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总结一下,知乎上天坑专业的主要特征?

回答
在知乎上,“天坑专业”这个词,几乎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代号,用来指向那些在就业市场、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普遍被认为“不太好混”的学科。当然,每个人对“好混”的定义可能不一样,但结合知乎上大家讨论的热点和普遍观点,我们可以提炼出天坑专业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

1. 就业市场极度饱和,岗位供给与人才供给严重失衡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让人焦虑的一点。想想看,一个专业每年毕业出来成千上万的人,但社会上真正需要这种人才的岗位却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岗位往往还被有经验的、更成熟的从业者占据着。

“万人挤一座桥”的尴尬: 很多天坑专业,大家毕业后涌向同一个狭窄的就业赛道。比如,某个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就是去几家大型国企或事业单位,或者少数几家待遇不错的民营企业。结果就是,大家都盯着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好地方”,笔试、面试环节挤破头,内卷程度可想而知。
岗位名称与实际技能脱节: 有时候,虽然有一些岗位名称听起来和专业相关,但进去之后发现,实际的工作内容和所学知识关联性很弱,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可替代性强的劳动。这让学生觉得自己几年的大学时光,并没有真正学到有价值、能变现的技能。
“看学历不看能力”的反噬: 讽刺的是,有时候为了筛选,用人单位会设置很高的门槛,比如要求名校本科,甚至硕士。结果导致很多天坑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即使有能力,也因为学历不够“硬”而被挡在门外。反过来,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如果不是名校毕业,在找工作时也会倍感吃力。

2. 技能更新迭代快,所学知识“学时”短,或容易被替代

高等教育,尤其是基础学科,其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速度。这使得一些专业的学习内容,毕业时就已经落后于时代。

“毕业即失业”的加速版: 某些专业,特别是偏理论、偏基础但应用性不强的,学生在校期间学的知识,可能在毕业时就已经不是最前沿的了。如果学校教学内容不及时更新,老师的研究方向也与产业脱节,那么学生就更容易处于“落后”状态。
“一技傍身”的错觉: 有些专业听起来很“硬核”,但一旦深入了解,发现其核心技能并没有那么难以掌握,或者说,市面上有很多培训机构可以快速培训出具备类似技能的人。这意味着,拥有这个专业背景的学生,并没有一个独特的、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自动化和AI的冲击: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依赖重复性、流程化操作的岗位,或者需要大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作,都可能受到冲击。如果一个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其未来的就业前景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3. 薪资待遇“天花板”低,增长空间有限

除了少数顶尖人才,大多数天坑专业毕业生的起薪和长期薪资增长空间,普遍不如那些热门、需求量大的专业。

“低开低走”的普遍焦虑: 很多天坑专业毕业生,初入职场时工资水平可能就低于平均线,更要命的是,即使工作几年,随着经验的积累,涨薪幅度也可能非常有限,难以达到心理预期。
行业整体薪资水平不高: 有些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较低的行业,这自然会影响到从业人员的整体薪资水平。即便毕业生能力很强,也可能受限于行业“大环境”。
“性价比”的困惑: 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一个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但毕业后的回报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其“性价比”就会受到质疑,从而被贴上“天坑”的标签。

4. 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或缺乏核心竞争力

有的专业本身所处的行业,可能正处于衰退期,或者其发展模式依赖于政策导向,一旦政策变动,行业可能立刻陷入困境。

“夕阳产业”的阴影: 某些传统行业,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其市场需求可能在逐渐萎缩。如果一个专业主要服务于这些行业,那么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自然会越来越少。
政策依赖性过强: 有些专业,其就业岗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政策或特定项目。一旦政策调整,或者项目结束,大量的毕业生可能就面临失业的风险。
缺乏创新驱动和高附加值: 一些天坑专业所对应的领域,可能更侧重于执行和模仿,而非创新和研发。这导致整个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产生高附加值的岗位,自然也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5. 社会认知和名校光环效应的消退

