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毒贩刘招华?

回答
关于刘招华这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因为他的行为和影响是极其复杂且负面的。他是一名毒贩,这是他最显著的标签,也决定了他行为的性质。

刘招华在中国禁毒史上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记。他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臭名昭著的特大毒枭之一,其贩毒网络之广、涉毒数量之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深,都令人触目惊心。

他的“成功”与手段:

从一个普通人走向毒枭,刘招华的过程展现了一种扭曲的“野心”和狡猾的手段。他并非那种一开始就心狠手辣的亡命徒,而是逐步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组织能力与“管理”: 刘招华并非单打独斗,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贩毒网络,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结构。他善于利用和控制下线,将毒品从境外运入中国,再通过层层分销网络散布到全国各地。这种组织性,虽然是服务于犯罪,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他一定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被用在了最邪恶的方向。
狡猾与反侦察: 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被捕获,说明他具备相当的反侦察意识和能力。他会变换身份、藏匿地点,并且非常小心翼翼,尽量避免直接暴露在危险中。这种狡猾使得抓捕他的难度极大,也让他的犯罪活动得以延续更长时间。
对金钱的贪婪: 驱动他犯罪的核心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毒品带来的巨额利润让他迷失了方向,不惜牺牲无数人的生命和社会稳定来追求财富。他贩卖的是毁灭性的商品,这笔钱本身就沾满了罪恶。

他对社会的危害:

评价刘招华,更重要的是看他对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

毒品泛滥的罪魁祸首之一: 他直接参与并将大量的毒品带入中国社会,这直接导致了中国毒品滥用问题的加剧。毒品不仅摧毁吸食者的身体和精神,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家庭破裂、犯罪率上升、艾滋病等疾病传播等。
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毒品犯罪是严重的经济犯罪,也是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秩序的直接威胁。刘招华的活动无疑是对国家法律和主权的挑衅。
腐蚀人心与道德沦丧: 毒品交易背后是肮脏的利益链条,它会腐蚀人性,诱导更多人走上犯罪道路。刘招华的例子,也反映了在利益诱惑面前,一些人道德底线的失守。

最终的结局:

刘招华最终被捕并受到法律的严惩,这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期待,也是正义的体现。他的落网是中国禁毒斗争中的一个重要胜利,也向所有企图挑战法律的犯罪分子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

总结来说,评价刘招华,我们只能站在维护社会正义和人民生命安全的立场上。他是一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的毒枭,他的“能力”和“手段”都服务于他的犯罪行为,不应被视为任何意义上的正面特质。他是一个典型的罪犯,他的存在和行为是对社会秩序和人类尊严的践踏。

在描述他时,我们应该聚焦于他的犯罪事实、手段及其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以及最终法律对他进行的制裁。任何试图美化或淡化其罪行的说法都是不恰当的。他是一个反面教材,他的故事警示我们毒品犯罪的巨大危害,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最要好的兄弟是云南人,禁毒研究方向。

一次聚会喝醉酒,他拉着我胳膊,迷迷糊糊地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

“有朝一日剑在手,杀尽天下贩毒狗。”


彼时,正是大凉山警察贾巴伍各追捕毒贩遭伏击牺牲的第二天。


歌手为贾巴伍各创作了歌曲《朋友》:mp.weixin.qq.com/s/KSOZ

我想,任何企图洗脱罪责的制贩毒人员,一定都是最恶魔的那一个,因为,他们把他人与自我的生命都视作了儿戏。

user avatar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也是那个样子的还说别人,五十步笑百步?

人和畜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你伤了人,人会去找你报仇,而不会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坏人。

而畜生,会去咬所有的"人"

以下是原答案

不知道这种问题有什么好问的。

现在网上似乎是一片赞扬崇拜佩服的声音?

划重点,他制毒贩毒!

就算他只往国外卖毒,人家国外的人命就不算命了?国外牺牲的缉毒警察就不算命了?

