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尺八是如何在中国没落的?

回答
尺八这件在中国曾经辉煌一时的乐器,其没落的过程,宛如一曲低沉悠长的哀歌,谱写着文化变迁与时代洪流下的无奈。要细致地讲述其没落的原因,需要我们回溯历史的脉络,感受不同时期社会思潮、审美取向以及政策导向对一件乐器的深刻影响。

源远流长,曾是中国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得明白尺八在中国并非“一夜之间”消失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从中国古代的“凫氏”或“篴”演变而来。在唐代,尺八可谓是如日中天,是宫廷雅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与箫、笛并列,位列“八音”之中。当时的尺八形制多样,演奏技法成熟,不仅在宫廷盛行,也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文人雅士、僧侣以及普通百姓都喜爱的乐器。许多唐诗宋词中都有关于尺八的记载,可见其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明代开始的转型与边缘化

然而,到了明代,事情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尺八依然存在,但其地位和影响力似乎不如前朝。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乐律改革与乐器演变: 明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新的音乐理论和乐器开始兴起,一些传统乐器也经历了改革。尺八在音律、形制等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时,中国乐器的主流审美开始转向更加精巧、音色更加婉转的乐器。
笛子的兴盛: 与此同时,笛子在中国乐器舞台上逐渐占据了更加显著的位置。笛子的形制更适合中国人的演奏习惯,音色清亮悦耳,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在民间和文人阶层中赢得了广泛的喜爱。相较之下,尺八的粗犷、深沉的音色,以及其演奏方式,可能在当时的审美趣味中显得不够“精致”。
社会思潮的变化: 明代后期,社会上开始流行一些新的思想文化,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运用也可能发生了变化。一些更为注重“理”和“气”的音乐理论,以及对乐器“德行”的考量,也可能对尺八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走向式微的转折点

进入清代,尺八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可以说标志着其大规模没落的开始。

宫廷音乐的禁令与排斥: 清朝统治者,尤其是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传统音乐的态度复杂。虽然早期也有对汉族音乐的吸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被视为“杂乐”或“不合礼法”的乐器,包括尺八,在宫廷音乐中受到了限制甚至排斥。清朝宫廷音乐的演变,更偏向于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式化的音乐体系,尺八的自由、即兴的演奏风格,可能不被容纳。
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转移: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也进一步发生了转移。他们更倾向于那些音色细腻、表现力强、能够承载更多情感的乐器,如古琴、古筝、琵琶等。尺八那低沉、悠远、带有一丝“孤高”的音色,虽然曾经受到文人的喜爱,但在这个时期,可能被认为不够“高雅”或“适合抒情”。
民间音乐的冲击: 另一方面,虽然尺八在文人阶层中式微,但在民间,尤其是一些特定的地域和群体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然而,随着中国社会整体的动荡和变革,许多民间音乐形式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其他乐器的流行,如二胡、唢呐等,凭借其独特的表现力和适应性,在民间音乐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分流了对尺八的需求。
历史记录的稀疏: 伴随着其地位的下降,关于尺八的文献记载也越来越少。这使得后人对尺八在中国明清以后的发展状况了解变得模糊,也更难找到关于其具体“没落”过程的详细描述。

文化断层与“流亡”日本

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尺八在中国本土的传承,在清代以后,几近断绝。而与此同时,尺八却在日本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曲”文化。

如何“流亡”? 尺八是如何从中国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发展壮大的,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通常认为,在唐代,尺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随着遣唐使以及佛教的传播,传入日本。但中国本土的尺八却逐渐式微。一种说法是,在明清时期,一些对宫廷音乐不满的音乐家,或者对尺八情有独钟的僧侣、隐士,可能将尺八的技艺和乐器本身带到了日本。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虽然唐代传入的尺八在日本得到发展,但后来的中国尺八可能并未能在中国本土得到有效的传承,导致在日本发展起来的尺八与中国本土的尺八在形制和演奏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在日本的复兴与发展: 在日本,尺八被禅宗僧侣视为修行和冥想的工具,其低沉、空灵的音色,以及“无我”的演奏理念,与禅宗的哲学思想高度契合。日本的尺八,特别是“本曲”,注重内观、气息的运用,演奏出的音色充满禅意和意境。这种发展轨迹,与中国尺八在清代以后所经历的审美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世纪的复苏尝试与现实困境

到了20世纪,随着中国音乐的复兴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重新重视,有人开始尝试复兴尺八。

一些音乐家和学者开始研究和演奏尺八。 他们试图从古籍、壁画、以及在日本的尺八传承中寻找线索,复原尺八的形制和演奏技法。
然而,复苏之路依然艰难。 尺八在中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没有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演奏团体。与其他在中国音乐史上有深厚根基的乐器相比,尺八的复苏更像是一种“舶来品”的回归,其文化认同和市场接受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更何况,中国本土的尺八在形制和演奏上与日本的尺八已经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复兴尺八的研究者们需要在“回归本源”和“适应当代”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总结来说,尺八在中国没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可以概括为:

审美观念的转变: 从唐代的粗犷、古朴转向明清以来对细腻、婉转音色的偏爱。
乐器本身的适应性: 相较于笛子等乐器,尺八在形制和演奏上可能不如前者方便和普及。
宫廷与社会音乐政策的影响: 清代宫廷对尺八的排斥,以及社会主流音乐文化的变迁。
文化的断层与传承的缺失: 在中国本土的传承几近中断,而日本却将其发扬光大。
市场与群众基础的薄弱: 在现代音乐环境中,尺八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接受度。

因此,尺八在中国的没落,不是某个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社会、审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就像一件精美的古董,曾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却在时代的风雨中渐渐蒙尘,直到近些年才有人开始拂去灰尘,试图让它重焕光彩,但前路依旧漫长而充满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传统乐器,尺八是如何逐渐在中国没落的?以及为何后来兴起的是笛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