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答案都把“学霸”神话了,仿佛每一位“学霸”都是天才,大脑都是一台精密的仪器,无时不刻在计算着付出和收益,且永远得到最正确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这是在拍电影。基于这种前提得到的结论,一开始的方向就偏了。
这种心理也很有意思,本质上是通过对“学霸”的“高智商行为(自己臆测的)”认同,找到了一个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也很聪明的机会:“我能理解学霸,你们不懂,所以我其实也很聪明,你们不够聪明。”
无非是另一出“依赖外物证明自己价值”的欺骗机制的实例,本质上还是自己底蕴不够深,不够自信。
回到问题。
先说结论,题目的这种观点是泛泛且先入为主的。但有意思的是,这不妨碍它反映出了一些客观现象。
我理解提问者对“学霸”有“善算计、慎言”的印象,或是说预设。这种心理的来源,根本上是对身边的一些学霸捉摸不透的一种焦虑。这种情绪非常自然,并非贬义,我完全理解。
首先要认识到,没有一个词能概括一个群体。“学霸”也分很多种,你印象中的这种也只是部分,因为你接触过的学生是很有限的。如果在另一个城市的另一所学校学习,你的心理可能会完全不同。
另外,“学霸”和“聪明人”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这篇回答是针对“学霸”,也就是在学业、学术上成绩突出的人来讨论的。
说回题目指出的现象,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议题,这涉及我们的教育中对公民意识培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其实是不分“学霸”、“学渣”的。
而之所以提问者有这种感觉,除了有自己主观的因素,的确也是一定程度上的事实。对于这个事实也不难理解,也是解释题目所说的这种现象的重点——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就是因为他们只关心眼下切身的最重要的事,这种专注是他们成绩的来源,同时也可能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狭隘。
基于这种逻辑,与眼下的升学相比,对公共事件发声显然不是一件值得耗费精力的事。
所以我们会发现,“切身利益”是整个现象中最关键的概念,怎样定义这个概念决定了是否采取行动的阈值。
有的回答说:“学霸会深入研究一个社会热点,给出高质量的见解。等研究完了热度都过去了,所以没必要发声了。”然而现实是:学霸们压根就不会花时间去“研究”绝大多数的社会热点。这些回答也是一种“皇帝用金锄头”的思维。
而对于“普通学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容易被煽动,一方面正如绝大多数答案所说的是因为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但更重要的是缺少上文的那种基于重要程度评级的专注。他们不会为自己设限,对于自己精力的分配缺少控制,这也是他们在成绩上不突出的原因。
其实关于发声这件事,首先要有搜集信息、甄别信息、独立思考的这些智力上的能力。然后要具备对自己的生活小圈子之外,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各种信息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不同,这是一种生存能力,尤其是面对当下这个信息极度层叠压缩不透明的时代,只有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在一个更深的维度上理解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以及自己的生活怎样受制于这些现象,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
这是强大的求知欲才能驱动的行为,极少有人能长期具备这样的求知欲,也就极少有人能做到有意义地发声。
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没有营养的声音太多。
自己的水平自己心里有数。专业内的问题都得小心翼翼查资料多方求证后才敢瞎扯几句。跨专业强答,太容易被打脸。
全世界每天都会出现许多的公众事件,一个人会选择哪些事件进行表达,本来就因为认识框架而存在天然差异。并且,虽然一个公共事件出现之后,人会在第一时间都会产生某种情绪。但是,对于一个思维更加严谨的人:
首先,会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尝试通过更广泛的信息收集,来修正意见;
其次,在小范围内与朋友、熟人交换意见,兼听则明,进一步修正考虑不周或者不切实际的成分,产生更为成熟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步,会提前考虑后果和影响,来决定以何种方式、通过什么渠道来表达观点。是不是需要公开表达来安抚家人朋友的情绪,是不是需要写成正式的的文章系统论述发表见刊,甚至是否有意见上达的渠道,影响事态本身的走势。
对于有的人来说,宣泄情感、寻求认同是“目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只是“手段”,没有目的或者无法达成目的的手段,是没有意义的。
表面上的是非曲直与利害关系,与实际上的并不总是一致;在追求公义与自我价值的同时,避免自身因为激情而陷入失控的事态,也是需要提前考虑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关注哪些问题,跟谁表达,通过什么途径表达,表达什么,其实都有很大的空间。比如也可能那些学霸其实都表达了,只不过因为他们担心与你发生不必要的争论,所以把你分组不可见了而已。
