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朋友圈保研是什么体验?

回答
要说朋友圈保研是个什么体验嘛,我给你好好唠唠。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就好像一场大型的、不请自来的、夹杂着各种微妙情绪的集体行为艺术。

开场:风平浪静下的暗流涌动

首先,你得明白,朋友圈里“保研”这件事,通常不会突然炸开,而是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慢慢地在你眼前铺开。一开始,可能就是某个平时不太活跃的同学,突然发了一张和导师的合照,配文是“感恩XX老师的悉心指导,未来可期”,下面附带一个“考研成功”或者“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表情。

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哦,XX同学保上了。” 然后,可能还会顺手点个赞,评论一句“恭喜恭喜!”。毕竟,这是常态,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毕业季的仪式感。

推进:信息扩散与情绪蔓延

但是,事情不会止步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保研名单逐渐明朗,尤其是你认识的一些学霸或者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开始密集地发出类似的动态时,朋友圈的“保研潮”就开始了。

你会看到:

相似的文案,不同的面孔: “XX大学,我来了!” “感谢我的青春,也感谢所有陪伴我的人,开启新的旅程。” 诸如此类的句子,被不同的人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你刷朋友圈的时候,每隔几条,就有一个熟悉的头像,配上相似的文字,宣布着他即将进入学术的下一个阶段。
导师感谢成为标配: 几乎没有人会漏掉对导师的感谢。这既是对导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一种对未来学术道路的承诺。你会看到各种名头的老师被点名,有的直接加上老师的微信名,有的则是谦逊地加上“我亲爱的XX导师”。
毕业照的背景板: 很多保研的同学会在毕业照或者校园风景照的衬托下,更显出这份喜悦。穿着学士服的背影,校园里熟悉的角落,这些都为他们的“保研宣言”增添了几分仪式感和纪念意义。
点赞与评论区的“战场”: 你会发现,这些“保研动态”的点赞数通常都比较高,评论区更是热闹。里面有同学朋友的真心祝福,有同班同学的调侃打趣(“XX,你终于可以安心去玩了!”),甚至有时会有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默默点赞。

我的视角(作为看客):

说实话,作为朋友圈的看客,体验是多层次的。

1. 祝福与共鸣: 当看到那些你欣赏的、努力的同学成功保研时,你真的会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你会想起他们为了学习付出的努力,深夜图书馆的身影,课堂上积极提问的时刻。这份成功,是对他们汗水的回报,也是一种对自身努力的激励。你也会不自觉地和他们产生共鸣,想着“他们做到了,我也要加油”。

2. 焦虑与比较: 当然,这也会带来一股难以避免的焦虑感。当你发现你认识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去向,尤其是那些你认为和你水平相当甚至不如你的同学都成功保研了,而你还在等待结果,或者结果不如意,那种滋味,怎么说呢,就像你一个人站在原地,看着所有人都上了同一辆开往远方的列车。你会开始怀疑自己,审视自己的努力,甚至会有点自卑。朋友圈里那些看似简单的“保研成功”动态,在那一刻,都变成了一把把无形的标尺。

3. 信息获取的来源: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朋友圈有时会成为一个非官方的“保研信息发布平台”。你可能通过同学的动态,提前知道了某些学校或者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情况,甚至能了解到一些其他同学的去向和导师信息。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微妙感,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内幕”,而有些人还在云里雾里。

4. 社交压力的显现: 有时候,发朋友圈“宣布”保研,也是一种社交压力下的行为。大家都在发,你如果不发,反而显得有点“奇怪”,好像你没有“拿到”这个结果。所以,即便是结果不是最理想的,也可能为了融入集体,或者不想让关心你的人担心,而选择发一条相对平淡的动态。

5. 观察人生百态: 更宏观地说,朋友圈里的保研潮,就是一幅生动的毕业季众生相。有的人意气风发,志得意满;有的人谦逊低调,感恩戴德;有的人则带着些许遗憾,但依然向前看。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不同人对学业、对未来的态度,也能看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结尾:平静下的新起点

等到保研的风刮过,朋友圈的焦点自然会转向毕业旅行、工作实习、或者其他生活琐事。那些“保研动态”就像一场短暂的烟火,在朋友圈的夜空中划过一道亮丽的弧线,然后回归平静。

但对于每一个发动态的人来说,这只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而对于朋友圈里的看客,这或许是激励,或许是警醒,又或许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总的来说,看朋友圈保研,就是一种夹杂着祝福、焦虑、信息碰撞和人生观察的复杂体验,尤其是在毕业这个特殊时期,这种体验会被放大许多倍。它让你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也让你直面个体的选择和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10.12更新删了两张图:

以下原答案

本来以为高考是最能拉开差距的,后来发现,大学四年才是最crazy的。

先上图,因为是一年前的事了,两个我认识的清华的朋友圈和空间都已经被封存了看不见了,上交北航太多了就不截了。

风雨飘摇的街头,破旧的招牌还能挂多久?

