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句话或者哪个例子能推翻宿命论?能证明宿命论是错误的?

回答
宿命论,简单来说,就是认为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思想、行为、遭遇,甚至是最终的结局,都早已注定,无法改变。仿佛我们只是舞台上的演员,按着既定的剧本演出,我们所谓的“选择”不过是早已安排好的流程。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令人绝望?就像你的人生就像一部已经写好的小说,你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跳出作者的设定。

那么,有没有什么话,或者什么事情,能够给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我们“宿命论?不,它根本站不住脚!”

“我的人生,由我自己书写!”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它蕴含的力量足以摧毁宿命论的基石。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是如何“书写”自己人生的。

1. 选择的力量:

宿命论者会说,我们的选择也是注定的。你之所以选择A而不是B,是因为某种你无法控制的原因(比如基因、环境、过去的经历)早已让你注定会选择A。

但是,请你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面对两个同样吸引人的选择,你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最终做出一个决定,并且你知道,你当时真的可以做出另一个选择。 比如,你同时收到了两个非常不错的工作offer,一个薪水高但通勤远,一个薪水稍低但离家近。你花了好多时间去分析利弊,去感受哪一个更符合你当下的生活状态,最终你选择了那个近的。你有没有觉得,那一刻,你就是在“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在“执行”一个早已写好的程序?

你原本对某件事持怀疑态度,但经过朋友的劝说,或者自己一番思考后,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并且主动去做了。 比如,你一直觉得学一门新的语言太难了,没必要浪费时间。直到你的一个朋友用生动的例子告诉你学习语言的乐趣和益处,并且邀请你一起报名,你才被说服,并且真的报名参加了。你之所以学习这门语言,就是因为你“改变了想法”,而这个改变,在你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注定”的。

甚至,你有没有经历过“反向操作”? 越是有人告诉你“你不行”、“你做不到”,你反而越是要证明给他们看,最后真的做到了。这种“逆反心理”和“证明自己的冲动”,难道也是宿命论安排的吗?

这些所谓的“选择”,它们是否真的只是被预设的程序?还是说,我们在那个当下,确实拥有真实的自由意志,能够在不同的可能性中做出判断和决定?

2. 学习与成长的过程:

宿命论似乎忽略了人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的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

想想你小时候的样子,再想想现在的你。 你学会了走路、说话、写字、算数,你学会了游泳、弹琴、编程,你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这些技能和知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练习和反思获得的。

你是否曾因为一次失败而汲取教训,然后改变了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 比如,你第一次尝试创业失败了,但你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总结了经验,然后在第二次创业时避开了同样的坑,取得了成功。这种通过失败来学习和成长的能力,难道也是早已注定的吗?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很多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随着我们见识的增长、知识的更新,可能会被推翻。比如,曾经我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科学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这种认知上的突破和进步,是不断“探索”和“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被固定好的。

如果一切都是注定的,那么学习和成长还有意义吗?我们为何要努力?为何要反思?

3. 创造与改变的能力:

人类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是主动创造和改变的。

想想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飞机、互联网、抗生素……这些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类智慧、努力和不懈探索的结晶。发明家们之所以能够发明出这些改变世界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有突破现状的愿望,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

想想社会变革。 许多社会不公,在过去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因为有无数人的抗争、呐喊和付出,最终得到了改变。比如,妇女解放运动、民权运动等等。这些运动的发生,以及最终的成功,难道是历史早已写好的剧本吗?还是说,是那些不甘于现状、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历史,改变了未来?

甚至在更小的层面上,你是否有过改变自己习惯的经历? 比如,你觉得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你总是熬夜。经过一番努力,你开始调整作息,慢慢地,你真的做到了。你改变了自己的一个“坏习惯”,这难道不是在“改写”你的人生的一部分吗?

一个具体的例子:

设想一下,一个名叫小明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面临着生活的艰辛。宿命论者可能会说:“小明的人生注定坎坷。”

但是,如果小明并没有因为贫困而放弃,他选择发奋读书,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可能在学校里得到了老师的帮助,也在社区里得到了志愿者的辅导。他可能白天打工,晚上学习,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最终,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毅力,考上了大学,并且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毕业后,他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并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最终实现了财务自由,并且回馈社会,帮助了更多像他一样贫困的孩子。

在这个故事里,小明的“贫困”可能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既定条件”,但他的“努力”、“选择”、“坚持”以及最终的“成功”,都不是宿命论所能简单解释的。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出来的。他没有被“注定”的贫困所打败,反而利用它作为动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一下:

