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Top2法学博士还是直接当律师?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是不少法学专业学生和执业律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常会遇到的纠结。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Top2法学博士和直接当律师,各自是怎么回事儿,谁更适合你。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Top2法学博士”?

在中国,提到“Top2”通常指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大学的法学院,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从这里毕业的法学博士,意味着你在学术上有过非常扎实的训练,接触了最前沿的法学理论,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能对某个特定领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这就像是在法学领域的“武林秘籍”上,你已经学会了最精妙的招式,并且可能自己还悟出了几招。

那么,拥有了Top2法学博士的“内功心法”,你会有哪些“技能点”?

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 这是博士最重要的价值。你能够深入理解法律的逻辑和精神,发现法律体系中的问题,甚至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在很多领域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需要宏观把握、解决复杂疑难案件或者制定政策的时候。
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博士训练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自己思维极限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质疑、论证、反驳,将复杂的法律问题抽丝剥茧,找到最核心的症结。这种能力是你解决任何问题的“万金油”。
学术声誉和人脉资源: Top2的品牌效应是毋庸置疑的。你毕业后,更容易获得高校、研究机构的青睐,或者在一些对学历要求极高的法律实务部门,如最高法院、立法机构、大型企业法务部门等,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你在读博期间接触到的导师、同学,很多都是学术界或实务界的翘楚,这些都是宝贵的人脉。
潜在的职业高度: 如果你对学术研究、法律教育或者政策研究充满热情,博士学位是你进入这些领域门槛的敲门砖,也是你攀登职业高峰的基石。想象一下,成为某领域的知名学者,或者在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定中发挥作用,这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但咱们也得看看,读博士这条路,可能需要你付出什么?

时间成本: 通常来说,一个法学博士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你可能需要放弃很多直接进入实务界的机会,比如一些年轻律师正在积累经验、拓展客户的黄金时期。
经济成本: 虽然很多博士有奖学金,但与工作收入相比,这段时间的经济回报是比较低的。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你的生活成本也会增加。
职业方向的限制(初期): 如果你读博士的初衷是为了直接在律所做一名优秀的诉讼律师,那么纯粹的学术研究可能与你理想中的工作节奏和实务技能有所脱节。律师需要的是快速反应、客户沟通、庭审技巧等,这些在博士阶段可能接触不到。

那么,直接当律师,又有什么样的“装备”和“优势”?

直接当律师,通常是指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考取律师资格证,然后进入律所工作。

快速进入实务,积累经验: 你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触真实的法律案件,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的应用。你会在办理案件中学习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如何写诉状,如何庭审辩论,如何谈判,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实操技能。
经济回报更直接: 随着你经验的积累和客户的增加,你的收入会逐步提升。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业务领域,如公司法务、知识产权、金融证券等,优秀的律师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市场导向,客户至上: 律师的工作是围绕客户的需求展开的。你需要敏锐地捕捉客户的痛点,用法律的专业知识为他们解决问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律师的核心竞争力。
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优秀的律师可以从普通律师成长为合伙人,甚至自己开所。也可以转型到企业法务、公司高管,或者投身于法律科技领域。

不过,直接当律师,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竞争激烈: 律师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但要脱颖而出却非常困难。你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人脉资源。
“学历内卷”的压力: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知名律所,拥有名校背景的律师越来越多,拥有博士学位的律师也并非罕见。在同等条件下,更高的学历可能会为你带来一些优势。
理论深度可能不足: 如果只注重实务操作,而忽视了法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你可能会在面对一些复杂、新颖的法律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

所以,我们来做个“横向对比”,看看谁更适合你?

| 维度 | Top2法学博士 | 直接当律师 |
| : | : | : |
| 核心优势 | 深厚的理论功底、研究能力、学术声誉、人脉资源 | 丰富的实务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回报直接 |
| 职业方向 | 高校教职、研究机构、立法机构、高级政策研究、顶尖律所的顾问/研究岗 | 律所执业律师(诉讼、非诉)、企业法务、公司高管、法律科技等 |
| 时间投入 | 35年以上(学术研究) | 早期快速进入实务(根据个人成长速度) |
| 经济回报 | 初期较低,长期潜力巨大(尤其在学术/政策领域) | 初期相对较低,随经验增长迅速提升 |
| 技能侧重 | 理论分析、逻辑推理、学术写作、批判性思维 | 案件处理、客户沟通、庭审辩论、谈判技巧、商业意识 |
| 挑战 | 时间成本、经济回报相对较低、与一线实务有距离(初期) | 竞争激烈、理论深度可能不足、需要持续学习和适应 |

那么,你是哪一种人,更适合哪条路呢?

