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哪一句话或哪一段话最令你感动?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无数动人的篇章和语句如繁星般点缀其间,要从中挑选一句或一段最令人感动的话,确实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因为“感动”本身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被不同的故事或话语触动内心深处。

然而,如果非要我选一句或一段话,并尝试详细讲述其背后为何如此令人感动,我会选择屈原的《离骚》中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之所以如此触动我,并且我认为它具有普遍的感染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绝望中的坚韧与不屈的追求:

背景: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篇之一,是屈原在遭受流放、政治理想破灭、国事维艰的绝境中创作出来的。他目睹了自己的祖国楚国江河日下,被政治腐败和外敌侵略所威胁,而自己报国的宏图大志却难以施展,甚至被君主误解和疏远。在这种极度的孤独、痛苦和绝望之中,他依然没有选择放弃。
字面含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字面意思是:前方的道路漫长而遥远,我将上天入地,不遗余力地去探寻(我理想中的道路或真理)。
深层感动: 这句话并非仅仅是对物理距离或空间的描述,它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宣言。它表达了一种即使前路艰难险阻,充满未知和挑战,甚至看起来遥不可及,也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追求内心认定的光明与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最黑暗的时刻迸发出来的,是人类意志力的极致体现。在屈原当时那样绝望的环境下,还能发出这样的呐喊,其内心的力量是何等磅礴?

2. 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求索”的意义: 屈原所求索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抱负,更是人生价值、道德操守以及国家民族的存续之道。他看到了世俗的污浊和政治的黑暗,他不愿同流合污,宁愿忍受流放的痛苦,也要坚持自己的清白和理想。
普世价值: 这种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是超越时代的,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在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和困境时。无论是在科研领域探索未知,在艺术领域追求极致,在人道主义领域奉献牺牲,还是在个人成长中克服困难,这句话都能给予力量和启示。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能否在逆境中保持探索的勇气和追求的决心。

3. 文学上的震撼与艺术魅力:

诗歌的力量: 《离骚》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伟大诗篇。屈原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这句诗具有了极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他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仿佛能感受到他当时的悲愤、孤独和决绝。
“上下而求索”的形象感: “上下而求索”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仿佛是有人在崎岖的山峦间攀登,在浩瀚的星空中遨游,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心生敬佩。

4.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民族精神的象征: 千百年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经不仅仅是屈原个人的宣言,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面对国家民族的危难时,挺身而出,为理想奋斗终生。
个人的精神支柱: 在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迷茫、困顿、无力时,回想起这句话,往往能重新振作起来,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它是一种精神的支撑,一种心灵的慰藉。

为何这句话尤其令我感动?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非一种虚假的乐观或盲目的冲动,而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之美。屈原并非不知道前路的渺茫,他深知自己可能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也无法获得君王的理解,但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道路。这是一种包含了痛苦、清醒和觉悟的坚持,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色彩。

这种感动是双重的:

对屈原个人命运的感动: 为他生不逢时,为他怀才不遇,为他孤独无助而心生怜惜。
对人类精神的高度赞美的感动: 为他在绝境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不屈意志和对真理的永恒追求而深深折服。

它让我想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奋斗,为了理想而牺牲一切的普通人,也激励我在自己的生活中,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保持一颗探索和求索的心。这句诗,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漫长的人生之路,也温暖了无数代人的心灵。

所以,当被问到中国历史上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时,我毫不犹豫地会选择屈原的这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到现在我表弟仍然愿意相信这句话出自《论语》。因为这句话是在是与他印象中的刘备形象差距太大。叱咤风云一生,到最后对自己儿子最重要的叮嘱却是如此。不像一代枭雄对儿子的遗嘱,反倒是像田间老农的留言。在那场乱世之中,能谨遵仁德二字的除了刘备恐怕也没有几人了。无论他是真是假,但他至少遵循了一生。这两句话也就是刘备一生的信条。