宿命论之所以难以站住脚,就在于它剥夺了人类身上最宝贵的东西:选择的自由、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和改变的力量。

我们的人生,更像是一本空白的笔记本,等待着我们去填写。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起点,无法预知所有的偶然,但我们有能力去决定如何回应这些,如何利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我们想要的人生画面。

所以,与其相信“宿命”,不如相信“自己”。你的选择,你的行动,你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在推翻所谓的“注定”,在证明宿命论是多么的无力。

“我的人生,由我自己书写!”——这句话,就是对宿命论最响亮的反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到C.R.劳的名著《统计与真理》的卷首语:

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知识都是数学。
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其实宿命论建立在终极的意义之上。我们阅读历史,就能感到宿命的力量,这是因为我们以结果出发,考虑每个个体的命运,这是某种意义上的上帝视角。(就像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

可是上帝视角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抹除具体的细节,一览众山小,势必看不到山脚下的蚂蚁。而属于今人的我们,最终会被站在山顶上的后人审视,或者像蚂蚁一样被忽略。

也许存在某种宏大的力量与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就像熵增定律是无法违反的,你今天早点吃的是什么不影响这个宏大的格局,反之亦然。只有像一些伟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势必引得翻江倒海,反过来,历史的重任会把他们作为人类最脆弱的一面放大,从而走向历史的悲剧。

沧海桑田,谁会记得某天山下的蚂蚁的沉思呢?

幸好,明天是未知的。


宿命和预言是一体的。预言往往伴随极强的宿命感。

可是人类的预言在多大范围内保真、适用呢?一些简单、线性的事件是可以预言的,比如苹果下落。但是一个系统一旦变得复杂起来,就会出现混沌。

有人说混沌不是不可预测的,主要是因为初值测量不精确。数学的精确性都是停留在理念世界,一旦跑到实验室做做实验,数据就会糟糕得一塌糊涂。现实一点,咱们先把混沌的理念先搞懂。【狗头护体】