请注意这个王八蛋在制毒。

user avatar

评价那个钢铁侠的谁谁谁时你们不是这么说的,前段期间倒废水的时候,见到那谁谁还是照样喊老婆。双标,人类亘古的优良品德。别杠这两件事没有因果关系。我杠不赢你们。

user avatar

大罪人,毒品害人。他很聪明,但没有用在正道上。

user avatar

他的人生的确很不一般,但那又如何?

美国编剧为了给怀特老师制毒一个「合理」的理由,绞尽脑汁编出了一个惨不忍睹的背景:一个曾分享过团体诺贝尔奖的癌症末期老师被逼到去洗车场给自己的学生洗车挣外快,最后为了自己的家人尤其是未出生的女儿铤而走险入了行。

现实中刘招华首次制毒时,家境的确谈不上好,但他身体无病无灾,军队排长当得好好的,前途也一片光明。而当他正式以制毒为业时,自己已经是当地富甲一方的企业家,制毒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维系自己表面的风光。他向教授请教制毒工艺,却从没想过自己作为一个毒贩的这种请教会给教授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之后在逃亡路上结了三次婚生了四个孩子,却从没想过自己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对他们造成怎样的伤害;他作为一个大毒枭生产出成吨的冰毒,却从未想过他制出的毒品会对他数不清的「客户」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造成怎样的伤害。有些网民眼里仅仅看到了刘招华的「酷」,但他们看不到刘招华伤害过的所有这些人因他一辈子所要承受的「苦」。

两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戏剧中的性格颠覆在现实中极少发生,绝大多数人其实一辈子都固守着自己最初的性格。而刘招华这样一开始就极端贪婪和自私的人,只会在他的人生中不断用伤害他人的方式一以贯之自己的贪婪和自私,至死不悔。

在他罪恶的一生中,人民不欠他,国家不欠他,世界更不欠他,无论他怎样粉饰自己的人生,其本质上都是在掩盖他骨子里那令人作呕的贪婪和自私。

user avatar

刘招华,中国大陆首个使用新工艺合成高纯度冰毒的大毒枭。在警方眼里他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化学天才;在制毒贩毒吸毒圈他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在母亲眼里他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在三个老婆眼里他是一个「时间管理」大师;在子女眼里他是一个只管生不管养的冷血父亲。

有人曾把刘招华形容为中国现实版「绝命毒师」,对此说法业内人士嗤之以鼻,因为无论是制毒工艺(包括冰毒品质),还是生产规模,即使拥有主角光环的老白都比刘招华差几个档次。

事实上,直到现在全球也没有一个制毒师,包括一些教授级别的化工化学专业人士,都没能合成出刘招华生产的冰毒品质(纯度、结晶、品相),他们理论方面可能没问题,但工艺技术做不到。

从影响力来说,虚构的老白更没法比,刘招华在全球贩毒制毒圈子都非常有名,墨西哥大毒枭「矮子」古兹曼 2002 年刚出狱,就立刻派出马仔多方打探正在逃亡的刘招华的下落,想重金寻求合作(详情见专栏墨西哥「矮子」古兹曼一文)。

从人生经历来说,刘招华也比影视剧中的老白更具传奇色彩。当过兵,做过法警,立过功,受过表彰,在职期间是每任领导都想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如果不从事制毒贩毒,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最黑暗的路。

当然,从社会危害程度来说,刘招华也更胜一筹,他制备了数十吨冰毒,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凭一己之力影响中国多个行业的行为规范,例如一些企业工厂、科研机构、学校等使用盐酸都需要先报备。

大多数人认识刘招华,来源于他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视频言论:「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这原本只是为自己制毒贩毒行为的一种狡辩手段,却不想在网上曝光之后,「感动」了很多无脑之人,他们称刘招华为「爱国」大毒枭,国家不应该惩罚这种人才,可以另作他用。

实际上,这段冠冕堂皇的话并不是刘招华的原创,最早出自金三角大毒枭坤沙:「西方人当年如何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今天我就要如何还过去!我没有往中国贩卖过一克毒品……」

