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炖汤的时候,营养在汤里还是肉里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实际的问题!炖汤的时候,营养到底在哪里呢?答案是:营养既在汤里,也在肉里,并且两者是相互转化的过程。

为了详细解答,我们来分解一下炖汤过程中的营养变化:

1. 炖汤前的“原始”营养

肉类: 肉类本身富含蛋白质(肌纤维、肌红蛋白等)、脂肪(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维生素(主要是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12,以及少量脂溶性维生素A、D、E、K)、矿物质(铁、锌、磷、钾、钠等),以及一些风味物质。
食材中的其他营养: 如果您炖汤时还加入了蔬菜(如胡萝卜、蘑菇、玉米)、香料(如姜、葱、蒜)、豆类等,它们各自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等。

2. 炖汤过程中的营养“转移”与“变化”

炖汤的本质是一个加热和长时间浸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原本存在于肉类中的营养物质会逐渐溶解到水中,形成我们品尝到的“汤”。

水溶性营养素的释放:
维生素: 特别是B族维生素,它们是水溶性的,很容易在加热和长时间浸泡中溶解到汤中。比如维生素B1(硫胺素)和维生素B2(核黄素)在加热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失,但大部分还是会进入汤中。
矿物质: 大多数矿物质(如钾、钠、钙、磷、镁、铁等)也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肉类细胞液中,会随着水分的加热和渗透而释放到汤里。尤其是一些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如钾和钠。
氨基酸: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在加热过程中,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一些小的蛋白质片段和游离的氨基酸会从肉中脱离出来,进入汤中。这些氨基酸是构成鲜味的重要物质,也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脂肪: 脂肪在加热后会融化,一部分以脂肪滴的形式漂浮在汤表面,一部分会乳化进入汤中,使汤呈现乳白色的状态。脂肪也提供能量,并且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嘌呤: 肉类中含有嘌呤,嘌呤是一种含氮化合物,在炖煮过程中也会大量释放到汤中。这是痛风患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风味物质的释放:
肉类中的肌苷酸、谷氨酸等鲜味物质,以及一些挥发性香味物质,会在炖煮过程中释放出来,赋予汤浓郁的风味。这些物质虽然不直接属于宏量或微量营养素的范畴,但它们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食物的接受度和食欲。

肉类本身的营养:
虽然一部分水溶性营养素转移到了汤里,但肉类本身仍然保留着大量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很大,不容易完全溶解到汤里。大部分的蛋白质仍然存在于肉的纤维中,经过炖煮,蛋白质会变性,变得更容易消化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是脂溶性的,它们主要存在于脂肪中,所以会更多地保留在肉类本身以及漂浮在汤表面的脂肪中。
一些矿物质: 虽然部分矿物质溶解到汤中,但肉类中的矿物质依然是丰富的。
膳食纤维: 如果炖汤的肉类带有一些结缔组织或您加入蔬菜,其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则主要存在于肉类和蔬菜本身。

3. 究竟哪个“营养更多”?

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苹果是红的好吃还是脆的好吃”,答案是都好,而且它们是互补的。

从吸收利用率的角度来看:
汤: 汤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氨基酸、小分子肽、矿物质离子、部分维生素,由于分子量小,更容易被人体直接吸收。
肉: 肉中的蛋白质虽然变性更容易消化,但消化吸收过程相对复杂一些,需要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不过,肉类中的蛋白质含量依然非常高,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从整体营养密度来看:
汤: 如果只喝汤,会错过肉中大部分的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нерастворяемые 矿物质。同时,汤中的脂肪含量也会因肉类而异,有些汤可能脂肪含量较高。
肉: 吃肉能更全面地摄取到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以及肉类中的其他微量营养素。

结论:

炖汤是一个将肉类中的水溶性营养物质(如部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风味物质“提取”到汤中的过程。
汤品本身是非常有营养的,特别是对于消化能力较弱的人,汤中的营养更容易吸收。
然而,肉类本身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部分矿物质以及其他营养成分。

因此,最理想的炖汤食用方式是:

既喝汤,又吃肉。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摄取到炖煮过程中释放到汤中的营养,以及肉类本身保留的营养。
注意控制脂肪摄入: 如果您担心汤的脂肪含量过高,可以在炖煮前去除部分脂肪,或者在炖煮后撇去表面的浮油。
炖煮时间适宜: 过长时间的炖煮可能会导致一些对热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虽然肉类本身维生素C含量不高)的进一步损失,但对于释放蛋白质、矿物质和形成风味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炖汤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瑰宝,它巧妙地将食材的精华融合到美味的汤汁中,同时也保留了食材的本体营养。两者结合,才能获得最全面的营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妈:炖汤的时候肉都在汤里。

我:那为什么昨天你在楼下熟食店买了卤牛肉,不喝卤肉汤?

我妈:你再犟嘴?看我不打你……

user avatar

我们花了7000多元实测发现:汤的营养远不及肉,较真来说,它甚至是一种“垃圾食品”。

看完这篇回答,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汤似乎是万能的:

  • 大病初愈要喝鸡汤
  • 下奶要喝鲫鱼汤
  • 补钙要喝骨头汤
  • 祛火要喝蔬菜汤
  • ......