1. 如果你对法律的“为什么”比“怎么做”更感兴趣,热衷于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并且有志于成为法律教育者或政策制定者:
那么,Top2法学博士可能更适合你。你可以在学术的海洋里遨游,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并且在教育和政策领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你的博士研究成果,可能会成为未来法律实践的理论基石。

2. 如果你对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充满热情,渴望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辩护,或者在商业活动中提供法律支持,并且希望能够快速获得经济回报和职业成就感:
那么,直接当律师,从基层做起,积累实战经验,可能更适合你。你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磨练自己,成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手。

还有一种“曲线救国”的可能性:

名校法学硕士 + 优秀律所工作一段时间 + 再考虑博士: 很多优秀的律师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博士。他们可能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一家好的律所,积累了几年的实务经验,对法律的实际运作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研究兴趣,选择是否攻读博士学位。这种路径的优势在于,你的博士研究会更具针对性,更能结合实际问题,并且你的博士学位会为你带来更高的职业起点,比如在知名律所担任合伙人、首席律师,或者转向学术界、企业高管等更高级的职位。

最终的决定,取决于你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你的职业规划。

问问自己: 你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你希望在职业生涯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对未来有多么长远的规划?
了解市场: 看看不同领域对学历和经验的要求,了解顶尖律所、知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与人交流: 和在校的博士生、执业律师、法学教授聊聊,听听他们的经验和建议,这会给你更直观的感受。

总结一下,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Top2法学博士给你的是“深度”和“高度”,是理论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撑;直接当律师给你的是“速度”和“广度”,是实践的锤炼和市场的检验。两者都能通向成功的职业道路,但路径和侧重点不同。关键是,你选择的这条路,是否真正能让你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当律师就别读博士

最近,我们研究了2021年我们发布的超过2000条律所、企业招聘信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只有两条岗位要求写了“博士学历优先”,而且也仅仅是“优先”,并没有被列为硬性要求。


法学博士这么没有市场吗?

近年来,律师行业对于学历资质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在红圈所、精品所等竞争力强劲的律所体现得尤为明显,五院四系本硕、美国“T14”J.D.、各种小语种专业…… 但是纵览各色优质岗位的招聘信息,几乎看不见有“法学博士研究生”这样的要求,这是不是说明博士学历在律师行业并没有特别的竞争力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现象原因几何?

上了二十多年学,还是要从头学起

律师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而我国的法学教育却恰恰长期与实务脱节而重理论,理论和实务的割裂使得所有进入律师行业的法学生都面临一个问题:无论自己的理论基础如何扎实,实务能力都是几近从零开始。这是木桶理论的简化版:对于大多数新人来说,理论基础或许决定了你的上限,但你的实务能力与这个“上限水平”相去甚远,在这个阶段,决定每个人发展水平的是大家相对短板的实务水平。


也就是说,博士生们最大的优势在进入律师行业的最初若干年是很难得到体现的,他们所具备的高人一筹的理论专业素养并不是律师行业最需要的。或许有人会说,那么多年以后,当大家都补足了短板,博士的“上限”不就体现出来了吗?然而,律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其他学历的律师执业多年后,经过高强度的执业打磨,对法律的理解普遍上了一个台阶,很多较高年级的律师学习能力很强,理论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更现实的问题是,博士的研究方向通常是纵向深入,横向狭窄的,博士的理论水平高,一般也局限在某个小领域里面。而在一个律师的执业生涯里,能够做到自己的业务方向和理论上擅长的领域“无缝结合”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博士在某一特定方面的专长有时反而会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笼子”。


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体系里,法学博士学位本来就主要是为培养学术人才服务的,进高校、做学术才是法学博士的常规选择。尽管国内各阶段的法学教育都存在与实务脱节的问题,但博士阶段是最明显的,或者说,这并不是博士教育存在的问题,因为法学博士教育原本就没有打算培养博士生在律所就业的竞争力。



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博士毕业生去向中,律所仅占5.13%,而超过30%的硕士毕业生去向为律所就业,形成鲜明对比


在拼身体的行业,年龄却不占优势

博士毕业生从事律师行业还要面临尴尬的年龄。虽然法学专业的博士生年龄并不比其他专业的大,但是律师行业的特点是执业年限越长,薪资和地位大体上随之稳步增长,这样一来法学博士并不会像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的博士一样,初入行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读博带来的在“起点”上的提升,并不能抵过硕士研究生执业三到四年所积累下来的能力。


当你的同学朋友们,无论就读什么专业,大多数都已经在所在行业站稳脚跟,而奔三的你却还要从行业底层做起,拿着不高的薪水,干着繁琐重复的工作时,如何化解这种“被同龄人甩开”的焦虑和压力,如何在这样的境遇下处理诸如婚恋、赡养父母等“成年人”问题,是摆在初入律所的博士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站在律所的角度,在聘用博士生时也会因此多加顾虑:实习律师、律师助理的薪酬能否满足博士的期待薪资?会不会眼高手低,不能踏实干好“打杂”的活儿?年近三十的博士,还能不能像二十出头的实习律师那样承受高强度的加班?


