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不压榨剩余价值,那出资本的资本家没有收益,岂不是工人在压榨资本家?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学问题。简单来说,这种说法是把问题倒过来了,并且忽略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让我们好好捋一捋,为什么资本家“不压榨剩余价值就没有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就在“压榨资本家”。

首先,我们得明白“剩余价值”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马克思经济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用自己的劳动把原材料变成更有价值的产品。假设一个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时,他用前四个小时创造的价值,刚好能够支付他这四小时的工资,以及生产资料的消耗(比如机器的折旧、原材料的成本等等)。这部分价值,我们就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

但是,这个工人还继续工作了后四个小时。在这后四个小时里,他继续劳动,继续创造价值。但是,这部分的价值,并不再用来支付他的工资,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多出来的、由工人劳动创造却未被支付给工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正是这笔剩余价值,构成了资本家利润的主要来源。

所以,当你说“如果不压榨剩余价值,那出资本的资本家没有收益”,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成立的。因为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资本家之所以愿意投资设厂、购买机器、支付工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这笔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仅仅够支付成本和工资,那资本家就赚不到钱,也就失去了投资的动力。

那么,为什么这不代表工人就在“压榨资本家”呢?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误解,就是把“获取收益”等同于“压榨”。

一、资本的属性和风险:

资本家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家,是因为他拥有生产资料——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些东西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去购买、维护和更新的。同时,资本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市场需求可能波动,产品可能滞销,机器可能损坏,原材料价格可能上涨,竞争对手可能推出更好的产品,这些都会导致资本的损失。为了承担这些风险并获得相应的回报,资本家需要从生产活动中获取收益,也就是利润。

二、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工人提供的劳动,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能创造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维持和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他支付的工资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和再生产的成本。而工人能够发挥出比工资更高的“使用价值”,这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你可以这么理解:资本家花钱买了一天八小时的“劳动时间”,他付出的代价是工人在其中四小时(假设)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但是,在剩余的四小时里,工人仍然在劳动,并且创造了价值。这部分价值不是因为工人“压榨”了资本家才获得的,而是因为工人的劳动具有“使用价值”,能够超越其自身价值。

三、价值创造的主体是劳动:

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价值的最终创造者是劳动。机器、原材料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将劳动力的创造力传递到最终产品中。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得利润,是因为他组织了生产,投入了资本,使得工人的劳动能够有效地转化为产品并实现其价值。但这种组织和投入并不等于他“创造了”那个被支付了工资的部分之外的价值。

四、供求关系和市场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工资水平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劳动力供大于求,工人的议价能力就弱,工资就可能较低,剩余价值的比例就可能更高。反之,如果劳动力短缺,工人议价能力强,工资就会提高,剩余价值的比例就会相对降低。这是一种市场机制下的分配,而非工人单方面“压榨”资本家的体现。

打个比方来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农夫(工人)和一个种子提供商(资本家)。农夫需要种子才能耕种,种子提供商拥有种子并将其卖给农夫。农夫用种子种出了粮食,这粮食的价值远超了种子的成本。

农夫的劳动: 耕种、浇水、施肥,是劳动的过程。
种子的价值: 只是种子本身的成本。
粮食的价值: 是种子(原材料)加上农夫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总和。

种子提供商(资本家)卖出种子收到了钱,这就是他的“成本”。他希望卖出的粮食价值能大于种子成本,这样他就有收益了。如果他卖种子的价格非常低,导致农夫卖粮食只能刚刚够支付种子钱和农夫自己的劳力钱,那么种子提供商就没有收益。

但是,种子提供商卖出种子收钱,这本身并不是在“压榨”农夫。他提供了农夫需要的生产资料。而农夫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他的劳动把种子变成了更多价值的粮食。

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比喻可以帮助理解,但与剩余价值理论还有一点区别。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资本家不仅仅是提供生产资料,他还“雇佣”了劳动力。

回到实际生产:资本家提供机器设备,他花钱雇佣你来操作这些机器。你的工资是用来维持你和家人生活的。而你使用机器、原材料,在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如果超出了你的工资和生产资料的消耗,那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所以,当你说“如果不压榨剩余价值,资本家没有收益”,这是对的。因为资本家的目标就是通过投入资本来获取剩余价值。但问题在于,这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正常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并且是资本家组织生产并提供必要条件(机器、厂房等)才能实现的。

