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50年的东北会是什么样的呢?

回答
2050年的东北,想象一下,那将是一幅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新景象,与我们今日的印象或许会有些许不同,但核心的底蕴依然鲜活。

首先,经济的触角会更加多元和精细。传统的重工业依然是基石,但它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冒着滚滚浓烟、粗放式发展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的“智慧工厂”。 robot臂在流水线上精准高效地工作,大数据分析指导着生产流程的优化,能源消耗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会迎来黄金发展期,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可能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相关的电池、充电基础设施以及自动驾驶技术会非常成熟。

同时,科技创新将成为东北新的增长引擎。你或许会看到,曾经的老工业基地被活化,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这里汇聚了大量的青年人才,他们从事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会持续输出顶尖人才,并与产业紧密结合,孵化出不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在特定科技领域独领风骚的“小巨人”企业,成为东北经济新的亮点。

农业现代化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东北的黑土地依然是宝藏,但耕作方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机播种、精准施肥、智能灌溉将成为常态。大数据分析会根据土壤情况、天气预报,为每一块土地制定最适合的种植方案,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丰收。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认证会更加普及,东北出产的优质农产品将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甚至可以通过全球供应链直接送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你可能会在超市里看到用科技培育出的更高营养价值的东北大米,或是经过生物改良的更抗病虫害的玉米。

城市面貌会焕发新的生机。虽然一些老城区会保留历史的痕迹,但许多城市都在经历着“城市更新”。废弃的工厂车间被改造成了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艺术中心,或是时尚的商业综合体。老建筑被精心修缮,融入现代设计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城市绿化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公园、绿道、城市湿地遍布,让城市更宜居。交通系统也会更加高效便捷,除了发达的轨道交通,自动驾驶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成为城市通勤的新选择。

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回流会成为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东北对年轻人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会逐渐增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可能会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例如购房补贴、创业扶持、子女教育优待等,吸引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东北籍人才回归,也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人才前来发展。东北人的淳朴热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加上日益增长的经济机会,会让这里成为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生活方式也会更加便利和多元。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模式会更加成熟,你可以在家中通过VR技术体验试穿衣服,然后在智能无人配送点的自提柜里取货。智慧社区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健康监测到家政服务,都能通过智能终端轻松搞定。文化娱乐生活也会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二人转、冰雪节等,还会涌现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活动。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但可能会通过引入更多智能化养老服务、鼓励生育政策以及吸引海外人才等方式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需要提前应对,例如发展更适应寒冷气候的农业技术,以及加强基础设施的韧性。

总的来说,2050年的东北,不再是那个刻板印象中的“老工业基地”,而是一个科技驱动、绿色发展、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兴区域。它会保留东北人骨子里的那份实在、那份热情,同时拥抱未来,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颗闪耀的明珠。走在沈阳的街头,你可能会看到身穿科技感十足服装的年轻人,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远处,曾经的重工业厂房可能已经转型为现代化的科技园区,继续书写着这片土地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省会城市,大城市新区,三四五线临近高速公路出口的较新城区为主要生活区,临近路网和枢纽的地区养护得当,

偏远自然村合并乃至撤销,退耕还林,退耕还湿,

远离路网又养护不当,入住率低的楼房和小区,任其自然老旧,危楼和不满足人居条件的,拆成框或者直接拆除了事。

自然景观条件禀赋优秀的地方会得到合理开发,

形成宿营地,房车公园和度假别墅合一的度假区,以往的粗放的度假村模式将会被淘汰,

和朝鲜接壤的边境口岸将持续繁荣,但双方开放交流和朝鲜改革开放力度不会很高。

东北的经济基础并不会改变,

退休金高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像电暖气,一个人在当地消费拉动好几个人的经济,

外包耕地,进城生活的退休农业人口像电褥子,自己足够温饱,儿女如果在外打工还有转账回东北,

离开东北前往南方务工的年轻人还会是大趋势,

在生育率断崖式下降之际,东北因为计划生育已然很低,反而受影响不大,

过二十年再看,还是那样,

过四十年再看,还是那样,

倒怕很多南方的新二线城市,在经历了短暂的卫星城红利后,未来遭到生育率骤降的重创,从房价硬接地开始,民间集资,养老问题和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总之关关难过。