但这些说法都是从何而来?汤真的比肉更有营养?肉还值得吃吗?

我们买了一些常见食材,特邀老爸评测的厨艺高手制作了4种口味比较清淡的家常汤。然后把汤「一分为二」,一起送去实验室,分别检测它们的营养成分。

样品费122.37元+检测费7350元=合计7472.37元


汤的种类如下:


这就来为你揭开汤里的秘密~


一、汤里到底有多少精华?

大家认为,喝肉汤主要补的就是蛋白质和钙,而肉是汤渣,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吃的。

于是我们分别测定了几款肉汤的蛋白质钙含量


  • 钙含量

每每伤筋动骨,妈妈都会给你连喝大半个月的大骨汤,理由是骨头汤能补钙!

但从实测数据看来,汤里的钙可是远远不及牛奶

喝一碗排骨汤补进去的钙,还不如一口牛奶、几口深色蔬菜/豆腐来的多。要想靠喝汤来补够一盒牛奶的钙,恐怕得喝个四五十碗才够量。


  • 蛋白质含量

再来看看蛋白质含量:

从结果看来,无论是肉汤还是蔬菜汤,汤渣中的蛋白质含量都远远高于汤本身。

即使是公认「高蛋白」、「可下奶」的鲫鱼汤,蛋白质含量也只有鲫鱼肉本身的1/13

有的小伙伴会说了:

老爸,这样不准!汤好消化,每次都能喝不少;肉难消化,吃几块就饱啦!

那我们就来换算一下,一碗汤一口肉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有多少:

这么说吧,这4种肉汤,无论是喝哪一碗,都不如吃一口肉补充的蛋白质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版)也早就提到过:禽畜的肌肉部分的营养含量比汤中要高。

这是因为肉里的蛋白质、钙大多是不可溶的,即使经过高温炖煮,也只有极少的量能够溶于汤中。

也就是说,即使你炖了很久,汤都不及汤渣有营养。



二、喝汤滋补?可能会适得其反

喝汤不仅没有想象中的滋补,可能还会额外附送一些“不太好”的物质。

  • 脂肪

你们喝汤的时候,是不是都喜欢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汤?看起来就很有营养!能补钙!

但我们实测发现,发现看起来最白最浓厚的鲫鱼汤,脂肪含量居然是最高


肉里的蛋白质是一种天然乳化剂,它能把油脂分散成微小的液滴。这些油脂液滴悬浮在汤中,导致汤看起来白白的。


经常做饭的小伙伴都知道,想要做出浓厚的鱼汤,需要把鱼先煎一煎。

就是因为鱼的脂肪含量不高,需要借助一点“外力”,才能产生更多的乳白色物质。


汤里的油脂乳化后,喝起来更香了,还变得没有那么油腻。让你不知不觉中多喝了好几碗奶白汤,于是......

对了,还有很多朋友认为:奶白色的鱼汤富含蛋白质,喝多了能下奶!

实际情况是,不仅不能下奶,还可能因为脂肪太多,导致涨奶、堵奶

想要下奶啊,多喝些水就可以了~


我们邀请一部分同事品尝了汤,普遍反映汤喝起来刚刚好,不算咸

然后检测了几款汤的盐含量,并换算成一碗汤的量,发现实验中的任何一碗汤,至少含有1.2g的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们:

18~50岁成人和孕妇每日盐的适宜摄入量不超过6g。

过量摄入盐,会增加罹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还会导致身体水肿、皮肤干燥

谁能想到,我就喝了2碗汤,一顿的盐就超了?如果是口重的小伙伴,煲汤喜欢加点酱油、味精,再吃点别的菜,一顿就能超出一天的盐摄入限额。



  • 嘌呤

肉汤、鱼汤、海鲜汤的嘌呤含量都大于150mg/100g,属于超高嘌呤食物。

禽肉、海鲜里含有不少嘌呤,它是溶于水的,炖得越久,溶出的越多。

所谓的老火靓汤,其实只是炖出了肉里的嘌呤,真正的营养物质却没有炖出来。


摄入过多的嘌呤,会导致痛风、肾结石、高尿酸血症等等疾病。

如果是尿酸高或是痛风人群,建议还是少喝为好。


这样看来,汤还真不是什么「肉的精华」。

「喝汤滋补养生」这种说法更是错误的,只喝汤、不吃肉,反而会让摄入的营养不够均衡。


但汤也不是完全不值得喝的。

夏季炎热,喝一些蔬菜汤,不仅能开胃,还能快速补充水分。

对于产后、术后人群,Ta们的肠胃本身就有些虚弱,直接吃肉会导致消化不良。这时适量喝点清淡的肉汤/蔬菜汤,既能快速补充一点体力,还能改善食欲。

PS:喝汤只是【没有胃口】时期的过渡手段,并不能加速身体恢复。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才能让身体恢复得更快哦~

如果你真的很爱喝汤,也不用担心。汤还是能喝的,只是要注意这几点:


其实啊,我们也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喝汤是不可能的。

奔波一天回到家,喝上家人做的一碗汤,胃里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我们只是想让大家吃得更健康一些,不要身体没补成,反倒稀里糊涂喝下一堆油和盐。


你身边有爱喝汤的小伙伴吗?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Ta吧~


参考资料:

[1]GB/Z 21922-2008, 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3]何志歉. 人类营养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89.

