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洛杉矶海底巨型 DDT 废水桶被人为凿开,据测算美国曾向太平洋偷排 767 吨毒废水,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洛杉矶海底巨型 DDT 废水桶被人为凿开,以及美国曾向太平洋偷排大量有毒废水(如 DDT)的事件,无疑是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其严重威胁的。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长期影响

1. 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Bioaccumul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
生物富集: DDT 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其特点是稳定性极高,不易在生物体内降解,而是会随着时间累积在脂肪组织中。当海洋生物(如浮游生物)摄入微量的 DDT 时,这些毒素不会被排出,反而会在其体内浓度不断升高。
生物放大: 这个过程更为可怕。当低营养级的生物(如浮游生物)被较高营养级的生物(如小鱼)捕食时,小鱼不仅获得了该浮游生物体内的 DDT,还获得了其捕食的所有其他浮游生物体内的 DDT。这意味着 DDT 的浓度在食物链的每一级都会呈指数级增长。
食物链顶端的灾难: 最终,像海豚、鲸鱼、鲨鱼甚至食用鱼类的海洋哺乳动物和大型鱼类,会摄入极高浓度的 DDT,远超其在初级生产者体内的浓度。

2. 对海洋生物的直接毒性效应:
生殖障碍与畸形: DDT 及其代谢产物(如 DDE)是已知的内分泌干扰物,它们可以模仿或阻碍生物体内的激素功能。这会导致海洋生物,尤其是鸟类和鱼类,出现蛋壳变薄、繁殖能力下降、胚胎发育异常、孵化率降低以及出生后幼体死亡率升高等问题。例如,过去观察到的海鸟蛋壳变薄就是 DDT 污染的经典标志。
免疫系统损伤: 长期暴露于 DDT 会削弱海洋生物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神经毒性: DDT 对神经系统有影响,可能导致行为异常、反应迟钝、导航能力减弱,从而降低其生存和繁殖的几率。
死亡率增加: 高浓度的 DDT 直接接触或摄入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急性中毒和死亡。

3. 对海洋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改变微生物群落: 海底沉积物中的 DDT 会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可能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有机物、参与营养循环的关键角色,它们的异常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影响底栖生物: 废水桶的破裂会直接释放出高浓度的 DDT 到海底,对依赖海底环境生存的底栖生物(如蠕虫、贝类、甲壳类)造成毁灭性打击,包括死亡、发育异常和栖息地破坏。

4. 对珊瑚礁和深海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
持久性污染: DDT 的极高持久性意味着它可以在环境中存在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即便污染源被移除,其影响仍将持续。
扩散与迁移: 海流会将这些有毒物质扩散到更广阔的海洋区域,包括敏感的珊瑚礁和深海生态系统,尽管其浓度会稀释,但长期累积的效应仍然不容忽视。

二、 对人类健康的间接影响

1. 通过食物链的污染(食物安全问题):
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 这是人类接触海底 DDT 废水最直接和主要的途径。当被污染的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被小型鱼类食用,小型鱼类又被大型鱼类食用时,DDT 的浓度会在食物链中不断放大。我们食用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海产品,尤其是那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性鱼类,可能含有高浓度的 DDT。
长期低剂量摄入的风险: 即使海产品中的 DDT 浓度看似不高,但长期食用,微量的 DDT 会在人体内不断累积,尤其是在脂肪组织中。

2. 对人类健康的已知和潜在危害:
内分泌干扰: DDT 及其代谢物被证实是内分泌干扰物。在人体内,它们可以模拟或干扰人体自身的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这可能导致:
生殖系统问题: 男性可能出现精子质量下降、生殖能力减弱;女性可能面临月经不规律、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风险。
发育异常: 尤其是孕妇接触 DDT,可能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和生殖器官发育,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
致癌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 DDT 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Group 2A)。研究表明,暴露于 DDT 与某些癌症(如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神经毒性: DDT 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长期暴露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
免疫系统抑制: 与海洋生物类似,DDT 也可能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疾病的能力。
其他潜在影响: 研究还在探索 DDT 与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