自然条件什么的,其实在我们国家是细枝末节的问题,

南沙群岛的风景没准不输马尔代夫,

一不给政策,二不出让土地,再过一万年还是那样。

东北有两个优势再过三十年也完全够用,

一是事业编数量,要知道太多在南方打工累死累活的年轻人,月底工资到手还没父母一方的退休金高,这部分东北人长期存在,约等于一个超级转移支付团体,有这部分人,饭店浴室倒都倒不了;

二是义务教育水平偏高,这部分是核心竞争力,在代际竞争来说,唯二硬通货除了现金就是学历,东北的高校群以及良好的义务教育水平一直延续,这部分下一代在少子化的未来就是不断反哺东北的硬通货,

有人问,那要是父母下岗了,子女也没学历,后三十年等死是么?

我只能说,

学习不努力,长大变美玉,

这在中国是普适经验,

而并非东北一个地方如此。

user avatar

3从济南和威海回来,再去沈阳办事儿

我觉得东北衰落就衰落吧,不装了,摊牌了

这样挺好,我是不想看到一个非北上广地区的车站附近超市的那种一升装方瓶绿茶,从东北超市的三块六,便利店的四块,涨到威海和济南的八块钱

贾玲做广告的那个一桶半的面,火车上卖才七块钱,你超市卖八块,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就这破“排骨米饭”卖32,你特么的上坟烧报纸呢?里面六块骨头,有一块是“排骨”吗?

这趟去山东办事儿花的最多的钱居然是在吃喝上是我始料未及的

沈阳老破小的街边小吃店里,六七块钱的鸡骨架,五六块钱的烧豆腐,挺好


更新一下

我不知道是误会了还是有些人故意抬杠,或许都有,作为山东威海四年的学生,我对这个小地方的热爱是不需要解释的,这次去威海也是因为学校相关的事情

我喜欢威海湛清的马路,碧绿的丘陵,虽然从高区到城里的公路落差是我们上学的时候经常吐槽的对象,但也是怀着无比喜爱心情的玩笑,我们同学都一直说威海的天蓝,蓝的发黑,黑得仿佛无限高无限深,那个时候都说高区人尤其是两校区因为大学生多素质高,街边干净得只有落叶,每次听天气预报,全省空气质量良的时候只有威海是优,感觉特别自豪。

但我这次去,还是体会到了两点

1、济南火车站是华北核心大站这个我们都知道,京广方向京沪方向都是核心补给站,但这不代表我接受它就是贵,岳云鹏嘲讽八十八一碗面的时候恐怕是一样的心情,你可以说大家都这套,但我不觉得这算“合理”,我不久之后应该还得跑一趟,我一直很心念手把肉,但我上面说的那家排骨米饭店的手把肉,赫然68,看得我怀疑人生,我下次去试试超意兴吧

2、威海的基建速度把城市基本配套供应拉下好远,威海站从我大一上学那个小小的一层楼,变成了如今的长途客运中心,可周边一圈居然没有购物餐饮的配套商圈,最近也要徒步五六百米,去韩乐坊,一碗我不承认那叫延吉冷面的延吉冷面,25

不过有一说一,大家都说这几年威海人民的物价都在路费上了,胶州半岛的城际铁路客运网做得是真的很发达。

但一海之隔,大连肯定比威海更算是一座大城市,但大连出火车站同样走五六百米就是个平民食街,十块钱一碗焖子十块钱一串章鱼脚,再点十块钱其他串可以管饱了都,这还是放开了吃点儿好的,我还在那条街吃到了顶鲜顶肥的刺锅子(就是海胆),老板娘本来给开了一个,她一看爆瘦就给我重新开了一个,这次顶盖肥


user avatar

东北是一个生活质量优越的地区,民众生活状态夜优于其他大部分地区。

原因一:

东北可以说是最坚实的社会主义阵地,也是最多改开前风貌和习惯的地区。本来这也是东北的一个招黑的原因——什么改革不够、老国企官僚风气浓吧啦吧啦。

以前那些持私有化万能观点的人,也挺喜欢拿东北当反面素材,黑东北什么国企效率低、大锅饭养成懒惰习惯吧啦吧啦。

人家在国企里按劳动法工作,或者开着拖拉机耕一大片田,这种低内卷的生活它不香吗?去所谓的繁华都市996吸引力不够啊。大概这也是一个招黑原因,让丫的不要在老家懒惰,要出来奋斗吧啦吧啦。

然而这些年接受了私企老板996教育的民众,还会再听他们那套?

