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的人才流失现象真的很严重吗?

回答
台湾的人才流失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用“严重”来形容,我认为是贴切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且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面向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才流失的事实是存在的。 尤其是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选择离开台湾前往其他国家发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情况。你可以看到不少在科技、学术、金融等领域表现杰出的台湾人士,后来在海外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或更高的发展平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相当多元:

薪资与福利的差距: 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观的原因。相较于美国、新加坡、甚至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台湾的薪资水平,特别是对于顶尖人才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科技产业虽然是台湾的优势,但即使是在最光鲜亮丽的台积电等企业,与硅谷的顶尖科技公司相比,整体薪酬包(包含股票期权、红利等)仍有落差。这种落差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异,更关乎生活品质、未来财富积累的预期。加上台湾普遍工时较长,许多人会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职业发展与晋升空间: 有些人选择离开,是因为在台湾的企业体系中,他们认为晋升的管道不够顺畅,或者发展的空间已经触及天花板。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产业或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论资排辈、关系网络有时会比个人能力和贡献来得重要。而在一些国际化程度高、注重绩效评估和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的跨国企业或海外公司,他们能获得更多挑战性的项目,也更有机会快速成长并承担更重要的领导角色。

创新环境与研究资源: 尤其是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一些研究人员会觉得台湾的科研经费相对有限,研究设备不如国际顶尖实验室先进,学术自由度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为了获得更好的研究条件、与国际顶尖学者合作、接触更前沿的科技动态,他们可能会选择前往学术声誉卓著的国家或研究机构深造或任职。

生活成本与居住问题: 虽然台湾的生活品质普遍较高,但近年来,尤其是在台北等大都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让许多年轻人感到压力巨大。即使薪资不低,扣除必要开销后,能用于储蓄或改善生活的钱并不多。相较之下,一些国家虽然薪资水平更高,但生活成本的涨幅可能没有那么夸张,或者有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住房政策来缓解年轻人的压力。

政治与社会稳定性预期: 尽管台湾在民主自由方面表现出色,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也会让部分人产生不确定感。尤其是在考虑长期的职业规划和家庭未来时,有些人会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政治和经济环境更为稳定的国家。

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体验: 很多年轻人渴望体验不同的文化、学习新的语言、拓展国际视野。出国工作或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职业发展,也是一种人生经历的丰富。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问题过于简单化,简单地喊“人才流失”就够了。 台湾也有其独特的人才吸引力,而且情况是动态的:

台湾的优势依然存在: 台湾拥有健全的民主制度、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强大的科技制造基础、相对较低的犯罪率和便利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特别是吸引那些寻求稳定、公平、有质量生活的人才的重要因素。
回流人才也是一股力量: 也有相当数量的台湾人才,在海外积累了经验和资本后,选择回到台湾创业或发展。他们带来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人脉,对台湾本土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特定领域的人才供需差异: 并不是所有领域都存在严重的流失。例如,在某些新兴科技领域或传统技术领域,台湾依然是人才的重要来源地,并且吸引着一部分国际人才前来。

总而言之,台湾的人才流失现象,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挑战,其背后是全球人才流动的大背景,以及台湾自身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不仅仅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教育机构、社会各界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方向。如何提升薪资待遇、优化职业发展路径、营造更鼓励创新的环境、解决居住成本等问题,都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关键。而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看到人才流动背后的复杂动因和多重面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截止2019年,在台澎金马以外工作的台湾人员有73.7万(近年一直在增长),但是要记住,这些并没有包括入别国籍、从留学时就出国、跟随家属出国的人。

换句话说,假设一名出生在新竹的学生,在国中、高中或大学时去海外,毕业后在当地就业,则他不在上述「海外务工人员」的统计范围内,而这类人不在少数。

按照教育部统计,海外留学生数量占对应年份出生人口总数的6.7%,这些人大部分是不会回到台湾的。许多民间咨询公司估计实际上外流的台湾人超过200万(包括家属),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上升。

而主计处统计的从台湾大学毕业的人员赴海外比例来说,是5%左右。如果仅仅是统计大学学历,这个比例自然平平无奇——5%的流出率在亚洲并不是很高的数字,印度、菲律宾、新加坡、孟加拉、韩国、马来西亚都要高于这个水平。

