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五月在北方中国八九个城市看了一些电影,基本都是我自己包场。区别就是地级市电影院数量略多,票价便宜,普遍30元上下。县级市影院少,通常是两家,且常有默契,无论什么时段什么烂片,票价都35元以上,不搞价格战。六月回到杭州,电影院人还行,但黄金时间也就是两三成观众到头了。我有个总体体会,就是除开节假日,其实中国百姓不怎么看电影,极少。如果春节和十一赚不到钱,电影院平日收入维持运营都难。还有就是,今年的电影也特少,很多影院都在放国内国外的老电影,感觉影院兴盛了二十年,又有往录像厅发展的苗头。
再说影业。我记得麦家老师说过一句话,文学和影视是近亲。这话怎么理解呢,可以理解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文学暗淡时,影视也会随之暗淡,大体如此。那下个问题来了,文学为什么会暗淡?无数作家谈过这个问题,有一句话我觉得最能概括总结,就是生活的同质化。这话有个背景,背景是相对50和60后,80和90的生活非常同质化。5060的人生轨迹非常不同,有人下乡插队,有人留在城市,还有人下海出国,总之,在大时代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截然不同,一念之间,就是天差地别。但到了8090,大家人生轨迹差别甚小,都是读书考大学考公务员,然后结婚生子供房,没什么荡气回肠和鼓舞人心了。即便有人创业成功,走上人生巅峰,展开来也没什么故事性,无非是发现市场空白,然后招人,做PPT,讲PPT,拉投资,技术攻关,市场拓展,再做PPT,再讲PPT,再拉投资,这是很好的商业案例,但不是艺术素材。当然,那位作家(我忘了是格非还是阎连科)说这话时,人们还只是大方向同质化,没有发展到如今的连细节都同质化。
什么是细节同质化,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
先说亿万富翁的生活吧。就我观察,亿万富翁起床后会吃点红薯鸡蛋和麦片,然后下楼看看各大拍卖行寄来的画册,看完看看手机,然后下午游泳锻炼。晚上有朋友来就聊会天,没有就看看书睡觉。
再说千万富翁。千万富翁起床后会吃点红薯鸡蛋和麦片,然后下楼浇浇花,浇完看看手机,然后出去转一圈,买些水果和肉回来。晚上做几个菜,如果有朋友来就坐院子里喝茶聊天,如果没有就找人打麻将去。
最后再说我这类人。我们起床后会吃点红薯鸡蛋和麦片,然后看看昨天没看完的书,边看边翻手机,看看网上人怎么评论我写的东西,说好的点个赞,说不好的举报删除拉黑。看累了练练书法,虽说练《九成宫》的十个有九个都不成功,但也要练呀。练完问问朋友干嘛呢,下午写写东西,晚上练练器械和瑜伽,然后看书睡觉。
我们把所有人的生活一一列出后,大家就发现,成功人士,比较成功人士,和我们,实际差异很小。最主要的吃什么,最大消遣看手机,都是一致的。只有爱好层面不同,成功者收藏,较成功者浇花喝茶,我们看书练字撸铁。这种情况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好事。但对文学创作,以及文学衍生出的影视,就是噩梦,因为生活都一样,没故事可写了,所以古人会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承平日久后,社会就开始躺平了。这里多说一点,这次躺平,还真不是挣扎青年的专利。在我能接触到的范围里,上至博雅讲席教授,中书协,中作协理事,成功企业家,艺术家,大文人;下到我这种市井小民,大家都把这词挂在嘴边,而且内心没有调侃,是比较接受的。我唯独就是不知道政治局层面的人内心怎么想,能接触到的朋友可以留言说下。都躺平了,自然就更没跌宕了。
一方面,生活就是菜,当菜不行时,厨师其实炒不好。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究竟是好是坏?现在的书是很多,每天新书推送看不过来,包装也好看,但如果用心看就发现,很多大学者所谓的专著,就是略加修改的论文集,甚至是上课的讲稿。有意思的基本都是一些译著。文学方面,有质量,能成经典的大长篇多年未见,好的长篇一年也就一部,两部就算文学大年。好多都是数篇中短篇凑一本书,也不是小看中短篇,但这毕竟和大长篇不是一个难度的东西。就说上届茅奖,梁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属于距离当今时代太远的作品。徐则臣的《北山》和李洱的《应物兄》强点,但也不出圈,本该通俗的文学,快成学术专著了,只有极少极少的圈内人关注。在我看,经济发展主要提升了数量和包装,制造出一批表面光鲜的伪学术和文学,但经典出现的可能却被大大扼杀。久而久之,内容就会越来越少。用易懂的话说,就是菜没了。菜都没了,餐厅又怎能火红。
两部翻拍
一部动画
一部迪士尼三线IP
一部儿童绘本改的续作
一部普通观众欣赏起来有门槛的新人处女作
一部经典重映
一部体育励志(票房最高)
摊手……
电影行业本质上讲是内容行业,内容虽然不是票房的主要来源,但一定是电影公司的灵魂。
我们以MCU为例,他们的电影内容有多好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可以依靠粉丝传播、周边影响、持续性中等叙事结构以及强悍的视效标准,来拉动路人群众进电影院。
路人是决定票房收入的关键性要素,谁做到了这一点,谁才能盈利。
而国产电影,自张艺谋的《英雄》后,无不追求大投资、大场面、大宣发,却忽略了《英雄》是讲内容的,描述了一个虚构的刺客为了天下苍生,决定舍小我成就大我,支持始皇帝的统一大业。
也因此,面对当时排山倒海般的批评,路人无不好奇此等神片究竟神在何处。加之张艺谋身为导演,前期积累了足够多的优秀作品,信誉度向来优良,才最终引爆了市场。
但紧随其后的各路大片,却学起了皮毛,在投资上奋起直追,在演员上两岸三地,在宣发上砸下重金,可惜,在内容上捉襟见肘。
这个通病,甚至在后来的张艺谋身上也体现了出来。
我们历数《英雄》之后的超级大作,有冯小刚的《夜宴》、陈凯歌的《无极》,这俩都被影评人一顿嘲讽,且路人评价不高。随后的《战国》更是无耻之尤,被各路人马重新解构,且首开【捧人之道】的先河,给电影行业带来无比沉重的灾难。
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一点一点被消解,那会儿尚未掌握话语权的八零、九零后们,恨的牙痒却无济于事。
北上而来的香港导演也加入其中,烂作频出、乌烟瘴气。
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才拿了多少投资额度?这么优秀的本子,被如此轻视,谁不心寒?
现在票房下降,倒是一个又一个出来叫苦,当年给观众喂屎的时候,你们哪一个不是数钱数到手软?
简言之,电影行业需要新鲜血液注入,不能继续让老牌企业持续霸榜。哪里的新鲜血液呢?
流媒体。
以华为、小米、蓝绿为例,他们就应该成立自己的流媒体平台,按照每年五十亿人民币的预算,打造独属于其自身的影视宇宙。而后整合漫画、网文,补充自身影视宇宙的内容。
再培养导演、编剧、演员、视效人员,继而为我所用,开辟出自己的内容输出环境,打破过于依赖影院票房的传统。
接着可以打造自己的周边、乐园,做强做大,让其与传统老牌企业相互竞争。
卖手机才有几个钱?做内容、做IP才是正途。
当毛晓彤们一部电视剧两三千万,郑爽吴亦凡们一部电影电视剧一个亿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圈子大部分都是烂的,好的才是少部分。
当然,端午这些片光是看演员的名头也知道带不起来票房吧?郑恺彭于晏包贝尔哪个像是能带起票房的?不会有人以为前任三真是靠郑恺带起的票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