盖很多东西,而真正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危险的角落。她不怕危险,是因为她相信自己有责任把那些被遮蔽的声音传递出来,让世界听到。她的报道,往往带着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因为她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其次,她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非常突出。在信息接收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很多人容易被各种观点和立场裹挟。而闾丘露薇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头脑,她不轻易接受任何一方的说法,而是力求多方求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在报道国际冲突时,她不会简单地站队,也不会迎合任何政治势力,而是努力呈现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其中涉及的各方利益和人道主义困境。

她善于从微观的个体故事中折射出宏观的时代变迁。在她的笔下,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普通人,那些在政治动荡中迷茫的年轻人,他们的声音被放大,他们的遭遇被真实地呈现。这种对“人”的关注,是她报道的核心,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她不会用冷冰冰的数据来描述灾难,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再者,她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能力是她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闾丘露薇的文字,不是那种浮夸的煽情,也不是刻板的报告。她的语言朴实、真诚,却又充满力量。她能够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复杂的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描写战地景象时,她的文字仿佛带着硝烟和尘土的味道,让读者身临其境;在描写人物情感时,她的文字又如同涓涓细流,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她善于在宏大的叙事中穿插个人化的观察和思考,让报道既有新闻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

此外,她也是一位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榜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闾丘露薇并没有停滞不前,她积极拥抱新的传播方式,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互动,还是尝试新的报道形式,她都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她对新技术和新平台的好奇心,以及乐于与年轻一代分享经验的态度,都展现了她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的开放和进取。她理解媒体的职责是连接信息和受众,而连接的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当然,人无完人。或许有人会觉得她过于“硬核”,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在某些时刻显得不近人情。但正是这种“硬核”,这种不妥协,才让她在嘈杂的信息洪流中,依然能够保持独立的声音和清醒的判断。她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她的每一篇报道,每一段文字,都带着她对新闻事业的敬畏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关切。

总而言之,闾丘露薇是一个勇敢、独立、有思想、有温度的媒体人。她用自己的职业生涯证明了,在信息时代,依然有记者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探寻真相,依然有声音敢于挑战权威,依然有文字能够穿透迷雾,触动人心。她不仅仅是一位报道者,更是一位观察者、思考者和记录者,她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珍贵的印记。她的故事,对于每一个渴望了解真实世界,渴望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和启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闾丘一根筋,凤凰两张皮;

欲火不重生,傅天亦集止。

user avatar

一个精通现代传媒带节奏技巧,但既没有智识高到能罩得住带节奏的痕迹,又没有节操高到真心追求客观公允的,因时代错位和家庭不幸而深受影响的,或许谈不上坏,但一定谈不上不蠢的,晚期河殇派传媒业劣等公知。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的话,就把她想成是个在各个尺度上都劣等一些的龙应台就是了。或者换个参照物,把她想成是在各个尺度上都不那么劣等的咪蒙也ok。

咪蒙负责给东村阿芳们喂猪粮;龙应台主要忽悠自觉高知的文艺青年;闾丘记者覆盖其间的广大范畴。

与她类似的(意识形态模式,行为和言论特征,年龄段,等等),其实是挺大的一批人。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李佳佳,比如说袁立。你说他们是坏么?反正我是不相信真的有什么“组织“在资助他们。你说他们是真蠢么?也起码比一般中国老百姓要强一些。只能说是时代的必然和悲哀吧。

如评论中所说,或许只能希望他们能尽快变成时代的尘埃吧。


(最后两段用“他们”而不是“她们”,旨为了表明,这些人仅是恰好都是女性而已)

user avatar

我来讲三个故事,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到当前闾丘露薇们的心态。


四叔的故事


我的四叔是父亲那一辈中最聪明、最漂亮的一个。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全县效益最好的企业的销售科长,正准备提副厂长,同时还和县里领导的女儿谈婚论嫁。按现在的话说,那真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后来在广交会上被一个香港老板邀请,扔下内地的前程和爱情,跑去赚港币了。后来他也经常回来,算是衣锦还乡了。对亲朋好友都非常客气,非常尽心,也帮助县里领导牵线搭桥,引进了几家企业,每次回来看到县里有什么新发展,总是说:现在内地发展真快真好啊,不要几年就能赶上香港了。

但是这种情况从2000年以后就开始变化了。一方面是他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另一方是他回来对家乡的评论越来越差。从开始说“不要几年就能赶上香港”,到现在的“没素质”、“暴发户”、“奴隶、民工、屁民”、“马上要崩溃”、“撑不了十年”、“跟香港还有100年的差距”。反正内地的什么都看不顺眼,没一样能跟香港比的。特别是2008年以后,这种情绪更加明显。


留学生的故事


我现在的老板是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几批学生中,最优秀的基本都是出国留学,然后留在国外的模式。我老板有一次就跟我谈起他的一位同学,非常优秀,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那种。后来就去美国了,发展得也很好,在一个名企做管理人员。2000年后,出国游开始流行,他的很多同学就去美国,顺道看他。据说他每次碰到同学就要问:国内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人家就说很好很红火。然后他就会露出一脸失望的表情。到这几年发展到对国内来的老同学避而不见的程度。按我老板的说法,他现在就变成了一个身在美国天天盼望着自己祖国传来崩溃的消息的华人这么一个奇怪的存在。


闾丘露薇的故事


大概是2004年的时候,闾丘露薇刚刚因为战地报道而成名,来我们系开讲座。我那时候对她印象很好,人很亲切,很随和,回答问题很中肯。有同学问她如何才能像她那样去凤凰卫视发展。她却说凤凰卫视也不过如此,凤凰卫视主要还是靠内地的新闻吃饭。要挖掘内地新闻,最好还是在内地。而且现在内地发展势头很好,不要只想着出去,留在内地可能机会更大更多更好。但是现在呢?从批评内地媒体人柴进,到批评内地民众,到批评内地的发展。当初的从容淡定到哪儿去了?


