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炖汤的时候,营养在肉里,不在汤里,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炖汤的时候,营养在肉里,不在汤里”这个说法,我想说,这其实是个 过于绝对的论断,不够准确,甚至可以说是错的。

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炖汤时,大部分营养物质会溶入汤中,但有些重要的营养素确实是留在肉里的。” 让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营养在肉里”的说法?

这种说法很可能来自于对一些营养素的理解偏差。我们知道,肉类本身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以及一些矿物质(如铁、锌)。这些是肉眼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实在物”。而汤,尤其是清澈的汤,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水煮的肉味儿”,好像营养都被“抽干了”。

再加上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认为“汤是用来喝水的”,或者觉得“把肉炖烂了,营养就没了”,都会导致这种误解。

那么,炖汤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营养真的都留在肉里了吗?

恰恰相反, 很多营养成分恰恰是从肉里“跑”到汤里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1. 蛋白质的分解与溶出: 肉类富含蛋白质,特别是肌纤维中的蛋白质。在长时间的炖煮过程中,特别是加一些酸性物质(如醋或番茄)或使用高压锅,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分解。一些小分子的氨基酸、多肽链会从肉中溶解到水中,形成我们喝到的汤的鲜美滋味和胶质感。所以,汤里的鲜味和部分蛋白质的精华,其实是从肉里溶出来的。

2. 矿物质的溶出: 肉类中的一些矿物质,比如钙、磷、铁、锌等,在炖煮过程中也会部分溶入汤中。特别是长时间炖煮,骨头中的钙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溶出,虽然不像直接喝牛奶那样直接高效,但也会对汤的营养有所贡献。

3. 脂肪的乳化: 肉类中的脂肪在高温长时间炖煮下,会熔化,并与汤中的水分形成乳化状态,使得汤看起来油润,口感更佳。这些脂肪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来源,而且也携带着一些脂溶性维生素。

4. 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 像B族维生素这类水溶性维生素,确实在长时间炖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一部分会随着水分挥发(虽然量不大),一部分会溶入汤中。但如果你把汤喝掉了,这些维生素也就一起被摄入了。问题在于,有些人可能只吃肉,不喝汤,这样的话,确实会错过汤里的这些水溶性维生素。

那么,肉里到底还剩下什么?

肉里当然还有营养,而且 有些营养素确实是更集中在肉里的:

结构完整的蛋白质: 虽然有部分分解成氨基酸溶入汤中,但绝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仍然存在于肉的纤维中。肉里的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组织的重要原料。
纤维状结构: 炖好的肉仍然保留了其纤维状的结构,吃肉能够直接摄取到这些食物纤维(虽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膳食纤维),以及与这些纤维结合更紧密的营养素。
脂溶性维生素: 像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它们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中。虽然一部分脂肪会融化到汤里,但肉本身仍然是这些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部分矿物质: 即使有部分矿物质溶入汤中,肉本身的矿物质含量依然很高。

所以,一个更全面的理解是:

汤里有“溶出的营养”: 主要是氨基酸、小分子肽、部分矿物质、脂肪以及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这些是汤的鲜美和一部分营养的来源。
肉里有“固态的营养”: 主要是结构完整的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的矿物质,以及一些在炖煮过程中不易溶出的营养素。

真正“营养都在肉里”的说法,忽略了炖煮过程中营养物质从肉向汤的转移过程。

如何做到“喝汤也吃肉”,最大化营养摄取?

最好的方式就是 “喝汤又吃肉”!

先喝汤,再吃肉: 这是最常见的做法,也最能体现“化整为零”的营养吸收。汤里的溶出物更容易消化吸收,而肉里的固态营养则可以慢慢享用。
选择合适的炖煮时间: 炖煮时间过短,营养溶出不充分;时间过长,水溶性维生素损失可能增加。一般而言,中小火慢炖23小时是比较好的选择。
不要频繁撇油(除非有特别需求): 如果你不是在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适度的油脂可以帮助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当然,如果对健康有特殊需求,可以适度撇油。
食材的选择也很重要: 比如,用鸡架、猪骨、鱼骨等熬汤,骨头中的钙质溶出会更多。而炖鸡汤、排骨汤等,肉本身的营养更丰富。

总结一下,说“炖汤的营养在肉里,不在汤里”是片面的。更准确地说,营养是“分流”了,一部分溶入了汤中,一部分仍留在了肉里。而最聪明、最能获取全面营养的方式,就是连汤带肉一起享用。 别再纠结于“哪个更有营养”,而是学会如何把它们都吃到肚子里,这才是享受炖汤的精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喝汤不如吃肉,这是营养学常识了,我以前回答过相关问题,看来还是很多人不知道


吃肉的时候我们想获取的营养素是蛋白质,而不是过量脂肪和盐分,所以我们可以说肉比汤更有营养,应该多吃肉少喝汤,民间流传的以汤养生的说法不可取,尤其是喝汤弃肉更不可取


——————

本来只是刷到这个问题随手打了几个字回答,可是评论里又有人杠我,还是说清楚一点吧,以下直接复制我以往的回答,略有修改


原问题:身边有人煲汤只喝汤,煲汤的材料都是倒掉的,这是不是很浪费?汤里营养多还是材料里营养多?