三、 环境修复与社会影响

1. 清理的难度与成本:
深海作业的挑战: 深海环境复杂,压力巨大,能见度低,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极高。对这些巨型废水桶进行安全有效的清理、移除或封存,成本将是天文数字,技术难度也极大。
二次污染风险: 在清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进一步搅动沉积物,将 DDT 更广泛地扩散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
长期监测的必要性: 即使进行了清理,受污染的区域仍需要长期的环境监测,以评估其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潜在的再污染风险。

2. 经济损失:
渔业经济: 海产品被污染会导致渔业资源的枯竭或被禁止捕捞,对依赖渔业的社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打击。
旅游业: 海洋污染会影响海滩的可持续性,破坏海洋旅游的吸引力。
健康成本: 治疗因 DDT 暴露引起的各种疾病,将产生巨大的医疗支出。

3. 法律与道德责任:
追溯与责任: 尽管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对如此大规模的毒废水排放,必然会引发关于责任追究的讨论。
国际环境合作: 由于太平洋是公海,污染会跨越国界,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和合作解决。

总结:

洛杉矶海底巨型 DDT 废水桶的破裂,以及美国历史上对太平洋的偷排行为,是一场严重的海洋环境灾难的冰山一角。其影响是 多层面、深远且持续的。它不仅对脆弱的海洋生物造成直接的毒害,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和生态系统失衡,更通过食物链将这些毒素传递给人类,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可能引发从生殖障碍到癌症等一系列疾病。清理这些遗留的“定时炸弹”是极其困难且昂贵的挑战,而其造成的环境和健康代价,则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去缓解和应对,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丧尽天良。

我在乎里面说过一次,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里面有个人就是研究如何存放核废料的。

目标是稳定保存核废料100万年。

放金属桶里不行,时间久了会损坏。

玻璃桶更不行,一个地震就碎了。

橡胶更不行,时间久了会老化。

陶瓷也不行,跟玻璃一个样。

多层材料方案,也不行,核废料有辐射,会导致多层材料损坏。

最后扯犊子一大堆,回答下面人的问题时,就说目前是放在海沟底,让海底地质运动,把核废料带到地幔里面去。

所以,理论上,核废料,放在海沟底呢,是有一套科技外衣做道德支撑的。

日本对此次核废水,发布了一大堆的科学数据的,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可见,科学这玩意,不过是个用来打扮“小姑娘”的遮羞布。

其实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也看出来了,欧美的医学数据,扯谈的居多。前不久还把加拿大防疫成就放在前几名呢,原因是加拿大为国民订购了许多疫苗,人均4支。结果呢?疫苗根本到不了货,现在加拿大的疫情比美国还严重。


归根结底,在此次世纪竞争中,我们不能输。我们要夺回规则制定权。

一旦我们输了,罪恶昭著的国家不但继续作恶,为害人类;而且还占据了道德高地,而且还打着科学之名。

user avatar

我说怎么最近这十几年美国出现这么多极端的素食主义者呢。

你以为他们是疯子,但实际上他们心知肚明,牺牲自己的形象,为拯救人类,减缓食物链富集做贡献啊!




以上。

user avatar

有啥影响需要科学的长期的观察。

可我这里只有个人的不科学的短期的观察,观察结果是排放后出生的美国人很多脑回路变异了。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不科学的短期的观察结果,并不能作为科学论断。

user avatar

东……东泄西毒?

user avatar

美国内阁会议,哈里斯主持:

“今天我们准备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要往海里倒DDT。第二,我们要允许日本排放核废水。”

台下传来了一个弱弱的声音:

“为什么要允许日本排放核废水?”