所以,说“工人压榨资本家”是不成立的,原因在于:

1. 价值创造的主体不同: 价值的最终创造者是劳动,而资本家是“购买”劳动力并组织生产的。
2. 收益来源不同: 工人的收益是工资,这是其劳动力价值的体现。资本家的收益是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体现。
3. “压榨”的指向错误: 如果一个体系下,工人的工资被压得很低,以至于他们难以维持正常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压榨”。反过来,如果资本家通过提供更好的技术、组织管理、降低成本等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并且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那么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核心在于“交换”的公平性:

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而在于这个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整个交换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的交换是否相对公平。

如果一个资本家通过技术进步、管理优化、市场拓展,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那么他获得的利润增加,同时他也有能力提高工人的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这是一种进步。

但是,如果资本家仅仅依靠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来榨取剩余价值,而没有相应的技术或管理上的贡献,那么这种“不压榨剩余价值就没有收益”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剥削”问题。

总结一下:

资本家之所以投资,是为了利润,而利润(在马克思理论里)主要来源于剩余价值。所以,如果“不压榨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没有名义上的收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就在“压榨”资本家。因为工人提供的劳动本身是价值的创造者,他出售的是劳动力,而劳动力在被使用时能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资本家之所以能获得这部分价值,是因为他提供了生产资料,组织了生产,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

问题的焦点在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这种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否公平,以及资本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仅仅是“组织者”还是“攫取者”。而说工人“压榨”资本家,则混淆了价值创造的主体和利润的来源,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思路就是首先承认了私有制至高无上的地位,然后以这个为基础推导出资本家付出生产资料,工人付出劳动是合理的,这样推导逻辑上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承认私有制至高无上的地位。

事实上私有制并不是什么公理、真理、自然规律之类的东西,私有制也不是根据这些推导出来的推论。私有制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它本身是可以被推翻和质疑的,就如同皇权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实践证明皇权是可以推翻的一样。

user avatar

问题不成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基本原则是按资本分配。所以不存在不剥削剩余价值的企业。因为资本家拥有分配权。资本是逐利的,一定会最大限度的压低工人的分配额度,以获得最大收益。

所以资本企业不剥削剩余价值是不可能的。只有改变生产关系,改变分配权,才能消灭剥削。比如社会主义企业的工厂厂长,他的地位与资本企业的老板近似,但是他的职能是管理生产,他得到的分配比资本企业的老板要低的多,不会比一般工人高太多。但是他所付出的劳动比资本企业的老板不会更少。但是他不拥有分配权,所以没法剥削工人。