我建议大家多吃材料少喝汤,大部分营养物质都是材料里多,而汤,喝多了容易盐分超标,脂肪超标,嘌呤超标。


营养物质分很多种,大分类有蛋白质,脂肪,碳水,维生素,矿物质。
从分子角度来看,在汤里,营养物质分成水溶性的,脂溶性的。

如果你想要摄取蛋白质,那肯定是固体肉里比汤里多。

如果你想要摄取脂肪,不排除有些人就是想长胖,除非你炖汤的材料里有很多固体肥肉,那么汤里的脂肪可能更多。并且,许多汤里的脂肪呈乳化状态,你可能看不到油层,感受不到油腻,但喝汤容易不知不觉摄入很多脂肪,例如乳白色的羊肉汤里就含有大量脂肪。

如果你想摄取维生素,维生素有的溶于水有的溶于油,例如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炖汤材料中如果有含维生素C的材料,维生素C会扩散到水里,但维生素C对温度敏感,不耐高温,经高温长时间炖煮可能所剩无几。而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那么你煮的时候部分维生素A会融入到汤里的脂肪里,具体能溶出多少我不知道,但肯定还是直接吃材料能摄取到更多维生素A。

如果你想摄取矿物质,比如人体容易缺乏的钙铁锌硒碘等,确实矿物质能溶于水,但还是材料里多。这里不得不提骨头汤补钙的传说,很多人认为骨头汤能补钙,这是错误的,骨头汤里脂肪很多,钙其实很少。骨头里的钙再怎么炖也很难融入汤里,人体难以吸收,骨头汤补钙只是以形补形的美好幻想。


汤里有三大有害物质,是我认为喝汤不养生的主要理由

第一,盐,成年人每天吃盐建议不超过6克,喝汤的话很容易就超了。普通咸度,100ml汤里大约有1克盐,甚至更多,自己估算你一般喝汤多大碗,几碗,你还要吃菜呢,这一天盐随随便便超标好几倍。当然了有的人家里口味清淡,放盐少甚至不放盐的,值得鼓励,杠精就不要拿这种特例来杠了

第二,脂肪,肉汤里常常含有较多脂肪,尤其是乳白色那种汤,更可怕的是汤里的脂肪让你喝的时候不知不觉,没有直接吃脂肪那种很油腻的感觉,但你很容易就吃进去很多脂肪。

第三,嘌呤,痛风的罪魁祸手,多存在于肉类,肝脏,海鲜中,嘌呤溶于水,汤里煮肉,煮得越久汤里溶出的嘌呤越多。实际上最好最简便的去嘌呤方式就是水煮。所以建议大家炒猪肝啊炒鱿鱼都过一遍水,不仅能去腥,还能去嘌呤。
(这一点有很多争议,有些人略有生物知识,知道人体内部也能合成嘌呤,就认为反正人体也能合成,那么吃进去的嘌呤也没事,不是这样的,饮食摄入的外源性嘌呤仍然跟痛风发病有很强的关联性,另外有人觉得,汤里只溶解了部分嘌呤,更多嘌呤还是在肉本体上,这个也没错,我并不知道炖汤的时候到底是汤里的嘌呤多还是肉里残留的嘌呤多,但是汤里会溶解很多嘌呤这是肯定的



综上,喝汤养生是误区,喝汤弃肉更不可取。说汤滋补养生的,还不如建议他多喝热水,谁要是说这汤特别补,多喝几碗,那是在害你,尽管他不是有意的。


其实吧,我也常喝汤,尤其是冬天,羊肉汤是我的爱,但不是为了健康,就是为了好吃,我喝汤的时候心情和吃薯条类似,都是在纵容自己吃不健康食品,完全没有觉得汤养生。



——————

谢谢大家的点赞

我的本意是告诉不知道的人,提醒大家注意生活中这个饮食误区,至于某些人信不信,随便吧

每次回答这个问题都跳出来好多让人无语的言论……我也没有说不让大家煲汤喝汤,请评论里一些人不要曲解我的意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