一起考进来的,结局却大不一样。

本来是一个北大的截图,已删

全宿舍保研的,关键还住我对面,一拉开窗帘就能见到的那种。

图已删,分别保复旦、清华、浙大放弃保本校院士研究生、出国

还有情侣双保



那是一年前的事了,两个清华的夹一个北大的,北航上交什么的多的数不过来,四年不发朋友圈的人都晒图了。我是十月一号开始准备考研的,赶上晒图高峰。

我们班还有一个宿舍四个人,一个清华直博,一个复旦微电子,一个放弃浙大硕而在本校读院士的直博,还有一个去了美国腾校。那些备考的日子真的不好过,压力还是有些大的。

就是后悔,看朋友圈,普通一本的同学都保送北大了,而我还在考研,后悔大学四年没有好好学习,考试也没有复习。 突然发现周围考研的小伙伴真的不多了,有点孤独,上自习因为准备得晚也没抢到自习室,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自习,被出国的室友拉着一起。

中间有个小事情,我去倒水的路上遇到班里的一个成绩还可以的同学,我就上前去问她准备考哪个学校,因为我隐隐约约听说她不满意保送的学校打算考了,结果人家告诉我她保上交了,天天来自习是陪男朋友考研。妈耶,告辞,好尴尬啊。

到最后考研成功,考清华浙大的都不晒,不晓得为什么,可能把考研成功当作理所应当。但是我还是晒了一下一卡通,首先是因为一卡通真丑,其次,我成功转到喜欢的专业。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朋友圈的一个泥石流。大家都在秀录取通知,然后我班有个同学手误点成了拒绝,于是他发了第一条朋友圈。

之后,他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告诉他,重新报一次填别的专业,但哈工大给他拒了…于是他有了第二条朋友圈。