[4]邵玉新. 肉鸡钙、磷营养与骨骼发育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郭洪壮,胡月明,王辉,涂宗财.“四大家鱼”鱼骨钙的组成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46(18):226-231.

[6]彭元怀. 南极磷虾壳氟赋存形态及其释放游离氟机制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9.

[7]赖谱富. 利用花蛤壳制备乳酸钙的新工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更多问题,欢迎大家加入老爸粉丝群,和技术专家一对一交流:


user avatar

炖汤的关键,在于将汤和肉都吃掉,除了骨渣,不要浪费。

只有在面临着吃肉还是喝汤这个选择的时候,才会考虑这个问题。

然而炖汤是非常古老的烹调方式,几乎全人类都会这个做法。

人类的第一件陶器,就是用来炖汤的。

为什么要考虑只吃其中之一呢?

第一是富裕,第二是闲得慌,第三是为了流量。

这就像是有钱人的怪癖。

我们老家就流传着大地主吃鹅掌。

肥鹅一只,秘制香料腌制,于火上炙烤。

肥鹅汤汁往下流,精华集中于鹅掌之上。

然后大地主只吃鹅掌,其余鹅肉分给下人们。

这到底是怎么个做法?没人见过,都是听说,众说纷纭。

反正大地主不吃鹅,太油腻。吃鹅掌,很富贵。

现在很多人,已经极其富贵,想着的是到底是吃肉,还是喝汤?

真是难为死了,这可怎么办?

来听一听专家的意见,来个既富贵又营养的吃法,而且绝对不陋。

我们家炖汤,那绝对是大菜,硬菜。

先喝汤,再吃肉,接着喝汤,接着吃肉,如此循环往复,再干几碗米饭,吃个肚子溜圆。

大喊过瘾,一直到汤尽肉没为止。

营养?

都下肚子了,满足了口腹之欲,这就是圆满。

我从不选择,两样都好。

user avatar

!!!受宠若惊!!!没有想到我这么猝不及防地火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纯手打分割线-----------------------------------------------

这个问题,在我给家里人的科普路上,已经是一座横亘已久的大山了,每次试图说服老人少喝点汤,又油又高嘌呤,总会被一顿劈头盖脸的怼!

爸爸妈妈总会说:汤里怎么会没有营养呢?你看看广东那边多少养生汤啊,人家一直喝过来的,还能错了不成?

在瓦解他们刻板印象的路上,我一直努力前行!所以一看到这题我就忍不住过来抢答了!

先说结论:营养肯定是在肉里更多!不接受反驳,你杠就是你对

然后我们再拆分一下问题,看看能不能帮助大家说服家里的老人们!毕竟这种高盐高油的东西吃多了实在不健康,可恶的是他还要披着“营养健康”的外衣!所以为了家里人的身体健康,速速改变这个观念吧!

说服思路如下:

1、汤的营养从哪里来呢?

是肉里。

那题目就变成:汤里溶解的营养多,还是肉里剩下的营养多?

这也就是大家的纠结之处了,总有人说 汤炖的久,营养都已经溶解到汤里了,刚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的表情如下

歪日,这好像不能说的明白啊!我总不能带他们去实验室,指着汤里的营养素数据给他们比吧,这可如何是好!!!

在我夜以继日的思索,并且被逼着喝了二十几碗老母鸡汤之后

一丝灵感冲上我的天灵盖!!!

为了方便老人们理解,接下来的话术全是漏洞,不涉及蛋白质、钙析出量,在水里溶解率这些问题,其他的答主都会专业讲解,我只是为了说服妈妈

举个栗子啊,比如我现在是一块排骨!一块妈妈们特别喜欢拿我来炖汤的补钙大排骨

吨吨吨,我在锅里疯狂出汗,疯狂掉油,过了很久很久~汤终于变成牛奶一样的颜色,妈妈心满意足的关火,上桌,大家都在喝汤,却把我冷落在锅里。

我的蛋白质让我有肉的性质,我的钙让我的骨头硬

你说我没营养了,那我咋还是个纯纯的肉样呢?

你说我的钙全流到汤里了,那是我的骨头硬,还是汤硬?

我的成分这么简单,真全融到汤里面,我还能是现在这个体面的样子吗?我咋不面目全非呢?

我这话其实很极端,也不专业,只是为了说服年纪大一些的家人们。对于家人们还是要有一些耐心,毕竟是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

而且其实不管怎么解释,总还是会有人说,老广爱喝汤!补身体要多喝各种汤!

肯定是汤里营养好啊,是真的营养好吗?当然不是!

还不是因为,汤好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