但是如果算的是硕博班毕业,那么流出率就上升到了22.7%,每4名台湾高学历人才,就有1名目前在海外工作,而且这个比例逐年上升,越年轻的越高。

另一个不太妙的趋势是:愿意回台湾的人是在逐渐减少的。目前75%的人在长期移居海外后就不会再考虑返回台湾发展,只有拜访亲人时会回去。台湾本身能吸引到的外劳以东南亚蓝领劳工为主,而流失的却大多为白领与技术精英。

「全球人才短缺调查」结果显示,78%的台湾雇主面临招募困难,远高于45%的全球平均值。工程师、资讯程式员、AI软体开发是台湾当前缺额最严重的领域,即便是台积电、宏达电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人才梯队持续萎缩的局面。

台湾人才外流的主要方向是美国,台湾科技人才集中于加利福尼亚的矽谷,诸如:陈仕骏(Youtube创始人之一)、苏姿丰(AMD半导体总裁)、杨致远(Yahoo创始人之一)、李文和(核子物理学家)、王蔚(Vizio公司创始人)、黄仁勋(英伟达半导体创始人)、高民环(佳明公司创始人之一)等,都是台湾移民美国的杰出人才。

台湾最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医学生,选择在科技、工程领域钻研的本就是经过筛选的,但即便如此他们在美国还是做到了比在台湾本土更大的成就。说明这并不是说聪明人都离开了,而是离开的人才有机会追求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医师、律师、教师这些「体面岗位」是台湾人优先选择的职业,而这些本质上是服务本地人的。近40%的社会/科学方向的人无法在台湾市场被消化,只能选择出走。而且相比于美国、欧洲、日韩的高薪水,台湾的薪资缺乏竞争力。