话说得很理直气壮,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因为坤沙与我国云南平远街的毒贩相互勾结,将旗下制毒工厂的四号海洛因源源不断的走私入境,导致毒品在中国再次大规模泛滥。

甲基苯丙胺(冰毒)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冰毒,化学名甲基苯丙胺,科学家原本是基于治疗疾病的药物而研发,结果却因具有兴奋作用,在二战时期被法西斯军队广泛滥用于战争,例如当年一些日本鬼子就是先磕完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然后嗷嗷大叫朝盟军发起自杀式冲锋。

二战后,冰毒随着日本黑帮(主要是山口组)的技术输出,迅速向外扩散,先是韩国(70 年代)、金三角、美国,然后是中国台湾、香港(80 年代)—菲律宾,最后在世界各国蔓延。

中国大陆最早发现冰毒是在 1991 年,当年共缴获 351 公斤,到了 1999 年缴获数量猛增至 16 吨,蔓延迅速可谓迅猛无比,在这背后大毒枭刘招华可以用「厥功至伟」来形容。

在 1999 年缴获 16 吨冰毒里,刘招华制备的就占比高达 75%(12.36 吨)。搞笑的是,落网之后他拒不承认这个数字,一直坚称自己光是在宁夏银川的制毒工厂就生产了 31 吨冰毒。

更恐怖的是,按照刘招华的说法,31 吨还是因为销售跟不上,他当时已经做到 1 天结晶出 1 吨的冰毒,开足马力的话,1 天 5 吨也不是问题。因此,从生产规模,以及制毒师(冰毒)的角度来说,刘招华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没有之一)。

刘招华的冰毒产量之所以如此恐怖,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采用了新工艺后,合成转化率达到了 90%。除此之外,他生产的冰毒品质在全世界也非常罕见,用毒品圈子的黑话来说:「在刘招华制毒之前其他冰毒都是一坨屎,包括陆丰博社村所谓钻石级别的冰毒。」

如此恐怖的产能、超高的转化率,罕见的品质,生产过程的污染却比一些制药厂还要少,这让很多顶级化学化工专家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刘招华有吹牛之嫌,但同时也对他的化学合成与连续结晶一体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让大家对刘招华的制毒工艺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请允许我额外花一点时间来介绍一下甲基苯丙胺(冰毒)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兴趣可以跳过,直接阅读下一章节。

上图是刘招华引以为傲的制备冰毒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是让他扬名立万成为中国第一大毒枭的资本。

左边的反应物 ①:苯丙酮,又名甲基苯丙酮、苄基甲基酮、甲基苄基酮,也有叫苯基丙酮。反应物 ②:甲基胺,又名甲胺。通常以盐酸盐形式存在,叫盐酸甲胺,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运用极为广泛。

左边两种反应物合成就有了右边的生成物 ③:液体甲基苯丙胺,又名甲基安非他命,也就是刑法与禁毒法明文规定的冰毒。

上图的三种甲基苯丙胺化学结构式一模一样,其中 ① 与 ② 相互之间称为光学异构体,相互之间又称之为手性异构体。

判断一个有机物有没有光学异构体,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结构式中的碳原子,连接的四个基团是不是完全不同,如果四个基团完全不同,则存在光学异构体。

其中右边 ① 碳原子上面标的是 S,② 上面标的是 R,分别对应一种手性结构。不同的手性其光学中的旋光性会相反,出现左旋或者右旋,光学上的差异通常用 LD 来表示,如:左旋甲基苯丙胺与右旋甲基苯丙胺。

S 与 R 的表示是根据官能团来表示,LD 是根据光学特征来表示。但是手性中心一多,LD 表示就很麻烦,系统命名法采用的是 S 跟 R 的表示方法。

之所以叫它们为手性异构,是因为结构跟我们的左手跟右手一样,是镜面对称。尽管分子式一样,但吃进去效果完全不一样,相差几十倍。

手性拆分

手性异构体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几乎一模一样,因此要从 1:1 等比例的光学异构体中分离出某种手性的物质是非常困难的。