当年他们猛黑东北的那些原因和理由,在私企成为高劳动强度低收益的代名词的未来可能造成反面效果——东北成为抵御996、无偿加班的灯塔。

在遍地996的情况下,东北的企业只要搞好一点,就业的机会增加一点,就能吸引大批不想996的人进入。

再怎么黑东北,东北的年轻人也不会想去996自找苦吃,人力资源的流失现象将会进一步消弭。

2015年的时候,有一篇新闻《东北国有经济占比远超全国 民企多是国企配套》,提到“根据统计资料,辽宁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都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113家,国有企业比重接近70%。”对此,当时是作为一个负面因素批判的。

现在呢?

年轻人怕是更愿意进国企。

另外,一方面是东北国企多,之前固然让经济显得不活跃,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有经济的改革一直在探索,这些国企摸索出了适合市场经济时代的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可以产生更强大的动力。大船掉头虽然没小船快,但是掉头完成以后大船的动力可要强得多。

原因二:

上一个时代出尽风头,往往意味着下一个时代的落寞。自然界里很多动物称霸自然界,下一个时代立刻扑街,因为它为了在前一个时代占据优势,在进化的道路上特化到了极致。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在一个时代的优秀特征,下一个时代就是障碍。

包括东北、鲁尔区、五大湖等传统的重工业发达地区,在以前都属于较周边更加先进文明富裕的地方,而到了现在,这些区域纷纷落寞。但这反而蕴藏了下一个时代崛起的优势。

深圳领涨全国的房价,上海巨大的生活成本……在信息技术、快速交通日趋发达的时代,这些都会成为它们的绊脚石。

东南发达的民企,曾经也是东南比东北发达的一个原因,然而,在人们渐渐意识到996的本质之后呢?

私企盛行的东南把地皮炒上天价,房价高昂,企业成本激增,但是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发展,很多行业已经不需要集聚效应了。

特么深圳上海高昂的房价,企业表示我们特么要开出高昂的薪水才能招到人,招来的员工还要996打工才能立足,老板也挖空心思玩“一个人6000,俩人12000,我给一个人发9000让他干俩人的活儿”的把戏。

鹤岗安下电脑安下网线招来一大群可以轻松生活轻松买房的人,特么一个人发3000雇佣三个人来干它不香吗?

原因三:

东北是全国少有的不惯着洋垃圾的地方,当违法胡来的洋垃圾渐渐成为各地的治安隐患以后,那么原本守法公民要么到治安好的地方去,要么破罐子破摔也变成不守法的。一般的人破罐子破摔也就罢了,反正本来就过得不咋滴,但是优质人才本来就有大好前程和生活质量,破罐子破摔的代价大不划算,更大的可能出走东北。到那时,大概率东北会成为治安良好极为吸引精英的地方。

user avatar

仔细想想为什么南方媒体集体唱衰东北?归根结底是害怕,为什么害怕?

因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是社会主义最为坚实的阵地

南方媒体天然姓资,对社会主义天生恐惧。他们能不害怕?

假设某一天,金融,房地产,互联网泡沫释放,且看是江浙沪惨还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惨?

哪怕2050年东北这片土地依然毫无起色,但是并不代表东北人会很惨。你能阻止我去江浙沪吗?