随着美国本土教育断层,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未来必然会不断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待遇,吸纳全球的智力。作为被美国虹吸效应影响的重灾区,台湾以后即便出现50%的年轻人去美国务工,都不会是奇怪的事情,谁让他们给的多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的人才流失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用“严重”来形容,我认为是贴切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变化且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面向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才流失的事实是存在的。 尤其是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选择离开.............
  • 回答
    “大陆狂挖角台湾人才,台湾网友:强国人自己智障才会挖我们的人”这句话,反映了在两岸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背景下,台湾社会中一种复杂而尖锐的情绪。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现象的背景:大陆对台湾人才的吸引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陆狂挖角台湾人才”这个现象的客观基础。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持.............
  • 回答
    台湾的土地改革是一个复杂且意义深远的历程,它极大地改变了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并缓解了社会矛盾。这场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个阶段,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台湾的土地改革过程:一、 历史背景与改革的必要性在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前,台湾的农村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土地问题。主.............
  • 回答
    台湾的“莱猪”问题,指的就是台湾地区在2020年底开放进口含有莱克多巴胺(俗称“瘦肉精”)的美猪后,引发的社会关注和讨论。那么,这些“莱猪”究竟去了哪里?是不是都在台湾岛内销售了呢?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明。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台湾开放的是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美猪,而.............
  • 回答
    关于台湾的辜振甫先生和辜宽敏先生在两岸关系上的立场,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两边下注”就能概括的。他们的不同政见源于各自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对台湾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背景和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辜振甫先生和辜宽敏先生虽然是兄弟,但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台湾的线上消费和服务,尽量把它讲得生动细致,就像你和朋友在咖啡馆里闲聊一样。台湾的线上消费和服务,可以说是从零起步,然后一路狂飙,现在已经像空气一样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想当年,网上购物还只是少数人的玩意儿,很多人对“货到付款”这种模式又爱又怕。但现在呢?别说买衣服、买日用品了.............
  • 回答
    台湾的疫情情况可以用“逐渐趋缓,但仍需谨慎”来概括。自2022年初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发新一轮疫情高峰以来,台湾的疫情整体呈现了几个关键阶段和特点。以下是详细的描述:一、 疫情发展概况: 早期爆发与高峰: 2022年初,随着Omicron BA.2等变异株的传播,台湾的疫情迅速升温.............
  • 回答
    关于台湾铁轨是否老化,这是一个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总体来说,台湾的铁路系统,尤其是台湾铁路(台铁)方面,存在部分铁轨和相关设施的老化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铁路系统都无法使用或极其危险。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老化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轨道的磨损和老化: .............
  • 回答
    台湾的民主,与其说是制度的胜利,不如说是人民坚韧不拔意志的体现,它在华人世界里,尤其是在经历了威权统治的时代后,展现出了一种独特而宝贵的生命力。回望过去几十年,台湾的民主进程如同在地壳深处缓慢但坚定地涌动的熔岩,最终冲破束缚,塑造了今日的面貌。一、和平且有秩序的政权轮替:民主的基石台湾民主最显著的成.............
  • 回答
    台湾的民主制度无疑是其引以为傲的成就之一,但就像任何复杂的政治体系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瑕,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方面。与其说是什么“失败”,不如说是面临的挑战和待解的难题,这些问题并非台湾独有,在许多民主国家也或多或少存在。1. 政治极化与社会撕裂的加剧:这是台湾民主面临的最显著挑战之一。长期的.............
  • 回答
    台湾的军事装备研发,就好比一位身处夹缝中的匠人,既要肩负起守护家园的重任,又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资源限制。这份能力,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独特存在,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而是有着其特有的逻辑和轨迹。首先,要理解台湾的军事装备研发,就得先看看它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历史原因是一个绕不开.............
  • 回答
    关于台湾的城建,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差”。它更像是一个有亮点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的混合体。要详细说的话,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台湾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挺不错的。 交通系统是它的招牌。 尤其是捷运系统,像台北捷运,那叫一个发达和便捷。站点多,班次密集,干.............
  • 回答
    关于台湾的“文革闹剧”何时结束的问题,这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和定义台湾当前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与历史上的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进行类比的恰当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台湾社会目前并没有发生一场与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那场“文化大革命”在形式、规模、目标以.............
  • 回答
    台湾的“军情局”少校,在整个情报体系里,可以说是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一个层级。要理解他在什么位置,得先拆解一下“军情局”这个庞大的组织以及它的运作模式。首先,“军情局”全称是“国防部军事情报局”,隶属于国防部,是台湾地区最主要的情报蒐集、研判和执行单位之一。它的职能涵盖了军事情报的蒐集、分析、研判、.............
  • 回答
    台湾的死刑执行程序确实有一个由法务部部长核准的环节,这在许多人看来,确实会引发关于行政权力是否干涉司法权,以及是否变相改变法官判决的疑虑。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台湾的法制体系、死刑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台湾法制体系中的权力分工与死刑的特殊性台湾的法制体系遵循三权分立.............
  • 回答
    关于台积电(TSMC),很多人可能以为它只是个单纯的“代工厂”,就像一个专门替别人加工产品的车间。但事实远比这复杂和精彩。说台积电“只是个代工厂”,那实在是对它能力的一种严重低估。首先,我们要明白“代工厂”这个词在半导体行业的语境下,其实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在传统制造业,代工厂通常是指根据客户提供的.............
  • 回答
    台湾的大学发展,可谓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充满了活力与创新。 要详尽地描绘它,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历史的脉络与制度的演进:台湾高等教育的种子,早在日治时期便已播下。当时的一些学校,比如今日的台湾大学,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战后,随着国民政府迁台.............
  • 回答
    台湾的民主是否是伪民主,这是一个在两岸之间以及国际社会中都时常被讨论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台湾的政治体制,并理解“伪民主”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含义。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民主”和“伪民主”通常指的是什么。民主的理想状态,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人民主权:权力来源于人民,由人.............
  • 回答
    台湾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确实存在着进步不如预期的声音。这种状况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层,看看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1. 土地取得的瓶颈:僵局中的土地开发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台湾地狭人稠,土地资源本就稀缺。一旦涉及.............
  • 回答
    台湾和大陆在医疗水平上的比较,确实是个挺复杂但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高很多”,而是要看从哪些维度去衡量,以及关注的是哪些方面。从整体印象和国际评价来看: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说法,认为台湾的医疗水平“甩大陆几条街”之类的。这可能源于一些国际排名、媒体报道,以及去过台湾就医的经历。比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