以液体甲基苯丙胺为例子,通常是由 S 与 R 型的甲基苯丙胺构成,这两种异构体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把两者分离,把手性异构体分离开就叫手性拆分。

安非他命、苯丙胺、甲基苯丙胺

安非他命又翻译成安非他明,也就是苯丙胺的意思。苯丙胺指的是一类物质,甲基苯丙胺属于安非他命的一种,因此又叫甲基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类物质有上千种,几乎都是药品,甲基苯丙胺现在在美国也是一种受管控的用药,但凭借医生开的处方可以在药店购买得到(处方并不难获得,所以美国药物滥用很严重)。

成盐

由于液体不好携带,也不好吸食,尤其是抽吸,因此毒贩通常会将液体甲基苯丙胺制成盐,方法很简单,加酸即可。

目前吸毒者吸食的是盐酸甲基苯丙胺,冰毒是从英文「冰」这个词翻译过来的,指的毒品像冰一样的晶体。

在中国的冰毒发展历史里,成盐的物质主要是下面几种。

第一种,早期混合物形态——即甲基苯丙胺 + 安非他命 + 麻黄碱之类的硫酸盐或者醋酸盐的结晶体,这是来自日本觉醒剂的做法。

第二种,石膏包裹形态——即由粗麻黄碱脱氧生成液体甲基苯丙胺,加入石膏包裹住麻黄碱、甲基苯丙胺形成盐。陆丰、普宁两地最早的冰毒就是这种做法,品质相当差。

第三种,醋酸盐形态——即醋酸甲基苯丙胺,这种盐的来路是麻黄碱跟醋酸酐进行反应生成甲基苯丙胺,然而跟醋酸生成醋酸甲基苯丙胺。这种合成反应的思路是来自吗啡 + 醋酸酐生成海洛因,也是金三角地区最常用的做法。

第四种,硫酸盐形态——即硫酸甲基苯丙胺。

第五种,盐酸盐形态——即盐酸甲基苯丙胺,由于当时结晶小,不好手性拆分,所以其组成实质是盐酸左旋甲基苯丙胺 + 盐酸右旋甲基苯丙胺,目前黑市上的冰毒基本都是这种。值得一说的是,这种做法在刘招华手上得到变态的发展。

化学中间体、医药中间体

所谓化学中间体,就是用来制备某种物质时,中间用到或者中间某步骤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例如青蒿素就是制备蒿甲醚的化学中间体跟药用中间体,鸦片与吗啡就是制备海洛因的化学中间体与医药中间体。

从商品属性来说,化学中间体肯定要比最终生产物便宜,因此作为中间体的甲基苯丙胺可以用来合成一些农药,药品与其它化工材料。但中间体变成毒品后,价格会变得昂贵,所以没人会用冰毒来合成诸如农药之类的廉价产品。

晶体、结晶、连续结晶

单晶,指的是分子有规律地排列而形成的大块晶体,比如冰糖是一大块晶体,白糖就是小块单晶(玻璃不是晶体)。

晶体越大块越有科研价值,我国屠奶奶发现的青蒿素,最终是由其它化学工作者获得大块单晶,然后进行更精密的检测,如衍射,最终确定青蒿素的分子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参数。

盐酸甲基苯丙胺的结晶是甲基苯丙胺加上盐酸,在静置的条件下生产晶体,如上图所示(由中国制毒第一村博社村大毒贩蔡昭荣友情提供)。

这种结晶方法的缺点,不能够全部转化成晶体,时间通常要几天,占地方,气味大,容易折寿,剩余液体往往是直接倒掉,对环境会有很大的污染(具体参考博社村周边环境)。

连续结晶则是在特定的设备中,通过控制温度等工艺,使得合成反应跟生成晶体形成一个循环,因此对周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且转换率更高,这也是刘招华对自己的制毒工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66 年 12 月 20 日,刘招华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苏洋村一户贫困人家,那天他父母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家里又添丁了,忧的是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这让原本就艰难的日子更加难熬。