哈里斯笑道:

“很好,我就知道大家对第一个问题没有意见。”

user avatar

难怪美国要“赞赏”日本排核废水。

其实想对日本说的是:“不愧是我儿子,真像爸爸我。”


底线还真是接近。对海洋的态度也很相似。太平洋那么大了,往里尿呗。


本以为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拉着我们减排环保,是因为他们发展完了排够了,开始限制我们来了。

其实他们排了你也不知道,知道你也管不了。他们用的并不是先发优势。而是免于被发现被制裁的优势。我本以为这些发达国家只不过是上车关门,我还是太天真了。

谁也没在那辆名为环保的车上,我们平地挨打呢。

据说整个海底垃圾场比洛杉矶还大,科学家看见海底这些罐子的时候,犹如银河入海,数不胜数。

1947-1961年,每个月大概有2000桶倒入海底(有运输日志证明)

总计767吨的DDT,罐子还是人为开凿就为了沉得快一点......


14年的倾倒,当时没被发现,至今用了高科技才发现了的,这些受益人都寿终正寝了吧。白骂发展中国家多少年!

多美好的政权,资产阶级想怎么祸祸就怎么祸祸。

user avatar

根据对中国网络环境的了解,我知道,肯定又会有人出来说,这是1947年到1961年的事情,那时候关于禁用或者限制生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还没有开始。

不过,公约的指定肯定都是晚于现实的,而核污染和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是非常持久的,我甚至都可以预见到,未来有一天,会有精神日本人出来说,当年日本倾斜核废水还没有专门对应的公约的。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是被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危险的污染物,POPs的特点是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生物危害性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说白了就是祸害的久远、祸害的四处乱窜、可以直接祸害整个生物圈,最关键的是,能生物积累,也就是说处在食物链高处的人类被祸害的最惨。

而DDT可以说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代表了,1874年被合成出来,但是一直没用;到1939年瑞士嘉基公司的化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发现,这玩意儿杀虫很厉害,给DDT申请了专利。

1948年,这老哥就靠着DDT拿了诺贝尔化学奖。

那时候刚好是二战,DDT用来杀蚊子解决疟疾效果特别好,盟军在战场上用DDT来防止疟疾(蚊子传播)和斑疹伤寒(跳蚤虱子传播)的流行,弄得丘吉尔还专门在国会演说来夸DDT。

这个斑疹伤寒大家听得不多,但是被号称是战争克星,致死率非常高。

2001年的时候在立陶宛发现了一个乱葬岗,里面都是拿破仑攻打俄国时候的3000士兵尸体,绝大部分都是死于斑疹伤寒,而不是大家常规认识的被莫斯科的冬天给嫩死的。

所以世界上把青霉素、原子弹和DDT摆在一起,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大发明。

战后DDT就更猛了,从2019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非洲蝗虫灾害大家都还记得吧,从非洲冲到阿拉伯世界甚至直接进攻了咱们的巴铁。

弄得咱们国家政府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去帮忙,还有十万只宁波鸭子去帮忙的新闻爆出来。

但其实,DDT对压制蝗虫这种节肢动物效果特别好,因为能透过昆虫体壁的几丁质外壳直接进入昆虫体内,然后移植神经信号的传导,让蝗虫过度兴奋到痉挛死亡。

感觉有点类似于高潮死。

根据联合国的估计,DDT通过在全球消灭蚊子减少疟疾一项,就至少拯救了2000万人的生命。

可惜,这DDT,太毒性了。

被DDT杀死的昆虫被鸟儿吃掉,喷洒在树叶上的DDT随着树叶凋落埋入大地。

在生物富集作用下,这些残留的DDT含量随着生物链一路飙升。

比如从湖水中的0.000002ppm到海鸥体内的99ppm,生物体内的DDT被富集了1亿倍。

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DDT被认为是2A类致癌物。

而这次加州大学瓦的估算,是767吨DDT被排入了太平洋,这量级,非常恐怖。

还有更恐怖的,这DDT是个半挥发性有机物,所谓传播性非常的厉害。

比如DDT在非洲被用来杀蚊子,因为气温高会进行一定程度挥发进入空气随着风向传播,到晚上气温下降后又会沉降回地面,这种周而复始的跳来跳去被叫做蚱蜢效应(grasshopper effect),也被叫做全球蒸馏效应。