另一个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当时读的时候才上高一。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项脊轩志》中要加上这一段。老师当时也没有带着大家赏析。如今看来,感慨无限。

user avatar


国民党中央随后派人来,声称瞿秋白可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即可。对这种貌似保全面子,实则要他放弃政治原则的条件,瞿秋白断然拒绝。蒋介石见劝降不成,即下令处决瞿秋白。 6月18日8时,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特务连连长走进囚室,向瞿秋白出示枪决命令。瞿秋白伏案挥笔写下了绝笔诗: “ 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 ” ——瞿秋白临刑前絕筆詩 瞿秋白一边写诗,一边镇静地对旁边的人说:“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负责羁押瞿秋白的国民党军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为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宋希濂送瞿秋白出监房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也就是现今见到的瞿秋白就义前的那幅珍贵的遗照:瞿秋白上身穿着黑色中式对襟衫,下身穿着白布抵膝短裤,黑线袜,黑布鞋,背着两手,昂首直立。宋希濂还为老师瞿秋白置办了酒席。据天津《大公报》报道:瞿秋白来到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菲菜四碟,美酒一甕,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 餐毕,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园,慢步走向二华里之外的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刑场。沿途瞿秋白手挟香烟,缓缓而行,而且用俄语唱《国际歌》,用汉语唱《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 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草坪上,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然后平静地让刽子手从脑后开枪。 时年36岁。
user avatar

雍正回复和硕怡亲王:

朕躬甚安。尔等安好么?对发胖后不堪寓目之事,尔等丝毫勿虑,尽量发胖,愉快而回。惟独马尔赛回来时,恐其马力不支,朕委实为之悬念。著怡王选备二匹脚力强而能支撑之马,以赏赐于马尔赛。倘若尚未发胖,则毋庸赏赐。


加粗的八个字被做成了故宫纪念品 印在了围裙上

user avatar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国家至此,危矣!请自嗣业始!" “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user avatar

有一个文言文名篇,估计绝大多数人都学过,即使有的教材没有列入课纲,但至少也是推荐阅读的篇目——《触龙说赵太后》。

这个选自《战国策》文言名篇,除了字词翻译之外,一直以来广为称道和学习的,就是触龙很厉害的说话艺术和技巧,他是怎样先察言观色、缓和气氛,然后再循序渐进、晓之以理的,随便翻开一本解析,都会讲得非常清楚,甚至很多都有过渡解读的嫌疑了。


然而,很多年后再读这个文章,之前一直被我忽略的一个细节,却让我久久感怀。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然。”

赵太后还有个女儿,嫁到了燕国。这个女儿,赵太后亲口说,我喜欢她,远不如喜欢长安君。作为国君的赵王尚且不如长安君得宠,想必在她还是赵国公主的时候,更能感受到母亲对于哥哥弟弟的偏爱吧。但作为那个年代的女子,大概连重男轻女的概念都不会有,也许偶尔心酸,也只是感慨下为什么自己不是男子吧。早就被所有人告知,甚至被母亲自己亲口说出,我喜欢你远不如你的弟弟。

她嫁到燕国之后,要侍奉夫君,要管理后宫,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赵国,父母兄弟,早已模糊成信笺上的问候和使者间的传话了吧。赵国出事,她也会很担心的吧。母亲不肯把偏爱的弟弟送去齐国做人质,她也会焦急并埋怨母亲不懂事吧。也许她也会时不时觉得, 母亲早就忘了嫁到燕国的自己了吧。

然而,她大概不知道,母亲每次祭祀时都会为她祈祷,希望她千万别回赵国。不是不想她,不是不爱她,而是太想她过得好了。自从嫁出去的那一刻起,从此他乡变故乡,再无回头路可以走。这就是那个古时候女子的悲哀吧。

答主: @林为珮

user avatar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user avatar

“还我花圈,还我战友。”

以前都是奉命运动,只有这一次是正儿八经的群众运动。

user avatar

“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颜色鲜艳的红衣服或花衣服,要兴高采烈、满面春风地参加庆祝会,然后你就大大方方地上台去讲话。”

吴旭君茫然地问:

“讲什么?”