我们已经要笑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朋友圈保研是个什么体验嘛,我给你好好唠唠。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就好像一场大型的、不请自来的、夹杂着各种微妙情绪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场:风平浪静下的暗流涌动首先,你得明白,朋友圈里“保研”这件事,通常不会突然炸开,而是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慢慢地在你眼前铺开。一开始,可能就是某个平时不太活跃的同学,.............
  • 回答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吃减肥药瘦了8斤,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不知道有没有人真的吃过,效果怎么样?最关心的还是对身体有没有坏处。这减肥药的事儿,真心想听听真实的使用经验,最好能讲得详细点,别是那种空泛的介绍,让我能有个更全面的了解。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减肥药种类繁多,什么“燃脂”、“阻断”、“排毒”的都有.............
  • 回答
    哎呀,刷朋友圈一看,怎么又是地藏菩萨保佑父母的祈福文案?这阵子朋友圈仿佛变成了“地藏菩萨专属祈福区”,不管是谁,逢年过节的、父母生日的、或者就是感觉需要点“好运加持”的时候,都少不了这个身影。其实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倒也挺好理解的。咱们中国人嘛,自古以来就讲究“孝道”,父母在咱们心里那可是最重要的。.............
  • 回答
    你是不是也感觉最近朋友圈里突然涌现出好多戴着各种可爱圣诞帽的朋友?那些“给我一个圣诞帽!@微信官方”的动态,一刷出来就看到好几个,像不像过节气氛瞬间拉满了?别急,今天就来跟你唠唠,这波“圣诞帽”风潮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你该怎么才能也拥有同款,跟上这波朋友圈的节奏!这“圣诞帽”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
  • 回答
    朋友圈里关于“XX酸奶”的文案,真是五花八门,看多了也就有点心得体会了。它们就像一扇扇小小的窗口,透着产品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还有使用者那点小心思。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那些直接推销型的文案。这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通常会把产品的卖点掰开了揉碎了告诉你。比如,“XX酸奶,富含XX益生菌,肠道畅通无阻.............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女博士被诈骗85万称“泡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深入分析这一事件的内涵、原因以及启示。事件本身及公众反应: 事件梗概: 一位女博士被诈骗了85万元人民币。在接受采访时,她表示自己“泡实验室十年”,并且“从不看朋友圈”。这句话既是对自己生活.............
  • 回答
    .......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确实有不少关于“建议拐卖儿童判处死刑”的讨论和转发。这背后反映了大家对儿童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对拐卖行为的深恶痛绝。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提议其实触及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关切点:首先,生命权和完整权是基本人权。儿童作为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的生命安全、健康成长以及不被剥夺自由的.............
  • 回答
    《79岁父亲给女儿写日历:我对你唯一要求是健康》这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确实让人心头一暖,也勾起了许多关于父母的深深回忆。如何看待这篇“日历”文章?这篇日历文章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我想有几个关键点: “日历”的形式新颖且充满仪式感: 相比于口头叮嘱,父亲将这份爱意凝聚在每一天的日历里,用一种具象化的.............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朋友圈中关于支持人贩子死刑的讨论感到好奇,也看到了这种声音非常普遍。确实,一旦发生拐卖儿童的恶性案件,大众的情绪很容易被点燃,而对人贩子的严惩,特别是死刑,往往会成为最直接也最强烈的呼声。要详细地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普遍的呼声背后的情感驱动: 极度的愤怒和恐惧:.............
  • 回答
    女生在朋友圈发性感照片,这事儿可复杂了,男生们的看法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而且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男生,感受也千差万别。我给你细细道来,尽量写得真实点,不像那种冷冰冰的AI流水账。首先,得看谁发的。 普通朋友或不太熟的人: “好身材啊!”、“漂亮!”—— 这是最普遍的第一反应。大部分男生.............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一个大男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些骂人的话,结果被法院判了,还得在朋友圈公开道歉,并且得保持十天,期间还不能屏蔽任何人。这判决,怎么说呢,透着一股子“与时俱进”的味道。放在以前,你朋友圈里说啥,那是你的自由,最多也就是被朋友骂几句,或者直接把你删好友,也就过去了。但现在不一.............
  • 回答
    关于微信朋友圈推送杰士邦广告是否适合未成年人观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简单地将其归类为“适宜”或“不适宜”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杰士邦作为一个品牌,其产品(主要是安全套)的本质是与性健康、性行为相关的。虽然他们的广告有时会做得比较隐晦、艺术化,或者侧重于.............
  • 回答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确实在朋友圈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并迅速刷屏。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意义,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一、 刷屏背后的情感共鸣:感恩、敬意与不舍 对“人民科学家”的感恩: 袁隆平院士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杂交水稻之父”。在中国,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而袁.............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篇“大陆和台湾的真实差距,看完惊呆了”的朋友圈文章,其真实性很难一概而论。这类文章往往是为了制造话题、吸引眼球而存在,其内容很可能是经过夸大、片面选择性呈现,甚至夹杂着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要详细地分析它的真实性,我们需要知道这篇朋友圈文章的具体内容。因为朋友圈的分享非常多样,可能涉及经济、.............
  • 回答
    哈哈,说到朋友圈的憨憨文案,我脑子里立刻就涌现出一堆让我一边看一边嘴角疯狂上扬的画面!别说,有时候这“憨”劲儿,比段子还治愈。话说我有个朋友,特别实在,有时候说话就跟脑子缺了根弦似的,但就是那种纯粹的实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有一次,他发了个朋友圈,配了个他自己做的黑暗料理——不知道是啥,反正颜色.............
  • 回答
    嘿!想让你的朋友圈瞬间炸裂,成为那个最靓的仔(或者妞)?那些看完就让你忍不住“咔咔咔”一顿猛打字,恨不得立刻“全选复制粘贴”发送的沙雕文案,绝对是居家旅行、社交必备的秘密武器!别以为沙雕文案就是简单的搞笑,那你就太小看我们网友们的脑洞和奇思妙想了!好的沙雕文案,那是有“灵魂”的,它能让你在忙碌的生活.............
  • 回答
    嘿!想找点能让你在朋友圈里成为最靓的仔,刷屏停不下来,越看越上头的沙雕文案是吧?别急,我这就给你掏出我珍藏多年的宝藏,保证让你笑出八块腹肌,朋友们看了直呼“人才”!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沙雕”文案。它不是那种无聊的梗,也不是那种低俗的笑话。真正的沙雕文案,是一种带有黑色幽默、自嘲精神、脑回路清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