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律师的期待里,最重要的就是打赢官司。可真正掌握一个案件结果的其实是法官,律师能做的无外乎是尽力让法官那支笔写出对己方更有利的判决。
所以,越是能最大限度影响到法官思想的律师,就越接近好律师的标准。
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理解法官的思维方式
影响是一种外部力量,法官最终落笔写判决书时还是基于自己内心的判断,也就是法律行业常说的“形成内心确信”。所以,想理解法官的思维路径,需要先搞清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内的司法资源一直很紧张,直接体现为法官的人均年办案量一路水涨船高,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超过300件。案多人少时间紧,法官能分给每个案子的精力也很少,所以大家被迫形成了一种快速简化提炼案情的习惯:除特别复杂的案件,基本上每个案子都能用一两个问题去概括。
比如,
借款合同纠纷:债务是否真实存在?
买卖合同纠纷:钱货是否两清?质量是否达标?
离婚案件:感情是否破裂?有无法定离婚理由?
侵权纠纷:侵权成立与否?赔偿数额怎么算?
审理案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证据去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当问题有了答案,判决书也就在法官的脑海中写好了。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案件来说,想把事实完全搞清楚需要问的可能不止这几个问题,但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就不得不限缩对于事实的考量范围。抓大放小、聚焦主要矛盾(争议焦点),在效率和公平中间找到平衡点。毕竟,一个纠纷能变成官司,往往中间经历了甚至若干年的发展演化,而法官却要在庭审的1-2小时内把事情搞清楚并做出判断,这本就是个难题。
其次,能捕捉到法官内心出现的摇摆
对于事实简单清晰的案子,法官的问题往往很好找到答案,这时他心里的判断是最稳定的,任你在法庭上如何舌灿莲花情绪激动都没用。所以,对简单的案情和证据,律师水平的高低差别很不明显,因为结果几乎是确定的。
而当案件事实复杂,那几个问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了,法官被迫要把简单问题拆解开去追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形成内心确信,这时他内心判断所出现的摇摆便是律师可以发挥的空间。
好的律师必须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及时抓住机会,因为这种摇摆存续的时间并不会很长。
最后,要懂得如何移植自己的思想
左右他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讲自己的故事,只要故事入情入理,其中又有一些能引发别人共鸣的相似情节,那么对方往往会对故事的结局深信不疑。
无论律师处于攻方还是守方,都必须梳理出一根条理清晰、逻辑自洽且对己方有利的事实脉络,而不能单纯地去反驳对方,以为只要让对方的故事破碎自己就可以取胜。在法官的脑海中,你的反驳就像是给故事的某个情节替换场景,如果这种替换对于故事而言更像是一块不和谐的补丁,那替换得越多会让原本顺畅的故事越是别扭,最后招来法官的反感。
最聪明的做法是顺着法官的思路展开故事,但在模糊地方补上合乎逻辑的情节,让整个故事更流畅而不是更阻滞,主线更突出而不是更模糊。这里面关乎证据的利用和逻辑的思辨。
好的律师,或许就是能用有限的证据讲一个让法官相信且对己方有利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