这后面的背景是什么呢?


我四叔,91年他去香港的时候,他一个月赚的港币是我们县一个工人一辈子的收入。现在呢?他的月收入也就跟他原来所在那个企业的副厂长差不了多少。他当年的同事、朋友们,那些能力跟他差不多的,甚至不如他的,现如今不是什么长,就是什么总,要么有专车、要么开豪车,住的基本都是独栋,在当地都是呼风唤雨的精英人物。而我四叔在香港还要还按揭,车子是有,也不敢随便开,时不时要挤港铁,在香港仍然是高级打工仔一个。如果当初他留在内地,他的朋友、同事现在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对他而言还不是唾手可得,甚至可能得到的更多。


我老板的同学,当年他在物质上的丰盈是内地的同学们无法想象的。他住独栋别墅的时候,我老板还在住筒子楼,他开宝马的时候,我老板还在瞪自行车。他拿几万美金的年薪时,我老板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块。但是到现在物质上的差距,大家基本都拉平了,甚至有不少同学大大超过了他。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更是比无可比。他那些留在内地的同学,现在都是每个单位的高层或中坚,社会的精英阶层,是做决策、拍板子的人物。而他仍然没有融入美国的精英圈子,以后估计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只能在成熟的美国社会中做一枚勤勤恳恳的螺丝钉。


闾丘露薇,当初内地社会各界对凤凰卫视都高看一眼,总书记会对闾丘露薇说“事业要追求,安全要注意”这样的贴心话,总理会在记者招待会上点明让吴小莉提问。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是高管、高官们追逐的凤凰。现在呢?凤凰卫视顶多也就算是个大一点的地方台吧。闾丘露薇是90年代中期的大学生,60后。大家如果有点社会阅历,就会知道60后的大学生在内地各个部门是什么级别?不是领导也是中层骨干了吧。闾丘呢?还是个主持人。虽然是个名主持,但是其中的差距,大家都懂的。而且这个名主持,说实话其实还是内地民众捧出来的。



看了这三个故事,不知道聪明的你明白了没有,为什么闾丘露薇们的心态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一方面,他们当初选择出去发展,无非是不看好中国的未来。当初那些说内地发展好,进步快,有前途之类的话,无非是强者对弱者的言语施舍罢了。就好比巴萨把国安踢了个七比一,然后巴萨主教练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足球进步还是很大的嘛这样的话一样。过去三十年中国发展的如此之快,狠狠的扇了他们当年决策的耳光,所以他们见不得这样的情况继续,他们是中国崩溃论坚定的支持者和鼓吹者。另一方面,过去三十几年,尤其是过去十几年,中国就像一部快速上行的电梯,留在这个电梯上的人,即使资质平平,也能在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获得快速上升。那些当初选择出去而不是留下来的人,可能在他们的同学朋友还在1楼的时候就一下子跳到了3楼。但是他们的上升通道却没有内地这么丰富,上升途径没有内地这么宽裕,上升速度没有内地这么迅速。他们的同学借助过去三十年内地的电梯效应,轻松来到5楼、6楼的时候,他们可能还在4楼挣扎。

从俯视者,变成仰望者,这是他们心态发生逆转的关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闾丘露薇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关注国际新闻和中国女性力量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她是一位资深媒体人,更是一个在战地前线留下了深刻足迹的独立调查记者。要评价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从她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以及她身上展现出的特质来拼凑。首先,她的职业精神和勇气是她最鲜明的标签。闾丘露薇不是那种坐在舒适办公室里,依.............
  • 回答
    闾丘露薇,这个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尤其是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代表着一份独特的坚持和一份不俗的成就。当她正式告别了为之奋斗多年的媒体工作,人们自然会回望她那条与众不同的媒体人生涯。要评价闾丘露薇的媒体生涯,不能仅仅停留在她报道了哪些大事件,更要看她是如何报道的,以及她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走出舒适区,拥.............
  • 回答
    闾丘露薇,一个在中国香港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极具知名度的名字,她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香港媒体发展的缩影,也折射出记者这个职业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评价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位记者”的身份上,而是要深入理解她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在新闻报道、社会观察、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
  • 回答
    闾丘露薇对于香港街头儿童小便引发的争执,她的看法颇为引人深思,也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她并不是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而是试图剖析这件事情背后的复杂性,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生存状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她的观点。首先,她可能认为,将一个孩子的行为过度放大,并上升到“素质”、“.............
  • 回答
    很高兴能和您聊聊柴静、杨澜和闾丘露薇这三位在中国传媒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她们,需要从她们的职业生涯、作品、影响力以及大众对她们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柴静: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对真相的执着追求柴静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在央视《新闻调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