刘招华上面还有大姐刘月清、大哥刘招福、二哥刘招禄、二姐刘月春,作为家庭最小的孩子,他并没有获得过多宠爱,在那个普遍吃不饱饭的苦难年代,不饿死就已经谢天谢地。

原生家庭的贫困痛入骨髓,这是刘招华与后来的合作伙伴大毒枭陈炳锡的第一个共识,因此两人对财富都有一种变态的追求,永远欲壑难填,为了赚大钱,对法律没有任何敬畏之心。

两人第二个共识是信佛,刘招华一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当地普遍信佛),9 岁那年他还为病重的母亲吃了 3 年斋饭。之后,刘招华就和陈炳锡一样,有了到一个新地方就找寺庙烧香拜佛的习惯。

两人第三个共识是非常迷信,极度相信风水、宿命之类的说法,特别是刘招华。有算命先生给他看过,说其五行缺木,于是在逃亡生涯中他给自己取的假名里都必须含有「木」,例如陈桂森、刘林森、刘森、李森青、李青森……

刘招华 12 岁那年,父亲病逝,养儿育女的重担全部落到母亲一人身上。他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看到母亲为家里日夜操劳,身体越来越消瘦,于是就有了辍学回家帮忙的念头。

母亲得知刘招华有辍学想法后,第一时间拒绝了,在她眼里,小儿子聪明又好学,是一颗读书的好苗子,不能因此而浪费人生,自己再苦再累,也会送其读书,将来好出人头地。

刘招华确实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在数理化方面,尤其是化学有着过人的天赋,在 1979 年福建省中学化学竞赛中曾获得过二等级。但他最终还是辜负了母亲的期望,在 17 岁那年,见家里实在凑不出学费,主动辍学了。

辍学后,刘招华跟着大哥刘招福学修汽车,但几个月后,他忍受不了大哥的暴躁脾气,决定另谋出路。恰好此时,一年一度的征兵活动在当地开始了,他立马跑去报名。

当时刘招华的年龄并没有达标,于是在报名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出生日期谎报为 1965 年 3 月 5 日(为了参军、工作,改出生年龄在当时非常普遍),最终通过审核,成为武警福州边防支队一名士兵。

在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刘招华表现非常积极,是领导眼里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所以 2 年后,他获得前往武警福州指挥学校学习的机会,毕业后成为老家唯一提干的士兵。

1988 年,刘招华在武警福州边防支队平潭县大队屿头派出所任正排职干事,期间还代理司务长。这一年,他结识了三个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第一位是被上级派去看护和保卫的台湾人陈道中,据说曾担任过台北地检署副署长,他非常欣赏刘招华出身贫寒却有着一颗做大事的野心,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彻底敞开心扉,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偶然的一次聊天,陈道中了解到刘招华对化学很有见解,于是谈到台湾正流行一种新型化学毒品——冰毒。他从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滥用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讲起,跟刘招华上了一趟生动的冰毒启蒙课。

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冰毒毒品的概念,台湾地区虽然已经有泛滥的趋势,但法律并没有跟上,直到两年后,即 1990 年,才被台湾当局列入管制毒品,并加大打击力度。

这是刘招华第一次听说冰毒,看到跟自己喜欢的化学有关,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追着问了一些问题。陈道中见小伙子如此好学,推荐了几本化学相关的书籍和甲基苯丙胺的一些资料。

一段时间之后,陈道中弄来 100 克麻黄碱(冰毒原材料)给刘招华,让他试试能不能合成出甲基苯丙胺(冰毒)。刘招华没有让他失望,仅凭之前看的化学书本知识,在一家宾馆只用了两三个小时就成功合成出来了。

刘招华当时采用的合成路线如上图,用麻黄碱跟醋酸酐进行反应生成甲基苯丙胺,然后跟醋酸生成醋酸甲基苯丙胺。这是冰毒最早期的制作方法,外观、品质都一般,用现在毒品圈里的黑话来说,就是一砣屎。