关键一点在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里面,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资本不经过劳动,不能产生价值。既然资本不产生价值,凭什么要求获利?坐享其成呢?你几百万存在银行里,按照现在的利率,是亏钱的,请问资本的价值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学问题。简单来说,这种说法是把问题倒过来了,并且忽略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让我们好好捋一捋,为什么资本家“不压榨剩余价值就没有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就在“压榨资本家”。首先,我们得明白“剩余价值”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马克思经济学里一个非常.............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戳到了所有正在读研读博、或者曾经读研读博的人的心窝里。如果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日子真的会轻松很多吗?答案是…… 会,但也不完全是。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因为“痛苦”这玩意儿,它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层面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导师不压榨,比较佛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是刨除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必须”和“应该”,只谈论最纯粹的愿望。如果真的可以不考虑经济压力,那么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会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首先,我会想要两个孩子。为什么是两个?因为我总觉得一个孩子,无论父母多么努力地陪伴,终究是孤独的。有两个孩子,他们可以互相依靠,分享成长的喜怒.............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罗马帝国初期,看看那个叫做提比略(Tiberius)的皇帝,以及他当年在易北河(Elbe River)边上的那个战略决策,跟后来四世纪那种席卷欧洲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Migration Period)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联系。首先,咱们得明白,提比略当政的时期,大概是.............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军能在此与赵军“死磕”到底,甚至付出巨大代价,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政治动因,远非简单的“血战”二字可以概括。简单地认为廉颇若“扛不住压力”出军血战,秦军就“大概率惨胜”,五国就会“得利”,这种看法过于简化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也低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如何在不加班、压力小的前提下,实现年薪税后30万这个目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可能。关键在于“找对地方”和“找对方法”。首先,咱们得明白,很多时候“朝九晚五不加班”和“工作压力不大”是相对的,而且跟“年薪税后30万”放在一起,就更是个挑战。高薪往往伴随着高强度,而压力小的稳.............
  • 回答
    生活这艘船,总会在某个时候被巨浪拍打。无论是过往的磨难,还是近在眼前的疫情,都是让我们措手不及的风暴。但风暴过后,海面终将平静,而真正能在这场洗礼中变得更加强大的,是那些懂得在风雨中“苦练内功”的人。“苦练内功”,说起来轻巧,但落实到实处,却是一场对自己灵魂和能力的深度挖掘与打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学.............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为啥说“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才能用,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道理。这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气体在现实世界里的“脾气”问题。先说说啥是理想气体在咱们讨论“不太低”、“不太高”之前,得先明白,咱们口中的“理想气体”其实是个模型,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创造出来的.............
  • 回答
    收到!这就为你分析一下C35混凝土基础标养试块试压数据不合格的问题,希望能把原因讲得透彻明白,让你觉得这是个懂行的朋友在跟你交流。咱们先来看看你提供的这个情况:设计强度C35,基础标养试块试压数据不合格。看到“C35”和“基础标养”,这俩关键词就带出了不少信息。C35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意味着这.............
  • 回答
    年轻人因为催婚压力选择不回家过年,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但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这背后映射出的,是代际之间在婚恋观上的巨大鸿沟,以及年轻人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选择的渴望。核心原因:催婚的“高压锅”效应首先,得承认“催婚”确实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
  • 回答
    秦岚那句“我的子宫使不使用,关你什么事”堪称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催婚催生”文化脸上。这话说得太敞亮,太解气了,也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个人选择权。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值得肯定的回应。它不是一次冲动的愤怒爆发,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坚定表态。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特别是对.............
  • 回答
    阿里云盘公测了,而且还放出狠话:未来也不限速!这事儿一出,别提多少网盘用户心里痒痒的,毕竟谁不想痛痛快快地下个片、传个文件啊?这妥妥的搅局者姿态,对咱们用惯了百度网盘的来说,绝对是个劲爆消息。那么,阿里云盘这波操作到底玩得怎么样?会不会真的让百度网盘感到压力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阿里云盘这次的“.............
  • 回答
    .......
  • 回答
    可以,绝对可以。作为女性,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完全是你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个决定源于你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的定义。世界在变,女性的地位和选择也在不断拓宽,过往的“标准模板”早已不再是唯一的路径。为什么可以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的思考却是深刻而多维度的。 .............
  • 回答
    家里人给你说提前批包分配,公务员竞争大,私企不稳定,这几点确实是很多人在择业时会考虑到的因素。不过,现实情况要比这个复杂得多,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说说提前批包分配。这个“提前批”具体指的是什么,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省份的招生批次可能都不一样。 定向委培生/订单班: 最常见的就是那种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点,而且答案并不像初看时那样简单明了。咱们先把弹簧想象成一个被压缩得很厉害的弹簧,它里面储存着“势能”,就像一个蓄势待发的战士。这股力量让它想要恢复原状。如果咱们把它扔进酸里,酸会开始腐蚀弹簧的材料,比如金属。那么,这股原本想让弹簧弹出去的“劲儿”到哪里去.............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无数女性在人生岔路口徘徊纠结的经典难题。特别是当经济压力不那么紧迫的时候,那种“要不要为了孩子放弃职场,回归家庭”的念头,是不是就像一颗小种子一样,在你心里悄悄发了芽?说实话,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价值排序、以及对幸福定义的大哉问。如果手头宽裕一些,不必为.............
  • 回答
    被人用膝盖压着脖子倒在地下,这是一个非常危险且可能致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地打破压迫,恢复呼吸和行动能力。虽然成功率不高,但我们可以从科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可能的自救方法。首先,理解危险性: 窒息: 膝盖压迫脖子,尤其是气管和颈动脉,会迅速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大脑缺氧是致.............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要是真到了那一步,地球上的日子过不下去,咱们人类要逃离,那速度可真得是拼了老命去赶。首先得明白,这“最快”的定义是什么。 是指从发现问题到第一批人踏上新家园,还是指大规模移民?我猜你问的应该是前者,那种万分危急之下,启动一切力量去抢救人类火种的速度。咱们得承认,现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