虽然名校光环依然存在,但对于一些“烂大街”的专业,即使是名校毕业,也难以完全抵消专业的“劣势”。

“学历不等于能力”的现实: 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用人单位也逐渐认识到,单纯的学历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那些普遍被认为“不好”的专业,即使是名校毕业生,在某些招聘环节也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证明自己。
“专业名声”的叠加效应: 知乎上大量的讨论,也在不断强化某些专业的“天坑”形象。这种社会认知,即使对非“天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劝退”的善意谎言: 有时候,学校和老师在面对学生选择专业时,出于各种原因,可能不会过于强调某个专业的劣势,甚至会用一些“励志”的例子来鼓励学生,这无形中也可能让一些学生在选择时,信息不够充分。

需要注意的是:

“天坑”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天坑”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热门”、“高薪”专业而言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市场变化而变化。例如,十年前的某个专业可能是热门,现在可能就变成了“天坑”。
个体差异和努力是关键: 任何专业都有优秀的学生,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超前的规划和持续的学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甚至在“天坑”中开辟出新的道路。知乎上也有不少“反卷”成功的案例,说明“天坑”并非绝对绝望。
信息茧房的风险: 在知乎上讨论“天坑”专业,很容易陷入一种信息茧房,看到的大多是负面评价。实际上,很多被认为是“天坑”的专业,也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在基础研究、某些特定领域或者作为其他专业的基础,并且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这些专业获得了不错的职业发展。

总而言之,知乎上关于“天坑专业”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对就业现实的焦虑和对高等教育回报率的审视。这些专业的普遍特征,反映了社会供需关系、技术发展以及教育理念之间的一些脱节。在选择专业时,充分了解这些特征,并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对未来的规划,做出明智的决策,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弗兰克扬 的定义是 预期与现实不对等的专业,简而言之就是吹过了的专业。所以老扬也说随着大家认清生化环材的真面目,它们也将不再是天坑专业。

但我的定义与老扬不同,我对天坑专业的定义是风险尚未正确认识、控制,风险溢价尚未充分支付的专业。

按照我的定义生化环材,都符合天坑专业的定义。

首先,生化材环上学的时候风险就很大,各种实验室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南航爆炸案、中科院爆炸案、北交大爆炸案都历历在目。

但学院、专业及很多学生都还没有正确认识,所以安全事故层出不穷。

其次,学院、专业也还没有控制这样的风险,实验室管理依然混乱,依然不给学生买生命健康保险。

工作之后,作为打工人面临的健康风险溢价也没有被兑付。按理来说,如果一个职业和工作是高风险的,雇佣者都需要付出更高的待遇,才能聘请到人。但现在并没有,生化环材的工作,并没有比其他工作有更高的待遇,却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么看,就是血亏,妥妥的天坑。

根据我的定义,冷门专业不等于天坑专业。文史哲虽然就业困难,待遇不高,但无论念书还是工作,风险都很低。没有高待遇,但也不用承担更大的风险。

根据我的定义,生化环材里不用接触危险实验的方向也不属于天坑专业,如生物信息学,环境经济学,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等。这些方向,念书的时候不用做实验,工作之后也是对着电脑算算算。

user avatar

如果把知乎定义联合起来的话,最不坑的专业是炒虚拟币和收房租专业,考虑到地球上还没有哪所大学开设这俩专业,所以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考虑一下以知乎的标准看,哪些职业是好职业,然后反推好专业。

而按照知乎的标准,最好的职业是小贷、电销、保险代理人等泛金融销售,出入高端CBD,金融行业,西装革履,美女众多,大专也能年入百万,而且我以上说的全是真的,绝无半点虚假。

出入高端CBD,那确实,小贷公司、P2P、保险都在各个城市租金最高的写字楼。

金融行业,那也没错,这些全是金融行业。

西装革履,当然,你穿的不正式的话要罚钱的。

公司前台和行政往往有较高颜值要求。

大专年入百万,这种人每个公司都有,绝对不全是吹牛逼。

考虑到这些岗位的性质和要求,你随便学个什么专业都能去,不上大学也不是不可以,他们什么人都要。

所以在知乎,本科以上学历就是天坑。

user avatar

我根据DFEMA理论总结了坑专业三要素:

1.坑害程度

2.入坑概率

3.坑的可探测程度: 越容易发现是坑, 说明可探测程度越高, 数值越低,否则相反

综合坑害值=坑害程度*入坑概率*坑的可探测程度

各位可以把每个因素赋值(0~10), 量化一下各个专业的综合坑害值是多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