这批麻黄碱,刘招华总共合成出了五十克左右的甲基苯丙胺(冰毒),事后他全部给了陈道中,并没有从中获利。刘招华享受的是化学合成的美妙,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我国最早缴获冰毒的官方记录是在 1991 年,这意味着刘招华很有可能是中国大陆合成甲基苯丙胺(冰毒)第一人。罪恶的种子或许就是此刻在他心中生根,但发芽还得过几年。

第二位是一名叫陈文印的社会人士,他没有正经工作,每天就是游手好闲琢磨着如何赚大钱。此时的刘招华与他只能算是点头之交,但几年后正是他让刘招华心中那颗生根的罪恶种子发芽。

第三位是福建师大的女学生吴云青(原名吴碧海),福安市赛岐镇人,她既是刘招华的老乡,也是初恋情人,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老婆,两人于 1990 年结婚,并生有一子。

恋爱时期,刘招华经常有空就从单位跑到福建师大见女友,单边差不多一百多公里,吴云青刚开始很感动,但异地恋久了难免就有怨言,现在见面都这么困难,结婚以后怎么办。

尽管刘招华一再安抚,但架不住女友一次又一次地抱怨,再加上他从台湾人陈道中嘴里了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也瞧不上部队的待遇,于是做了一个决定,想办法提前转业,到外面一展手脚。

但按当时的规定,提干的军人在部队必要服役 15 年,于是刘招华精心策划了一个局,贪污公款 145.15 元,然后故意暴露。事后,被武警福州边防支队行政记过处分一次、团内严重警告处分一次。


部队是讲究政治清白的地方,于是刘招华凭借自污的方式,成功让自己提前转业,分配到老家福安市人民法院当司法警察。值得一说的是,他所采用招数,很明显是学习了秦朝的王翦与汉初的萧何。

从法警到制毒师

部队出身的刘招华在福安市人民法院当司法警察期间,颇得领导的赏识,而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口才了得,善于交际,还很能打,几个人按不住的魁梧凶犯,他一人就能制服。

凭借敏捷的身手,以及聪明能干,刘招华在福安市人民法院立过一个「三等功」,得过「优秀工作者」的表彰。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又一次成了领导心目中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

不过,这些荣誉和领导的赏识在刘招华看来都是浮云,他不甘心只拿一份死工资,按部就班过完一生,这里只不过是他短暂歇脚的一个平台,表现积极只是为了下一步作打算。

1991 年,刘招华的积极表现又一次为自己争取到一个机会,被法院领导推荐去市里做招商引资工作。在此期间,他认识很多来自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地的商人,还找到了一条发家之路。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大陆很多物资非常匮乏,例如电器、汽车,正常途径价格昂贵不说,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自然就滋生出猖獗的非法走私行业。

福建紧邻台湾,当时是除广东之外,我国另一个走私大省,一些台湾商人表面上是来大陆投资做生意,背地却是和当地人勾结,大肆走私汽车、电器等商品,赚得盆满钵满。

刘招华作为福安市的招商引资负责人,手中权力让很多外商趋之若鹜,一些台湾商人为了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更多优惠政策,自然就会想方设法拉拢他,合伙走私赚钱无疑是最佳选择。

1992 年,刘招华与一位台湾商人合伙开办了一家「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地址就在他老家赛岐镇苏阳村不远处的赛江边上,里面有三座厂房,以及一栋耗资 70 多万的三层豪华别墅。

公司地址是刘招华精心挑选的,因为「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表面是收购加工国外的废弃塑料,背地里其实是走私汽车、龙骨酒,而这里可以通过赛江(交溪)迅速到达海边,上下货或出逃都非常方便。

此后短短两年时间内,刘招华通过走私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了福安市远近闻名的大老板,极度嚣张的他一下就买了三台丰田皇冠 3.0 高档汽车,轮流开着去上班和应酬。

尽管刘招华当时已经处于半脱岗状态,但开豪车出入政府机关实在太过于招摇,毕竟当时院长的座驾也只是桑塔纳。于是 1994 年年底,他干脆彻底辞掉了法院工作,全身心投入走私生意。