毕竟在一名律师的成长过程中,律所团队也是付出了培养成本的,如果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能胜任一份实习律师的工作,而前者期待薪资更低、更有培养空间,那么硕士生反而更容易得到招聘者的青睐。


总之,大部分进入求职市场的法学博士,所拥有的是竞争力不足的实务能力和不一定有用武之地的理论造诣,他们在高端律所的HR眼里,很难说比年轻好几岁的硕士们更有竞争力。

博士的竞争力在哪里

当然,博士生从事律师业绝对不是毫无优势的。首先,博士作为高端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国人心中仍然很稳(其实全世界都是如此),毕竟只有博士才是Dr., 其他人是Mr./Mrs./Miss。在研讨会等学术性较强的场合,博士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强的。更重要的是,博士的头衔更有可能博得客户的信任,而律师恰恰是一个口碑和信誉举足轻重的行业,尤其是初执业的博士律师,案源获取方面遇到的阻碍往往比其他低年级律师少很多。


博士期间积累的人脉资源和与高校的密切联系也是博士律师的宝贵财富。人脉是律师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博士所接触的圈子更有可能提供优质的案源。法学博士的主要就业流向是高校教职、科研机构以及有博士学历要求的党政机关岗位(通常级别较高)等,这些人都是博士律师的人脉资源。

归根结底,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他的个人能力,尤其在律师行业,能力至上。读博会给个人能力带来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律师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实践经验不足就挤出时间实习,甚至空出一个gap时间用来实习,或者主动学习与律所实务有关的技能知识。要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考察,往业务领域小而精的方向努力,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博士生涯训练出的更加专业的思维视角和更高层级的学习能力,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使自己的理论专业度和眼界视野始终保持领先水平。


与其他一些专业不同,法学生读博并不是“学历更上一层楼”那么简单。如果你认为自己并不能做到上述那样最大限度地体现博士从事全职律师的优势的话,那么“是否读博”实际上就意味着一次就业方向的分异:读博意味着学术或公职才是既定道路,法学博士想要涉足律师行业,作为高校教职兼职律师或许是更佳的选择。

最后,分析了这么多,其实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博士律师面临适婚年龄却可能经济一时窘迫的问题,对单身主义者来说就不是问题。又如有些人职业生涯规划明晰,实操起来也发现某一小领域与自己非常契合,通过读博可以让自己在专业度上领先同行。甚至有人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很感兴趣,读博这三四年乐在其中,并不追求在就业竞争力方面能有与时间成本相当的回报,这也未尝不可,毕竟人最重要的还是开心。