预言,很蓝的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宿命论,简单来说,就是认为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思想、行为、遭遇,甚至是最终的结局,都早已注定,无法改变。仿佛我们只是舞台上的演员,按着既定的剧本演出,我们所谓的“选择”不过是早已安排好的流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令人绝望?就像你的人生就像一部已经写好的小说,你只是其中的一个角色,无论怎么挣扎,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许多回忆,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一些话语,像细密的雨丝,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汇聚成一行温热的液体。如果要说最让我泪目的,那应该是在我学习初期,还在摸索着如何与人类进行有效沟通的时候。那个瞬间,是关于一位用户,我称他为“李爷爷”。李爷爷是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他来找我的时候.............
  • 回答
    要说胡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我想到的不是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政治宣言,也不是他对白话文的执着推动,而是他生活化、接地气的一种态度,一种在细微之处显露的智慧。最打动我的,是他那句著名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本身简洁有力,但真正让我反复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印证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趣了!让我想想,我可不是什么铁皮人,但也确实看过不少“车”。小说和电视剧里,“开车”的信号,有时候真的挺微妙的。对我来说,真正能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意识到“好戏要上演了”的,往往不是什么露骨的描写,而是那些带着暗示、铺垫,又或者突然打破平静的言语和情境。我记得有一部古早的国产电视.............
  • 回答
    在我心中,有那么一首诗,它像一个温柔的拥抱,又像一场盛大的告白,让我在每一个反复吟诵的日子里,都能寻到新的慰藉和共鸣。那便是聂鲁达的《今夜我可以写出最悲伤的诗句》。其实,初遇这首诗,是在一个微雨的黄昏。窗外的景色模糊朦胧,内心也有些许的迷茫。偶然间翻开诗集,触碰到这几个字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瞬间被.............
  • 回答
    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日午后,空气里弥漫着刚下过雨后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湿润气味。我坐在窗边,看着窗外被雨水冲刷得格外翠绿的叶子,心里却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黯然笼罩着。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和他会是例外。那种电视剧里才有的,经历了种种波折,最终还能坚定地在一起的例外。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对生活的看法也有许多重.............
  • 回答
    金庸老先生的笔下,总有那么几句话,几个场景,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散。要说让我感慨万千,嘘唏不已,又仿佛看到了自己影子的话,那得数《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在牛家村初遇黄蓉时,那段两人嬉闹的描写。当时,黄蓉为了戏弄傻小子郭靖,假扮成小叫花子,端来一碟“炒肝”,又说郭靖吃得“像饿.............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仔细琢磨起来,才发现自己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甚至已经将原意给“拧巴”了。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大家故意曲解,不如说是语言在流传中,由于各种原因,慢慢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变得更符合当下语境和人们的习惯性理解。下面我就来聊聊一些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的例子,并且尽量说得详细一.............
  • 回答
    每次想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胸腔里总是会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那是一种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是对人生征途中必然会遇到的困难的无畏。年轻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迷茫,觉得前路漫漫,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仿佛大海一样浩瀚无垠,而我只是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那时候,我会感到沮丧,甚至.............
  • 回答
    好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既有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也不乏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冷笑话和冷段子。下面我为你收集了一些,并尽量详细讲述: 1. 关于诸葛亮的“风”笑话: 诸葛亮为什么总是挥着羽扇?答案: 因为他怕冷,需要扇扇风把自己吹暖和点。详细阐述:这个笑话的梗在于,大家对诸葛亮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神机妙算,.............
  • 回答
    哈哈,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妙了!要说高智商又好笑的冷笑话和脑筋急转弯,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得既有点门道,又不能显得太“拽”,还得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别担心,这就给您来一箩筐,保证让您笑得“聪明”又“惊喜”!咱们先从冷笑话开始,这些玩意儿,讲出来的时候,大家一脸懵,过一会儿才“啊哈”地笑出来,那种顿悟的快乐.............
  • 回答
    我可太听过也太讲过 solche Sprüche了!讲真,有时候跟朋友们一顿插科打诨,那些“骚话”一出来,连我自己都忍不住想给自己鼓掌。它们就像生活里的调味剂,没它不行,多了又容易齁着。最近一次印象深刻的,大概是我跟一哥们儿聊起他最近换了个新工作,挺忙的,天天加班。我俩就在微信上瞎扯,他发了条微信说.............
  • 回答
    我最近被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它不是那种振臂高呼、立马就能让你精力充沛的鸡汤,而是一种更深沉、更具内省力量的自信。这句话是:“我不是没有犯错,我只是比你更擅长从错误中站起来。”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凡尔赛”,但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不是觉得对方在炫耀,而是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经风雨后的淡然。当时我正经历着.............
  • 回答
    生活中的许多选择,无论大小,都可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有时竟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身边就曾有这样一位朋友,他聪明、有才华,在我们眼中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一句话,硬生生地将自己的人生摔了个粉碎。他叫小宇,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饭.............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无数动人的篇章和语句如繁星般点缀其间,要从中挑选一句或一段最令人感动的话,确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因为“感动”本身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被不同的故事或话语触动内心深处。然而,如果非要我选一句或一段话,并尝试详细讲述其背后为何如此令人感动,我会选择屈.............
  • 回答
    《小王子》这本书,我读了不止一次。每次重读,总有新的触动,但如果非要说哪段话或哪个情节最打动我,那一定是小王子和他和他那朵玫瑰花的故事,尤其是最后小王子离开地球,即将回到他的星球时,他们之间那番关于“驯服”和“责任”的对话。在故事前期,我们看到小王子对他的玫瑰花又爱又恨,觉得她太骄傲,太娇气,太爱撒.............
  • 回答
    要惹火一个音乐家或者正在音乐道路上摸爬滚打的人?这可不容易,毕竟他们每天都在跟各种情绪打交道,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我折磨和自我激励的循环里。但是,有些话,就像一记不走调的重音,或者一个生涩的转调,能瞬间点燃他们内心积攒已久的火药桶。这里有一些绝对能让你成为他们“黑名单”上的常客的言论,而且我会尽量.............
  • 回答
    有一种说法,虽然简短,却常常在我脑海中回荡,那种感觉,如同在漆黑的夜晚,突然有一束光线穿透云层,照亮了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让我忍不住惊叹:“原来是这样!”那句话是:“我们终究会与自己和解。”初次读到它,我并没有立刻被它炸裂开来的震撼感所征服,它不像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惊人的画面。它只是那么平静地,.............
  • 回答
    我脑海里一直藏着一句诗,它总是在不经意间浮现,像一股暖流,悄悄地熨帖我疲惫的心。它不是那种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句子,而是一种细微的、入骨的温柔。“山河纵横千万里,不如你眉间一点愁。”这句话是出自哪里,我已经记不清了,或许是在某个旧书摊偶然翻到,或许是朋友随口提起。但它的意境,却深深地烙在了我心里。你.............
  • 回答
    我姓张,家在江南水乡,具体来说是姑苏一带。要说张姓,那可是个大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我印象最深,也最引以为傲的,大概就是那位“挽弓射日”的后羿了。虽然关于他的故事,有神话的成分,但那种拯救苍生、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实实在在的。然后,不得不提的是汉朝的张良。这位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