↑↑↑原答案(2020.3.2)——补充内容(3.3)↓↓↓
从结果来看,这个答案可以说是这个答案的一个反面教材。我当时写答案的时候,这还只是一个没啥人看的路人问题,我写的时候没怎么考虑过措辞,然后发现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联想方向,事态超出了控制,甚至让有些人因此感觉受到了冒犯,在此统一跟你们道个歉。以下是我的简单思路,
①什么样的人算学霸,很多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②我的认知中存在一些“偏见”,因为认识的许多“学霸”,都有严谨的思维能力;③但是,我并不认为只有学霸才能思维严谨,也不认为学霸中不存在反例。④当然,具体到一个人的行为和动机,我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特例甚至反例。⑤但是,至少我认识的许多人,都在试图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努力,而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开表达,只是众多的努力之一。⑥他们让我产生一种“偏见”,让我相信许多我不认识的人,也在同样的努力着。⑦也正是这种“偏见”,让我这种懒惰而不上进的渣渣,一直都在努力挣扎着。
1,学霸不代表在公共领域有见解。比如之前霍金和某位华裔天才都拼命diss川普。
2,有见解未必能被理解和传播。我查了一下我知乎的被举报的记录,密集时期一个月60多次。在说实话可能撞塔的时候,大家谨慎些没错。
3,也有一些是完全的无感。一些公共事件在短期内看人气很高。其实长期看就是个注定被遗忘的垃圾信息。有些明白人就不愿意讲了。
因为「学霸」们自己建了个群,在里面激情飞扬,
毕竟对成年人来说,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不太好的,
尤其是暴露给和自己谈不来的「普通人」,
举个例子,我建个群,不分学历不分职业全部放一起,很冷清,很少人说话,
我再按年龄和学历、职业、行业一分,
你猜怎么着,那大水发的,越细分水越多,这说明啥呢,和谈不来的不想说话而已。
作为一个伪学霸,我结合自身经历说几句。
很多学霸做题做多了,都有个习惯:每看到一个题目,都恨不得把所有可能的变量都列举出来。
比如当a>0的时候,b应该怎么取值;
a<=0且a≠-1时,b应该怎么取值;
a其他情况的时候,b又应该怎么样取值。
这个思维方式,是从小到大十几年,每一门考试积累下来的,没有这种思维方式,你就得不了满分。如果少思考了一种情况,就会扣掉相应的分数。
所以说,做题是很累的,当学霸也是很累的。可就算如此,和公共事件相比,这些数学题总的还是简单的,因为数学题要考虑的变量是明确的,且有限的。
可公共事件一出来,有许多问题会让学霸们感到恐怖:
1,信息真假难辨:你想象一下,你做完一道高考题后,高考老师说,这道题目的某个条件可能在3天后发生逆转,你会不会崩溃。
2,变量参数太多:一个公共事件,通常会涉及到当事人自身、当事人家属、受害人和加害人、地域、时机和大环境等等一系列变量。
对于学霸而言,他们恨不得把这些要素全部加到讨论范围内去。可这样一来,讨论就没完没了的,像写议论文一样,要面面俱到、字字有理。
我猜很多学霸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面对一件事件,本来刚想打几个字发表下评论,结果写着写着,发现有个因素没考虑到,然后删掉重新构思,又写了几百个字后,发现自己对当事人太苛刻了,不好,于是又删掉重写。
几个循环后,干脆关掉手机睡觉去了。
3,立场:做题的时候,我们讲究的是客观。然而,公共事件,大部分都是要分不同的立场的。站在不同的阶层、立场,你的观点可能完全不同,而且更诡异的是,每个观点都有道理。
比如,前段时间很多公司爆出996事件,你站在劳动者、资本家、精神资本家等不同的角度,就会说出不同的话来。
所以,评论一件事情,不是“对和错”的差别,而是“各方都在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这哪是做题啊,某种程度上说,任何公共事件都是一场不同利益方对于自己权利的维护的斗争。
学霸们比较擅长评判对错,但是通常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立场。
而且,公开发表言论,也是会造成影响的,没必要为了和自己切身利益不相关的事情,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拿我自己举例,其实我以前也不愿意公开发表评论,尤其是在微信上,我都是发表的嘻嘻哈哈的日常生活,只有在知乎这个没有很多熟人的环境中,才比较容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再加上我本人脸皮厚,想到哪儿就说哪儿了,不怕批评也不怕质疑,才来写了知乎。
大部分学霸,脸皮都比较薄。
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学生朋友关注我
.
这和学霸不学霸其实关系不大,反而和个人的性格相关。
可能大部分沉默的人是学霸,是因为他们知道,在事情真相不明晰之前,尽量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被人带节奏,不无脑黑,不因为一次舆论的煽动就伤害到别人。他们要看多种观点,从而形成自我判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他们理解群情激昂,但他们不希望让每次公共事件成为一群人宣泄自我的狂欢。
当所有人都跟风,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者见解时,事情的走向可能会离真相更远。
怎么没有?
就这次疫情我刷个朋友圈都觉得刺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