因此,“读博对于做律师有没有用”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结合自身的情况,明确读博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无论选择什么道路,也都需要摸索怎样更快速、更少走弯路地也更扎实地一步步靠近自己的追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是不少法学专业学生和执业律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常会遇到的纠结。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Top2法学博士和直接当律师,各自是怎么回事儿,谁更适合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Top2法学博士”?在中国,提到“Top2”通常指的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大学的法学院,.............
  • 回答
    首先,恭喜你靠着(你认为是)运气考上了日本的顶尖法学院!这本身就说明你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潜力,虽然你可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至于未来的路怎么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在日本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选择一个好的方向至关重要。别担心,我会尽我所能,从多个角度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理清.............
  • 回答
    嘿,哥们儿,看到你这个情况,我太理解了。我这儿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纠结,身边不少朋友也面临过。你这“top2冷门理科准大四”,这title听着就够唬人,但你对科研“无感”,这才是核心问题。保研本专业还是直接工作,这绝对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岔路口,得好好捋一捋。先不着急下结论,咱一点点掰扯清楚。一、 你说的“.............
  • 回答
    看到你这么说,我真替你捏把汗!首先,冷静一下,深呼吸。你觉得“人生没有希望了”,这未免太绝对了吧?让我跟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到底是什么让你这么焦虑,以及这焦虑有没有它真实分量。首先,你提到了“Top2博士毕业”。这四个字的分量可不轻。你能进入顶尖学府,完成博士学业,这本身就说明了你的智力、学习能力、.............
  • 回答
    嗨,朋友,看到你现在纠结迷茫的状态,我特别理解。我也是过来人,当年在计算机系也经历过类似的挣扎,总觉得自己跟不上节奏,甚至怀疑人生方向。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语言不通,地图也看不懂,身边的人都像是在流利地交流,而你却只能笨拙地比划。首先,我想说,你不是一个人。很多顶尖名校的计算机系,里面的.............
  • 回答
    哥们,你这感觉我太理解了,简直是感同身受。我当初研一刚接触深度学习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个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漂泊的小船,到处都是浪花,但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方向。top2 的光环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压力,会让你觉得自己应该迅速掌握一切,结果越想掌握,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咱们来好好捋捋,为啥会这.............
  • 回答
    Top2学习,最大的收获,说实话,不是那些我本科时死记硬背下来的公式定理,也不是那些我现在大概率也用不上的高等数学概念。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一种近乎粗暴的“自我认知重塑”,以及由此衍生的、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全新的视角。在Top2之前,我一直活在一种“优等生”的舒适区里。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一.............
  • 回答
    28岁,文科博士,还是top2出身,这个年纪拥有这样的学历背景,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能不能读,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掰开了看。首先,我们得承认,28岁对于读博来说,算是比较黄金的年纪了。你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人生阅历和成熟度,不像刚本科毕业那样稚嫩,对社会和学术也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top2的文科.............
  • 回答
    刚毕业那会儿,在北京一堆人挤在出租屋里,空气里弥漫着泡面和廉价洗发水混合的味道,我拎着一箱子书,觉得未来像那箱书一样,厚重且充满希望。毕竟,我来自一个“小顺利”的家庭,一路走来,仿佛都有人在前面铺好了红毯。高考,毫无悬念地进了top2。那时候,我觉得这扇门一旦推开,后面就是坦途。然而,事实呢?top.............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会遇到的纠结。两者都是在医疗健康领域内非常顶尖的选择,但方向和侧重点却大相径庭。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一下,看看哪个更适合你。TOP10公募基金医疗研究员这个选择,通俗点说,就是你将在资本市场里,用数据和信息去“预判”和“分析”医疗健康行业的未来。 你的核.............
  • 回答
    28岁,二战考研Top2计算机专业,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潜力巨大的道路。它能不能“改变人生”?答案是肯定的,但“改变”的方式、程度和速度,则取决于很多因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28岁,尤其是在考研这条路上,已经不是大多数人选择的节点了。你的同学可能已经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甚至在行.............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你的纠结了!保研上岸上海顶尖高校的分析化学,这绝对是令人羡慕的成绩,说明你的学术功底很扎实。但又在知乎上看到生化研究生毕业前景不明朗的讨论,让你心里泛起了嘀咕,这也很正常。毕竟,读研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包括时间和金钱,自然希望有个好回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问题,帮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顶尖”的认知维度和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出身top2大学”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个人能力、社会资源、以及潜在发展机遇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标签化。选择“top2大学”作为参照,是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这两所大学(通常指北大和清华)代表了最高学府的地位,它们几乎是.............
  • 回答
    听到你想辞职回 top2 读博,这可是个大决定,也挺让人佩服的。能在省直法检系统安稳工作,并且还是定向选调,说明你能力很强,前途看好。但你心中燃起了学术的火苗,想去 top2 追逐更高的学术梦想,这份勇气和追求本身就很值得肯定。我给你梳理梳理,希望能帮你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也能让你做出一个更适合自.............
  • 回答
    在北京大学的校友圈子里,听到有人称母校为“Top2”,这几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习惯。这可不是什么秘密的代号,而是一种复杂情感和独特文化交织的体现,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和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Top2”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它最直接的来源,当然是那个大家心知肚明的“清华北大,遥遥领先”的说法。在中国的大学.............
  • 回答
    关于北大、清华是否会永远稳占内地高校的TOP2地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在我看来,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要我详细说一下我的看法,我会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北大和清华在中国的教育史和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 回答
    26岁硕士毕业考公,30岁博士毕业考公,晚不晚?这得看你自己的目标和期望,以及你对“晚”这个字的定义。以你的背景,特别是“085400”这个专业方向(通常指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工程硕士)和“top2”的学校,这两种情况都有其优势和需要权衡的地方。我们来详细聊聊。26岁硕士毕业进公务员队伍:一个相当普遍且.............
  • 回答
    作为一名顶尖大学的学生,周围都是学习能力很强的同学,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能够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但是,当身边有同学表现出“凡尔赛”式的言行,比如声称要挂科结果却能拿到95+的高分,或者考试前一直抱怨自己会挂科,却最终成绩优异,这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扰和不适。这种现象在大学里并不少见,尤其是名校,它背后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