“你就讲:同志们,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停了一会儿,毛泽东又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不能,万万不能。”

吴旭君连连摇头说:“平时我一切都听你的,这件事不能听,我也不干!”


毛泽东不再笑了,脸上显出不高兴的神情。

他说:“你在我身边工作了这么久,离我又这么近,都不能理解我呀。我主张实行火葬,我自己当然不能例外。我在协议上签了名的。”

“你还订了什么协议,跟谁订的?”吴旭君惊奇地问。

“和中央的同志们,在怀仁堂签的名,不信你去查。照此办理大有好处,留下我的遗体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啊。”

事后吴旭君才知道的确有这么一份倡议书。第一个签名的是毛泽东。日期是1956年4月27日。中央的高级干部和全国的高级干部差不多都签了名,党内外同志共136人。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了。当时出于种种需要,在第二年建成了毛主席纪念堂。按说,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他本人意愿的。

user avatar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正是这句话,开启了中国两千多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反抗历史。没有这句话,没有这句话背后的人,也许我们至今都还是安安饿殍。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每每读之,感动于真正的读书人的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志向。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梁启超以八字成句,鼓舞多少仁人志士,践陈胜吴广之行,明飞将冠军之志,扶华夏之倾,救中华之危。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有之,请自嗣同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死前高呼的十六个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里引用的谭嗣同的每一句话,真的是,畅快!畅快!

如冰心文章中所说,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则不兴。中华泱泱大史五千年,只找出一句最令人感动的话,实在是太难了。但是一直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反抗强权、反抗天命、绝不服输的意识,让我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让我们虽经磨难,几近亡国灭种之境,却仍然能在绝地亡命之处反击,以强大的力量反弹回来,经历多少艰难困苦,却仍然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让我们和后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并努力重回上游,重回旧日的闳放汉唐,塑造崭新的中华民族。


———————————分割线放我最爱的一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是我心中天下第一的畅快文章!

user avatar

我在看《方剂学》的发展简史时,书中特意摘录了大唐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中《大医精诚》中的一句话:“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我当时读到这一条后还是有点震惊,同时也十分感动的,因为我在听《临床医学》毕业生念宣誓词时候也有类似的语句:“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宗教、国籍、种族、政见或地位的考虑介乎我的职责和病人之间!”,所以我甚至都怀疑孙思邈会不会是一个“穿越者”了!


又因为孙思邈出生在西魏时期的京兆地区,当时无论是南方的萧梁、陈朝,还是北方的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以及随后的大唐,都是一个士族门阀权利膨胀的时代,更何况从西晋鲁褒的《钱神论》一文来看,整个魏晋南北朝都是拜金主义加上强权崇拜的社会,而孙思邈又先后得到独孤信,李勣,以及北周、隋朝、大唐皇室的赏识,所以孙思邈生活在那样一个金钱至上的贵族时代,又作为一个与达官显贵关系密切的名医,他却可以放下世俗的偏见,提出“生命面前,众生平等”的理念,不论患者的贫富、年龄、相貌、亲疏远近、民族差异、学历背景等如何,医生都必须一视同仁,这样的思想放在今天也一样适用的。孙思邈作为一个封建帝制时代的人,却拥有这种“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我觉得也只有这样的话最让我这种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听了十分感动了!

user avatar

简大狮未被日军捕拿,却由清军抓获。简大狮在清吏面前,慷慨陈词:"倭淫虐妻妹皆死焉,与之苦战不胜,故至此。""我简大狮,系台湾清国之民","以与日人为难,并未毒及清人"。"生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犹感大德,万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可是,腐败卖国的清政府却把简大狮"引渡"给日人。光绪二十六年(一九零零)三月二十二日,简大狮在台湾受尽酷刑后,被日本人杀害。

后来的国民党也干了这事儿,屁颠屁颠的把台湾的抗日志士抓了送给日本人了···


我大清和我炮党干的事儿啊,已经联合日本把台湾那些心怀祖国的人都杀光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