南极企鹅就是这样被DDT霍霍的,就连珠穆拉玛峰的雪水里面都检测到了DDT。

在用DDT弄自己人方面,美国是走在时代前言的。

那时候美国很多城市都用洒水车喷洒DDT来灭虫,很多小孩都是追着这些被认为是对人体无害的药物玩儿。

导致的结果就是,在DDT被美国禁止40年以后,每个美国人血液里面都还能检测到DDT。

这玩儿意,可以通过母乳进行代际传承,而且深度潜伏在自然环境里,总能有机会钻进新生儿体内。

那时候DDT厂商也很现代,用这种广告来告诉美国人DDT很安全。

好,刺激的来了,如果是高浓度DDT富集对人体到底有什么负面效果。

首先,对男的,影响精液质量……

其次,对女的,影响月经和妊娠期……

对孕妇,导致自然流产……

所以,美国这一手,是给全世界人民来了一次断子绝孙啊。

其实江湖上,尤其是保守疟疾侵害的非洲,一直在呼吁能不能重新使用DDT,咱们控制用量就行,不然全球每年2.29亿的疟疾病例,90%集中在非洲,2019年死了40.9万人,基本都是非洲最贫穷地区的婴幼儿。

这时候美国怎么说的呢?拒绝。

结果,美国自己漏的飞起……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非洲闹疟疾跟我没关系,所以我禁用DDT,但是我自己漏的,我表示无所谓。

不信你看,美国根本不会对依然在继续泄露的废水桶做什么。

不信你看,美联社已经开始说了:在20世纪,倾倒工业、军事、核以及其他有害废料是全球普遍行为。

难怪美国人自己拍电影,太平洋海底总能出现点奇怪的东西,原来是预判了自己的预判。

user avatar

老美表示,在往大海里排核废水这件事上,日本就是弟弟。

作为背景知识,我们需要提一下伦敦公约。该公约是在联合国的框架下,形成的一个国际性的,防止往海洋中倾倒废弃物的公约,当然这其中包括核废物和其它化学污染物。

很多西方国家习惯性的往海洋倾倒垃圾,尤其是美国。美国在1945~1965年间曾在旧金山附近的海上倾倒了近5万桶放射性废弃物,此后又选定太平洋40个倾倒放射性废弃物区。

所以,《洛杉矶时报》揭露的洛杉矶海底巨型DDT废水桶“坟场”,极有可能就是这段时间老美往大海定点排放的结果。

DDT化学名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是有机氯类杀虫剂,杀虫效果非常好,所以在20世纪上半叶大量使用,但是它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也非常大,它具有脂溶性,所以能够在生物体内富集,会影响正常代谢和生殖,并破坏或改变物种的DNA,甚至会使物种灭绝,更加严重的是,这个玩意还特别难降解,增加了它的危害性。

这些被倾倒的各种垃圾,包括DDT以及其它放射性废弃物,造成海洋放射性污染,同时到鱼体内的放射性含量,足以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其潜在危险性和难以弥补性也为世人所担忧,由此海洋倾倒废弃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所以,老美其实是往海洋里面倒核废料的始作俑者。

再往后,英国和荷兰的两次未遂的倾倒事件,成为伦敦公约得以形成的直接导火索。

一是1971年英国轮船公司计划在英国南部海域倾倒一批化学毒品;与此同时,荷兰一艘船舶正从鹿特丹港载运650吨氯烃废弃物,准备倒在北海北部海区,这两起偶发倾倒事件的出现,顿时引起北海沿岸国家以及挪威、冰岛等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从而激起各界人士的坚决反对,最终这两起倾倒未能实现。

日本是个岛国,相当受不了老美频繁的往太平洋倾倒核废料和其它垃圾,所以日本也和其它海洋沿岸国家及部分岛国一样,开始为了伦敦公约积极的奔走呼号,成为最终促成该公约生效的核心国家之一。

然后现在日本自己要往太平洋里倒核废水,自己主动违反自己一手促成的1972《伦敦公约》,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世界的真相果然比电视剧还魔幻,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拍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