世事无常,从法院离职后,正当刘招华想加大走私规模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几个沿海地区的走私打击力度。祸不单行的是,国家又出台法律严格控制国外废弃塑料的进口。

如此一来,「福建宏发塑胶有限公司」无论是表面的塑料加工生意,还是背地里的走私生意都遭遇灭顶之灾。合伙的台湾商人见势不妙,干脆与刘招华断绝联系,先跑为敬。

面对收入断崖式下跌,刘招华焦急万分,他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也是一个贫穷痛入骨髓的人,绝对不允许自己就此沉沦。恰好此时,之前认识的社会人士陈文印找上门来,提出合作要求。

全文阅读,请移步专栏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招华这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因为他的行为和影响是极其复杂且负面的。他是一名毒贩,这是他最显著的标签,也决定了他行为的性质。刘招华在中国禁毒史上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记。他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臭名昭著的特大毒枭之一,其贩毒网络之广、涉毒数量之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深,都令人.............
  • 回答
    关于毒奶菇(徐星)“打假”刘华丰新书,并在围棋圈引发的这场风波,如果非要给个评价,那得说,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好”或“坏”就能概括的,它触及了围棋圈内部的一些敏感神经,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咱们就这么聊,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事件的起因:一场“学术”的较量?首先,得说说这事儿怎么闹起来的。.............
  • 回答
    这句话,“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过我们的大门,我也可以用冰毒打开别人的大门”,如果出自一个毒贩之口,那么它充满了扭曲的逻辑、危险的辩护以及对历史的恶意挪用。这是一种极端的、自以为是的强词夺理,企图将个人的罪恶行为合理化,甚至上升到一种“复仇”或“对等报复”的高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区分历史事实与个人罪行.............
  • 回答
    网易新闻给毒贩打马赛克却不给缉毒警察打的行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评价的现象,它触及了新闻伦理、信息传播、社会责任以及对一线执法人员的尊重等多个层面。一、 从新闻伦理和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 保护隐私与保障安全: 毒贩: 新闻报道中给犯罪嫌疑人打马赛克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回答
    要评价毒液(Eddie Brock)是否是“Loser”,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的个人特质、经历、动机以及他与共生体Venom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他既有“Loser”的成分,也有超越“Loser”标签的坚韧和特质。毒液(Eddie Brock)的“Loser”标签体现在哪些方面?1. 多次人生重.............
  • 回答
    毒角SHOW(原名:毒角试吃)宣布签约独家,确实是近期网红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网红正在走向与平台签订独家协议的模式。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一现象:一、 为什么网红越来越倾向于独家签约?网红选择独家签约背后有多重驱动因素,既有平台方的推动,也有网红自身发展的考量: 平台方的巨.............
  • 回答
    《毒战》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绝对是华语警匪片里的一股清流,而且是一股带着浓烈杀气和绝望感的清流。杜琪峰导演的功力在这部片子里展露无遗,那种冷峻、写实、不留情面的风格,把一个关于毒品交易和卧底斗争的故事,拍得异常硬朗,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残酷。首先,故事的张力是没话说的。 故事围绕着孙红雷饰演的缉毒警察张.............
  • 回答
    《毒枭:墨西哥》第二季,可以说是将整个墨西哥贩毒集团的权力斗争推向了一个更加血腥、更加残酷的深渊。相比于第一季,这一季在叙事上更聚焦,节奏也更加紧凑,并且在人物塑造上,也挖掘出了更多令人唏嘘的细节。权力真空与失序的漩涡第二季最核心的看点,莫过于“Felix Gallardo时代”的落幕,以及由此引发.............
  • 回答
    《毒液前来》MV:一场国产元素与好莱坞怪物的奇妙碰撞当“毒液”,这个来自漫威宇宙的黑色共生体,遇上充满中国风的推广曲《毒液前来》,着实是一次令人好奇的跨界尝试。初看这支MV,脑海中浮现的便是“混搭”二字,它并非简单地将中国元素堆砌在好莱坞大片的画面之上,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更具象化、更情绪化的表达,来传.............
  • 回答