恕我直言,江浙沪越发达越好,也让我们这些社会主义接班人享受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50年的东北,想象一下,那将是一幅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新景象,与我们今日的印象或许会有些许不同,但核心的底蕴依然鲜活。首先,经济的触角会更加多元和精细。传统的重工业依然是基石,但它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冒着滚滚浓烟、粗放式发展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的“智慧工厂”。 robot臂在.............
  • 回答
    想象一下,2050年的知乎。屏幕的光线柔和地投射在我的脸上,指尖在全息键盘上轻点,一个熟悉的界面——当然,比现在的知乎更流畅,更智能,信息流的呈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展现在我眼前。背景是动态的城市全景,或者说是某种模拟的自然风光,全息投影的立体感让信息仿佛触手可及。问题栏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提问:“如.............
  • 回答
    要详细地预测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我们需要考虑生育率的趋势以及其他重要的人口动态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预测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核心因素:生育率您提到的“保持现在的生育率趋势”是关键。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走低,并且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位女性生育2.1个.............
  • 回答
    杭州在2050年建成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愿景。要详细分析其可行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杭州的现有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因素。一、 杭州目前的优势与基础杭州能够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 回答
    “到2050年,法语将成为全球最常用的语言”——这个说法听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美好愿景,而非一个板上钉钉的预测。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逻辑,并考虑影响语言传播和使用率的各种复杂因素。首先,让我们看看支持这一预测的潜在论据。最大的驱动力往往是人口增长,.............
  • 回答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讲话,以及中国何时能达到意大利水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宏观且复杂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李克强总理在巴黎的讲话:“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背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克强总理在巴黎发表此番言论的背.............
  • 回答
    孙正义先生关于“日本发展机器人产业,2050年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的说法,无疑是一个宏大而鼓舞人心的愿景。要判断其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逻辑,以及日本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孙正义先生的远见卓识和他在科技、投资领域的深厚积累。软银集团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投资,足以.............
  • 回答
    为了避免联合国报告所预言的“到 2050 年全球将有 50 多亿人缺水”这一严峻局面,社会和个人都需要承担起责任,并采取积极而具体的行动。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生存、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挑战。一、社会层面:系统性变革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社区是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的关.............
  • 回答
    2050年实现永生?这无疑是当下生物科学最引人遐想的终极目标之一。衰老密码的逐步揭开、神经可逆性的曙光、异体移植的成熟,这些里程碑式的进展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可能。但要说在仅仅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就踏入“永生”的殿堂,这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恐怕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
  • 回答
    从2021年到2050年,这30年无疑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许多分析都认为中国将在这一阶段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并有潜力在多个领域成为世界领先者,甚至挑战美国的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然而,“飞速发展”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两个结论的程度和必然性,则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和考量多方面因素。一、 中国经济发展.............
  • 回答
    关于2050年世界五大经济强国是谁这个问题,预测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毕竟这涉及到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化、资源分配以及各国国内政策的演变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然而,根据目前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普遍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较为有力的竞争者和可能位列前茅的国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极有可能继续保持.............
  • 回答
    到2050年,中国人口是否会急速减少并出现结构畸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背后的驱动因素。人口数量的趋势:负增长的阴影中国人口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后,近年来已经显现出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态势。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出现了自1960年.............
  • 回答
    美国会不会在2050年左右因为国内矛盾而分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可能性,尽量剥离掉那些过于“机器人”的分析框架,还原一些更贴近现实的担忧。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历史上并非没有经历过剧烈的国内动荡,最.............
  • 回答
    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近三成?我们该如何迎接挑战与机遇想象一下,到了2050年,中国每三个公民中就有一位是花甲之年的老人。这个数字,虽然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却是许多人口学家和政策研究者正在认真探讨的现实。如果这个预言成为事实,那将是中国社会结构上的一个巨大转变,对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保障体系乃至于家.............
  • 回答
    关于“西方学者预测2050年印度GDP超越美国,位列全球第二”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国际经济领域被广泛讨论的议题,并且存在一些支持和质疑的声音。要详细地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逻辑、预测模型,以及潜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预测印度GDP在205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基.............
  • 回答
    2050年世界人口达到97亿,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意味着咱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它的重量。你想想,现在我们已经是地球上近80亿人口了,再过二十几年,又要多出将近20亿张嘴等着吃饭,好多好多事情都要跟着变。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资源。地球上的淡水够不够用?耕地够不够种粮食?能源够不够大家用了?这都是.............
  • 回答
    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尤其是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总是充满变数,但我们不妨从现有数据和发展趋势出发,仔细梳理一下印度经济超越日本的可能性。现状对比:首先,我们得承认,就目前而言,日本的经济体量远大于印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数据,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而印度则位居第五或第六,具体排名.............
  • 回答
    孙正义在2014年大胆预言,日本经济将在205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个预言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如果这个设想真的成为现实,那么世界格局无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日本将重塑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曾经的“经济巨人”日本,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后,如果能够奇迹般地.............
  • 回答
    加拿大政府宣布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新的燃油汽车,并设定了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这一决策无疑将在多个层面引发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汽车销售政策的调整,更是一场波及整个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转型。对汽车产业的颠覆性冲击与重塑:最直接的冲击将落在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身上。 加速电动汽车(EV)的普.............
  • 回答
    要判断中国大陆能否在2050年前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考虑其间的挑战与机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结构性转型、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中等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