    关于“男子毒针扎死女友”案件判处无期徒刑的判决,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令人心痛的案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以及最终的判决结果,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案件回顾与核心事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案件的核心事实。根据公开报道,这起案件涉及到生命的逝去,而且是以一种极其残忍和有预谋的方式。嫌疑人(后被判刑)使.............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毒液2》(Venom: Let There Be Carnage)。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它确实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让人觉得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首先,得承认《毒液2》在娱乐性上是足够过关的。如果你抱着就是想看场爆米花大片的心情去,那这部电影大概率不会让你失望。最大.............
  • 回答
    在我看来,迈克·厄门特劳特,这个在《绝命毒师》中从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配角最终成长为观众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绝对是这部剧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他不是那种会为了名利而颠沛流离,或者被内心的道德困境折磨得夜不能寐的典型主角。迈克更像是一块被打磨过的石头,坚硬、沉默,身上带着岁月的痕迹,却蕴藏着一股不动声色.............
  • 回答
    说起《绝命毒师》里的玛丽,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她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觉得“太棒了”或者“太讨厌了”的角色,反而更像我们生活中身边可能会遇到的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她的生活被卷入了一个极端到不能再极端的境地。一开始看,玛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有点傻傻的、心直口快、毛毛躁松的家庭主妇。她和汉克是那么一对,汉克是.............
  • 回答
    Hank Schrader,这个名字在《绝命毒师》的粉丝心中,大概是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他不是那种一开始就让你拍案叫绝的角色,他的魅力,更像是那种循序渐进,在你深入了解他之后,才逐渐显露出来的。刚开始看的时候,你会觉得Hank是个典型的美国警察,有点粗鲁,有点爱吹牛,满脑子都是“男人应该如何如何”的.............
  • 回答
    谈论《绝命毒师》中的 Todd Alquist,真是让人心情复杂。他就像一剂慢性毒药,慢慢渗透进观众的神经,最终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起初,Todd 出现的场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些笨拙、有些讨好,甚至有点可爱的年轻人。他渴望得到Jesse Pinkman的认可,渴望融入这个“工作团队”。你几乎会对他.............
  • 回答
    提到《绝命毒师》中的Skyler White,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女性形象。她并非传统意义上光鲜亮丽、永远是主角身后默默支持的妻子,而是那个被卷入深渊、被迫做出艰难抉择,并在过程中不断挣扎、变化的个体。起初,Skyler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有些神经质、爱管闲事,但本质上是关心家庭的母亲.............
  • 回答
    糯康这个名字,在东南亚毒品交易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夹杂着血腥、暴力和人性的黑暗。要评价他,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毒枭”这个标签上,而是要深入他崛起的土壤、他的行事风格以及他对周边地区带来的深远影响。崛起于乱世的野心家:糯康并非天生就注定成为罪恶的化身,他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缅甸北部地区长.............
  • 回答
    要说《风骚律师》第一季,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趟车开得太稳了,而且稳得让人心惊胆战。我一直觉得衍生剧这东西,就像给原版小说写个番外,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就是狗尾续貂。尤其《绝命毒师》在我心里那可是神作级别,再怎么拍衍生,总觉得有点“超越不了”的魔咒在里面。结果《风骚律师》第一季啪啪打脸,它不是要超越,.............
  • 回答
    μ(Mu)变异株 B.1.621:一个值得警惕的全球性挑战近期,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株μ(Mu),即B.1.621,已经蔓延至全球40多个国家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数字的增长速度和其潜在的传播能力,无疑为全球疫情防控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要全面评价μ变异株的威胁,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特性、传播途径以及.............
  • 回答
    新冠变异毒株:全球经济挥之不去的阴影与应对之道近期,一种新型新冠变异毒株的出现,无疑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投下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从亚欧股市的惨烈跌幅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市场对这一不确定性的恐惧反应。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市场回调,更可能是对未来经济走向的一次预警。那么,这个变异毒株究竟对全球经济构成了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